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平時讀書寫讀書筆記應該怎麼寫呢?

宛新駿


我們已是七十老翁一具休的人了,也講不到什麼讀書寫字嘍,平時得閒就看看手機頭條,高興時就隨手寫點評論表達自己的認該和見解,也不作什麼草稿呀咋的,更談不到寫什麼筆記啦。

只記得少年讀書的年代,也不得寫過什麼筆記,都是用的是心記,語文只要記住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訶語解釋就行了,很簡單,數學只要把公式,法則記住也就行了,歷史地理也是隻要把時間,地點,人物記住記牢,外語也是把字母背熟記牢,就能組合的讀出單詞陰陽性意和能翻譯得出則可。

讀書也意味著加工或建造某一件事物一樣,要勤于思考分析,要想得通才能就做得到,要有一定的思誰分析空間才行。


愛寫文章的大叔


學以致用。首先要搞清楚寫讀書筆記的目的。

我們寫讀書筆記的目的是為了以後在工作中運用的。是為了加深對書中所描述的內容的影響,加強記憶,及讀後的感想。

我從來不做讀書筆記,也不贊成死記硬背。死記硬背的結果是成就一個書呆子。

不做讀書筆記的行為是錯誤的。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將所學過的知識全部存在腦海裡。不過,這也因人而異,有些人記憶力強些,有些人則相反。

怎麼樣寫好讀書筆記呢?根據我的教訓,每讀一本書應該記清文章的作者及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還應該記錄其中精彩絕倫且富含哲理的詞句。這些都是為以後的引用做準備的。

當然的,寫出對作品的感受也是必要的。這是記錄當時自己的真實想法,可以與以後自己的認識做比較。

現在,每當我寫文章時,有時本來想引用一些精典句子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的,卻因為當時讀書時沒有做筆記,而查無出處而引起不少遺憾。


草田張


答題人:胡 漁 (青年魯迅學社 主筆)。

讀書筆記有很多種,小到學生上課寫作業,偶有感想,再到普通成人讀者讀書,主要是課外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的感想,思想火花等等,記錄於書邊的文字,當時也可能是一些標記,符號等等;再到深層次的學者,專家閱讀,寫的讀書評論,進而到了研究的層面。可謂是形式多種多樣,層次也因人而異。

下面,筆者結合自己30多年的閱讀經驗,談談讀書筆記的寫法。

1、讀書筆記簡單,形式明瞭。當我們打開一本書的時候,讀到興致盎然處,可以對書中感興趣的字詞句,或者段落,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標記。以我個人的經驗,一般在家裡閱讀的時候,旁邊,都會準備一支紅色和藍色筆,主要是標記各種字詞句。比如曾經讀《水滸》的時候,看到裡面武松報仇,快意恩仇的時候,我會在旁邊寫下“不亦快哉!”幾個字;比如,在讀汪曾祺散文的時候,對於他描寫他故鄉那些風物的景緻時,會在一些優美的字詞句下面,畫直線,或者波浪線~。

2、對於書中不熟悉的字詞句,尤其是一些詞語,包括讀音不準的。查字典,做備註。這其實相當於延伸閱讀了。比如我們讀《唐詩三百首》的時候,一些詩詞的讀音會有誤。如杜牧那首《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最後那個“斜”字的讀音不是“xie”,而是“xia”,我會在這個字旁邊給它注音,從而深化對詩句的理解還有音韻的把握。還有比如我們在閱讀《左傳》的時候,如果是純文言文版的,那會遇到很多生僻字,需要查閱字典,做備註。看到這裡,可能會有讀者問:為何不直接讀白話文呢?

寫你就不懂了,純文言文,與白話文,各有其美。再說了,文言文的氣勢流暢,非一般白話文可以媲美。真正把文言文讀進去了,方能深味其道。

3、摘抄和眉批,均需要適可而止。有的人愛惜書籍,不喜歡在書上塗寫,也可以把書中精彩的內容,字詞句等摘抄在一個小本本上,這樣還可以順便練一練字,可謂兩全其美,不過這樣的讀者越來越少了。還有一種就是眉批,在書中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想,一個符號,或者幾個字,一句話等等,均可,這對於以後查閱,或者翻閱此書時,別有風味。

當時有些書友,愛惜書籍,不喜歡人在書上“亂畫”,就用2B鉛筆,在書中劃下記號,便於擦掉。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做眉批過度,會把一本書或者某幾頁劃🉐亂七八糟的。筆者有一位西安的書友,看她讀古籍,做的眉批,差不多把書的空白處都寫滿了,而是用不同顏色的筆,把一本書弄成了大花臉了。這已經有些“炫技”了,真正有這麼多的感想,其實可以單獨寫一篇讀書筆記了,而不是肆無忌憚地把一本書整得面目全非,毫無美感可言了!

