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书法发展应如何把握传统继承和创新求变的平衡点?

杉石


1.首先,开门见山的表明一下我的态度:现如今书法的重心应该是继承传统,而不是一味的大喊创新。



书法创新是什么?我不懂。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好东西,古人经典的法帖我们还没有继承好,我们有何资格来谈创新?虽然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例如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宋四家,赵董,程铁翁刘等等,他们的书法乍一看是很有特点。


2.但是你仔细学习他们,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么就是这个共同点就是书法的共性,我们学习书法就要寻找共性。

没有共性的书法就是江湖书法,不入主流。而创新的前提条件就是共性,没有共性谈不上个性,也就是没有个人风格,书法也就没法创新。

3.我从来不反对书法创新,但是我也不支持。

因为据我所知,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创新书法了。例如书法协会的旭宇先生,对于他所谈到的关于书法的创新我很是不能理解。如果真像他对楷书的那种创新,我觉着还是不要为好。

本末倒置,故弄玄虚,这不是创新,这是对经典的不尊重。

4.关于这个问题我就说这么多,虽然语言有些过激,但是心情还是好的,希望各位朋友不要见怪!如果有不同观点的朋友,欢迎留言批评指正!!


清涵书法


这一个问题有点大,书法学习古人碑帖,继承古人,是一种途径而不是目的,书法的创新才是当代人学习书法的目的所在。

继承古人,我们不但可以学习到古人的书法技巧,而且还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以及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

那么在继承古人和创新,我们怎么定位它的一个平衡点呢?

第一,学习古人,我们需要达到入帖的程度。要将我们所取法的对象学到精深处,将自己变为范帖书家的程度。

第二,当我们将取法的对象学到入帖的程度的时候。接下来我们就要做到旁涉诸家进行融会贯通,这个是一个长期而考验一个人毅力的事情。

第三。当我们做到以上两点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着手结合自身的性情,结合当代的审美,进行尝试性地创新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书体。

这一种尝试性的创新只是一种萌芽的状态,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边学边做完善。

就像初唐的楷书大家颜真卿,你看他在44岁所书写的多宝佛塔感应碑,和在70多岁时书写的勤礼碑,两者都的风格是不一样的,而他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并且完善中达到了自成一体的成就。

因此,

继承古人和创新的平衡点,我们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精深地继承古人,另外一个就是用自己一辈子的学习与创作同步并行,并且结合自身性情,时代审美来创新个人书体。


书法有云


中国书法独樹一帜,汉字书法形如画,音如歌,意如诗。只有持之以恒,规范临贴书写,方能有能力书写美然的书法作品;汉字书法一笔一画的掌握,形体结构,技巧的把握,都要在描摩、描红、临摩中获得基本的书写要领,古人书写的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为后人推崇也,是他的下苦功夫的结果,但愿汉字书写,后人能传承;后人之努力,让汉字书法作品能发扬光大,扬汉字艺术能延袭不衰,扬华夏汉字书画作品于世界艺术之林。回答如是。








巢州憨人刘立桂


中国书法是华夏五千年传承优秀藝术文化。所以要努力学习,精艺操练写出优美的作品。书法是历史遗留宝库,为中国文化创造无限精隨只要我们广大书法爱好者,开始从基本学起一壁一滑写好他,时刻不段的学习,撑握好每一个字的性能,就能写好最精艺字,今天关于书法如何把握好,写好字给大家作为参考。谢谢!





唐培荣1


我做为一名书法爱好者,自己觉得: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和意境美。书为心画,书法贵在形神皆备,气韵生动。天道酬勤,要想写好书法,还是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多向传统碑帖学习,多向古代书法大家学习!中华书法源远流长,书法大家灿若星辰,优秀碑帖多不胜数。比如说,楷书有四大家,行书大家有二王,颜鲁公,董其昌,宋四家等,草书有张芝,智永禅师,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等。多向古代书家学习,多临帖,多悟,多融汇贯通。只有书法基本功打好了,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书法的创新与发展,才能谈得上翰不虚动,心手双畅。才能写出自己的书法风格和特点,才能写出新时代健康向上的书法风采!


