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張綠林:復工後 渴望擁有非遺傳承人的“獨家”舞臺

我的雁城我建設①|張綠林:復工後 渴望擁有非遺傳承人的“獨家”舞臺

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綠林與他創作的抗“疫”英雄群像。

我的雁城我建设①|张绿林:复工后 渴望拥有非遗传承人的“独家”舞台

以抗“疫”英雄鍾南山教授為原型的麵人。

我的雁城我建设①|张绿林:复工后 渴望拥有非遗传承人的“独家”舞台

這些都是張綠林的“寶貝”,紅黃藍黑白肉六色面泥與十一項工具。

我的雁城我建设①|张绿林:复工后 渴望拥有非遗传承人的“独家”舞台

張綠林正專心製作老鼠。

我的雁城我建设①|张绿林:复工后 渴望拥有非遗传承人的“独家”舞台

張綠林創作時的專注眼神。

我的雁城我建设①|张绿林:复工后 渴望拥有非遗传承人的“独家”舞台

一個生動形象的齊天大聖孫悟空逐漸成型。

我的雁城我建设①|张绿林:复工后 渴望拥有非遗传承人的“独家”舞台

一雙巧手,六色面泥,十一項工具,不一會兒,一個個麵人便已成型。

編者按:疫情防控工作還在繼續,雁城的建設者們已踏上工作崗位,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有他們努力的身影,服務群眾、文藝惠民有他們奮鬥的足跡,紅網記者用短視頻的形式記錄他們的“建設日記”,工作內容不盡相同,但他們的拼搏讓整個城市重現活力。

紅網時刻 記者 蔣楠 李璐 衡陽報道

一張照片,一雙巧手,紅黃藍黑白肉六色面泥,十一項工具,靜候一個小時,以抗“疫”英雄鍾南山教授為原型的麵人便已成型,它的創作者,是60歲的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綠林。

疫情防控工作還在進行,宅在家裡的張綠林沒有停止創作,經過精心構思,他利用奮戰在抗疫一線工作人員的身影,創作出了一組既有傳統文化內涵,又生動接地氣的醫生、黨員、警察、環衛工人、“衡陽群眾”、社區工作人員等抗疫題材的“抗‘疫’英雄”群像。

受疫情影響,張綠林並未走上街頭製作售賣麵人,而是採取線上定製的方式進行復工,由於有繪畫、雕塑基礎,張綠林對面人的面部塑性能力非常強,只要一張照片,張綠林便可捏出相似度極高的人型麵人。

記者在現場觀察到,捏製簡單的動、植物造型,張綠林10分鐘便可完成,人物肖像則為半個小時到1小時不等。

提起疫情結束後的願望,張綠林向記者說到,“我們這群老手藝人都想有一個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場地,讓我們的手藝有展示的舞臺,推動大家離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近一步。”

“我們將通過組織非遺活動、協調相關部門為老手藝人提供展示和經營場所等方式,幫助非遺傳承人傳承手藝、改善生存環境。”石鼓區文化館彭超慧表示,疫情期間,文化館通過搭建網上銷售渠道,幫助非遺傳承人開拓婚慶展示、私人訂製等新興業務。

據悉,“麵人”也稱麵塑,是一項起源北方的手工藝。它主要通過麵粉和糯米粉,參以少量鹽、色素等原料,以手工捏、搓、揉、掀,製成各種人物和動物造型的工藝作品。

如想購買非遺傳承人作品或為其提供幫助可聯繫石鼓區文化館進行協商。

我的雁城我建设①|张绿林:复工后 渴望拥有非遗传承人的“独家”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