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韓信那麼牛逼,劉邦為什麼能成功三奪韓信兵?難道韓信樂意嗎?

用戶6502379185851


電視劇淮陰侯韓信的歌詞說道:“帥才不及帝王術,兵書不如聖詔書。”我認為這是韓信最牛逼的寫照。

但是,韓信的性格充滿了多重性,他以德報怨,卻有矜才自傲,他受人滴水之恩,又湧泉相報,他謀劃有力,卻又拙於交際,他深知人性,卻是盲目自信,不懂急流勇退。這是他致命的弱點!下三濫的事不恥為,面對利益禮讓為先,結果一次次錯失權利,最後功成身死!



愛來不來


先看一下,劉邦是如何三奪韓信兵的。

第一次,是韓信破滅魏國和代國之後,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這裡是說,漢王派人去把韓信的精壯之兵,都調去滎陽對付項羽了。

第二次,是在韓信破滅趙國,招降燕國之後,駐軍於修武。當時劉邦剛被項羽打敗,有一天,劉邦帶著夏侯嬰,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守趙地,拜韓信為相,收趙兵未發者擊齊。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劉邦於一天早晨,自稱是漢的使者,突然闖入韓信的軍營,奪了韓信的印符,重新安排將領的職務,把精銳軍隊帶走,讓韓信帶領剩下的剛收編的趙國的士兵去攻打齊國。

第三次,垓下之戰剛剛結束,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韓信)軍。漢五年正月,徒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剛滅了項羽,劉邦就又一次以奇襲的手段,奪了韓信的兵權,並且把他從齊王改為楚王。

這就是劉邦三奪韓信兵的過程。由此我們知道,韓信破趙平齊斬殺龍且的勝仗,都是用劉邦挑剩下的士兵取得的。韓信確實是個了不起的軍事家,難怪後人稱其為"兵仙"。

那麼,韓信如此牛逼,怎麼被劉邦三次奪兵呢?

首先,劉邦是大老闆,是韓信的頂頭上司,那個年代,別說要兵,就是要韓信的腦袋,韓信也得乖乖地從命。不信你跟你的老闆或上司頂個牛試試。

其次,劉邦用的都是偷襲的手段,令韓信猝不及防。其實韓信本無心防劉邦,他對劉邦是有點愚忠的。而劉邦卻是一直對韓信有戒心,奪兵完全是有意為之。這正如你對老闆毫無防備,老放要整你,那是一整一個準的。所以這裡不是韓信無能,是劉邦太狡猾了。這也難怪,謙謙君子是當不了皇帝的。

你問韓信心裡願意碼?

要是你的老闆無緣無故地剋扣你的工資,你願意嗎?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劉邦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帝王,他出身草莽,而且也拿不出什麼重要的決策,但是他有著別領袖所沒有的優點,那就是能對手下的意見,進行正確判斷,大都是比較正確的,即使有錯誤,也是及時改正,毫不拖延。他的人生中出現過許多驚險的歷程,但是往往有驚無險,就比如他在修武奪取韓信張耳軍權的那一夜。

做皇帝,尤其是第一位窮苦出身還順利開國的皇帝,劉邦在他爭奪天下的過程之中遇到了很多次危機。這些危機,有些是外在的,比如霸王項羽。有些來自身邊,比如手握兵馬大權的韓信。想要存活下去,就得會表演,恰巧,劉邦的演技,還不錯。

楚漢相爭之時,項羽攻破劉邦所駐守的滎陽。劉邦又被迫踏上了逃往之路,這已經不知道是劉邦第幾次逃亡了。他和自己的衛士夏侯嬰商量了之後,決定去韓信那裡。

但是,劉邦此時蒙難,身邊只有夏侯嬰一個人。而韓信呢,手握十萬雄兵,而且還有大將軍印信。當時的軍隊是隻認印信不認大王的,也就是說只要韓信有反叛之心,劉邦就只有死路一條。而劉邦恰恰生性多疑,他根本不敢相信韓信會對他絕對的忠心耿耿。

於是他和夏侯嬰商量,兩個人就住在小旅館中,自稱漢使。等到半夜的時候,走進韓信的營帳,把印信控制在了劉邦自己手中,此時韓信雖然醒了,但是為時已晚,劉邦已經拿走了印信。相當於拿走了韓信的兵權。也因此,劉邦又擁有了自己的軍隊。劉邦於是馬上封張耳為齊王,封韓信為齊國的相國,看上去韓信是升官了,實際上韓信的沒有了兵權,成了光桿司令。

