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四帝之亂,皇帝奧托

尼祿死後,雖然加爾巴順利推翻了朱里亞·克勞狄王朝,成為了新的皇帝,但他過高地估計了自己,對於帝國內發生的很多變化沒有充分的認識,從而導致了嚴重的內憂外患。在外患方面,帝國最為精銳的萊茵河軍團背叛了他。在內,元老院和民眾也逐步拋棄了他,在他這條船快沉沒的時候,奧托刺殺了他,從而結束了他短暫的皇帝生涯。

奧托其人

奧托出身於新興的元老院階級,其父屬於羅馬社會的第二階層,騎士階級。他少年時期就結識了尼祿,並很快與其成為了要好的玩伴。尼祿做了皇帝后,奧托經常陪伴其左右。不過後來尼祿愛上了奧托的妻子波比婭,他與尼祿的關係就變得微妙了起來。

為了掃清自己與波比婭之間的“障礙”,尼祿把奧托派到了西班牙盧西塔尼亞擔任總督,就這樣才27歲的奧托在還不是元老院議員的情況下被任命為“前法務官”成為了西班牙的總督。他可以說是獨自一人到西班牙去當了總督的,而自己的妻子波比婭在他走後不久就與尼祿打得火熱,成為了尼祿的情人。這對於當時的奧托來說一定是非常地難熬的,但奧托只能敢恕不敢言,畢竟尼祿是皇帝。

不過他也因此變成了另一個人,之前放蕩不羈的羅馬花花公子,在西班牙變成了一位充滿活力大公無私的行政官,他在西班牙就任總督期間,將自己的轄區治理的非常好,也博得了相當的美名。作為帝國的非邊境行省,盧西塔尼亞基本沒有戰事,這裡也就沒有多少軍隊駐紮,受他指揮的也只有一個大隊1000名士兵。

四帝之亂,皇帝奧托

奧托是位非常優秀的總督

在他就任西班牙總督6年後,波比婭去世,但尼祿不想讓他回國。過了3年,高盧爆發了反對尼祿的叛亂,塔拉戈納行省總督加爾巴也跟著起兵,此時的奧托站在了加爾巴一邊。面對三名總督的倒戈,元老院置之不理,絕望中的尼祿不得不自殺,時間是公元68年6月。7個月後,奧托刺殺加爾巴成為了羅馬帝國繼尼祿死後的第二個皇帝。

而此時奧托最大的敵人就是控制了萊茵河軍團的維特利烏斯,他被士兵們推舉為皇帝反對加爾巴,但在加爾巴倒臺後,為了自己的個人野心依然發動了對羅馬本土的戰爭,想要推翻奧托建立自己的王朝。

兩大軍團的對抗

奧托通過刺殺加爾巴成為了皇帝,但他成為皇帝后,首先面對的就是南下駐紮在萊茵河畔的“日耳曼軍團”,此時奧托手上並沒有可以調集的兵力。不能否認的是奧托的個人魅力非常高,他成功說服了與自己交情並不深的近衛軍,但一萬名近衛軍顯然是抵擋不住南下的10萬“日耳曼軍團”的,對此他做出了妥協,向維特利烏斯提出共享皇帝之位的建議,被維特利烏斯拒絕,此時的維特利烏斯只想當帝國唯一的皇帝。

嚴冬成了奧托的救星,此時的阿爾卑斯山滿山都是積雪,要翻越過去並不容易。300年前漢尼拔雖然翻越了這座大山,但也損失了一半的兵馬,此時的阿爾卑斯山沒有300年前那麼難走,畢竟道路系統已經修建的非常完善,但要過去也不容易,進軍速度變緩了下來。

維特利烏斯分兵兩路南下,他不顧大雪紛飛,執意進攻羅馬,此時的士兵們也受到前往羅馬的鼓舞,開始了向南方的行軍。可以說維特利烏斯為了取得帝位,全然沒有顧及國家的安危,為了集中全部兵力進攻羅馬,他將萊茵河防線的士兵幾乎全部帶走,留下了空虛的防線面對日耳曼人。雖然他認為戰事很快就會結束,之後士兵們會回到萊茵河畔,但戰爭從來都蘊含著很大的變數的,誰能說得準呢?

