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农民式的执着与焦虑:年年亏本年年种,何时是个头?

近日,网上流传一个帖子,“父亲的账单”。以一个农民一年种一亩小麦为例,最后的收成(利润)是一块钱。看上去有些玩笑的意味,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种地的艰辛。


农民式的执着与焦虑:年年亏本年年种,何时是个头?

焦虑:种粮为何会赔本。

农民种田,是农民的天然职责,自古到今莫不如此。长期以来,农民种粮主要是满足生存的口粮,所以很少计算过种粮成本,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农民种粮出的是人工劳动,使用的是农家肥,耕田的动力使用的是畜力,维持一个低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也很少有人把种粮当成一种经济活动进行成本核算。所以一年到头辛苦下来,只要能够维持全家老小的温饱也就罢了。

农民式的执着与焦虑:年年亏本年年种,何时是个头?

但是,随着粮食种植方式的转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业机械、化肥、农药以及种子等相继作为农业投入,必须计入种粮成本。于是,粮食生产成本便逐年抬升,因为这些农资的生产流通是农民控制不了、但是又是农业生产所必须的,于是成本问题便从农业生产中凸显出来。而另一方面,农民种粮有了富余,需要进入市场,但是,粮食价格是受控的,道理很简单,粮食是刚需,国家必须维持粮价的相对稳定,否则就会出现从源头涨价而带动上下游全链条涨价,因此,就出现了挤压效应,即一头是农资价格是逐年上涨的,种粮成本是不断抬升,另一头,粮价上涨空间是有限的。最终落到种粮农民手中的收益就非常有限了,弄不好还会亏本。

而且,如果维持着现有一家一户提篮小卖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情况一时半会都没有解决的好办法。所以,经常有农民发牢骚,从情理上讲,是可以理解的。


农民式的执着与焦虑:年年亏本年年种,何时是个头?

执着,等不来涨价那一天。

现在很多种粮农民在抱怨,说大片土地抛荒没人种,就是因为种田没收益。他们根据简单的数学计算,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粮价太低,谷贱伤农。于是,都在等国家上调粮食收购价格。

他们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从简单的算术都能算出来,种田的效益=种田收入-种田成本。而种田收入=亩产量*单价。在这个简单的算术关系中,他们更容易想到的是提高收入,而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价越高,收入就越高。于是,他们后期就把主要精力放到等待粮食涨价上来,比如现有的小麦每斤销售价只有1.02元,如果涨到2元/斤,那么效益不就有了么,那么不就有积极性了么?

可是,实际情况远比算术复杂的多,否则,国家犯不着采用种粮补贴这种方式来鼓励种粮,直接涨价就得了。

但是,粮食是国计民生的基础产品,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必须既要保持足够的储备量、市场流通量,又必须确保价格不能大起大落。否则,市场就无法稳定,社会也就无法稳定。作为刚需,其价格弹性是很小的,但是由于每个人每条都需要,如果价格放开,它就会传导到社会生活与生产的每个环节。最终大家都为了消化粮食涨价的成本,就必须全面涨价,那个时候,农资必然也会大幅上涨,农民恐怕就彻底种不起田了。这个道理不复杂,但是很多人不去想,只是一门心思想着涨价,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农民式的执着与焦虑:年年亏本年年种,何时是个头?

当然,可能有人要问,那市场上的粮食也不是都一个价的,有的价格也是高的比较离谱。这个情况的确有,但是,那个放到粮食总供给中,可以忽略不计。同时,人家走的是小众路线,是为了满足部分改善性需求,不是刚需的那些,所以这个是允许的,也是市场鼓励的。

思路决定出路。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其实,随着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未来种粮未必就是天然的赔本买卖。仔细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当下农民种粮赔本赚吆喝,是生产组织和种田方式出了问题,只要及时调整,种粮不会赔本的。

一是从生产组织方式上看。包产到户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它的使用已经阶段性完成。粮食的天然属性,决定了种粮要获得好的收益,必须走规模农业的路子。这是个发展趋势。这个规模有多大,不好同一要求,经济的,就是合适的。所以,种粮户可以把农田流转方式、入股方式、托管方式等,集中到种粮大户或农业企业手中,保持承包权不点,让渡经营权,从而无须投入就能拿到稳定的收益,然后自己外出打工也好,到农业企业做工也好,这个都是另外的报酬。通过经营权的让渡,获得稳定收益,有解放了自己,可以去做更适合的事情,这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吗。


农民式的执着与焦虑:年年亏本年年种,何时是个头?

二是在经营方式上,避开大道,让出两厢,走自己的经营路子。当然这个需要一点技术含量,主要利用互联网,在掌握城镇居民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定制化、个性化的种植方式,满足他们的改善性需求,避开大路货,生产小众产品。特别是瞄准他们的餐桌对于安全、绿色和口味方式升级的需要,种植果蔬等绿色食物,差异化竞争,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只要有心,可以借鉴成功的做法,事半功倍。

三是和粮油经营户、蔬菜批发大户建立合约关系,实行定向供应。现在城市里面有很多电商企业承担着单位食堂、酒店、高校食堂等粮食、蔬菜的定向供应。可以主动建立联系,作为他们的生产基地,采用订单式农业生产,进一步发掘其中的潜在的、改善型的需求。在满足一般的供应同时,也会发掘新的市场机会。


农民式的执着与焦虑:年年亏本年年种,何时是个头?

随着十四亿人口的需求的不断提升,奠定了未来农业的富矿地位。中国未来的财富机会在农业,三五年后种粮将会从人见人愁变成人见人爱,《父亲的账单》将变成文物,成为这一段历史的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