02.28 为什么有人说儒家文化下极容易产生“伪君子”?它的道德教化不是以平等和尊重的为前提的?

用户3486437905


儒家文化下极易产生伪君子是从现在的文化条件下评判。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儒家文化?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的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明确了定义再来分析儒家文化下为什么极易产生伪君子。

一、有人死了,家人不知道怎么处理,有人说去找“儒”保证安排得妥妥的。儒来了,他安排好丧葬的一切流程并给了丧家最好的体验。慢慢地丧事办的好坏成了一种本事,“儒”们的社会地位虽然地下收入还说得过去。毕竟是血缘宗法社会,大家要照顾彼此的脸面。

儒家文化产生于草根,其特点是向上看。在以血缘宗法为主导的社会体系内,要想成为主流必须成为人上人,出身在那颗特定的精子和特定的卵子相遇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所以孔老二一生周游列国表面上是在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实际上不过是希望谋得一碗像样的饭而已。

儒家学说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自带吸附功能,对权力无限敬仰。

这即是传统文化喜欢谈论我的祖上曾经很阔的原因,更是儒家文化媚上的缘由。

二、对社会底层劳动者,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坚决地毫不客气地给予鄙视。弟子樊迟请学稼,孔夫子沉着脸说,我不会。樊迟感觉没趣儿离开之后,孔老二才恨恨地骂道:小人哉,樊须也。从根儿上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儒家文化的终极目标是“礼”,孔老二终其一生都在为克己复礼奋斗。“礼”的本质是等级制。在儒家文化中社会自上而下是一条鄙视链,反过来自下而上是一条仰视链。鄙视链下没好人,只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三、标准混乱,唯独必须对我有利:君子之人小人之人小人之人。执行没有标准,完全按着自己的主观性事。事关身家性命时,什么话都说什么事儿都答应。明朝灭亡前的那些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王公大臣。有“水太凉了,怎么办”的钱谦益,还有“皇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的洪承畴,哪个不是儒家文化培养的精英?

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仁”,仁者人也(孔子);仁,人心也(孟子)。这也是儒家文化的最高理想。究其本质,“仁”是做给人看的,一旦自己的现实需要大于理想需求,自然就会改变。面对理想需求时,说的天花乱坠,面对残酷的现实却是砸不出挤不动骂不回打则跑蒸不熟煮不烂的绿头绿尾的老乌龟。

四、儒家文化经过汉儒宋儒明儒的加工改造,从一家文化变成一枝独秀在于对权力的谄媚攀附。所有的儒家文化成员,都像看家护院的老狗,任何与之稍有不同的文化都会被他狂吠乱咬,韩愈的反迎佛骨,儒道之争。

儒家变成一颗攀附在权力大树上的枯藤,尽情地吸髓吮精,直到大树枯死,他再重新寻找下一个权力作为目标。所谓的“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

五、不遗余力的自我吹捧,把本是一家学说吹上了天,韩愈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还有人说“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黑夜”之类的。没受中华文化圈影响的地方,不是也发展到了现代吗?

牛逼吹得多了就有了天上地下的差别还不自知。

赫尔德在其著作《关于人类历史的哲学思想》中抨击了“中国的奴隶文化”。关于孔子他写道:“……对我来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名字,虽然我马上看到了他对人们的束缚。他想尽一切办法,通过他的政治道德,迫使下层民众和中国的国家机构永远接受这种束缚。由于这种束缚,这个民族像地球上一些其他的民族一样,在他的教育下仿佛停留在稚童阶段。”

一个民族“仿佛停留在稚童阶段”的根本原因是用“古圣先贤”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用儒家文化来指导现实生活,就是说的做的两张皮。结果自然伪君子层出不穷。


天长水秋


儒家文化有硬伤,皇帝为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明显无平等、人权、自由观念;君王至高无上、君临天下主宰一切,皇权即真理,皇上作为天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剥夺所有人的利益、幸福、甚至生命。

儒家思想之所以盛行就是因为它贯穿了封建君主的意图,无产阶级文学家 鲁迅先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儒家学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封建礼教吃人,无时无刻地不在泯灭着人的善良天性。



这在《狂人日记》中可见一斑:由于它稍无声息地削弱了人性而张扬了人的兽性,所以形成了封建社会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毒害了中国人民几千年。