這次表演堪稱是劉邦一生之中最精彩的一次表演,他用這個計謀不菲吹灰之力就把兵權從韓信手上奪了回來。如果他正大光明的去,說不定事情就不會這麼順利,又或者,歷史都有可能改寫。從韓信後來的表現來看,這個人並不是完全沒有謀反之心,劉邦看人還是非常有一手的。所以,做好一個帝王,也要有“戲精”一般的演技,劉邦能得天下,這個人的“演技”不簡單。

1、第一次,成皋之戰後。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趁著項羽率兵東去攻擊彭越的機會,因病向北重新佔據成皋。項羽擊敗彭越後,得知劉邦重奪成皋,立即引兵向西,重新圍困成皋。劉邦不敵,與夏侯嬰同乘一輛車逃出成皋。而此時,韓信和張耳已經攻下趙代之地,擁有了一定實力,且就駐紮在距離劉邦不遠的修武,劉邦戰敗之際,對韓信和張耳的按兵不動極為惱怒,於是他“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史記·高祖本紀》)。之後則令張耳、韓信返回趙地重新招募士兵,再由韓信引兵向東攻打齊國。

劉邦輕鬆進入軍營拿走將印

2、第二次,垓下之戰後。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後,項羽於烏江邊自刎而死,楚漢爭霸至此告一段落。鑑於韓信之前在攻下齊地後,曾請封齊王,且在劉邦下令追擊項羽之際,韓信並未奉令率兵趕到,導致劉邦在固陵之戰被項羽擊敗,這令劉邦對韓信起了戒心。於是在擊敗項羽之後,他“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又一次奪去了韓信的兵權。

韓信對於兵權被奪似乎毫無辦法

從史料記載來看,劉邦先後兩次奪取韓信兵權都極為順利,根本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和反對,似乎只是一句話就令韓信交出了兵權。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韓信忠心,手中無將

我想,之所以劉邦奪取韓信兵權如此輕易,應該主要源於這兩個原因。

1、韓信忠心。對於劉邦,韓信似乎從來沒有起過反叛之心,即使是在佔據齊地、遠離劉邦的情況下,不論是項羽派武涉對其進行遊說,還是手下齊人蒯通對其進行勸解,他始終沒有升起過反叛之心。至於到底是韓信從沒有過反叛之心,還是他知道自己沒有自立的實力,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韓信的態度卻明確的向手下將士們傳達了一個信號,他韓信是忠於漢王的,這種情況情況下,面對漢王劉邦親自奪取兵權,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滿,又豈會表現出來?

韓信似乎從未起過反心

2、手中無將。這應該是另一個讓韓信尷尬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劉邦的馭人之術造成的,他雖然用韓信,但也防著韓信,尤其是當韓信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能力之時,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敢將賭注壓在對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範。而劉邦對於韓信的防範,就在於其手中的將領,韓信手下的將領基本都是原豐沛集團,乃是劉邦真正的嫡系,有這些人在,一旦韓信表現出異心,恐怕立即就會被架空或陷入到內鬥當中,這恐怕也是韓信始終沒敢自立的原因所在,這種摻沙子的做法雖然簡單,但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為有這兩個原因的存在,劉邦才敢大搖大擺的進入韓信軍營奪取其軍權,且沒有遭到任何反抗。


司馬濁嚼歷史


韓信打仗是把好手,無愧於“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的評價,也無愧於“漢初三傑”的褒獎,更無愧於“兵仙”的美譽。然而,這個常勝將軍在做人上卻常常少根筋,或者慢半拍,讓人有了可乘之機。

每次劉邦收回兵權,伴隨而來的就是爵位的高升以及安撫,拜將封侯步步高昇,韓信心裡也舒坦,無論是選擇收權的時機還是安撫人心,韓信都被劉邦掌握在手掌之中。

首先還是不得不說,韓信確實沒有真刀真槍的想背叛劉邦,只是心中游移;其次,韓信只是個軍事家,不會玩政治,更缺乏基本的政治敏感性,根本沒有防備劉邦玩狠的;其三,也必須佩服劉邦膽大心細,行事果決,捏拿精到。

