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诸葛亮为什么没实现兴复汉室?

用户6502379185851


表面来看,诸葛亮未能兴复汉室的原因是由于北伐的失败,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原因的影响。

从蜀国内部来看:

后期君主昏庸无能,朝堂之内无有才能的大臣可用。从经济上来看,蜀国经济相对于魏国来说不够发达,导致战争中兵甲不足,粮草不济,从军事上来说,蜀魏两国军事实力也相差悬殊。

从外部原因上来看:

敌国魏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发达。魏国在成立前期挟持天子,保证了政权的合理性,吸引了大量的能人异士的效劳,加上曹魏家族自始至终保持的雄才伟略。

魏国一直处于极其平稳的状态。经济上魏国地处中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宜农业发展,保证了粮草储备,同时地形地势也适合军队的调动。最后,司马家族的出现更是给了诸葛亮致命一击,打破了蜀汉“兴复汉室”的愿望。

一、蜀国的发展过程:荆州丢失后,兴复汉室其实已成奢望

蜀国的创业初期可以说是颠沛流离,曲折不断。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战争不断,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为异性兄弟,共同招募士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

之后,曹操攻打陶谦想要占据徐州,在曹军的强烈攻势之下,陶谦为求自保求救于刘备。刘备挺身而出,多次击退曹兵。战争平定之后,陶谦想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拒绝了。陶谦病故,徐州大臣出城迎接刘备,刘备上任徐州牧。

不久,徐州被吕布占领,刘备为求自保依附曹操,与曹操联合共同将吕布擒下。曹操上奏汉献帝,将刘备封为左将军,豫州牧。希望借此笼络刘备,可刘备志不在此,他一方面接受曹操给他的名利,让曹操放下戒心,另一方面又寻找机会逃脱曹操的控制。

后来刘备斩杀当时的徐州刺史重新占领徐州。曹操亲自率军前来攻打徐州,刘备大败,关羽被擒。没有了徐州这块主营地刘备又先后依附于袁绍、刘表。曹操大军又相继攻打袁绍、刘表,刘备深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多次大败曹军,又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可是好景不长,在曹操南征荆州时刘备又一次被打败。

赤壁之战是刘备整个事业的转折期,建安13年,在蜀、吴两国联合的情况下,曹军大败于赤壁,逃至北方,刘备趁此攻下荆州南部四郡。加上向东吴所借的南郡,刘备手中共占据荆州五郡。之后又攻下了刘章所占领的益州。公元219年,刘备攻占汉中,在汉中斩杀名将夏侯渊,逼退曹操大军,公元219年进位汉中王,此时是整个蜀汉政权的鼎盛时期。

然而就在此时,整个刘备集团由盛转衰,当时关羽急于求成,孤军北伐,导致了荆州后方空虚,此时东吴吕蒙趁机偷袭荆州,导致荆州基地失守,关于此时已经攻打襄阳很久了,但一直没有攻打下来,对于徐晃援军也没有成功攻打下来。

此时整个蜀军内部军心溃散,于是关羽只好撤退,在返回蜀国的途中,军队里人心涣散,有很多士兵都逃走了。之后关羽被吴军所擒获,遭到杀害。

公元220年,汉献帝退位,曹丕上位建立魏国,定都洛阳。此时刘备以曹丕“篡汉”为借口在成都称帝。同年以为关羽报仇为名,讨伐东吴,想要夺回荆州这块宝地。但是随着夷陵之战的失败,刘备不得已退回白帝城,整个蜀汉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公元223年刘备病逝。

刘备死后,整个蜀国一片狼藉,即使是诸葛亮也无力回天。刘备之子刘禅碌碌无能,主要靠诸葛亮治理国政,蜀汉曾经出现过短暂的复兴,但是随着诸葛亮几次出兵被伐攻打魏国的失败,整个国家的经济都被拖累下来了。最后诸葛亮也病死了。

诸葛亮死后,蜀国延续着诸葛亮过去的治国方针,又不轻易对外发兵,蜀汉一直维护着比较稳定的局面,直到大将军姜玮执政时执意出兵,讨伐魏国。这几次战争奠定了,蜀国灭亡的基础。

二、诸葛亮失败的原因

(1)蜀国发兵的理由性不足:

一般来说在群雄纷争的年代,诸侯一定会想尽办法来说明自己造反的合理性。

刘备虽然是有皇室血脉,打着的旗号也是“匡扶汉室”。虽然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在汉朝时,诸侯的属国是要平均分给子嗣的,相传中山金王共有子嗣120多人,分到儿子手里,也就寥寥无几了,更何况历经几代到了刘备手中呢?所以关于刘备的皇室身份,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是被普遍认可的。

