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凶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很難想象,南醫大殺人案犯罪嫌疑人麻某在隱匿28年之後於南京落網,只是始於其老家遠房親戚的一次常規採血。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案件剛發生時,南京公安系統曾抽調數百名精幹警力,走訪排查人員超過1.5萬人,但並沒有取得任何突破。這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是一個近年來各地投入巨大精力建設的,能夠反映家族關係的Y染色體位點信息的數據庫“Y庫”。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記者 | 董冀寧

發現“和善而厚道”的兇手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在事發後媒體對麻某周圍人的採訪中,很難聽到那些“典型”兇手的人物特徵——20多年前麻某就搬到現在的小區,住一棟約60平米,裝修普通的房子,喜歡狗,為人和氣熱情。鄰居去他家裡,他總會遞煙倒水。人們知道他在一家大型企業任職司機,車上常放著本聖經。他的工作表現也沒什麼異常,有正式編制,還被派駐過德國,家裡的兩條狗就是從德國帶回來的。他和妻子的感情也沒聽說有什麼不好,“有一個女兒,都已經上大學了。”鄰居們說。

正常的認知方式裡,很難把這樣一個“老實人”同28年前的惡性強姦殺人案聯繫在一起。1992年3月20日上完晚自習後,南京醫學院(現南京醫科大學)的學生林伶被發現失蹤。4天之後,她的屍體在學校窨井中被發現。經法醫鑑定,系被人用鈍器擊打頭部、實施強姦後,按入窨井中死亡,情節相當惡劣。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有20年辦案經驗的某省級刑偵大隊刑警林恩正告訴本刊,按照傳統的摸排方法,如果沒有特別有指向性的直接證據,

一般會圍繞死者去還原她可能接觸的人員網絡,並嘗試對行兇者進行心理畫像。“她認識的人都有哪些,誰最近有異常的反應,她最近是否和誰起過沖突,兇手可能是基於什麼樣的心理實施的姦殺等等。”林恩正說,這是一套基於犯罪心理學和邏輯證據學形成的破案流程。

但是這套靠邏輯和推理的辦案機制也有一些固有的問題,“首先是難免有‘非典型’案例”,林恩正說,“比如白銀連環殺人案的兇手高承勇,可以說他在親屬面前和在兇殺案現場彷彿截然不同的兩個人,而且他沒有在這兩條平行線中間留下任何交集,沒有足夠的信息供偵查人員建立邏輯聯繫,那麼傳統的分析方法在這種案例面前可能就失靈了。”

另外,“因為人的記憶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變化都有偏差和時效性,加上過去警力相對不足,一旦不能夠在黃金時間內結案,很有可能破案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林恩正對本刊說。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這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全世界的刑偵人員都是困擾。葛建業是美國北德克薩斯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教授,他所在的實驗室是全美唯一有資格訪問聯邦調查局(FBI)犯罪分子DNA信息庫的科研實驗室,長期關注全世界不同國家法醫學技術發展。葛建業告訴本刊,即使是各國在建設了犯罪分子DNA信息庫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除非犯罪分子再次犯罪並被採集到DNA信息,發現與過去某起懸案中被害人身上的DNA信息相同,否則很難偵破懸案。

葛建業解釋稱,這是因為之前全世界的DNA數據庫建設主要針對常染色體的短串聯重複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以下簡稱STR),它實際上記錄的是每個人常染色體DNA螺旋上特定的十幾到20個位點信息上鹼基對的重複排列情況。這是一種人人特異的編碼信息,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還有一小部分出現變異的情況。FBI的一份統計顯示,當取16個位點信息時,出現重複的概率約為十億分之一。