四帝之亂,皇帝奧托

奧托金幣

對於整個帝國來說,此時軍隊分佈如下:不列顛和伊比利亞半島有5個軍團,這5個軍團基本處於中立的立場,而在帝國的東方包括北非在內有10個軍團,這10個軍團在這次的衝突中也選擇了中立。接下來就是萊茵河畔的“日耳曼軍團”,直接向奧托豎起了戰刀,只有多瑙河畔的7個軍團在這個時候選擇了支持奧托,使窮途末路的奧托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至於多瑙河畔的軍團為什麼會選擇支持奧托,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萊茵河和多瑙河這兩大軍團長期彼此不對付,帝國境內,人們往往只知道萊茵河軍團而不知道多瑙河軍團。其實長期以來,多瑙河軍團一直處在戰事當中,他們穩步地征服著多瑙河畔的諸多部落,這些情況羅馬人知曉的並不多,一說到“北方軍團”,人們往往會認為是萊茵河軍團,他們一直生活在萊茵河軍團的陰影之中。

這次,多瑙河軍團認為萊茵河軍團只是因為推舉了維特利烏斯這個司令官為皇帝就要向帝國的皇帝開刀,屬於大逆不道的行為,於是便選擇了支持奧托。奧托對此大喜過望,不過多瑙河軍團也有兩個不利因素,一是到羅馬的距離較萊茵河軍團更遠,二是與萊茵河軍團相比,多瑙河軍團分佈更為分散,且屬於3名總督管轄,缺乏統一的指揮。

不過不管怎樣,奧托更需要這支友軍,此時帝國境內能對抗萊茵河軍團的,也只有多瑙河軍團了。

四帝之亂,皇帝奧托


四帝之亂,皇帝奧托

多瑙河軍團的問題在於他們會晚於萊茵河軍團到達


在這個關鍵時刻,領袖必須親自上陣,畢竟這是同胞間的戰鬥,只有領袖親自到場才能鼓舞士氣,向士兵們表明自己一方的正義從而堅定己方的作戰信心;同時,領袖在場可以控制士兵們的魯莽行為,在戰爭中雙方經常會殺紅了眼,此時戰勝一方往往會對戰敗一方大肆屠殺,只有領袖在場的情況下才能制止殺戮。而這一戰中維特利烏斯卻採取了先讓部下出戰,自己跟在後面分享勝利果實的辦法。維特利烏斯將南下的大軍分成了三部分:第一軍為3萬人,從正南方通過現在的瑞士,穿越阿爾卑斯山後進入北意大利。第二軍由瓦倫斯統領,人數不明,但比第一軍多,他們選擇了距離較遠但更方便的行軍路線,繞過高盧到達里昂,然後從馬賽沿海岸線東進越過阿爾卑斯山後進入北意大利。第三軍由維特利烏斯親自統領,他們出發時間晚於第一軍和第二軍。

維特利烏斯認為要擊敗多瑙河軍團支持的奧托需要10萬兵馬,萊茵河畔的7個軍團共計4.2萬人,加上輔助兵團共計8.4萬人左右,因此還需要招募1.6萬到2萬人的兵力才能確保勝利。維特利烏斯所帶領的第三軍在後方招募到足夠的兵馬後再行出發,因此速度上就較為緩慢了。

決戰波河

奧托認為要首先阻止席西納率領的第一軍和瓦倫斯的第二軍會合,其次要將敵人阻擋在波河,阻止會合、死守波河是為多瑙河軍團的到來爭取時間。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奧托在意大利境內進行了緊急動員,他將首都的警察和消防員動員起來組成了一個軍團,由那不勒斯附近的米賽諾艦隊將他們運送到法國南部,以阻止瓦倫斯軍團的前進。當然奧托認為用這支6000人的部隊阻擋瓦倫斯的4萬大軍顯然不現實,他的重點在於用這支部隊拖住瓦倫斯,自己親率主力擊敗席西納的第二軍。

