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钟南山传》:8年青春“荒废”,35岁一事无成,从头开始学医

2020年2月14日,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原本在2020年应极为浪漫特别。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成为了特殊的2月份被隔离的“第14天”。

第14天,坐在这不足一平方米的书桌前,莫名有些烦躁,便翻开《钟南山传》这本书,应时应景一读。03年“非典”爆发时年龄尚小,对于钟老大名并不熟悉,只因此次疫情钟老的挺身逆行,才逐渐从各个媒体报道中了解这位“国士无双”。读罢,不禁肃然起敬。

《钟南山传》:8年青春“荒废”,35岁一事无成,从头开始学医

《钟南山传》封面图

医学世家,少年立志

“一个人要能够给世界留下点什么东西,才算没有白活。”——钟世藩

1936年,钟南山出生于南京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77岁完成医学专著《儿科疾病鉴别诊断》。母亲廖月琴,曾担任过华南肿瘤医院(现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副院长,又与我国放射学专家谢志光,一同创办了广东省肿瘤医院。

在钟南山的自述中,父亲虽寡言少语,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崇高的医德、求真务实的精神从小便深深影响着他。尤其是父亲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讲究依据,成为了钟南山终身践行的人生指南。

如果说钟南山的刚正不阿来自于父亲的言传身教,那么他性格中真诚、热情、善良、浪漫这些特征,更多来自于他那成长于诗情画意鼓浪屿的母亲。

在这样传统的严父慈母家庭中成长,钟南山也如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有过贪玩淘气的童年时光、发奋读书的少年时代和热情洋溢的青春记忆。他从小就读于教会学校,立志于成为品学兼优、文体皆能、全面发展的学生。他性格中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促使他不断参加各种体育竞赛,超越自我。可以说,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给钟南山人生最重要影响的就是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

《钟南山传》:8年青春“荒废”,35岁一事无成,从头开始学医

钟南山参加运动竞赛

“我为什么到现在还喜欢体育运动呢?因为它能培养人的三种精神, 一个是竞争的精神:一定要力争上游;第二是团队精神;第三是如何在一个单位时间里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就像跑400米栏,练了一年,成绩才提高3秒,每一秒都那么宝贵。把体育的这种竞技精神拿到工作、学习上来,是极为可贵的。”——钟南山

樊登老师对钟南山院士的采访中,提到他曾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的预选赛中,以54秒2的成绩,打破当时54秒6的男子400米中栏全国纪录。可见钟南山在体育方面拥有极高的天赋,并为此付出了数不尽的努力和汗水。

因为在体育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钟南山当时还收到过中央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的应召邀请。在他犹豫不决,与自己敬仰的父亲商量后,立下了学医的志向:体育竞赛非常事,无法终其一生;而研究医学、治病一生可立为终身追求的事业。最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钟南山不负众望,考取了北京医学院,迈出了投身医学事业的第一步。

目前为止,钟南山的人生轨迹,似乎与众多杰出人物无二,少年立志,勤奋自律,等着毕业后被分配进入北京最好的医院,继续开启他的医学研究之路。然而,原本少年得意的他,开始遭遇命运的作弄和打击。

艰辛岁月,历经磨难

1963年,“四清运动”在全国各城乡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作为一名有志青年,钟南山也积极投身这场城乡社教活动。他从北医被派往山东胶东半岛乳山县下乡体验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炼了他的心志,也令他与劳动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触发了他悲悯的情怀。

“我觉得,他们的热情给我很深刻的教育。那个时候,农民把我看成 是毛主席派来的,他们总是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可他们那时的 生活,一年大概有两次吃白面,能吃上饺子已经是太难得、太奢侈的事 了,他们吃肉一年也就是一次。在过大年的时候,农民家里一次性做出一 大锅,那是一年一顿最幸福的饱饭。”

因长时间睡在麦秆上,虱子咬坏了他的脚踝,再加上冰天雪地的恶劣条件加剧了脚踝的化脓和浮肿,钟南山每天只能一瘸一拐地出工。终于盼到春节,公社放假10天,他连忙问朋友借钱回广州就医。因为他知道,脚踝脓肿到这种程度,一旦出现骨髓炎就得截肢,就要终生残疾。那时的他,运动生涯已无法继续,医生也不能再做,万一再落个残疾......他已不敢再想象下去。所幸,广州的医疗水平和医生的静心治疗保住了钟南山的脚。他得以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劳动改造。

但是,受家庭成分影响,钟南山的入党申请过程进行地非常艰难。父亲钟世藩曾加入过国民党,这决定了他即便表现再突出,也无法成为模范代表。

记得读《三体》时,第一部《地球往事》中,叶文洁亲眼目睹父亲被清华附中红卫兵批斗殴打致死,后又因被陷害,逐渐判定人性本恶,竟想借助三体力量拯救地球人类文明。叶文洁的遭遇虽然令人同情,但是她的做法却未免太过极端。相比之下,同样因出身影响不得志,而后又经历丧母之痛的钟南山,能做到心志不移,实属不易。

那个荒谬年代,钟南山这个“阶级敌人的后代”虽然表现优异,勤勤恳恳,却仍然不被信任,无法参加一切教研工作。与此同时,广州又传来母亲廖月琴不堪羞辱、“畏罪自杀”的噩耗。钟南山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甚至因母亲是“自绝于人民”而不能表现出任何悲伤。这件事成为他心中永远的悲痛和内疚。

《钟南山传》:8年青春“荒废”,35岁一事无成,从头开始学医

钟南山与与父亲钟世藩、母亲廖月琴、妹妹钟黔君

尽管如此,这些遭遇未曾使他心有余悸,而是不改初心,秉承忠贞。那段年月,他以老师的身份,尽自己所能,保护了多位被“专政“的老专家。

如今回忆起这段痛苦不堪的往昔,钟南山表现十分豁达。父母都是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很有风骨。