尽管伪君子不是儒家学派的专利,但儒家文化氛围容易产生伪君子; 面对穷凶极恶的统治者,儒生们容易随声附和、摧眉折腰、巴结讨好、摇尾乞怜,以求一官半职当一辈子奴才;面对劳苦大众又颐指气使、作威作福、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根本是两副嘴脸;虚伪至极:对上一套对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所以儒家思想是产生伪君子的土壤。

为什么中国统治者喜欢儒家思想呢,因为儒家学派提倡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品格和作派便于封建君主的统治,他们希望天下人尊从儒家思想,稳固自己千秋万代的统治地位。


如实而言,儒家思想落到实处的寥寥无几,《四书》、《五经》、《弟子规》、中国历代大儒的学说难以贯彻执行或者落实到行动要有一定的条件,导致了儒生社会实践能力很差;也彰显了儒家思想的虚伪性!


希望星晨58298869


儒学是以培养圣人为目的,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内圣外王。可是两千多年历史,称上圣人的就那么几个人,假道学伪君子反而到处都是,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江西婺源人,世称“朱子”,可以说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被辛弃疾赞曰:“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道德上要求非常苛刻,他还用程伊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论劝友人的妹妹守节,可是他自己是怎么表现呢?

《宋史》卷三十七有载:“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指的就是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沈继祖弹劾朱熹的“十大罪状”。其中有两条是:“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说的就是朱老夫子勾引尼姑做小老婆以及与儿媳妇“扒灰”之事。有人说这是“庆元党案”的陷害,可是朱熹在给皇帝的罪己表上对此事“供认不讳”。存自己的天理,灭别人的欲望,这都是假道学伪君子的基本表现。

明朝推广程朱理学,结果就是假道学伪君子横行泛滥。

明朝思想家李贽最痛恨那些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李贽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


清朝学者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一针见血,“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儒家文化容易产生伪君子的原因就是以德治国。

《尚书·周书》提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以德治国”是儒家的基本主张,也是儒家两千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德字最早出在先秦的《尚书·尧典》,原文讲:“曰若稽古,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殷朝灭亡后,周初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明德慎罚”、“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开德治之先河。

孔子进一步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儒家化运动,礼法合流,《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

儒家“德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安定,寄托在“圣人”、“贤人”、“君子”的身上,因此,儒家的“德治”,就是“人治”,“人治”最终的结果是专制,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专制历史,儒家的“德治”成了为皇权服务的御用工具。

“以德治国”维护的是等级制度和特权。儒家一方面讲“以德治国”,另一方面用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等等伦理道德牢牢捆绑在大众身上。所谓“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确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即: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

“以德治国”先天不足,建立在道德是万能的基础之上,这好比高楼建在沙滩上。圣人君子永远是少数,“路之人可以为尧舜”不过是个美好的理想。人性的本能和弱点,单靠道德是约束不了的,也是改变不了的。儒家总是以道德为出发,以道德为归结点,但是忽视了现实操作困难,道德要求人们高尚,而事实上却不可能人人高尚。

正如胡适所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人人都争当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都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非常道毕延河


不用事实说话的都是喷子。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全是伪君子,下面我来证明:

一、孔子是伪君子

孔子是一个跑官要官的二皮脸(跑官要官必然行贿受贿)、不忠不义的叛国贼、不仁不孝的忤逆子、鄙视劳动的二流子、蔑视人权的狗奴才(等级尊卑)、歧视妇女的大渣男、贪图享受的寄生虫、误人子弟的臭老九(学术水平差,学生上课睡觉)、反对法制的包庇犯(亲亲相隐)、口是心非的伪君子(匡地发誓又违誓、让人守丧三年自己母丧当年就娱乐)、草菅人命的刽子手(人殉、夹谷之会)、开创邪教的邪教主(以礼杀人)。


二、孟子是伪君子

孟母反儒,因孟子学习丧葬礼仪而搬家。孟子不孝,长大后反而成了儒家的圣人。

齐国大臣沈同私下里问孟子,能否讨伐燕国,孟子说可以。孟子是个通权达变的人,他崇尚和平,但他更反对不义战争。燕国因为荒唐的禅让陷入内战,让百姓妻离子散,必须以战止战,结束燕国的内乱。在孟子看来,燕国国君无权随便把王位让给别人,而子之也没有权力接受君位,总之,燕国该打。

齐将匡章率兵进入燕国,很快平定了内乱,但齐国好像并没有撤军的意思。有人问孟子,是不是你让人去攻打燕国的,孟子断然否认。孟子说,我确实说过可以讨伐燕国的话,但我没有说齐国可以讨伐。

这种赖皮狗,居然是亚圣!