4、卡片式讀書筆記,研究試的讀書評論。卡片式讀書筆記,就是我們在進行專業閱讀的過程中,已經開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和思維體系了。比如我們專門閱讀西歐文學,或者某個作家的系列作品,對閱讀這個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進行卡片式的讀書筆記,差不多進入了研究的範疇了。

因為卡片在形式上開始編有順序,它在客觀上開始打牢閱讀的地基了。很多作家,研究員在進行專業閱讀的時候,比較喜歡採用卡片式讀書筆記。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其實就是作者的卡片式讀書筆記的文字,最後結集整理成文,成書了。

最後說一說讀書評論。讀書評論則是對書本深度閱讀和研究的總結。比較淺顯的讀書筆記一兩千字,寫一寫自己閱讀某書的感想與收穫。再深度的讀書筆記就是評論了,包括學術評論在內,也是讀書筆記的一種。

這裡說一說魯迅當年的好基 友瞿秋白寫的一篇讀書評論,文章題目叫《「魯迅雜感集」序言》就是一篇長達20000多字的學術評論,瞿秋白通過這篇以序言表現出來的讀書筆記,全民評價了魯迅雜文的創作脈絡,和魯迅雜文的思想價值,極其政治意義。在當時非常長的一個時期,幾乎所有評論魯迅雜文的,都無法超越。

5、最牛的讀書筆記,都寫成了一本書,這不僅需要個人的思想深度,表達技巧,還需要個人恆心與毅力。像民國初期,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清華大學學生李長之寫的《魯迅批判》,就是基於閱讀了當時魯迅所發表和出版的所有作品之後,所進行的綜合評價與論述。這本書,在各大書店和網上有賣的,各位讀者,網民可以購之一閱。

(答題人為湖南省作協會員,中國魯迅研究學會會員。)






青年魯迅學社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1.首先這本書的書名是什麼

2.其次看這本書的重點之處在哪裡以及做好重點筆記

3.可以先做個記錄,寫讀書筆記的話寫長一點,這樣有助於你的練習

4.平時如果注重於習慣打草稿,按照自己的意願從草稿那你抄上去。

5.平時書上要做好自己標籤,不要遺漏。



展鵬聊世界


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以後讀書基本就沒有固定時間了,喜愛讀書的人只能是抽時間擠時間讀書,於是寫讀書筆記也只能是因人而異,因時而行,因書而動,因境而筆…因為寫讀書筆記本來就沒有一個固定格式…。

無筆不讀書,首先讀書必須要執一支筆,便於將書中的名句、詞語、精語用畫線或標記將它記錄下來,便於加深閱讀後的記憶和理解效率,這叫閱讀中的筆記,(前提是書必須是你自己的,圖書館或借的書不宜這麼做筆記)最好多備一些讀書標籤,便於閱讀中使用…

其二是閱讀中的提煉。將書中的重要內容、精典語句、重要名詞,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認知,隨手就筆地記下來,這叫隨讀隨記,便於加深記憶,利於思考能力…

其三是閱讀後的感悟。即讀後感想,就是將自己閱讀後的心得、感受、認知、想法及思考寫來,這叫讀書後的筆記…

總之寫讀書筆記,因人而異沒有固定格式,但是讀書必須要寫讀書筆記,形成習慣,水到渠成……。


老鵰61883


平時讀書的時候,可以邊看邊寫讀書筆記。


如果是用微信讀書,可以直接在手機上面就寫了,有想法就直接用手機寫下來,這樣就不會忘記。


如果是用紙質筆記本記,就要隨身攜帶,當你有靈感在腦子裡的時候,就馬上掏筆寫下來,有時候不及時寫下來,你再去回想的時候,一般是想不起來的。


寫讀書筆記可以分步驟來:


首先確定你想要分享的主題思想:一箇中心點。


然後用至少三個關鍵詞來說明這個中心點。並進行舉例來論證。其中可以運用你想得到的一些金句,就是比較有名氣的句子或者比較經典的話,更好的體現你所要表達的內容。


最後,對三個關鍵詞進行總結,然後將中心點進行昇華,這樣,就是一篇很好的讀書筆記了。


讀書筆記需要多練習,會越寫越熟練,內容越來越精彩。


奔跑的一夢


讀書動腦必受啟發,名言名句定生感悟。

愛讀書者必須手勤,抄一抄寫一寫,加深記憶,以備不時之需;這是最基本的。寫寫感言,記記感受,述述感想,談談感悟與如何勵精圖治,如何改過是非,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拼搏追求…………等等,收穫越來越多,品學會越來越厚。哪怕是遇到一個生字,查查字典,標標註音,做做註解,哪怕是隻當練了練字,等等,等等。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你會得到預想不到的收穫,文化得到上進,是一種榮幸,是無上快樂的驚喜!


豆豆姥爺42



放歌聲野老梁


這個問題不是千篇一律的,各有喜愛,

方法不同。

看書,必須得喜歡,沒有人強加於另一

個人是自願的。

看書,

就像逛商場選衣服,你不能把所有的衣服

都拿走,挑適合有用的,也就是把精華摘

抄下來或記到腦海裡,用起來得當拿手。

這是個人的習慣!



戲緣女王


以前讀書的時候都是靠腦子記,後來用筆記,現在,讀書筆記用思維導圖來記錄是個不錯的方式。

一本書讀完,裡面的內容、知識點、線索都可以分類記錄下來。包括自己喜歡的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