相比于刘备来说曹操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师出有名”了,虽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曹操在表面上来看,依然是忠于汉是王朝的,在当时的社会中,汉室王朝是唯一合法的帝王政权,是天下读书人心之所向的唯一正统。

虽然当时汉朝皇室已经手无政权,只是一个符号一般的存在。但他依然影响着整个社会中最有力量的士族阶层。在这个阶层中,绝大部分的人只忠于汉室皇族。曹操在把控天子之后,凭此得到了许多人才和士族的支持。这也是曹操生前,不敢让汉献帝让位的最主要原因。

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接受让位时也是经过大臣们多次上表请求,汉献帝多次下诏令才接受的。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不过是走个过场,但这过程依然要走,因为这样才能够让那些世家大族接受。

(2)当时天下局势的问题:

在《隆中对》中写道,诸葛亮曾向刘备讲过自己的计划,先占领荆州和属地,然后等曹魏叛变,趁乱混水摸鱼,从荆州派部队攻打洛阳,从蜀地派部队攻打关中。

但是诸葛亮生前一直都没有等到天下大乱的机会。这主要是因为曹魏三代君主,皆可称为能君,曹操时期已经笼络了大批的文臣武将。加上占据中原繁华地带,经济发达。所以曹魏政权一直处于平稳状态。

另外孙权所占领的江东,虽然地势险阻,但是因为经历了三代的积累,所以民心归附,当地的很多能人异士都为孙氏所用。

对于蜀国来说,吴国也是不能攻打的,只能拉拢为自己的盟国。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第一代政权中的主要人物是整个三国时代中才能最出众的一代人物。相比于诸葛亮来说,孙权是很长寿的,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在计划攻打曹魏的同时,也要提防着孙吴的背后出击。

(3)蜀国自身国力的欠缺:

首先就是人力资源,乱世纷争的年代必然少不了能人异士前来协助,他们就相当于各个国家中的软实力,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但一经出击效果立显。文人武将的产出与各国所处的地域,人口和文化普及程度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占领中原大地的曹魏自然是其中优势最大的国家。

而蜀国自从刘、关、张和“五虎将”去世后,就缺乏新一代能臣。另外,打仗自然少不了资源的投入,尤其是粮草储备,当时三个国家中,蜀国,地势险峻,人口较少,在这一方面自然也处于下风。

(4)诸葛亮的自身问题:

诸葛亮过于追求完美,追求人才时也苛求十全十美,但世间又有几个这样的人呢,于是在吸收培养人才方面他有很大的不足。另外,他过于谨慎,谁都信不过,所有事情都自己来,这样导致了效率低下,也导致被管理的人怠惰起来。

从历史上来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像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那样出神入化,“六出祁山”可以说是他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败笔,众所周知蜀地地势崎岖,易守难攻。而他却多次翻山越岭,主动攻打,这相当于放弃了自己的优势,加上任用马谡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更是加速了速国的灭亡。

总结:

在那样一个群雄纷争的年代,能够率领一个国家,占据一方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一见事情了。诸葛亮这一生虽然没有完成“匡扶汉室”,但依然是极其成功有价值的一生。


旧时楼台月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话很有名: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卧龙先生诸葛亮27岁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到54岁时陨落于五丈原,奋斗了27年,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始终无法更进一步,统一天下。

或许真的是应了那句话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来通过韩信与诸葛亮的对比,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没能兴复汉室。

先说说韩信。韩信刚出道时,默默无闻,在战神项羽的帐下做执戟郎中,就是一个保安大队长。但韩信就是韩信,不甘心一直做个跑龙套的,就多次给项羽建言献策,希望得到重用,结果项羽言不听计不从。韩信弃暗投明,加盟到刘邦阵营,并在夏侯婴和萧何的帮助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韩信就是韩信,出手就是不同凡响,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就带着汉军还定三秦,并逼得名将章邯自杀,接着又打败魏、赵、代、燕、齐和楚国的龙且大军,相当于把战国七雄重新吊打了一遍。最后设十面埋伏之计,逼得老东家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凄凉境地,最后在乌江边自刎。韩信只用四年时间,便帮助刘邦收服群雄,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朝。

同样是在巴蜀之地起家,诸葛亮为什么没能成功复制韩信的成功呢?