晶晶青青


书法应在传统基础上去发展创新,否则只是写字,摹仿。如果是为了写靓字,一般用几年去掌握一种字体的结构,用笔,即可写一手靓字。

为了艺术,把书法写好,发展,必须创新。

但创新谈何容易,在合古的基础上,文化的基础上,金石的基础上去创新,而不是乱造。一切搞怪,低俗的自我面目,不是创新,是江湖习气。所以学习书法之人,必须一生喜读诗书,手不释卷,才谈强烈的自家面目,才是创新的平衡点。不读书,谈创新,书法之大忌。





浓淡任由冰雪中


可以说任何一门传统艺术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必定是传承、借鉴、博采的过程。对书法的创新也是这样,许多老书家们欣赏书法作品时,常常说的一句赞语:"笔笔有出处。"就具体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大环境仍是书法的实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如篆、金文、隶丶草丶楷、行诸体在不同时代的变革。

所以,应当说书法的创新,做为个人行为只要能起到丰富的作用就很好了,不要凭空妄想创造出新体,也不要脱离书法的实用性。只有集历代法书之大成者才能在传承变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人类对动植物的杂交培育过程足可以诠释所有事物发展的过程。






仲刚51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书法是活文化还是死文化。死文化这个词很难听,我们换个说法,意思是一样的——书法是过去时的文化,还是现在时的文化?

答案是:过去时的文化。

为什么?

因为书法本身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伴随着书写而存在发展的,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魏碑、楷书,以及与之相伴的草书、行书,都是基于现实中书写的应用而存在的。书在前,然后有法。书法是书写的象牙塔形态,是高端形态。

随着社会发展,从毛笔退出实用书写领域开始,书法存在的合理性或者说危机就出现了。

好在硬笔书写也是书写,虽然已经和毛笔书法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书法的灵魂还在,硬笔书法风行一时,体现了书法本身的魅力。

但是,电脑的普及以及电子化文化传播成为基本生活之后,书法在现实中依托的最后一块土壤也崩塌了。

到了这个时候,书法的变革与否,对文化,对社会生活,都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对现代生活而言,就实用的文化载体来说,书法已经是死文化,或者说过去时的文化。

这一点很重要,它说明什么?说明,书法本身已经不必要承载变革的功能,类似隶书对于篆书的革命性变化,书法已无承载的必要,书法已经从功能性中解脱了出来。

今天喜欢书法的人数众多,它不是实用层面的,而是艺术层面的,它是一种对旧有传统文化的仰慕与追随,然后是自我审美与精神的表达展示。

而既然是艺术层面的事,既然是自我审美与精神的表达,那么,它不存在任何束缚,你只要用的是笔,使的是墨,你就可以不受限制地表达,没有人会限制你不能创新,除了你自己束缚自己。只要不触犯法律,警察不会抓你。还有什么比可以自由创作更能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的吗?书法给你提供了,笔、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你说你创新了,但是别人不承认,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你没有服众。你要跟众人对话,你又说服不了别人,那就想想为什么吧。

实际上,说穿了,无论是今天的书法,还是过去的书法,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它都是个人气质通过笔墨的表达,也就是通常说的书者抒也。它是个性的东西,好的书法肯定是个性的表达,它不是临摹谁的字很好就算书法了,而是你把自己写出来,怎么写都行,能写出来就行。你自己不会,所以学古人,学会了再回到你自己。至于说你写出来的能不能成为法,叫不叫书法,或者说,你想叫别人认你的是书法,那就是功夫、能力,以及你个人的气质了。

所以,所谓继承与创新,古人早说了,法有法,法无定法,通透而不拘泥,就是书法的真谛。


真相很简单


非常浅显,艺术绝非继承,而是求娈。“传统”的本义即是不断变化发展。《易经》之“易”是改变。“穷则思变,变则通”。书法的历史,就是变化发展的历史。那些所谓的临摹复制品,还算不上手艺人,于艺术何干?若有机会,有个活动,让那些临摹砖家与我同台,现场随意临习各体,就会知道我言之不虚。



竹叶篆


继承传统,打好基础,坚持到练写出自家风格(不含丑怪之流),多元展现,百花竞放。象二田.中南.志敏.启功.中石.宁宁……他们就不写扬丑俗贫怪作品(难道他们不会耍一些?),诸精神均值学习。初写必临,临臻必变,变重创新,雅奇共赏。何必以临功到为己功为匡赛作绳准?以临为宝,再好也是临摹的。现在书法界有行比而不周,各自圈吹,正直公心评论家少,有者大多不愿说真话,更多的书者爱听奉承,无自知之明,还有的似乎存心要搞乱书法界一样,擅求篡名于书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