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人爱言西楼,西楼在诗词中频率很高这是为什么?

初夏思夏爱华夏


古人的臭讲究非常多,什么人住西楼、上西楼,什么人上东楼、住栋楼,也可能有讲究。主人住正房、客人住厢房;书生住东厢,淑女小姐住西厢(比如西厢记),都是有钱有势、房舍多如迷宫的人立的臭规矩罢了。除非是文学老古董,谁搞的清楚那么多?如果当代人下酒店住旅馆,也有那么多臭讲究,就无处可住了。

“西楼”经常出现在诗词歌赋里,你就把它跟谈情说爱联系起来;或跟幽怨女,或是不得志的书生,或官场得意和失意的政客联系起来,理解他的感情寄托和变化就可以了。

不要忘记了诗词作者的情趣,是跟他的身份、地位、兴趣、志向密不可分的。并不跟普罗大众的感情,是一样一样的。

曹操的《龟虽寿》、刘邦的《大风歌》都不会出现西楼的。

古人爱西楼,肯定跟在西楼发生的故事有密切关系。爱的记忆、恨的记忆、惆怅失落的记忆,都在那个环境的记忆的寄托里。失意的落魄的,更是对它念念不忘;附庸风雅的纨绔子弟们,也可以效仿骚客文人,唱一唱西楼,未必不可。由此产生了婉约派、移情派……种种派别。


淡淡一掬水


西楼,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意象。从最早出现在南朝诗人鲍照的“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和庾肩吾的“天禽下北阁,织女下西楼”,到宋朝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西楼早已不再局限于它所代表的实体建筑意义。

作为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西楼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已成为文人墨客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古人爱上西楼,绝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西楼本就象征着哀怨愁思,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人爱上西楼言说愁,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关系:

首先,西楼蕴含着丰富的五行、五色、五声和四季观念

西楼,顾名思义,在方位上属于西方,因而与“西”字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五行中,西属金,正如《汉书·五书志》云,“金,西方,万物既成,杀气之始也。”故西楼,给人以肃杀之气。

在五色中,西为白色。《周礼·考工记·画缋》云,“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白色在古代是禁忌之色,象征着死亡与凶兆。《礼记》云,“丧服以送终也”。故西楼,给人以悲凉之感。

在五音中,西为商音。欧阳修《秋声赋》云,“商声主西方之音”。不仅如此,古人常常把商的重浊凄怆之音与秋天的萧瑟之气,联系在一起,如 郑玄曰,“秋气和则商声调”。故西楼,给人以凄怆之意。

在四季中,西为秋季。《隋书·天文志》云,“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宋玉在《九辩》中曾云,“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天,象征着衰落。故西楼,给人以肃杀之气。

其次,西楼折射出古代建筑格局背后的阴阳观念与尊卑观念。

在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多以坐北朝南为主。由于“日归于西,起明于东”,西方属阴,东方属阳。因而在古代,东方成为尊贵的象征,比如古时太子居住在东宫,还有主人有“东道主”之称。西方,则象征着阴柔与位卑。

所以一般西厢房多为女子居住,西楼则成为女子闺房的代称。由于女子天性哀婉缠绵,多愁善感,她们所居住的“西厢”、“西窗”、“西楼”在古代诗词中就成为表达离合悲欢和相思情爱的最佳载体,尤其在唐宋以后成为男女之情的重要象征。

正因为西楼具有了如此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古诗词中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意象。特别是与其它诗词意象的结合使用,使得西楼成为古代诗词中浓墨重彩的存在,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具体来看:

其一,与“风雨”意向结合,表达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在古代诗词中,西楼有时还是诗人骚客的集会送别之地,象征着离别悲欢。古代有很多诗人将惜别离情,挥洒在这西楼之中。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莫过于唐代诗人许浑的《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不直接书写离愁,而是以景结情,将离别后的凄迷怅惘之情,融于被迷蒙风雨笼罩的西楼之中。诗人巧妙地将“风雨”与“西楼”两个文学意象联系在一起,为这份伤别之情更增添几分朦胧与凄清之意。

其二,与“夕阳”意象结合,表达韶华易逝的思归之愁。

太阳东升西落,西楼往往伴随着黄昏日落出现在古诗词之中。夕阳与西楼结合在一起,往往给人以岁月流逝之感,徒增游子思乡之愁。北宋文学家张耒的《风流子》,“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是其中的代表。

词人独倚西楼,望着夕阳西下和大雁翩飞,内心油然而生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妻子的惦念。夕阳西下,给人以岁月迟暮之感,而独自倚靠西楼而眺望,则将这份愁思渲染地更加深婉动人。

其三,与“明月”意象结合,抒发回望历史的兴亡之叹。

西楼,不仅可以表达儿女情长,更可以抒发兴衰之叹。尤其,当它与明月结合在一起,这份故国之思就会变得更加凄婉蕴藉。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抒发了一代亡国之君的锥心怆痛。