首先应该是对手不一样。

韩信面对的主要对手只有项羽,其他的名将章邯、陈馀、田横、龙且都只有被吊打的份。

而项羽又是只逞匹夫之勇、刚愎自用的人——用兵比不上韩信,收买人心比不上刘邦,搞阴谋诡计比不上张良、陈平,失败在所难免。

诸葛亮的对手则难搞很多,且不说东吴方面的周瑜、陆逊,光是曹魏这边就让人受不了。一是曹操,一个被誉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人,一听就不是善茬。

曹操手下文有荀彧、郭嘉等谋臣,武有五子上将,足与蜀汉五虎上将分庭抗礼。好不容易把曹操熬到挂了,曹魏里又出来个司马懿。

司马懿有一副让人忌惮的狼顾之相,江湖人称“冢虎”,这外号一听好像也没比“卧龙”“凤雏”差多少。虽然司马懿智谋、用兵均不如诸葛亮,但其极善隐忍,一直都用坚壁清野的防御策略对付诸葛亮的火力全开,诸葛亮每次重拳出击都打在棉花上,无功而返,也是很恼火却无可奈何。

由此观之,诸葛亮所遇到的对手要比韩信的对手高上几个水平,统一天下的难度也高上几个级别。

还有一点,就是时机。

刘邦登坛拜将,封韩信做大将军时,虽然名义上是项羽收服了各路诸侯,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陈馀、田横、彭越等诸侯都因为分封不公平,在造项羽的反,项羽这边忙着扑火,没时间搭理刘邦这边。韩信可以从容淡定地带着汉军一路从西到东,分而歼之。

而诸葛亮刚出山时,曹操已经灭了袁绍、吕布等各路群雄,统一了长江以北的中国,正带着大军杀往荆州而来。诸葛亮刚跟着刘备混,就得先跟着他抱头鼠窜,一顿逃跑。

当然,诸葛亮没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尽人事、听天命,六出祁山进行北伐,已是尽自己所能,至于出师未捷身先死,功败垂成,那或许真的是天命不可违,上天助曹不助刘呐!即使是诸葛孔明这样的大神,也只能徒呼奈何!





追逐孔方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东汉之后,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各自争雄,都想统一中国。三国当中,蜀国综合实力最弱,魏国最强。刘备诸葛亮一心想再造两汉的强盛局面,可以事与愿违,刘备称帝不久,兵败而死,诸葛亮临危受难,六出祁山,徒劳无功,病死五丈原之后,复兴汉室的幻想再一次破灭。按理说刘备死后的的蜀国由诸葛亮独掌朝权,为什么仍然没有复兴汉室?其实不然。首先,从领土大小和地理优势上讲,蜀国地小而有闲可守,魏国地大人众,却两面受敌,东晋之前的吴国地区虽贫弱也有三江之险,所以说三国的从地理优势上讲,三国势均力敌。其二,从最好领导人的素养上讲,曹操能文能武,广纳贤才,政治上高瞻远瞩,刘备宽仁大度,与诸葛亮同心同德,孙权也是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三者除了曹操略优但又早逝,继位者曹丕,也算称职,所以这方面也是势均力敌。其三,从政权组织上,三国都有着优良的团队,毕竟都是刚刚从东汉军阀末年的混战中脱颖而出的,战斗执行力都很强,这方面也算是势均力敌。三国政权建立于同一时期,谁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迅速的走向腐败而给别人以可乘之机,所以说,在三国的前两代统治者时期,注定了三国相互制衡,长期鼎足的局面,决不可能走向统一。其四,从人才选拔储备上,曹操是唯才是举,到这种唯才是举的优点是团队整体战斗力有保证,缺点就是人才的忠诚度不高,刘备诸葛亮选人的标准是德在才先,这种缺点是团队的忠诚度高,但后期团队的战斗力不足,孙权用人德才兼收,但用人不尽其材,不敢大胆地委任吕蒙陆逊等人,归根结底三国真正的较量不是拼当前,而是拼未来,未来谁拥有的人才多,谁就能取胜。从这点分析,依然吴蜀两国地狭人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低,自然产才不足,再加上吴蜀两国用人比较挑剔,自然后备人才不足,而魏国地处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中国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底蕴深厚,产才又多,唯才是举,自然魏国后备人才济济,将来统一三国的肯定是魏国团队,至于统一后,掌权者是谁,那就说不定了。最后历史也证明了,刘备和关张庞统法正死后的,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蜀国,朝中无人,领导昏庸,诸葛亮纵有奇才,也只能是以攻为守,保全蜀国不灭而已,诸葛亮死后,又不能提拔出一批新秀,姜维等辈才不及诸葛亮,蜀国灭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诸葛亮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从此彻底的破灭了。



乐天知命人


依鄙人愚见,总结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战略有漏洞,所以按照这样的战略来行事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1,隆中对:诸葛亮的战略规划

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制了一套行动方案,描述了战略目标、团队愿景、具体方案等等,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概括而言就是让刘备先取四战之地的荆州,占取用武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益州作为后盾;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所以,这一构思打动了刘备。所以刘备遵照这一战略,终于在有生之年完成了夺荆州、占益州这一前期任务,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以此为根据,进取天下了。

但这个战略是很理想化的,要完全实现它太难!