劉邦對韓信日常生活格外關照,使韓信以為自己正在受到信任。加之慣性使然,收權又不是一次兩次,造成韓信並無憂患意識。




七哥探世界


先後兩次奪去韓信兵權,按照記載來看,當中似乎沒有任何阻礙,極為順利。按理來說,韓信雖然是劉邦麾下,但士兵卻是他親自招募和訓練的,統兵數年竟然沒有培養出一個忠於自己的將領,一支忠於自己的部隊,為何就沒有任何人予以反對呢?我想,除了韓信絲毫沒有反心之外,更為主要的應該是劉邦在用人方面的智慧。

劉邦為什麼先後兩次奪去韓信兵權

我們先來看看,劉邦這兩次是如何奪走韓信兵權的。

1、第一次,成皋之戰後。漢三年(前204年),劉邦趁著項羽率兵東去攻擊彭越的機會,因病向北重新佔據成皋。項羽擊敗彭越後,得知劉邦重奪成皋,立即引兵向西,重新圍困成皋。劉邦不敵,與夏侯嬰同乘一輛車逃出成皋。而此時,韓信和張耳已經攻下趙代之地,擁有了一定實力,且就駐紮在距離劉邦不遠的修武,劉邦戰敗之際,對韓信和張耳的按兵不動極為惱怒,於是他“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之後則令張耳、韓信返回趙地重新招募士兵,再由韓信引兵向東攻打齊國。

韓信

2、第二次,垓下之戰後。漢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戰後,項羽於烏江邊自刎而死,楚漢爭霸至此告一段落。鑑於韓信之前在攻下齊地後,曾請封齊王,且在劉邦下令追擊項羽之際,韓信並未奉令率兵趕到,導致劉邦在固陵之戰被項羽擊敗,這令劉邦對韓信起了戒心。於是在擊敗項羽之後,他“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又一次奪去了韓信的兵權。

從史料記載來看,劉邦先後兩次奪取韓信兵權都極為順利,根本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和反對,似乎只是一句話就令韓信交出了兵權。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韓信忠心,手中無將

我想,之所以劉邦奪取韓信兵權如此輕易,應該主要源於這兩個原因。

劉邦

1、韓信忠心。對於劉邦,韓信似乎從來沒有起過反叛之心,即使是在佔據齊地、遠離劉邦的情況下,不論是項羽派武涉對其進行遊說,還是手下齊人蒯通對其進行勸解,他始終沒有升起過反叛之心。至於到底是韓信從沒有過反叛之心,還是他知道自己沒有自立的實力,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韓信的態度卻明確的向手下將士們傳達了一個信號,他韓信是忠於漢王的,這種情況下,面對漢王劉邦親自奪取兵權,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滿,又豈會表現出來?

2、手中無將。這應該是另一個讓韓信尷尬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劉邦的馭人之術造成的,他雖然用韓信,但也防著韓信,尤其是當韓信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能力之時,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敢將賭注壓在對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範。而劉邦對於韓信的防範,就在於其手中的將領,韓信手下的將領基本都是原豐沛集團,乃是劉邦真正的嫡系,有這些人在,一旦韓信表現出異心,恐怕立即就會被架空或陷入到內鬥當中,這恐怕也是韓信始終沒敢自立的原因所在,這種摻沙子的做法雖然簡單,但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為有這兩個原因的存在,劉邦才敢大搖大擺地進入韓信軍營奪取其軍權,且沒有遭到任何反抗。

不樂意又能怎麼樣、畢竟人家是老大!


天才睡大街


韓信肯定不會樂意,應該沒人願意。

劉邦夜入軍營,巧奪帥印

史記記載;劉邦第一次奪韓信帥印,發生在楚漢成皋之戰之後,劉邦戰敗急調韓信救援,韓信,張耳遲遲按兵不動,劉邦大怒,同時得知韓信就在自己附近修武於是親自入修武韓信大營,詐稱“漢王使者,進帳看見,劉邦,張耳居然在睡覺直接拿其帥印,號令全軍。北渡河,馳宿修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史記,高祖本紀》。

