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有人说诸葛亮斩马谡不对,是推卸什么样的责任?

大马哈鱼12


这里来自孙仲谋I的回答

事件背景 :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主动攻打曹魏。任命参军马谡领导诸军,后于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郃的进攻。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张郃所率领的曹魏大军断绝水源,蜂拥而至,围困孤山,蜀军大败,溃不成军,马谡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这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事后诸葛亮上书请求自己贬降三级,刘禅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兼理丞相的职务。并且处斩了主要责任人马谡,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主角马谡是什么样的人?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人,是马良的弟弟。

根据《三国志·马良传》陈寿记载:“兄弟五人,并有才名”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非常的器重):”

诸葛亮经和马谡谈话,一谈就是一整天,叫做自昼达夜。诸葛亮是一个日理万机的人,因为大事小事都要他过问,而且他处事是事必躬亲,事情他都要亲自去处理的。但是和马谡一谈就谈一天,说明诸葛亮在和马谡谈话当中认为马谡确实有过人的见解。诸葛亮南征,马谡前往送行,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策略。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诸葛亮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作为此役的战略指导思想,也得到了很好效果。

《襄阳记》记载:“(马)谡临终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

说明了马谡这个人在群众眼中是人才,是被认可的人,有威望。



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呢?

《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记载“戮谡已谢众”。

为什么要杀马谡呢?是为了平息众怒,说明诸葛亮杀马谡不仅仅是严明军纪,也是平息众怒。

为什么要平息众怒呢?因为诸葛亮重用马谡是违众的。诸葛亮攻祁山时,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还是任命了自己十分赏识的马谡。那么魏延是什么人?先帝宠信,刘备是非常宠信魏延的。吴懿又是什么人?当今国舅。马谡是什么人?先帝也说过,“不可大用”。也就是诸葛亮的重用马谡是既违旨,违背了先帝的遗旨,也违众。出于无奈“戮谡已谢众”。


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也不单纯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有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包括废李严,也不是法律问题,是政治问题。什么政治问题?诸葛亮接手蜀汉政权的时候,政权的内部是不稳定的。因为蜀汉政权它很特别,它是由三股势力组成的。

1.第一股势力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人,为第一势力,包括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这个势力在蜀汉政权当中处于高层,掌握国家主要权力。

2.第二股势力是刘璋留下的人,刘焉、刘璋等人,还有入川的时候带到益州的,包括李严这些人。这是第二势力,他们处在蜀汉政权的中层。

3.第三股势力是本土原本的官员,还有本土的豪族、大族、士族,这是第三种势力,他们处于政权的底层。

这样的一个政权结构,它是不安定的,下面两层是不服气的。结合刘备去世时候的情况,“兵败猇亭”,刘备亲征东吴,被东吴打败,然后病死在永安,然后丞相来代行君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丞相出来代行君权,是很不容易的。有很多人在心里是不服的。尤其像李严这类人。

《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

李严作为托孤之“副”,本来就对这个为“正”的丞相是不服的,而且就在诸葛亮北伐的前一年,李严已经向诸葛亮提出:“划出五个郡来成立一个巴州,让自己来掌管巴州”

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诸葛亮采取的政策是,依法治国,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触犯了刑律就处分谁。尤其是像李严这样的托孤重臣,是不能随便废除的,只能绳之以法。既然是依法治国,既然是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那么必须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必须做到执法如山,不能因人废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到,马谡的事情给诸葛亮是出了多大的难题。我们也不难想象那些反对派,那些为了自己利益的势力,他们在这件事上会怎么样。

对于马谡失街亭这件事诸葛亮是没有其他解决办法的。对于马谡的处理只能是“戮谡已谢众”所以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斩马谡不是诸葛亮的本意,马谡是诸葛亮十分赏识的人,而且马谡是人才,蜀汉本就军事人才匮乏马谡的这个罪也不是非杀不可的,如带罪立功、降级、军前效力,等等处置办法。但是为了大局,为了蜀汉的安定团结,为了进一步解决内部问题,严格地实行和实施依法治国,不得不杀掉马谡。



第二个问题提到诸葛亮是推卸什么样的责任?