2,诸葛亮战略规划有哪些失误的地方?

其一,分兵必败。毛主席认为诸葛亮必败:“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荆州有水陆交通之便利,以荆州为跳板北进中原确实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问题是荆州你守得住吗?两地分兵的做法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荆州是四战之地,战略地位何其重要,各方都想要争夺,曹操想要,孙权也想要。果不其然,刘备一入川,孙权就来讨要荆州之地,好言好语不行就只好动武,而荆州一旦危急,远在千里之外的益州根本来不及增援,两地之间是崇山峻岭,想要相互关联必然是极其困难的。所以隆中对实施的结果就是关羽父子身死而荆州为东吴夺取。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荆州一丢,刘备集团的计划就全被打乱了,没有了荆州这个跳板,想要北伐是何其困难,看看诸葛亮六出祁山就知道了。所以后来刘备一称帝就立马发兵攻打东吴,你以为刘备真的只是感情用事替关羽报仇吗?他只是打着给关羽报仇的幌子,为出兵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他倾尽全力只为达成夺回荆州的目的,因为荆州真的太重要了。就算刘备夺取成功,又难保荆州不会再次被夺走。荆州是诸葛亮战略的关键一环,却又是个解不开的死结。

其二,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隆中对的重要一环就是出汉中、取秦川,最后东出,与荆州方向的兵力相呼应,定鼎中原。可是荆州失守,取秦川成为蜀汉集团唯一的选项。诸葛亮规划取秦川的方向也是效仿当年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而定三秦之地”,看起来是没毛病的,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今时不同往日了:昔日刘邦出汉中,面临的敌人是北面三秦之地的章邯、司马欣、董翳,项羽把原来秦国故地一分为三给了这三个人,所以在实力相差不大的条件下刘邦有各个击破的可能,刘邦击败他们后一举夺得秦国故地,这一下满盘皆活。关中本来就是秦国的核心区域,八百里秦川,山河形胜,人口稠密,粮食充足,外有函谷关等关隘,进可攻,退可守,有个一个稳固的后方根据地,所以刘邦才敢东出跟项羽争天下。但是诸葛亮面临的不是各自为政的地方小军阀,他面临的是铁板一块的曹魏!很显然他低估了曹魏的实力,曹魏国土最大、人口最多、皆是精兵强将,且在关中经营多年,关中之地哪是诸葛亮轻易能够夺取的,而且蜀军劳师远征、翻山越岭,又是客场作战,再加上一些指挥上的失误,所以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没能夺下他心心念念的长安。无法在关中立足,也就无法继续进军中原了。



不光是低估了曹魏的实力,还对己方实力过于乐观。是的,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国不假,但跟中原比起来还是逊色不少,人口不如中原多,疆域也不如魏、吴,可以说蜀汉是三国里整体实力最弱的,可就是为着光复汉室这一理想,连年征战,诸葛亮在世时就发动了六次北伐,还要对付南蛮,之后的姜维依然坚持北伐,蜀汉的国力真的耗不起。蜀汉有天然地理屏障,如果不是连年征战,而是好好休养生息、慢慢积攒实力,存活久一点是绝对没问题的,但要以四川盆地为根据而谋取天下实在是太难了。


大地瓜小地瓜一块钱买


是什么让文韬武略的诸葛亮不能兴复汉室?时也!命也!


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中著名的政治军事大家,他的出现影响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走向,而在他辅佐下的汉室最终没有兴复,原因不能只看诸葛亮一个方面,其他因素也要综合考虑。


其一,蜀汉随立,然命运多舛,诸葛亮无法靠一己之力挽回。


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后,审时度势,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刘备的初始班底,在曹魏和孙吴两大集团势力的夹缝中成长壮大,最终得以三分天下。

而就在刘备的蜀汉集团平稳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可挽回的大事。刘备的结义兄弟、蜀国“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在与东吴作战时兵败被杀。同时义弟张飞死于非命。刘备不顾劝阻,亲自带兵报仇,最终兵败夷陵,病死于白帝城,并托孤于诸葛亮。个人认为,蜀汉的建立源自刘关张,而此三人却都半路丢掉了性命,感觉这时的蜀汉的命数已经断掉,虽有诸葛亮主持大局,但刘禅终究不是刘备,诸葛亮也不是帝王。

其二,忠于刘备遗念,北伐却伤及根本,身死道消。



诸葛亮自打刘备死后,朝政大权在手,他没有自己上位,而是衷心辅佐后主刘禅,一心推动国内建设,发展经济民生,同时也为以后的北伐打下基础。在诸葛亮的操劳下,蜀国实力得到了大范围的提升,诸葛亮也终于下定决心北伐。