不過唯一性同時也意味著,除非能夠將全社會每個成員的DNA信息都進行錄入,否則這套系統就無法保證100%的可用性。

常染色體的STR相似度伴隨著親疏遠近迅速衰減,父子之間只有50%相同,祖孫之間只剩25%,而且相似度並不單純反映親疏關係,甚至不指向任何確定的性徵。“事實上,假如試圖尋找犯罪嫌疑人而把DNA相似度設定為30%,有可能篩選出來自天南海北的海量信息,幾乎不具有使用價值。”葛建業說。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所以學界想到了利用男性的Y染色體遺傳信息來做文章。“這其中包含了幾條最基本的常識。首先,人體一共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為常染色體,1對為性染色體。女性的性染色體為XX,男性的性染色體為XY,所以Y染色體為男性獨有,且來自於父系,

如果不發生突變,那麼祖孫幾代的Y染色體應該是一致的,理論上一個家族幾十人採集一個人的數據就夠了;第二點是,世界各國統計的罪犯性別比例,男性罪犯普遍在九成左右,佔絕大多數。”葛建業說。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但是這一學界的設想並沒有在世界範圍內迅速推廣。“這中間牽扯到一些法律問題,無論是中國或西方,建設DNA庫是需要立法來授權的。因為常染色體STR可以精準指向到每一個人,建設目的是用來打擊罪犯沒有問題,但西方最保守的一些國家可能會限制採集的範圍,比如說他只採集罪犯的DNA信息,或者只採集流動人口,採集非法移民,就針對犯罪概率最高的這個群體。

但是Y-STR不一樣,他指向的是一個族群,而非具體的人。比如麻某犯了罪,但是可能警方找上的是麻某的三叔,在西方,這就會牽扯很多倫理和權利問題。”葛建業對本刊說。

Y-STR技術在中國率先被推向應用。林恩正告訴本刊,國內最早的應用應該是在河南。他聽到的說法是,因為河南當時大量出現流動作案團伙和家族式作案團伙,有刑偵專家向河南省公安廳推薦了這一技術,“現在河南應該已經有一個超過500萬規模的Y庫。”林恩正說。葛建業向本刊簡單計算了一下,河南有1億人口,男性約有5000萬,如果按祖孫三代男性1:3:5計算,幾乎已經覆蓋全部家庭。在南醫大殺人案告破之前,這項技術的高光時刻是發現了高承勇是白銀案的兇手。據甘肅省公安廳通報,2015年3月,在高承勇案重啟偵察之後,其家族的一名男性因其他犯罪在公安機關數據庫內留下了DNA樣本,和之前白銀案兇手的DNA-Y數據重合,確定為同一家系。隨後,警方啟動家系排查,對其家族上下直系男性挨個篩排分析,包括已經掌握的兇手大致年齡等,最後發現此人的遠房侄子高承勇,有時間空間的可能,具備作案條件,就此確定其為重大嫌疑人。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白銀案殺人兇手高承勇被捕現場

高承勇被捕時,周圍親屬和鄰居的反應同樣是“不可思議”,“他平時完全就是一個沉默的好人”。

Y庫的作用

葛建業告訴本刊,在白銀案之後,各地市紛紛仿效建立Y庫,公安部也開始召集有關專家討論,他也曾聯合國內多家法醫機構的學者發文,專門探討Y庫建設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這種討論最終在2018年轉化為決策。

當年公安部正式公佈了一個Y庫建設的“三年規劃”,要求各地用3年時間建成自己的Y庫。

北京博晟思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彭建勝也從這一年開始承接各地政府的一些Y庫建設項目,公司去年處理了68萬份樣本。彭建勝說這個數字在行業內並不算高,行業一些頭部公司處理的年樣本量可以達到數百萬。而且2020年是Y庫建設“三年規劃”的收官之年,預計需要處理的數據量會更多。