确实是丞相当时坚持北伐曹魏的,也确实是败了。当时天下曹魏占十之七八,蜀汉东吴各占十之一二,如果三方势力一门心思的屯田发展,用不了十年曹魏必定完爆蜀汉,从古至今,大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是有共识的。只有打起来,不论是九输一赢,还是八输二赢,但是不论如何都有了一点赢的可能,就算当时蜀汉国力不如曹魏,但是战阵之上什么都可能发生,万一胜了,就是转机。

其实这些道理都明明白白的写在《后出师表》上: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在三国时期,国力从来都不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一场决战往往就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毕竟如果国力决定一切,袁绍早就把曹操灭了,王莽早就把刘秀灭了。至于黄巢、李自成什么的根本就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

另一说当时在街亭,如果马谡挡住了张郃。让丞相得以全据陇西,割据凉州,勾连羌人和鲜卑,曹睿必然只能坐镇长安,曹魏将再也没有任何机会能够调遣兵力,东吴再来一次石亭之战,东吴陆逊大破曹休,那么天下是否还是曹魏的就很难讲了。

丞相北伐本就死中求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可之事,一己之力中兴汉室,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为人臣者,几人能如此?丞相一生清清白白。


孙仲谋l


诸葛亮斩马谡是无奈之举,不得不斩,这也是为他用人不当酿成的苦果买单。

马谡和诸葛亮交情很不错。马谡这个人少读兵法,军事理论素养挺高。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安定蜀国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是马谡的建议。但是这个人属于眼高手低型的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差。他作为智囊团成员出谋划策应该很不错。

公元226年,诸葛亮北伐魏国,让马谡镇守街亭。这个地方位于今甘肃境内,山高谷深,地势十分显要,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对于镇守街亭的将领,有人主张魏延等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但是诸葛亮力排众议,给了马谡一个机会,让他统领大军迎战魏国张郃。

不过,马谡这个人十分自以为是,肚子里墨水不少,没有听从诸葛亮和副将王平的建议,把营扎在了远离水源的山上。结果被魏军截断了取水的道路,最终大败,造成了蜀国这次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为了稳定军心,赏罚分明,最终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虽然十分聪明,但是他也有糊涂的时候,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如果把马谡放在军师的位子上,说不定马谡也会成为一代谋臣。


地球诗词局


一、街亭的重要性直接影响战局的成败

诸葛亮以承先帝之遗愿为名,发动第一次北伐,而这次北伐因自己的爱徒缺乏实战经验,舍水而上,继而遭魏军围攻而失街亭。街亭为通往汉中的交通咽喉,失街亭等于与汉中失去了联系,补给无法到前线。古语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补给的重要性。所以这次马谡失街亭,等于直接断了北伐蜀军的后路,自然不战而败。

二、蜀国的民心不安,政权不稳

蜀国是当时三个国家中唯一一个外来政权建立的国家,所以其国家内部存在氏族、党派等各种斗争,而唯有举全国之力北伐,才可维持国家的基本团结。在这种外有强敌,内有党争的国情中发动北伐战争本就不是易事,这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关系到蜀国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命运。而马谡作为诸葛亮最爱的学生,在此次战役中犯下了弥天打错,若诸葛亮不能秉公处理,所导致的结果便是军心动荡,因关系而无视军纪必是难以服众。战事不顺,军心不稳,而丞相偏私所影响的,大到国家稳定,小到官场风气,百姓生活,都会产生巨大变化。所以为了安军心,抚民心,诸葛亮必须斩马谡,以示公正。这一行为,是告诉将士,无论是谁犯错,都会按律处置,一律平等。告诉百姓,国家政权的公正廉明。

三、诸葛亮需要为个人的失误负责

马谡是诸葛亮一手培养的,无论军事或国事,无不倾囊相授。但在其传授理论的同时,却忽略了实战性,也有可能是马谡对于所学知识不能变通,纸上谈兵。所以导致了街亭失守。另一方面,诸葛亮任命经验尚浅的马谡为主将去镇守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街亭,本就是指挥失误。所以诸葛亮需要为自己教学和指挥两方面的失误负责,也只好挥泪斩马谡。