然而,北伐之路却异常坎坷。

北伐失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粮草不济。众所周知,打仗时间劳民伤财的事,大军出动粮草乃是重中之重,北伐前几次无功而返,多因粮草。魏军也正是抓住这一点,能拖则拖。虽然诸葛亮后来靠着军队前线种粮来弥补这个缺陷,但终究无济于事。

北伐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诸葛亮“事必躬亲”。我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根据记载,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大多事情都要亲自处理。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要亲自过问身体自然吃不消,这也为后来买下了祸根。还有就是,诸葛亮没有多培养军事人才,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事事都要诸葛亮操心,长此以往下面的人离了诸葛亮就不成事,这仗还怎么打,不累死才怪,不出问题才怪。如果每一级都有可以胜任的武将,这样诸葛亮坐镇中枢指挥,下面一级一级传达实施,效率会高很多,这一点现代军事就做得比较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可能是诸葛亮难以逃脱的宿命,在最后一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北伐彻底结束。诸葛亮归天以后,蜀国没有能担起北伐重任的人物,加上多次北伐失败导致劳民伤财,国力不济,让蜀国积劳成疾,再也没有真正兴复汉室的实力。


总结:诸葛亮是大才,这点毋庸置疑,没能兴复汉室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总的来说,对于兴复汉室,诸葛亮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趣访谈


这个道理很简单,历史上除了汉高祖在能从蜀地,暗度陈仓,杀到汉中,在与项羽争霸过程中取得了天下,还有没有相同的案例?


相同的地点,暗度陈仓这种计谋也只有用一次。除此之外就得拼硬实力了。

刘备的起家

实际上从刘备的起家到衰败,与东吴都有着极大的关系。虽然当时在隆中,诸葛亮与刘备制了三分天下的战略,但是实际上如何实现,当时是没有具体方案。只能在荆州陇人心,扩大影响力。

而赤壁一战,东吴为了抵抗曹操的入侵,与刘备结盟,让刘备有了更大政治舞台,而且接收了刘表的小部分军队,在荆州有相当高的人气。经过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而且刘备趁双方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扩大了地盘,占领荆州南部三郡。东吴只能默认了这种结果,战后,东吴还是担心曹操卷土重来,必须还得依靠孙刘联盟,所以,孙权还把妹子嫁给了刘备。


而刘备不但没有收敛行为,反而变本加厉以同盟和妹夫的身份借到了荆州南郡(在鲁肃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能成功)。实现了打通进攻益州的通道。实现了在隆中的战略目标:三国鼎立。


即使后来,刘备取了益州,蜀国进入鼎盛时期,这个时候从综合国力而言,三国之中还是最差的一位。这时,孙权开始发难,欲讨回荆州。

蜀的盛极必衰的过程

一方面当时刘备也承诺了取得了益州就归还荆州。

另一方面,驻守荆州的关羽经常与东吴搞摩擦,没有处理好与东吴的关系。

所以,在关羽进攻樊城,刘备在汉中与曹操打仗,让曹操感到了威协。所以,魏吴开始联手,东吴本来也咽不下这口气,很快就达成共识,东吴趁关羽攻打樊城时,偷袭了荆州,断了关羽后路,并且诛杀关羽成功。不仅把刘备所占的所有荆州地盘全部收回,而且上庸的蜀将也被 近投了曹操。此消彼长,蜀的国力更弱了。

加上两年后,刘备伐吴,夷陵一战,损失大半兵力,整个有生力量更加被削弱。在刘备死后,蜀国已经开始走向衰弱。

实力不够,诸葛亮也无力回天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掌管大局。采取了种种修生养息的措施,平定民少数民族的叛乱,让国力逐渐恢复,但短期内无法达到强盛时期的国力。


最强大的是魏,其次是吴,最弱小的是蜀。如果拿领土来比较的话,

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洛阳一带)、雍州(关中和陇右)、凉州以上十个州;

吴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和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和荆州与魏分割所有);

蜀的领土只有益州这一个州。

拿人口来比较的话,蜀当时的人口有28万户、94万人(《蜀书·后主传》裴注引王隐《蜀记》);

吴当时的人口有52.3万户、230万人(《吴书·三嗣主传》裴注引《晋阳秋》);

与蜀吴相比,魏的人口有66万户、443万人(此数字是从《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记》中记载的魏灭蜀时的总人口中减去前述蜀的人口得来的)。吴的人口是魏的一半,蜀更少,只有吴的一半。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在实现了与吴重修旧好和完成了南方平定之后,于建兴六年(228)正月,终于开始了他消灭曹魏恢复中原的北伐。对于以汉王朝正统继承者自居的蜀来说,国家的至高使命就是消灭篡权者魏,为达到这个目的,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也在所不辞。

