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大眾文學和文學著作的分界線是什麼?

胡不喜


有幸看過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名家通俗講座書系”之《通俗文學十五講》範伯群 孔慶東主編。在該書第一講“俗文學概說”的第三個問題講的就是:雅俗文學的特色及其分界。範博導和孔教授認為:

雅俗文學的精確分界線是很難劃出的。

如要評估某篇(部)作品是否是通俗文學,我們不外乎從三個方面去加以考察。

一、是否“與世俗溝通”

二、是否“淺顯易懂”

三、是否有“娛樂消遣”功能

有些知識精英的文學也是淺顯易懂的,但它與在與世俗溝通這點上可認定它不是通俗文學。古代認為小說是小道,甚至是“芻蕘狂夫之議也”。芻蕘即“割草打柴”的人,在這裡泛指“庶民”,通俗小說是寫俗人俗世給俗眾作為茶餘酒後的談助的。通俗,通俗,就是要與俗眾相通。在作品的語言表達上,也要求作家以俗語道俗情:“以俗言道俗情,正格也;以文言道俗情,變格也。”(吳曰法:《小說家言》)那就是說,通俗文學就要做到“明白曉暢,語語家常”。“以俗言道情”就將我們上述的第一與第二結合了起來:即以明白曉暢的語言反映俗眾感興趣的事情。而像《聊齋志異》和《玉梨魂》就屬於“變格”,它們的內容與題旨雖然“適俗”,但它們用的卻不是“俗言”。

在娛樂消遣功能方面,說明通俗文學是面向文化市場的消費性文學,它重視趣味性、知識性、可讀性。通俗作家認為讀史“易欲睡”——也即是說讀歷史比較枯燥,只有讀歷史演義小說,才能令人“捧玩不能釋手”。因此明代寫歷史演義小說的甄偉認為,從演義的趣味性出發,人們會在他的書中得到其他許多有益的收穫:“然好事者或取予書而讀之,始而愛樂以遣興,繼而緣史以求義,終而博物以通志,則資讀適意,較之稗官小說,此書未必無小補也。”(甄偉:《西漢通俗演義有序》)緣史以求義,就是從興趣出發而進一步探究歷史的經驗教訓,然後是博物以通志,那就是能獲得許多有益的知識,開闊了自己的視野與眼界。

近年來,對通俗文學流派的恢復名譽,使知識精英文學作家與大眾通俗文學作家在感情和理智上皆有了靠攏的趨向,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文學現象正悄悄地在作品中體現出來,甚至同一作家,兩付筆墨,也不足為奇。



塵世中一小書蟲


致敬經典,尊重傳統;聽古今神話,看中外文學。

如果說大眾文學是飛馳在夏夜裡的飛蠅,那麼文學名著就是奔騰在草原上的駿馬。

就受眾人群來看,它們各有參差。

一、大眾文學,是基於社會表層、社會現象而走進讀者眼中的文學作品。迎合社會流行,賺人眼球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是人們喜歡看,而且願意接受的。

就像今天的小鮮肉作品,無論是霸道總裁愛上傻白甜的奇葩女,還是苦情瑪麗蘇劇,這類作品往往都是年輕人喜歡看,而且為之樂此不疲的。這類作品就像割韭菜一樣,可以將絕大部分不願思考、沒有自主意識的受眾吸走。所以,從受眾數量來說,“大眾”二字就已經遠遠碾壓了文學著作的接受者。

舉一簡單例子。譬如,《百年孤獨》這本書,很多人閱讀的感覺是生澀、茫然。被作品中凌亂不堪的人物關係和人名攪地是非難辨。如果拿這部文學名著和當下時熱的《親愛的,熱愛的》相比較,哪部作品的影響意義大?哪部作品的受眾廣?

二、現象與本質的區別

大眾文學,是對現象的具體呈現。而文學名著的作用在於鐫刻時代,記錄時代中人民對歷史、對社會的改革、思考。

寫作者的出發點、以及立意決定了文學作品的深度和社會價值。可以這樣說,大眾文學是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文學名著是對時代意義的詮釋,不僅是個人的一場實現,而且還要囊括宇宙、人性以及社會價值觀。所以,它不再是簡單的寫作,而是時代意志的反映。作者往往要通過筆下的環境、人物在闡述一種現象的基礎上,引出更多問題。通過一種問題(或荒誕、或奇葩、抑或無厘頭)揭示現象背後的理想桎梏。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筆法,不僅讓人為之驚歎,但它不僅揭示生死,還在致力於表現拉美的封閉、落後。正是因為無知、荒誕,甚至不可思議,才讓作品的感情得到了很好的佐證。

三、文學著作也可以是大眾文學

文學著作,也可以是大眾文學。講到這裡,不得不說一部作品《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既是大眾文學,也是文學名著。路遙曾說,自己創作《平凡的世界》的初衷:背對文壇,面向大眾。

《平凡的世界》,既全方位地展示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黃土高原上底層人民艱苦卓絕的生存境遇,也將整個大時代的意志像圖釘一樣釘在了人類宇宙的座標軸上,同時主人公的形象也具有作者自己額影子。不置可否,它既是文學著作,也屬於大眾文學。這便是路遙的現實主義。

文學著作可以是大眾文學,但大眾文學很難成為文學名著。很多時候,大眾文學只不過是充當著修飾我們生活、便於我們飯後茶語娛樂之用。若要想練就深刻智慧,見解更高一籌,就需要閱讀名著。