三、朱熹是伪君子

扒灰公朱熹是蠕家的圣人,他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自己是怎么做的呢?

宋宁宗庆元二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诱尼姑二人为宠妾,每之官则与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等罪行。

朱熹无法抵赖,只得向皇帝谢罪。若无铁证,对面子比生命还看得重的朱夫子能轻易认罪吗?


蠕家崇拜的圣人们都是这样的货色,信徒们能好了吗,所以蠕家全是伪君子。


猛哥厉史


儒学,为入世学,为名为利为一切,在此背境下每一个自认为儒学者皆是伪君子否则就不配谈儒家文化。讲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佛学为出世学,讲究四大皆空灭七情六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故惹尘埃。用我们乡下人说法就是,你个傻x,世间万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苦自寻烦恼,道家提倡中庸,也就是和稀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听好了,道可道非常道…。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知道为什么叫乱宋吗?宋朝有记载的农民起义就有430次数之多。你通过这个数字就可以想象土地兼并问题的严重。在这种背景和儒家和道家的影响下,产生了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阶级固化的产物,社会统治阶级通过变了味的儒家之手来愚民,鄙视其他行业,将科举作为阶级流动的主要途径。宣传只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另一方面读书人远离社会生产生活,除了被人高看一等和拥有较高的知识与道德水准外,其他的都不知道。而文人除了做官百无一用是书生,有奶便是娘(没有生产能力,只能靠雇主或者官家供养生活)的劣根性暴露无遗。汉唐儒家再也没有了。宋明理学之后的伪君子层出不穷,什么南明还没有灭顺治第一年参加科考的人数就有3000人之多了,某人嫌水太凉而不跟老婆自杀了,宋理宗是篡位上台而后世史书不谈了,什么东林党误国了,什么打了败战死了几万人还能睡大觉的了,什么悔中华民族史学界的竹书纪年在宋明被毁了,什么王学,经世致用学,王霸义利学的书都被别有用心的人毁了。老话说得好,朱熹以理杀人不见血,岂止是杀人不见血,曲线直线误国误民的神操作也不少。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的,汉族自宋朝开始先后两次被少数民族统治,不是因为少数民族强大,而是汉族的官僚体系太坑了。其实伪君子在北宋就很开心,著名的宋太宗赵光义,乖乖,花样送人头,没有他哥的才能却又他哥的野心,为了自己的地位,把自己的侄子弟弟全弄死了,政策上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哥想干的迁都和精简政府机构都没有弄,司马懿一样的人物,害得后代不断改革,这样一个笑面虎在政策上非常幼稚毫无长远目光的人你拿人家没办法,毕竟人家是靠斧声烛影上台的!夺得了舆论的制高点。至于后来的司马光,更是敌人的卧底。把王安石通过战争得来的土地又给敌人送回去,把王安石的变法全部给毁了,连自己的队友都看不下去了,动不动就拿祖宗说事。好一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与民天下。气的后来的小皇帝一度想把他挖坟后差挫骨扬灰,不仅仅因为反对而反对,有利于国家的他全反对。伪君子的黑历史太多了,程朱理学的朱熹不就是一个最大的伪君子吗?把二程的学说改了不说还鼓励自己的妹妹守寡,自己却把儿媳妇肚子搞大了还保养尼姑(这事朱熹没有辩论在当时最看重道德的情况下算是默认了)后来的皇帝都喜欢重用循吏。建国之后对程朱理学的评价是符合基本事实的,那些大家王国维熊十力冯友兰除了政治因数之外难道不热爱传统文化,就是因为看得太透了才说程朱理学不好,毁了儒家。可是总有一种人感觉古人特别高大上说什么也是对的拼了命的为程朱理学辩白。好言相劝,不要不要千万不要把程朱理学和汉唐儒学先秦儒学混为一体,太损儒家形象了。