诸葛亮从前一年起就率军进驻汉中,开始进行周到细致的准备。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也正是从汉中进军中原,消灭了项羽取得了天下。对继承了刘备遗志的诸葛亮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再现汉王朝的辉煌历史。在与吴的同盟关系上诸葛亮不惜做出让步,也正是为了北伐的成功。临行前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疏的《出师表》里,明确记述了北伐的目的就是要“兴复汉室,迁于旧都”。

很可惜,街亭失守,前功尽弃, 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斩了一个马谡不了了之。

此外,沿汉水东下虽然可以到达荆州,但是途中要经过上庸,驻守上庸的孟达已经投靠了魏。诸葛亮这时写信给孟达,劝说他再次归顺于蜀。曹丕死后,孟达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不安,对诸葛亮的话很动心。可是,这些都被司马懿觉察到了,他派人杀了孟达,使诸葛亮的计划还没开始就受到了挫折。


一方面,魏国有了司马懿这位军事天才在与之抗衡,诸葛亮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局部战争各有胜负。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上邽对峙,大破魏军,获首级三千。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军,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战死。张郃的死也算是替马谡报了仇。


再次回到综合国力,从成都到汉中,路途遥远,粮草运输不方便,而且蜀国老百姓经过连年的战争,已经不堪重负。所以才出现李严筹粮不利,诸葛亮最后的努力付之东流,即使这一次李严筹粮成功,诸葛亮也未必能成功。

实在是没钱,耗不起,这是北伐失败是了重要的原因。

鉴于前面几次北伐都因粮草供给不足而失败,诸葛亮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劝农讲武,积极备战。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调集十万大军,由褒斜道再次北伐。诸葛亮到达郿县后,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设营。这次诸葛亮不仅使用了木牛、流马运送兵粮,还在五丈原一带分兵屯田,作长久之计。

但因司马懿采取固守不出的战术,就一个字“耗”。无论诸葛亮用什么手段都不济于事。

双方对峙百余日没有结果。到了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民心散、知识份子对恢复汉室不再热情

对于蜀来说,更为不幸的是不仅来自北方的名士不尽力配合,就连蜀本地的知识分子也对蜀的前途持冷淡态度,甚至对魏更有好感。

蜀的学问中心在位于成都东北部的广汉郡。其特征是盛行谶纬,也就是预言之学。

广汉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独特的青铜器文化三星堆文化的所在地,可以想象,这种古代独特的文化在这一地区被中国化,儒教广泛普及之后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得到继承,形成了重视预言的风气。

到了后汉时代,广汉的谶纬学者也一直层出不穷。对刘璋之父刘焉说蜀地有皇帝之气的,也是广汉学者董扶。另外,名声稍次于董扶的还有周舒。

周舒在解释“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春秋纬》中的预言时说,“当涂高”就是指魏,他的话在乡党学者里引起反响。与董扶齐名的还有任安,任安的弟子杜琼也说:“自汉已来,名官尽言曹(现在日语中还有“法曹”一词)。吏言属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他们不惜牵强附会,认为这都是曹氏要取代天下的预兆。

当时蜀国学问最高的大学者谯周就是杜琼的弟子。谯周效仿老师杜琼解释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思就是说刘备和刘禅,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就是“准备禅让”,暗示蜀将被魏所取代。

最后劝后主投降的人正这位知识份子谯周。所以内部不和谐,也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另一个原因。


国内ERP专题


我是历史也温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东汉末年的皇权基本在宦官与外戚之间交替,皇帝早已没有实权来治理国家。董卓入主洛阳后的残暴导致东汉政权进一步恶化,各州郡蜂拥起兵讨董,真实目的无非是为自己增加更多的政治筹码与占领更多的城池。

三国是分裂州郡互相讨伐后的产物,这只是一个过程,不可能长久。刘备的蜀汉政权也仅仅是三国之一,无论魏蜀吴任何一方都无法避免长时间的政治腐化与内部勾心斗角。

魏蜀吴三国的互相牵制

诸葛亮的《隆中对》不仅流传千古,更使刘备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一直以来的四处漂泊、依附众诸侯,都随着赤壁之战成为了过去,荆州五郡真正成为了刘备的地盘。

在成功占领西蜀、汉中之后,刘备终于有了与曹魏、东吴一争雌雄的资本。然而,此时的荆州成了最大的矛盾区域。荆州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不可能会放手。关羽以强硬的态势长期镇守荆州,致使东吴敢怒而又无可奈何。这是触发矛盾的导火索。

东吴得不到南郡的江陵,便会面临被曹魏与蜀汉同时夹击的危险,这种危险对吴国是一种国家性质的灾难,所以,襄樊之战东吴在看到机会的时候便该出手时就出手了,此时的吴、蜀联盟是利益的分配不均导致,联盟也就名存实亡了。