疑心頓起,怒奪帥印

第二次,則是在亥下之戰,劉邦本來就對韓信在楚漢之爭時趁劉邦危難之際迫使劉邦封自己為齊王大為不滿,結果亥下之戰韓信再一次遲遲未發兵合圍項羽導致固陵之戰劉邦再敗,於是擊敗項羽後劉邦再次對韓信起了疑心“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史記,高祖本紀》

非劉姓而王者天下誅之

第三次,漢朝初定,劉邦開始審視自己的漢王朝,怎樣長久治安,滅掉諸侯王成為擺在劉邦面前的第一個難題,於是劉邦藉口巡視列諸侯國為理由,突然把迎接自己的韓信給綁了起來,韓信大驚但也無可奈何。押回國都後整日悶悶不樂,並欲聯合他人起兵。

韓信到底怎麼想的呢

劉邦三次奪韓信帥印可以看出首先一點,韓信確實最初沒有反意,否則劉邦幾次置身入韓信軍中,早就被綁起來了,即使你在天賦過人,其次就是韓信的兵雖然後期都是自己招募而來但最初的老兵都是劉邦的嫡系部隊,韓信稍有反義,劉邦必然率先知道。最後韓信最初只是項羽身邊的一個步卒,受劉邦賞識最後才做了齊王,說白了自己的王都是劉邦封的,反漢大逆不道,名不正言不順,就算硬抗不不一定一定贏。

結語

韓信被劉邦幾次成功奪取帥印,只能說明韓信本身並未反義,軍隊的號召力在劉邦不在他韓信,打戰可以,打天下實力不允許,當然最後被奪取帥印丟了性命也是萬萬沒想到的!


外太空的首富


劉邦奪韓信兵,與韓信牛逼與否無關。韓信牛逼,是軍事。劉邦奪兵,是政治。

劉邦三奪韓信兵,是因為他們是君臣關係——“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所以劉邦奪兵,下級不會認為有什麼不妥,而是天然接受。

劉邦一奪兵,是兵敗項羽後,損兵折將丟盔棄甲,幾騎直入軍營,其時韓信正睡覺,劉邦奪其兵符印信。此時韓信應該沒啥怨言,畢竟劉邦慘成那熊樣,確實手中需要兵才能繼續和項羽周旋。韓信如果此時生怨,劉項相爭時背叛易如反掌。韓信不背叛,說明之前的君臣關係確實很好(至少韓信如此認為)。

劉邦二奪兵,是滅項羽後,同時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功高震主,被奪兵時受制於劉邦。這種大事,必不可能是遣一使者,而是劉邦當面奪兵,因為像韓信這種大將,也只有劉邦本人才鎮得住。那麼,作為韓信,是交兵權好,還是當場翻臉好?此次奪兵,韓信應該心有微怨,但因封王,也算可慰。

劉邦三奪兵,是借巡狩之名擒下韓信強奪兵權。劉邦翻臉,對韓信而言是生死關頭,交不交出兵權都身不由己,緊急時刻只好說“我固當烹”以激劉邦,幸而一方面劉邦念舊功,另一方面應該是“謀反”查無實據,留其一命,改侯淮陰,否則以劉邦心腸手段,韓信斷無生理。這次奪兵要說韓信無怨無悔,您是韓信,您服不服?但不服,已無能為力。

所以,劉邦三奪韓信兵權,一奪屬君臣相得,二奪尚留君臣之義,三奪則情義盡失。


偽驢行者


韓信的牛逼表現在其軍事才能上,而劉邦的牛逼表現在其御人之術。韓信自己都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確切地講,不能說劉邦三奪韓信兵權。真正意義上劉邦收了韓信兵權的,只有一次。讓我們來看看史籍裡是怎麼紀錄這段歷史的吧。

《史記-淮陰侯列傳》詳細記錄了韓信的一生。韓信在諸侯聯軍攻入關中滅秦後,轉投劉邦陣營。在蕭何的大力舉薦下,被劉邦拜為大將,即三軍總司令,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他。劉邦兵敗彭城後,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一帶對峙,並命令韓信在黃河北部作戰,攻打不聽命於己的各諸侯國。

公元前205年底,韓信接連消滅魏國和代國,佔領今山西全境。這時候,劉邦在滎陽卻亂吃敗仗,手頭兵力吃緊。於是“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並命令韓信重新募集軍隊進攻趙國。這句話不能理解為“收了”韓信的兵權,只是一次兵力調動。後面韓信繼續帶兵發動了“井陘之戰”,他依然兵權在握啊。