有你真好179412607


在春秋战国时代,读书人除了文章外没有其他任何谋生技能,被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学而优则仕”,成为皇帝的家奴,维护封建统治的鹰犬。根本不是以所谓的道德文章去感化影响君主,而是为封建帝王出谋划策维护并巩固其统治地位。孔子当初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推荐自己,其实就是“跑官”。他的学说必须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才能达到其目的。而他极力想恢复维护的“周礼”就是一整套等级分明的封建特权体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在臣子目前享有特权,官员在民众面前享有特权,丈夫在妻子面前享有特权,父亲在子女面前享有特权。在人格和权利上特权者必须高于被特权者,实质上就是一套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人吃人的体制。


酸秀才5


儒家伪君子很多,原因有以下几点。

从时代背景看,主要集中在明末,当时理想与现实发生巨大的矛盾,即儒家忠君与经济利益的矛盾,儒教徒于是嘴上忠君,暗地里讲利益,伪君子遍地。

从学说背景看,儒家的理想很高,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样东西,很难,比如修身,如果按照佛教的标准,搞成功了可以成佛做祖。当然,儒家没那么要求高,只要能治天下即可,这个想法没错,错的是他的手段,儒教徒以为通过读四书五经就能修身治天下,因第一关修身就没几个读书人弄懂,定静虑得,很多人一辈子连定都做不到,后面更是一塌糊涂,当然只有在嘴上瞎逼逼了。当然,儒家这种将修行的方法作为入世第一关,好处在于能约束人的品德,坏处在于做不到就只好空谈。

从学问本身看,儒家不注重实务,早期还搞个骑马射箭,后来就专门读四书五经,其他学问一窍不通,如同当今一辈子就学哲学的人,号称物理化学政治军事无所不能,哲学包治百病,显然这人只能是骗子和伪人。


泉心2018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希望不要使大家倒胃口,也希望大家不要骂我才好。

儒家文化是宣扬不平等的文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任何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次的理解与言说,都是对“儒”的错误理解。

“仁”是孔子的最高境界,要想知道什么是仁,首先就是要认识“仁”这个字。

“仁”这个字在现代,是“人”与“二”,这是错误的,甲骨文中,“仁”是“人”和“上”,准确说是“人”和“一”的上面加一点(原谅,我打不出来,大家只能自己手写了)。现代把上面的一点拉长,变成一横,就是一个“二”字了。上面一点,下面一横,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念“上”,也就是说,“仁”是“人和上”组合在一起的字。

认识了字,我们来说意思。“仁”就是上等人要爱护下等人。上等人当然就是那些“君和君子”们了,下等人当然就是平民百姓,也叫“小人”。《论语》主要是给君和君子看的内容,小人和平民不需要懂得复杂的“礼”,只需要遵照贵族君子的教导与命令去行为就可以了。这就是孔子他老人家的“仁”。有人把“仁”说成“仁者,爱人”也对,只是这种“爱”是单方面的关心与爱护,不是彼此之间的“爱”。

再来说“孝”吧。“孝者,顺也”,孝就是孩子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要听话与服从,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孝与仁”是完全契合的,父母爱子女,子女遵从父母。

再说“礼”,“礼”与今天的礼貌差距甚大,这么说可能更准确些,孔子说的“礼”是,上到国家制度,下到每个家庭,以及所有人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礼貌和礼仪,只是具体行为与表现内容的直观体现而已。

过去有句话现代人不理解,经常引用来批评儒家,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他们说,大家看,儒家多坏,完全不考虑平民百姓,只是照顾统治阶级,而且还歧视劳动人民,认为他们不懂礼貌。这都是根本没理解这句话内涵造成的误解。

这句话原意是,国家的刑罚不需要针对大夫以上的君子,因为他们是天子、诸侯、大夫,他们都是君之子,他们不需要法律来管控,自有一套东西来规则他们的行为,那就是“礼”这种制度;平民百姓是庶人,他们不需要遵从繁复的礼制,他们只要按照国家明确公布的法律行为就可以了,法律没有规定的,都是他们可以行为的。