从客观战略位置、蜀国国情以及诸葛亮个人三方面来分析,马谡都必须斩首以儆效尤,所以这是一件大家都不想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一件另后世人都觉得惋惜之事。


纯绿色丶无公害


该怎么说呢,在本来就错误的道路上又拐了个弯。

其实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也知道,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诸葛亮却为了完成刘备的大业,屡次北伐,国力消耗非常严重。

再说回马谡,马谡确实有点才能,他家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而且马谡和诸葛亮又很对眼,二人属于哪种情投意合那种,常常深夜不回家,聊天聊的天亮哪种,然后白天回家睡,我就纳闷了你们就不能白天聊晚上睡吗?

诸葛亮其实也是想把马谡当成自己的接班人。有次诸葛亮出征前问马谡,今天我又要出征了你有啥好的建议不,马谡向他提出了南方叛乱的事,丞相你一走国力空虚,恐怕南方又要起势,我们对他们应该和平相处。于是就有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话题回到马谡失街亭的事,刘备死前就对诸葛亮说,马谡这小子就长着一张嘴,实际功夫比嘴上差远了,诸葛亮不听,让马谡去守最重要的街亭,马谡也是那种自大的人,我就不听你的建议,我打起仗来牛的很,诸葛亮都要听从我的建议。于是一个干派,一个敢胡干。

不管马谡失不失街亭,北伐都不可能胜利,后面我们都知道,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能不知道吗?所以是不是故意的你自己品味吧!




shadow背影


大家好,我是一个头条创作者,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提问,在答题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也知道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但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伟大事业,多次采取北伐,国家权力的消耗是非常严重的。

  再说,回到马谡的时候,马谡确实有些城府。他的五个兄弟都很有才华,也很有名,他们被称为“马哈拉诺比斯P5”。此外,马谡和诸葛亮是非常斗鸡眼。他们经常不在深夜回家,在黎明时聊天。然后他们回家睡觉。我想知道你是否不能白天聊天,晚上睡觉?

  诸葛亮也想以马谡为接班人。有一次,诸葛亮在出征前问马谡。今天我又要开战了。你有什么好建议吗?马谡向他提出了关于南方叛乱的建议。总理,你一离开,国家的力量就空虚了。我担心南方会再次崛起。我们应该和他们和平相处。这就是诸葛亮七次攻下孟获的故事。

  当话题回到《马谡》中的街亭失守时,刘备临死前告诉诸葛亮,马谡有口难言。实际功夫比他的嘴差得多。诸葛亮没有听,并要求马谡守卫最重要的街亭。马苏也是一个傲慢的人。我不会听你的建议。我很擅长战斗,诸葛亮会听取我的建议。因此,一个是干派,另一个敢于鲁莽行事。

  无论马谡是否失去街亭,北伐都不会胜利。众所周知,聪明的诸葛亮能不知道吗?那么你有自己的品味吗?

以上就是属于我个人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开开心心的做头条,头条作品能更进一步,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回答,谢谢大家!


你好北平


首先从用人的决策来看,诸葛亮就犯了一个大错。既然知道马谡是一个惯于纸上谈兵的家伙,根本就派不上用场,诸葛亮却经受不了他的几句豪言壮语的诱导,还立下军令状,这不是明摆着要将马谡往死路上逼吗?如果此时的诸葛亮觉得只有马谡才能派上用场,这不就说明此时的蜀中,确实已无可用的英才了,作为军中主帅,如果治军有方,怎么会出现如此不堪的局面呢?