词人独上西楼,无需言愁,明月如钩和寂寞梧桐就已经将他内心的故国之痛渲染地淋漓尽致。明月的阴晴圆缺,照应的是词人内心关于故国的兴衰交替。西楼独上,已让人孤寂,而目之所及更是凉透了人心。

其四,与“明月”意象结合,抒发缠绵哀怨的相思之情。

在西楼的诸多意象之中,与“明月”意象的结合最为密切。尤其是在宋词中,西楼里有一半多都沐浴在月光之中,成为传达男女离别相思的重要载体。明月不管是如霜皎洁,还是如诗朦胧,都为西楼抒情蒙上了多情而浪漫的面纱。

唐代诗人李益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抒发了诗人面对佳人爽约之后的悲凉与无奈,是唐诗中较早将西楼与男女之情联系在一起的重要代表。而鲍家四弦的“西楼今夜三更月,还照离人泣断弦”,则更见男女相思的哀婉缠绵。

宋代作为西楼意象丰富发展的巅峰时期,与明月意象结合最为出色的代表,莫过于李清照的《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寥寥数语,将离人相思愁,勾勒得哀婉动人,缠绵悱恻。

除了表达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西楼也可以用来表达友人之间的思念之情。苏轼的《渔家傲》,“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则是将对送别友人之后的惦念之情,融于西楼独上和淡月独望之中,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总之,古人爱上西楼言说愁,多与西楼本身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丰富的文化意象有关,是古代骚客文人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之一。经过历史的发展,西楼的意象也逐渐丰富和完整起来,尤其以传达爱情与相思为重。

在诗词歌赋的字里行间,西楼多与风雨明月等诸多意象结合使用,在传情达意的功能上又有了质的飞跃。不管是“满天风雨下西楼”,还是“任他明月下西楼”,那些骚客文人,都爱上西楼,爱上西楼言说愁。


此笺


我是洎水蓝,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西楼,西楼出现在古诗里,最早是在六朝诗歌里。西楼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东为阳,西为阴,我国古代建筑也是分等级的,东面为大,西面为小,一般为长子住的地方,西面为次子住的地方,一个家庭,男为阳女为阴,男子住东房,女子住西房,西楼一般就是女子的绣楼,古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子只有倚楼望月,寄托情思。所以,古诗里就把西楼作为女子居所的代称。西楼在古诗里频率很高的原因是古代诗歌很多都是描写少女思春,倚楼望月,登高望远等。





洎水蓝


西楼应是小楼西,月落轻愁子规啼。

这个真真是问倒我了!据小可所知,西楼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为写实,多应用于文献资料之中,比如“海鹄群翔,荣祖登城西楼弹之,无不折翅而下”,比如李世民听说魏征死后“登苑西楼,望丧而哭,诏百官送出郊外。”

第二种为虚指,原意是指楼西,即西面的房间——卧室,等同于李商隐的“西窗”,由于黄昏时分推开窗户可以看到夕阳,深夜时分推开窗户便可看到月亮,所以,诗词里的西楼并不是指西面的楼房,比如西厢房(崔莺莺好像就住在西厢房),而是指房子的西面所处的卧室!

由此,引伸成为一个亦真亦幻的意象,西楼的正确含义应当是

孤独的黄昏里,有一个孤独的人。或者,在月亮到来的时候,痴痴念念地睡不着觉,以至过了三更时分还是辗转难眠甚至相思成疾,所以推开轩窗,望着天上的月亮,思念着远方的人。(侧重在卧室之中)

因此

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实际上是她失眠推窗望月。(有月亮)

晏几道的“有人凝淡倚西楼”,实际上是美女在思念情郎(前一句是“分明素月”,也有月亮)

晏殊的“斜阳独倚西楼”,同样是佳人启动了相思模式(有斜阳)

杜秋娘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更不用说,这是妥妥的彻夜失眠。

元好问的“烟雨晚山稠。人倚西楼”的确没有月亮,但是一个晚字却暗示了黄昏时分。

范成大的“想见归骖穿夜市,月边灯火满西楼”,可见只要入晚,西楼少不了有月色相陪。

李白够豪放,他的“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是用陈阿娇做比喻寄托哀怨,这一句没有月亮,然而下一句有“月光欲到长门殿”

SO,小可的观点就是,诗词中的西楼除实指外,多为意象,大意有二

一、斜阳望断

二、月夜幽思

当然,此回答不一定错,也不一定对,如果有人摆出铁证,顶他(她)!