这就明确了,原来君与君子不是可以胡乱行为,而是有一套更为繁复更为严格的制度限制他们。如果举例说明的话,大家可能会更不舒服。比如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日本鬼子的军官特别喜欢切腹自杀,传统武士有两把刀,一长一短,长刀打仗用,短刀自杀用。“士”分为文士和武士,大夫的孩子叫家臣,家臣的孩子才是“士”,也就是说,“士”是贵族最低一等的位置。日本古代对儒家文化也是深为认可的,他们要求武士们严格遵照了“礼”的制度,一旦他们的行为超越了“礼”,必须自尽谢罪,不能按照国家法律对他们处罚。这就是“礼”。还有一个例子。《论语》记载了子路死的过程。有人叛乱,带领叛军杀进国君的宫殿。子路领着士兵抵抗,掩护国君逃跑。战斗中,敌人割断了子路帽子的系带,帽子歪了或者掉了。子路于是放下兵器,重新系好帽子,于是他被乱刃杀死了。要知道“冠”对于君子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标志,是“礼”重要的表现,子路宁可死于敌手,也不会违背了“礼”。现在大家知道了,礼制原本比法律要严格了许多倍,细致了许多倍,必须长时间学习,才可以知道繁复的内容细节。平民百姓要劳作生活,根本不能使用这么复杂的东西,所以不需要他们学习使用,国家公布极为简单明确的法律,让平民遵守就可以了。

再来说说,孔子他老人家为什么会这么说?或者儒家为什么规定出“礼”制管控国家,为什么要让上等人遵守“仁”,为什么要所有家庭都“孝”?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春秋中末期的人物,那个时代已经战乱频繁,各个诸侯国内部弑君篡位事件不断出现,诸侯国之间吞并战争也时有发生,超越礼制的情况更多,可以说,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基本已经难以维持了。不过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和楚国打仗,出现很多现代人不理解的行为,最后一败涂地。其实,他没有错,或者说,他是严格按照礼制规矩行为的,只是楚国人不讲规矩,这才把他打了一个满地找牙。也就是说,既然当时还有宋襄公这样的人物,说明孔子时代,还有相当多的人遵从礼制,孔子他老人家说“恢复礼制”才能使社会安定,还是有可能的,虽然可能性已经不大了。所以,孔子周游列国,不断游说各国国君,希望他们恢复礼制,可是大家都拒绝了孔子。

现在我们说说中国历史上,不断强化儒家思想的原因和结果。

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帝制不是封建,帝制是消灭封建),为什么要推行儒家思想哪?道理很简单,一是最可行,最简便。儒家思想到了后期,逐渐被转变为“忠孝”思想。什么是“忠”,就是对君主的忠心,不违背君主意愿,严格按照君主的要求去做。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才可能相对安定。每一个君主如果能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过度奢靡的生活;如果各级官员不贪污受贿,不过度搜刮民脂民膏,那么百姓就能有安定的生活,社会动乱就会相对减少很多。

什么是“孝”,就是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要基本服从,甚至绝对听命于父母长辈,不超越父母意愿,过度表达自己的意愿。小到每一个家庭,大到整个国家都是家庭体制,每一个小家庭安定了,国这个家也就安定了,人的生活也就安定了。

二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中国太大了,就是现代技术,管理起来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古代了。交通与通讯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如果用立法,那么各地的差异性太大了,完全无法实现。秦朝就是最好的例子。秦国小的多,管理起来很容易。但并吞六国后,面积是以前的好多倍,依然按照秦国的制度管理,根本做不到,所以秦朝二世而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不了这么大的面积。

儒家思想只是一种原则,各地官员依照这个原则,去管理各地的具体情况,这会灵活了很多,基本达到了社会管控的效果。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说儒家思想为什么成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使用的最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样子。当然,不同时代,儒家思想的细微是有不同变化的。

最后说说,题目中设定的“结果”,也就是“伪君子”问题。个人认为,伪君子和儒家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或者这么说,不遵守礼制和不断强化的法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明清的儒家思想已经很让人非常痛苦了,甚至已经严重压制着人的思想。因为社会发展到了道德教化完全无法管控社会的地步,人的欲望膨胀之大,早已经超出了某一种教育方式可以起到的自觉效果。特别是清末,西方列强带着更加暴烈的新文化进来后,中国人再也不能视而不见了,只得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否则就会亡族灭种了。

好了,更多的就不说了,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希望大家能看完,更希望大家看后能多想想吧。


何处是家乡


儒家的《二十四孝》《弟子规》谁能做到?他们自己都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做到,不虚什么是虚伪?

三纲五常的纲是上纲上线那个纲,时刻提醒你上级有特权,放个屁都是香的,还老爸不喜欢的儿子不能着,主宰你的命运,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这种三纲五常规范下的道德有平等尊重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