随着襄樊之战的失败,蜀汉失去了从江陵出兵北伐的机会,更不可能再有汉中、江陵同时出兵对曹魏形成夹攻的机会。夷陵之战,蜀、吴矛盾升级到顶峰,早已无可避免。这一些都与诸葛亮的《隆中对》背道而驰了。

蜀汉的内部矛盾

白帝城举国托孤之后,诸葛亮接手的无疑是一个烂摊子。军士可以招募,可以操练,经济可以发展,但蜀汉的世族富豪却很难像对刘备一样的对诸葛亮了。

地主、富豪与蜀汉政权之间的矛盾,这与当权者是刘备还是其他人有本质上的区别。诸葛亮平定南中虽然暂时性的缓和了这种矛盾,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唯一的办法就是将他们的利益与蜀汉政权绑在一起——北伐。

一直对外在缓和这一矛盾上见到了显著的效果,但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矛盾成为了新的矛盾。历史如此,哪一个皇帝都不希望有个干爹整天约束着自己花天酒地、及时行乐。演义终归是演义,不是真实的历史,君臣和平相处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明朝万历如此懦弱,在长期被约束之后,同样会鞭尸张居正,更何况精明如刘禅了。试想,如果你是刘禅,是皇帝,国家的政权长期掌控在相父手中,并且这个相父还总是约束你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做应该做的事,你会是什么心态?

蜀汉的这种内部矛盾对诸葛亮的北伐是一种制约与掣肘。当然,魏蜀吴三国灭亡都与内部矛盾息息相关,只是魏国司马懿专权之后内政更稳定,但这与曹氏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可以说曹魏此时已经名存实亡了。

蜀汉的实际军事情况

看到过有人对诸葛亮军事才能质疑的,其实这未免太过绝对了。一个政权的军事强弱军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后勤补给。刚刚托孤的时候,蜀汉的实力很难平定南中叛乱,诸葛亮用了两年时间才恢复部分。

蜀汉全国90万人口,却长期供养这10万军队,这个比例别说在三国,即便是整个历史当中也堪称奇迹。但,蜀道运粮太难了,有粮难运这对北伐战争是致命的。

诸葛亮数次北伐失败,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粮草不足,二是士兵不够。仅说第一次北伐时期的街亭之战,曹魏大将军曹真统兵十万负责西防,其中一半分给张郃救援街亭,这还没算曹叡带往长安的军队。

反观蜀汉,刚刚经历了平定南中,军事上恢复了部分,但也仅能拿出三万人北伐。斜谷佯攻,面对曹真的五万军队,赵云至少要分兵一万,当然即便是分兵一万也太少了,最后还是败了。攻取凉州其他二郡至少需要一万五的兵力,最后分到马谡手里的只有五千,虽然这五千人里有最精良的无当飞军,当也只有1000人,最后也确实是王平带着这些无当飞军救下了被马谡丢下的其他蜀汉士兵。

以五千对五万,对方将领又是名将张郃,马谡如何能不败?即便是按诸葛亮的方式扎营依然无用,毕竟双方的军力相差太大。

总结

不是诸葛亮没有兴复汉室,而是汉室不可能兴复。这与统帅能力无关,即便是韩信也无可奈何。诸葛亮的蚕食策略与法正攻取汉中时说的不谋而合,也就是战略没错。

三国长时间的相互消耗,土地疲敝的蜀汉是最吃亏的。其实以中原地区的地大物博,消灭蜀、吴两国只是时间的问题,不存在任何争议。所以,三国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个可以长久的政权。


历史也温柔


刘备在世阶段,诸葛亮是辅助,行参谋之职,无决策之权。这个阶段就不说了。

刘备去世,诸葛亮主政蜀汉,大权在握。然时势已变,天下格局初稳,虽强力为之,但已回天无力了!

一、诸葛亮自身的情况

1.“兴复汉室”是他一直的志愿。这也是他和刘备根本上的不同之处。

刘备是拿“兴复汉室”当“幌子”,时机一到就自己当了皇帝。

诸葛亮却始终“不忘初心”,蜀汉政权并不是他的终点。这也是为什么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原因。

2.诸葛亮一生谨慎,事必躬亲,不能放权。劳累不说,关键是一不利人才发现和培养,二挫伤了一些人的积极性。可以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责任很大。

3.没有解决好国内的派系纷争,也没有做好国内的思想动员,整合力量统一方向。以致整个“北伐”成了自己的“独角戏”。尤其是没有真正获得刘禅的支持!