此時奧托重用了三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以在不列顛戰功赫赫的鮑利努斯為首,以及蓋魯斯和賽爾薩斯,他們之所以願意聽從奧托的招募是因為奧托得到了元老院的承認,作為一名羅馬將軍聽從命令是天職。三人都有過指揮兩個以上軍團的作戰經驗,在戰爭中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奧托非常缺兵。首先是常駐在意大利的近衛軍團大約有1萬人,用這1萬人去阻擋氣勢洶洶的萊茵河軍團顯然是不夠的;其次是尼祿時代組建的米賽諾艦隊有6000人左右的水兵,尼祿組建這支部隊的原因不明,現在被奧托利用了起來,成為了一支作戰部隊;再次是首都羅馬附近的角鬥士,奧托將2000名角鬥士武裝了起來組成了2個大隊。當時羅馬人非常熱衷於角鬥士和四馬賽車這樣的比賽,很多成為角鬥士的人並不是奴隸,而是自由民,因為高額的回報許多人都熱衷於投身於這項賽事。他們經過了相當時間的專業訓練,很多經歷了生死考驗,所以戰鬥力來說明顯要強於沒有作戰經驗的近衛軍和水兵軍團。加上這些,奧托的主力部隊不足2萬人。此外,先帝加爾巴組建的1個西班牙軍團和不列顛的第14軍團此時正趕往意大利,多瑙河軍團也臨時從7個軍團中的5個軍團各抽調了2000名士兵先行趕往意大利。

奧托的計劃是,先用羅馬本土的2萬部隊加上西班牙、不列顛趕來的2個軍團連帶輔助兵共2萬人和多瑙河1萬人的先遣部隊,共計5萬人先擊敗席西納帶領的3萬部隊,接著再擊敗瓦倫斯的第二軍,期間多瑙河軍團會到達意大利,這樣最後就能輕而易舉地擊敗南下的萊茵河軍團。計劃是美好的,而現實卻是骨感的。

四帝之亂,皇帝奧托

奧托的作戰計劃

首先打亂奧托計劃的就是法國南部的部隊在登陸後不久就被萊茵軍團給擊潰了。原因也很簡單,由警察和消防部隊臨時拼湊起來的部隊自然不是久經戰陣的老兵軍團的對手,在這支部隊潰敗後,就沒有人能擋住瓦倫斯軍團的前進步伐了。

其次是席西納進軍迅速,3月初就越過了阿爾卑斯山,進入到了意大利北部平原,這使得奧托不得不提前派出部隊前去阻截,由鮑利努斯帶領的5個近衛軍大隊及其附屬騎兵部隊、水兵軍團和角鬥士部隊一共1.3萬人,力圖將席西納軍團阻截在皮亞琴察、克雷莫納一線。

由於瓦倫斯軍團很快就進入到了意大利北部,奧托也不得不帶領剩下的本土軍團,4個近衛軍大隊及其附屬騎兵以及部分退伍士兵組成的一支人馬從羅馬出發,旨在阻擋瓦倫斯軍團的前進步伐。這支部隊以蓋魯斯等優秀將領為首,將領陣容非常豪華,只是士兵太少,具體人數已不得而知。

四帝之亂,皇帝奧托

未能阻擋瓦倫斯軍團,奧托不得不帶兵北上

不過在皮亞琴察附近,奧托的軍隊在鮑利努斯的帶領下進展順利,席西納未能充分利用好軍隊的人數優勢,將部隊一分為三,而鮑利努斯則靈活指揮部隊對對方展開進攻,尤其是角鬥士部隊戰力一場強悍,屢次擊敗了席西納的部隊,將對方阻擋在了波河以北的地區,無奈之下的席西納只得佔領了克雷莫納。

但是席西納非常希望能夠在瓦倫斯到來之前取得重大戰果,為此他制定了一次誘敵作戰。具體是先用一支騎兵部隊渡河攻擊鮑利努斯的部隊,引誘對方過河,河的對岸是一片森林,席西納預先埋伏了部隊在森林裡,等到鮑利努斯的部隊進入森林就將其圍殲。

而不列顛戰場出身的鮑利努斯習慣了打游擊戰,這種戰術根本騙不了他,他一眼就看出了席西納的作戰策略,便分別派出部隊從兩邊包抄了席西納的部隊,很快就將席西納的部隊包圍了起來。實際上這個時候只要鮑利努斯一聲令下,席西納的部隊便會被鮑利努斯全部圍殲,然而這個時候鮑利努斯卻猶豫了,遲遲沒有下達總共的命令。

一直在森林等候的部隊沒有收到鮑利努斯下達總攻的命令,也只得原地待命。究其原因,是鮑利努斯在這個時候不忍心對同胞下手,因為他知道一旦下手,那麼森林裡的一萬多名同胞便基本會被屠戮殆盡。然而戰場上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即便要對對方寬容,也要在形勢對自己非常有利的情況下。席西納見鮑利努斯猶豫了,便帶領部隊殺出了包圍圈,得以順利逃脫。