“人首先必须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社会有公平的事情,也有不公平的,一定要坚持做人的底线,只要守住底线就行了。如果什么都是原则,那就没有了灵活性。很庆幸,我比我的父母要灵活些。”——钟南山

“我和父母不同。我既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也看到不光明的一面, 但是我毕竟看到光明的了。尽管那个时候中国颠倒黑白、动荡不安,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沉痛话题之下,他的语调仍然充满信心,“现在更是如此,国家在不断地进步。虽然很多东西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是国家毕竟正在往高处走,在不断地改进。所以我说,我比较能够适应社会。同时,我也不会丧失原则。

读到这句话,联想到钟院士在“非典”期间不畏权威,挺身而出,救助病患;“非典”结束后却遭受质问:许多非典病人因使用皮质激素控制病情,却导致股骨头坏死,只好终身与轮椅为伴。作为医者,面对肆虐的非典疫情,控制病情,保护病人是第一要务。合理使用皮质激素治疗非典患者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出现股骨头坏死概率,也仅为2.6%。皮质激素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当时情形下,孰轻孰重,必须有人做出决断。在其位,谋其政,钟南山为自己的决策做出了担当,也饱受了争议。

《钟南山传》:8年青春“荒废”,35岁一事无成,从头开始学医

钟南山逆行武汉

今年春节前夕,武汉新冠病毒肺炎突然爆发,与17年前那场瘟疫何其相似!84岁的钟南山院士,原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抗击“非典”的英雄之名,足以让他名留青史。而他却选择逆行入武汉,再度扛起重担,躬身入局。如今读他过往经历,所言所行,便不足为奇。

荒废8年,医途坎坷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们在大人物的传记里只能看到个案,唯有在小人物的挣扎里,才能窥见人生。一直以来认为,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凡人之所以平凡,大抵生来如此。

未读《钟南山传》之前,我曾以为,这位出身医学世家的科学院士,坚毅勇敢的健身达人,天赋过人,勤奋自律,成就非凡。原来当初的钟南山,也曾如你我一般,迷茫徘徊过,碌碌无为过,灰心丧气过。


《钟南山传》:8年青春“荒废”,35岁一事无成,从头开始学医

青年钟南山

受特殊年代的影响,从1963年一直到1971年回到广州,钟南山几乎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与临床工作沾边儿的事,人生的黄金八年,就这样被他荒废了。钟南山接受樊登老师采访时,提到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刻,便是他那年回广州与父亲的对话:

那晚,多年未见的父子俩聊到很晚,父亲静静地听着钟南山讲述这些年的经历,突然问了一句:“你今年多大了?” 钟南山马上回答:“35了。”“哦,都35岁了?真可怕!”说了这句,老人家再没做声。那天,钟南山彻夜难眠,他知道自己都35岁的人了,还一事无成,只是父亲不好这样责怪他罢了。

许多年以来,钟南山总是说,他的医学事业是从35岁才真正开始的,他这一生,从未忘记父亲当年这只说了半句的教诲。

从那以后,钟南山开始正视自己。但是对临床工作一窍不通的他,35岁的人,还要重新跟着新人一起从头学习,这得克服多大的心理压力。但他不服输的个性,强迫他主动到急诊室接受挑战和学习。刚开始的他在医院里什么也做不了,甚至连临床医学最基本的常识——“咳血”和“呕血”都分不清,差点造成医学事故而被主治医师劝退。我们可以想象,这些事给他多大的教训和刺激,他更加虚心求教,付出比常人多三倍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钻研其他医生的病例,苦苦记录了几大本笔记,终于在三个月后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进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为钟南山经验不足,大家还是都坚决抵制让他进内科病房。那一年,医院响应中央号召建立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没有人愿意,任务便落在钟南山的头上。他尽管极不情愿,但还是服从分配,以挑战的姿态去面对一切阻力。从此以后,这便成为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钟南山说,在国外,常常是你有兴趣干什么,你就争取去干,去做你有兴趣的工作,并且发挥你的作用,但是在中国要这样做就比较难。在他那个年代,钟南山受的教育是,组织上把你分配到哪里,你就要在哪里发光发热。

这也是钟院士身上,非常令我敬佩的品质之一。


《钟南山传》:8年青春“荒废”,35岁一事无成,从头开始学医

钟南山,便是这样一位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的人

或许每个人年轻的时期,都有这段焦虑迷茫的时光,甚至看不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我们常常尝试着不同的事,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擅长,又经常一无所获。我们曾抱怨命运的不公,曾惋惜被自己虚度的时光,甚至曾屈服于碌碌无为的现状,然后告诉自己平凡可贵。

《终身成长》这本书中,介绍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两种不同的思维。读《钟南山传》,了解钟院士的事迹,我想,他便是一位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无论何时,不忘本心,坚持自己;无论何地,不计较,不抱怨,躬身入局;从不考虑自己能否做到,而是思索怎样才能做到最好。这样一位科学院士和仁心医者,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疫情居家隔离的日子里,我推荐您,一起共读这本《钟南山传》,了解这位伟大的医者。

“在武汉,我们的医务人员做得非常辛苦。确实,人们由于受到这个突如其来的不明原因的病毒感染有一些压抑。我在跟我的很多学生交谈中,他们的心情也是比较差的。我的学生写了一个信息来说,在外面的街坊突然唱起国歌,说明大家的士气已经起来了。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新冠肺炎疫情严峻之时,钟南山眼含泪水地鼓励人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