亦有所思


古人爱言西楼,西楼在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是因为古代建筑结构决定的,古时候的人很相信风水,因为人很容易在西面的位置看到月出东山,月亮正好挂在西楼的窗前,古时候的人一般将主体建筑在西边但楼梯向东,那西边的小楼就叫西楼,古人讲究风水,《周易》,西方是兑卦,兑指少女,因此古时候女子都住在西楼,也就是闺房,在诗词中,写西楼很多,都是怀春,伤心,幽会的地方,当然频率就很高了。

写西楼的诗词太多了,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李清照的月满西楼等等……


初夏思夏爱华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钓——李煜《相见欢》

太阳是东升西落,其实月亮也是东升西落,但文人笔下却都是西楼,不见东楼。

在诗词中西楼的楼不再是楼,他是心中的哀怨,思愁。

日升于东,落于西。所以东为阳,西为阴,八卦中西是对应兑卦,兑卦对应的是少女,西楼也是闺中少女的思情之所。《西厢记》的西厢也有此意。

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应五行,也对应五音,西对应的是五音中的商,商音为主调的音乐,多是哀怨凄凉。

西对应五行中的金,兑卦对应的也是金,金对应的是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西楼从汉府乐诗词而来,经历南北朝,在唐时己经形成了其特定的含意,宋词中更是形成了独有的西楼文化。

情不深不生娑婆,愁不浓不上西楼。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

西楼是相思,是哀愁,也可以是国仇家恨。

西楼他是一种文化,是文人们一代代赋予其意义并传承下来的!



赤野离骚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南唐后主李煜一曲《相见欢》当时唱哭了多少文人?后来又有多少墨客借愁画”西楼”?

许浑的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还有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古之”西楼”,面东背西,西面开窗,可以倚窗望西方。因此,我们常见诗词中“西楼”的黄昏落日、残月如钩……

晏殊写“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斜钩”、张耒有“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西楼”看夕阳,可惜近黄昏。文人写忧愁,所以爱”西楼”。



李一非


我是这样理解的,按照中国的房屋建筑结构,可分堂屋,东屋,西屋和小跨院。堂屋为主房,东屋为上房,西屋为下房,小跨院为偏房。堂屋都是长辈住,一般都是父母亲居住,我们平时把父母亲尊称为“高堂”就是这个意思。东屋一般是次一辈的,多是长子一家子居住。西屋基本上都是姑娘小姐居住,又称绣房或者是绣楼,丫鬟们住偏屋即小跨院,位置在西屋后面,在堂屋和西屋之间专门留的过道可以过去。从这些房屋的布局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在写诗文的时候多有西楼出现了。西楼都是在诗人笔下描写相思哀怨的情感意境,有谁相思哀怨呢?是西楼居住的专攻女红的姑娘小姐们,所以说,在古人笔下描写闺愁女怨的感情诗词中就会常出现西楼二字了。


唐宏鑫2


西楼相对于东宫。

先天八卦为本,后天八卦为用。

国学经典皆源于易学。当然文学作品里的言辞含义也不例外。

后天八卦的兑卦在西方的位置,兑卦引指少女,即未出嫁的女子。

西字 ,以鸟日落归于巢之地代指为方。

古时女子只能住西厢房

如《西厢记》即言指未出嫁女子的爱情故事。

东字,在后天八卦中为震卦 ,长男,引为上升之意。东宫太子 ,即太子只能居住在东方的位置。

南方为离卦,为火 ,能量之地。

北方为坎卦 ,为水 ,智慧居所。

自古北方多征服南方 ,面南背北即争雄天下。



步步如初醉八仙


这个问题要从西字的本义讲起。

西:象形文字。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小篆字形如右图。)“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所以西楼的“西”本意并非 指方位西边的楼,而是“栖楼”,先秦和汉乐府诗歌中的都是栖楼,(但那时并没栖这个字,栖是后起字,当时只有西字),就是作为栖身之所的楼,用来住人楼就叫“栖楼”,就当于我们今天所说楼。(注:古代楼并非住人用的楼专称。还有军用的【六韜·軍略篇】視城中則有飛樓。【左傳·宣十五年】解揚登諸樓車,呼宋人而告之。)

我们没有看到东楼、南楼、北楼之说,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西楼并不指位于西边的楼。

逐渐的,西楼在延用中形成一种带文学意境的文学用语,表示离别,孤独,伤心等意思。所以西楼就一直这样为历代文人所继续延用。

延伸阅读:

楼,重屋也。——《说文》

楼『說文解字注』

重屋也。重屋與複屋不同。複屋不可居。重屋可居。

什么是复屋?为什么复屋不可居呢?

古代称具有双重椽﹑栋﹑轩版﹑垂檐等建筑结构的屋宇为"复屋"。

因为复屋是祭祀用的。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秘书少监王公墓志铭》:“民事瘟神谨,巫故为阴廡复屋,塑刻诡异,使祭者凛慄,疾愈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