二、蜀汉政权内部。

1.蜀汉政权系外来政权,且立国尚短,又经“失荆州”、“败夷陵”两次重挫,国力严重受损。

2.派系纷争严重,“荆州派”、“本土派”、还有刘备的老班底一派。刘备在世尚能镇住,刘备死后立时显现。

3.刘禅,守成之主,非开拓之君。对于“兴复汉室”并不感冒!相比而言,他更关心现有政权的稳定!自己位置的稳定!

对于诸葛亮所为,刘禅肯定是不满意的,限于种种考虑,只能听之任之罢了!

4.蜀中自古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人心思安,根本就没有征战天下之欲望。遑论“兴复汉室”?因此,群臣、军队、百姓,均无战心!

且越到后来,由于连续的“北伐”导致民生凋敝,国力越发不济,国内怨声载道……

三、外部形势

1.曹魏已统一北方,地广人众,实力雄厚;曹氏征战多年,兵多将广,树大根深,素有一统天下之雄心。

2.东吴三代经营,人心归附,根基稳固,且主明臣贤,人才辈出,时时虎视天下,伺机待动。

由上分析可知,诸葛亮如此内外交困之境,岂能成功!“兴复汉室”岂能成功!





天地过客1971


诸葛亮没有复兴汉室,主要原因是,第一,刘备的失误,荆州当时对吴蜀魏三国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大而险要,任何一方占领,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特别是吴国孙权,垂涎已久,只是刘备暂借,不好说还。刘备在进兵益州时, 留下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可见对荆州的重视程度,这时刘备还很清醒,后来在攻打益州时,只留下关羽一人镇守荆州,再取得益州和汉中后,只顾自己当汉中王和称帝了,把荆州关羽二弟给忘了,只封个官,没派一兵一卒,如果此时派两员大将帮助关羽镇守荆州,不至于关羽被杀,荆州失守,最次也得通知刘封帮助关羽。关羽被杀,荆州失守直接导致刘备战略打翻盘,紧接着,为夺回荆州,给二弟报仇,发动夷陵大战,战败,损兵折将,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快折腾光了,如果当时派人帮助关羽镇守荆州,荆州在,关羽在,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这样诸葛亮兴复汉室也有了保障。

第二,诸葛亮自己也有失误,首先在用人上的失误,诸葛亮在街亭保卫战中用马谡领兵,马谡自大,不听劝告,致使街亭失守,虽然马谡被斩,但以后无法得到此战略要地,让后来几次北伐无功而返,其次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没有帮助刘禅培养人才,使蜀汉后期人才缺少,有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一说,可见当时情况,国家缺少人才,没有出色军事统帅,想兴复汉室,也是难上加难。如果没有刘备和诸葛亮的失误,荆州人马加上益州人马,兴复汉室还是有可能的。





国哥爱生活


你好,我是新手Burning爱历史,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没实现兴复汉室"这个问题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以下这几个:

1、战略规划:课本上咱们都学过《隆中对》,这个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给到他的未来发展规划,其中心思想就是以抓紧时间抢占荆州,并以此为根据地,西取益州,随后再发蜀中之兵攻秦川,最后养精蓄锐进取中原。

规划很棒,但是不足也明显。首先说荆州,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本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还无险可守(襄樊在曹操手里),前期能守住就是万幸了,后期丢了也是早晚的事。荆州一丢,再加上连锁反应,刘备实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再说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虽说是天府之国,但是进去了就不好出来,经常是前方打仗,后方粮草跟不上,路太不好走了!从诸葛亮之后北伐六出祁山中就能看出来,失利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粮草不济!

2、蜀国实力:大家可能看《三国演义》看的不少,毕竟是演义,里面对于军队规模的描述太夸大了,实际上到三国统一了以后,蜀国总人口才90万而已,全国带甲10万多一点。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北伐期间,能动用的全部兵力是不到10万的,也就在6-7万左右。而曹魏的实力是远远大于这个数字的,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军队数量都远超蜀国,再加上地形劣势,想以弱击强,进取中原其难度可想而知。

3、用人及自身问题:用人方面也怪不得诸葛亮,真是无人可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是说蜀国没人才,是真的到后期时去世的去世,病的病,真的无人可用。

本来就是无人可用,再加上自己这边的容错率低,所以诸葛亮不能走错棋,可惜呀,还是走错了,马谡失街亭,第一次北伐大好形势,也是很有希望的一次,全盘皆输了。

再看看诸葛亮自身,旷世奇才,神机妙算这类词用他身上到不为过,但是诸葛亮在行军打仗方面的建树真的不多,相比之下,他更擅长于治国理政,三国演义把他太夸大了而已。而且他为人谨慎,事事亲为,不过这也是无人可用的原因,结果自己身子被掏空~累死了~~~

以上就是本人的愚见,篇幅问题没好意思写太多,欢迎大家点评[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