所以,大眾文學與文學著作之間既相互區別又互相關聯。


柒月長安


大眾文學與文學著作都是為人民服物的精神文明。各有特色。

大眾文學也稱通俗文學。大眾文學根植於社會基層,貼近普通老百姓生活,反映大眾精神面貌和時代特徵,符合廣大民眾審美情趣,展現民族人文精神。

大眾文學創作表現形式多樣,創作人數眾多,受眾廣泛,易於群眾接受,傳播速度快,傳播形式多樣,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大眾文學為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宣傳黨和政府政策,傳播文化思想和技術技能起到基礎作用。

文學著作相對於大眾文學更高雅,更專業,更具藝術性,審美價值,社會價值。文學著作創作一般都是專業作家完成。作家或多個作家在他們擅長的領域,經過較長時間通過專業寫作技能,獨特視角,成熟的表現形式進行文學創作。

文學著作記錄時代,反映時代是時代精神的提煉。文學著作閱讀群體比大眾文學要少,更難以理解。

文學著作可以通過大眾文學的再創作,使文學著作,特別是名著走向大眾化,通俗化,興趣化,讓人民群眾喜歡文學著作,閱讀文學著作,從而研讀文學著作,提高民族文化素質,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強中華文化自信力!

好的大眾文學與文學著作都必須符合社會價值觀,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為中華偉大復興服務。


自貢徐世光


文學著作都是經典作品,是久經歷史考驗的。不但對當時的社會造成衝擊,而且對當下社會文明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能塑造和代表這個民族的文化.這些文學作品能影響到歷史、社會學、政治、經濟以及哲學等方方面面.可謂是人類文明的精神食糧。

大眾文學也稱通俗文學:通俗文學指除了歷史上的民間文學以外,還包括現實創作的通俗化、大眾化,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以滿足一般讀者消遣娛樂為主要目的的文學作品.又稱大眾文學、俗文學.與嚴肅文學、雅文學相對而言。大眾文學和文學著作在某一期間界限並不是很清晰的,所以很多在一段時期流行的文學作品也可能因為其內容的嚴肅性以及跨時代性而延長其壽命,甚至被“名著”化而“永垂不朽”.所以我認為一個文學作品的影響大小是看它的內容是否會有這種“永恆”存在其中,可惜現代大部分通俗作品因為需要通俗化,而很難做到這一點.當然很多通俗作品會被很容易的記住和傳頌,但是當社會進步,世代更替,時髦變為落後,我們會發現,經典作品會從其它作品中脫穎而出,對我們,對其它不同的文化以及民族,對我們的下一代,甚至到很久很久以後,仍然會有巨大的影響,這樣的作品才能稱為文學著作。





李德付先生


大眾文學就是普通老百姓茶餘飯後,可以閱讀的一種消遣的文字,好玩,快樂,有故事,有溫度,大抵轉個身的功夫就忘了,文化快餐。而文學著作是在已定的時空背景下,對歷史,社會,人性的思考與總結,以文學方式,活得一種沉甸甸的精神滋養。簡而言之,大眾文學是給大眾的,普通老百姓的,快餐文化。而文學著作,更多的是給一些渴望精神追求的人滋養成長的,不可多得,難能可貴的精神力量


家住廢都


專業點應該問通俗文學和純文學的分界線是什麼?而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只能說一個作品,它的通俗文學傾向性更強,還是純文學傾向性更強。可能有人會說詩歌就是純文學,其實那也不一定,古代的詩詞都是用民間語言,所以普通百姓都能讀得懂,所以漁樵耕讀甚至紀律都能夠寫一些詩。就算是現在是像汪國真體、梨花體,它們的風俗文學傾向性更強。四大名著,紅樓夢當然傾向於純文學,水滸傳就更傾向於通俗文學,但是能夠一刀切說其中哪一本是通俗文學,哪一本是純文學嗎?不能。

而且所謂的通俗文學和純文學只是國內的提法,在國外很多國家並沒有嚴格區分,不過是有點淺顯一點,有點深奧一點。


三目巨人


大眾文學更注重故事性,有人物刻畫但不求深刻,有社會反應但不會批判,有現實觸及但不涉及終極思考,有巧妙構思但不太厚重。文學著作除了以上,還有一些是在創作方法、寫作技巧上的創新和嘗試,這些作品拒絕重複,拒絕模仿,因此創造了很多新的流派,但不管什麼流派,什麼寫法,最終寫的都是人性,都是對終極問題的思考,這些作品,長短都有,特點是,大部分不太好讀,不奇怪,現在節奏快,需要思考的文學作品沒人讀,沒功夫讀,久而久之只能讀大眾文學,不會深度閱讀,由此再往下,文學著作被推上神壇,提起來就讓人畏懼,大可不必,打開書,耐著性子,翻過前幾頁你就會發現精彩,還會發現自己也很了不起。


灑家的自留地


很高興與各位同仁交流文學作品[握手][握手]。

我認為大眾文學側重於追求趣味性、消遣性。例如傳奇小說、偵探小說、言情小說、科幻小說等。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往往傳達著人們當時的思想或是對未來的憧憬,凝聚著作者的智慧。如四大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

閱讀文學著作,對了解社會歷史、人生意義都是極大的益處。不過現在快節奏的社會以及浮躁的心理,很少有人靜下心來品味名著了。

希望與各位同仁結交,共聊文學文化教育。


月夜的雪狼


我個人覺得沒區別,都是文學,都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沒必要非要人為劃出區別來。你喜歡陽春白雪的高雅,但我就是欣賞下里巴人的接地氣。藝術高於生活,但切記,它永遠來自於生活。


玉在匣中


我想

大眾文學,是每時每刻人與人交際所產生的經過與結果,彙集成思想感覺。

文學著作,是親身參與感受和借事反觀,總結的經驗教訓,用文字彙集成現象規律,加上寓意,使著作有傳播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