士兵們遲遲沒有等到進攻的命令,眼睜睜地看著對方逃走而毫無辦法,都抱怨起了鮑利努斯,自此鮑利努斯失去了士兵們的信任。

四帝之亂,皇帝奧托

鮑利努斯失去了殲敵的大好機會

這一戰,也使得奧托失去了一次殲滅對方的大好機會,當機會沒有把握好的時候,對方的機會便會來到了。瓦倫斯在沒有阻擋的情況下順利地與席西納的部隊會合,人數上達到了6萬多人。

此時西班牙、不列顛軍團及多瑙河軍團先遣隊也已經到達了意大利本土,與奧托的本土部隊在皮亞琴察附近會合,總人數約為5萬人,一場決戰就要展開了。

第一次貝特利亞庫姆戰役

史上稱為“第一次貝特利亞庫姆戰役”的戰役發生在克雷莫納以東30公里的貝特利亞庫姆附近,這是一場非常“低水平”的決戰。

在戰前,奧托召開了軍事會議,在會上分成了兩派意見,一派以鮑力努斯、蓋魯斯、賽爾薩斯為代表的實戰經驗豐富的將領認為應當與對方對峙,直到多瑙河軍團全部到達羅馬本土之後再與之決戰;另一派以皇帝奧托本人、奧托的親哥哥提提亞努斯和近衛軍團長普魯克魯斯為代表,認為應當集中現有的全部兵力渡過波河與對方決戰。

其實這個時候鮑利努斯等人的意見是正確的,所謂的決戰就是要在把握非常大,勝算非常高的時候發動最好。此時的奧托,人數不及對方,總體戰力而言也與對方存在較大差距,所以真的決戰起來獲勝的可能性並不大。與其在這樣的情況下決戰,還不如等全部多瑙河軍團到位,在己方兵力佔優的情況下發動決戰,則獲勝的可能性更高。

可惜奧托和他哥哥都是沒有什麼作戰經驗的人,選擇了決戰。

四帝之亂,皇帝奧托

貝特利亞庫姆戰役

此戰之所以低水平,首先是雙方都沒有統一的指揮。萊茵河軍團來說,席西納和瓦倫斯指揮各自的部隊作戰。而奧托一方,奧托本人在把士兵送過波河後就留在後方等候消息,沒有親臨一線。作戰經驗豐富的鮑利努斯、蓋魯斯和賽爾薩斯各自只分到了一支為數不多的部隊,部隊大多掌握在沒有多少作戰經驗的提提亞努斯和近衛軍團長普魯克魯斯手上。再次是戰場上流傳著“奧托已與維特利烏斯之間已經達成協議”的消息,使得士兵們無心作戰。

決戰開始後,雙方混成一團,散落在以貝特利亞庫姆為中心的廣闊平原一帶各自為戰。雙方都時羅馬士兵,軍裝相同,就連鷹鷲旗也相同,雙方稀裡糊塗地打作一團,你來我往之間屍橫遍野。歷史上沒有確切記載此戰的傷亡人數,可以肯定的是奧托輸了,士兵們根本無心作戰,沒有鬥志,自然就容易被擊潰了。

奧托自殺

待在河對岸的奧托等來了戰敗的消息,便做出了讓後世歷史學家塔西佗讚不絕口的一件事情,自殺。奧托身邊的人一再勸說可以先行撤退,等到多瑙河軍團全部到達後再行決戰,此時的多瑙河軍團主力已經到達了離意大利本土不遠的阿奎萊亞。

四帝之亂,皇帝奧托

取代奧托後,維特利烏斯成為了羅馬帝國第八任皇帝

但是奧托心意已決,他認為既然輸了,就沒必要繼續進行戰爭,引起同胞間的自相殘殺,他將可能牽連進來的所有人的文書全部燒燬,並嚴禁對維特利烏斯的親屬進行報復。最後,奧托用劍刺穿了自己的喉嚨,才當了3個月的皇帝,便結束了37歲的生命。

儘管奧托乾脆利落地自殺了,為了阻止內戰的繼續,但羅馬人的爭鬥並沒有因此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