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习惯,教师应该怎么做?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认真听讲能力差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低年级学生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对于比较抽象的教学活动,注意集中就比较困难。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习惯,教师应该怎么做?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就愿意听他的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亲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我们的教态要自然大方,有亲和力;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辅之形象化的动作,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要对学生有吸引力,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要贴近学生心理,语调富于激情与变化。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习惯,教师应该怎么做?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它能牢牢地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倾听你的讲课。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教学时我们应从"趣"字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用、有趣、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比如在学习"比大小"一课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利用主题图"小猴子吃水果",创设了故事情景,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故事中,学生怎能不被吸引,又怎能不认真听呢?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习惯,教师应该怎么做?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有意义的建构,不是教师强行地"灌注"。一堂课中,如果是教师一味地讲,哪怕再精彩的话语,也吸引不了学生的倾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学习中就应该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只有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改变那种消极的、被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研究。因此,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宽松、自主的探索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