建設這樣一個數據庫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非常巨大。彭建勝告訴本刊,與常染色體DNA庫只需要不斷擴容不同,Y庫的建設是類似於民族學調查家庭關係的做法,標準的採集流程是選擇一個大家族內關係相對較遠的兩個分支,各採集一份信息,如果有領養、收養或者基因突變的情況,再單獨採集一份信息。基層的民警要完全瞭解轄區內的家庭組織網絡,才能去做採集的工作。在幫助地方建設Y庫的時候,他們經常能聽到來自基層民警工作壓力大的抱怨。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火星生活》劇照而在樣本採集好之後,還要經歷打孔、添加試劑、PCR擴增、轉板、上機測序儀檢測、數據分析等多個流程,“行業內一臺頂級的儀器3730,也只能在1個小時內處理不到100份樣本,現在試劑國產化之後成本要低多了,約八十元每人份,但在過去依賴進口試劑的時候,每份樣本的試劑成本都在200元人民幣以上。”彭建勝說。雖然投入巨大,但這種數據庫的用途相對單一,不能為醫學或生物學科研提供幫助。“因為這種數據庫聚焦在STR信息,只需要一代測序即可,所以並沒有涉及到比如疫苗開發或免疫研究的蛋白層面,”葛建業解釋道,“不過從另一方面講,這一點也可以令那些擔心基因信息安全的人稍稍放心。這種基因庫所選取的STR位點均位於非編碼區,每個位點的選取遵照人群差異化分佈儘可能大的原則,但是其中並不包含能展現性徵的內容,比如膚色,種族,身高,胖瘦等等。換句話說,這些信息只是一些供比較相似性的數據,它們是不可讀的。在當下中國通婚、人口流動如此頻繁的背景下,連姓氏之類的信息也沒辦法提供,因而並沒有任何商業上的價值,這和商業公司開展的基因測序是完全不同的。”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神探夏洛克》劇照

葛建業提到,對於行業內大部分研究者來說,大家都希望在管理規範的基礎上,Y庫能夠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投入使用。除了為破解多年疑案打開新路徑之外,Y庫對於打擊拐賣兒童,以及幫助拐賣兒童尋親等方面也都有積極作用。

林恩正感觸最深的還是Y庫對於破案效率的幫助。

他提到,當Y庫真正普及那一天,很可能會顛覆之前警方傳統的破案思路。“那種派出幾個警察四處調查走訪的時代可能就真的不存在了。當Y庫和常庫配合使用的時候,理想的效果就是Y庫能夠迅速定位到犯罪嫌疑人的家族,然後我們偵查員介入,去摸清社會關係,最後用常染色體比對,去排除以及鎖定真正的嫌疑人。”

事實上,據南京警方在24號媒體通氣會上發佈的信息,南醫大的案件就是這樣破獲的。

2020年2月21日,南京市公安局法醫中心與沛縣局刑警大隊DNA實驗室聯繫稱: 1992.03.24南京重大強姦、殺人案死者DNA數據與沛縣被盤查人員麻某俠(男,53歲,住沛縣鴛樓人,鴛樓派出所採集血樣)的數據高度吻合,基本確定嫌疑人為麻某俠近親人員。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據《法制日報》報道,接報後,沛縣公安局立即安排刑警大隊DNA實驗室調取Y庫系統,快速採集、連夜比對其中11名男性成員的DNA,均予以排除。接著又會同南京警方再次開展深入排查,進行深挖,得知其家族內還有一名成員麻某皊,早年在南京當兵並已在南京定居50多年。經瞭解,麻某皊的兒子麻某(男,54歲,住南京市石鼓路)符合作案嫌疑人年齡。

後經採集、鑑定,麻某DNA與犯罪現場提取的死者陰道拭子DNA分型完全一致。

2月23日7時,南京警方將犯罪嫌疑人麻某抓獲,麻某到案後對強姦、殺害南京醫科大學女大學生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回到1992案發時,南京市公安局抽調數百名精幹警力組成專案組,核查線索數千條,走訪排查人員超過1.5萬人。此後二十多年時間裡,雖然當地省市公安局要求“案件不破、人員不撤”,但案件本身沒有取得突破,直到2020年採用DNA比對和Y庫,整個破案過程用了三天。

(應受訪者要求,林恩正為化名)

作者檔案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董冀寧

看見我的名字記得提醒自己吃早飯。

三聯生活週刊

個人微博:@董記煎餅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點擊下圖,下單新冠特刊「準備復工」

28年前的“南醫大”殺人兇手,是如何在三天內被發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