其次,从军事部署上,诸葛先生也不见得比马谡的设想高明多少。他只是固执地认定要在要塞死死守住街亭,还派了个不大中用的王平来监督马谡的行动,殊不知马谡偏不这样,硬是要根据兵法死死据守在高地以便居高临下发起强势的进攻。马谡的据守高地,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大错,只要诸葛先生的后援部队及后勤工作,能够与前方作战的将士有力地配合着,想来这场战斗的胜利者,就不一定是司马懿先生了。其结果,是司马懿的军队所至之处,蜀国沿途的守军,几乎没有作出任何有效的抵抗就土崩瓦解了,没见出诸葛先生对守卫街亭的将士有什么强而有力的增援。

第三,此时的蜀国,其先主刘备已经在风雨飘摇的颓势中怄死过去了好久,再加上诸葛先生好大喜功的东征西讨的大量损兵折将,本来就不大景气的蜀国,也就更加地不大能够支撑得起了。在这样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即使马谡完全听从诸葛先生的军事部署,也肯定是打不过司马懿军纪严明、士气高昂的部队的,到时候,诸葛先生肯定会凭借其他的什么理由,问罪于马谡。

最后一点,对于从失街亭这样重大的军事失利,作为主帅的诸葛先生不但没有承担罪责,而且没有一点实质性的负罪感。

诸葛先生本来应该承担失街亭的主要责任,但他没有,反而还上演了一场充分展示他雄才大略胸怀坦荡的荒唐不堪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戏剧


御前带刀侍卫


如果认为诸葛亮斩马谡不对,那肯定是这几个方面

一 诸葛亮考虑不够全面,街亭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一个从未独自独当一面的人来守卫,这么重要的地方,多放几路守军

二 不听刘备的忠告,此人不能大用,只能留在身边当个参谋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诸葛亮一是无人可用,

二是诸葛亮不放权,下面的人全都靠他的锦囊来行事,缺乏独立思考,独当一面的能力


it从业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主力大军一共有6万人,当时诸葛亮听说张郃前来迎战,立即派遣马谡率先锋部队占领了街亭,当时诸葛亮的大军都驻扎在西城,从西城到街亭有很长的距离。照这样来看,马谡所率部队最多只有1万人左右。

马谡失败的原因主要怪罪于他放弃了水源,驻守到了山上。其实一直以来这是一个误点:(1)当时马谡为什么要上山驻守,这就暴露了一个信息,马谡率领的先锋部队人数肯定不多,马谡担心在平地肯定会遭到张颌的左右夹击,所以马谡想据险而守;(2)马谡的失败,王平等人和马谡有矛盾也是主要原因,两人意见不合造成了调度的混乱。

我们暂且抛开这些说法,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是魏延或者王平作先锋部队,此二人也赢不了,最核心的问题有三点:

(1)寡不敌众,蜀军的先锋不对有最多只有1人,而张郃兵有5万人。

(2)兵种的问题,蜀军大多是步兵,张郃多以骑兵为主。所以让蜀国的1万步兵去对抗张郃的5万骑兵,很难有胜算的把握?如果想对付骑兵,必须提前建造拒马营寨、大砦等设施,但是按照当时的时间来算根本是不可能的,张郃提前两天就到达了前线,所以蜀军根本没有时间建立什么前线抵抗设施。(3)地理因素,街亭虽然是战略要地,但却并不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口,街亭北靠南山,临清水河,地理位置属于相对而言开阔的平坦地。这样的地势骑兵优势更加明显。

马谡守街亭的失败,并不是单纯的部署问题,外部因素也是不能少的。至少在兵力方面相差悬殊、兵种强弱、地理形势等都是影响战争的因素。再就是,张郃又是曹魏集团一员能征善战的将领。在这些条件下,就是诸葛亮来了也没有胜算的把握。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都说马谡之死,不过是让诸葛亮对于第一次北伐失败给刘禅等朝中大臣有一个说得过去的交代。


快乐要永恒生命须怒放


马谡,刚愎自用,贻误战机。斩马谡是对因此造成的后果的一个交代,政治家不是人文学者可以对一个事件作出不同的节度,在事关国家命运的时候,当然要用重典。


晨曦微云


因为诸葛亮用人不察,而且刘备在白帝城向诸葛亮托孤之时,特意强调: 马稷言过其实,日后不可大用。诸葛亮违背他老板临终遗旨。重用马稷,致使街亭失守,错失了收复中原的先机。该负主要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