公元前204年,韓信滅趙國,和張耳率軍來到滎陽黃河對岸的修武。這時,項羽剛剛攻克滎陽,殺周苛,包圍成皋,劉邦再一次危在旦夕。這一次劉邦僅帶來夏侯嬰逃出成皋,渡黃河來到韓信軍中。和一年前一樣,劉邦帶走了韓信的軍隊去成皋繼續死磕項羽,並命令韓信再募集軍隊攻打齊國。所以這一次的情況和上次一樣,不能說是“奪”韓信兵權。

公元前202年,劉邦調集韓信、彭越、英布等多路大軍,在垓下徹底消滅了項羽的有生力量,項羽逃到烏江,自刎而死。這時候,“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這一次,才是劉邦真正意義上的奪走了韓信的兵權連同他的軍隊。隨後,劉邦改立韓信為楚王,讓他去自己的封國。

從上面的介紹來看,韓信對劉邦的三次做為沒有任何怨言,前兩次甚至還很配合。道理很簡單,韓信再是軍事天才,但他是劉邦的部下,必須聽話,這一點沒什麼好說的。

另外,韓信雖然後來有謀反的企圖,但在此時他對劉邦忠誠度很高。韓信滅齊國,逼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之後,先後拒絕武涉和蒯通勸說其脫離劉邦自立就是明證。垓下之戰後,劉邦奪去韓信兵權,這時韓信有可能不快,但劉邦依然保留了他的王位,只是換了個地方。從韓信回到封地上的表現來看,他對這一結果很滿意,沒有抱怨,也沒有秘密組織軍隊和劉邦爭天下的意圖。所以也說不上韓信會有多麼的不樂意。

最後,劉邦視韓信為威脅,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剝奪韓信的王位,改封淮陰侯。這時韓信才有了真正的不滿,這也為他最後的悲劇結局埋下了禍根!

總結說來,劉邦奪韓信兵權,在於劉邦和韓信是上下級關係,地位不同,這是其一。韓信忠於劉邦,這時其二。劉邦深得權謀之術,善於用人並掌控大局,帝王之才也,非常人可及!這是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caniforget999


1、韓信忠心。對於劉邦,韓信似乎從來沒有起過反叛之心,即使是在佔據齊地、遠離劉邦的情況下,不論是項羽派武涉對其進行遊說,還是手下齊人蒯通對其進行勸解,他始終沒有升起過反叛之心。至於到底是韓信從沒有過反叛之心,還是他知道自己沒有自立的實力,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韓信的態度卻明確的向手下將士們傳達了一個信號,他韓信是忠於漢王的,這種情況情況下,面對漢王劉邦親自奪取兵權,他手下就算有所不滿,又豈會表現出來?

韓信似乎從未起過反心

2、手中無將。這應該是另一個讓韓信尷尬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劉邦的馭人之術造成的,他雖然用韓信,但也防著韓信,尤其是當韓信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能力之時,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敢將賭注壓在對方的忠心上,肯定要有所防範。而劉邦對於韓信的防範,就在於其手中的將領,韓信手下的將領基本都是原豐沛集團,乃是劉邦真正的嫡系,有這些人在,一旦韓信表現出異心,恐怕立即就會被架空或陷入到內鬥當中,這恐怕也是韓信始終沒敢自立的原因所在,這種摻沙子的做法雖然簡單,但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

我想,正是因為有這兩個原因的存在,劉邦才敢大搖大擺的進入韓信軍營奪取其軍權,且沒有遭到任何反抗。



御前帶刀侍衛


韓信號稱兵仙,用兵如神,一生未嘗敗績,從一個無名小卒一躍成為三軍統帥,靠的就是自己的軍師才能,當然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是韓信的伯樂。俗語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軍師才能毋庸置疑,但是,此人和關羽一樣,一生驕傲自滿,尤其在軍事方面,覺得別人都沒有自己厲害,非常的驕傲自大。

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臣子永遠都是臣子,王永遠是王,要奪你兵權,也是順理成章。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更何況,韓信只會用兵,不會為人處世,難以混跡於官場。其手下的兵多為劉邦起兵時的老部下,就算韓信不服,也是沒有辦法。韓信志向在於領兵打仗,並沒有謀反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