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歷史上有多少“外國人”生活在甘肅河西地區?

歷史上有多少“外國人”生活在甘肅河西地區?

甘肅河西地區 資料圖


在永昌縣一個叫者來寨的村莊裡,一些村民高鼻樑、深眼窩、黃頭髮,體貌與眾不同。根據有關方面考證,這些極具歐洲人特徵的村民,就是古羅馬後裔。然而,日前根據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汪受寬教授運用歷史學、文獻學的方法進行查考,在先秦以前一直到明清時期,曾有大量的外國居民和過客,在河西地區經商、居住或生活。

歷史上有多少“外國人”生活在甘肅河西地區?

公元前623年-前175年月氏人和烏孫人

根據汪受寬教授考證,秦漢以前,河西走廊曾經是大夏、月氏、烏孫等歐羅巴人種的居住地。漢朝佔領河西走廊以後,一直到明清,這裡有留居或回遷的月氏、烏孫等族宗裔,有歸附中央皇朝的屬於歐羅巴人種的外族或外國人被安置於此,有無數西方來華的君王、商賈、使臣、學人、僧侶、籤軍等歐羅巴人種的過客或整個部族留居,還有由東邊派來駐守、為仕或遷來居住的歐羅巴種個人或家族。

1976年在甘肅靈臺白草坡一座西周時期的古墓之中出土了一件青銅“人頭銎鉤戟”,戟上人頭像活脫脫勾畫出了一位具有白種人體質特徵的民族:長顱、深目、高鼻、窄面、薄唇、頭戴護耳尖帽。這說明,在先秦以前的相當時段,中國北方從山西北部,到陝西北部,到甘肅東部中部西部,一直到新疆、中亞的廣大地區,生活著以畜牧為主兼營農業的歐羅巴種草原民族。

月氏是我國境內一個古老的民族。大月氏是河西月氏人西徙的一部分。《史記·大宛列傳》載:“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鬚髯,善市賈,爭分銖。”當時的大月氏人正是深目多髯的歐羅巴人種。烏孫,曾經是與月氏同在敦煌、祁連山之間遊牧的古老民族。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以後,大量的烏孫人西遷河西。上世紀70年代,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在酒泉、玉門一帶發現騸馬類型遺址,就是烏孫人在河西走廊活動的文化遺蹟。《漢書·西域傳》有注:“烏孫於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獼猴,本其種也。”據此,烏孫人皆為碧眼赤須、深目高鼻的白種人。

歷史上有多少“外國人”生活在甘肅河西地區?

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09年)匈奴人

公元前203年,匈奴冒頓單于率兵打敗月氏,奪取河西走廊地區。前121年霍去病出擊河西,匈奴渾邪王斬休屠王降漢,漢完全佔有河西走廊。這80餘年間,河西的主要居民是匈奴人。

汪受寬教授解釋,關於匈奴的人種,古籍沒有記載,現代學者從文獻、語言,以及考古材料研究的結果認定:“匈奴人種最初應屬於北亞蒙古人種或與北亞蒙古人種關係十分密切的人種。其北部和西段,有歐羅巴人種的混合。”其主要原因是,匈奴人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有許多歐洲種的戎人(如義渠戎、烏孫人、月氏人)投靠歸附,這些人就構成了河西走廊和西域的蒙古人種的歐羅巴人種。

有專家學者認為,河西休屠王就是歐羅巴種人。因為休屠王太子金日被漢俘獲後受到漢武帝的青睞,最後成為託孤重臣。《漢書·金日傳》稱:“日長八尺二寸,容貌甚嚴。”當他因善於養馬而受到漢武帝喜愛重用時,“貴戚多竊怨,日‘陛下妄得一胡兒,反貴重之。’”武帝病甚時,霍光將輔佐幼主之責讓於金日,金推辭道:“臣外國人,使匈奴輕漢。”從當時,金日的身高、像貌,到人稱其“胡兒”,自稱“外國人”,以及獨一無二的“祭天金人”銅像來看,都使人產生匈奴休屠王家族就是歐羅巴人種的猜想。另外,匈奴單于往往有一位西域國的閼氏,其子孫混有歐羅巴人種的血緣也就不足為怪了。

歷史上有多少“外國人”生活在甘肅河西地區?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959年)昭武九姓人

根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有諸多的商人、使者來華。其中,波斯曾多次遣使入朝,還有許多波斯商人長期留華不歸。這些,有考古資料可以得到證實,1955年出土於西安城西土門村附近的蘇諒妻馬氏墓誌載明,墓主就是留居長安城的波斯人。根據《冊府元龜》記載,在647年至762年的115年間,波斯28次派使節到唐朝。阿拉伯帝國在唐史中稱為大食。史載,651年至747年近一個世紀裡,大食22次通使唐朝。除了波斯和大食之外,昭武九姓與唐的來往亦非常頻繁。昭武九姓,是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對西域錫爾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的粟特民族和國家的統稱。具體指康國、安國、鈸汗國、米國、史國、何國、烏那曷國、穆國、漕國共九國的王族皆姓昭武,為昭武九姓。九姓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河西昭武城(有學者稱“張掖”即“昭武”轉音)為匈奴所破,遷居蔥嶺,分為多個小國。昭武九姓“人皆深目高鼻,多鬚髯”。李白曾以詩的語言進行描述:“金天之西,白日所沒。康老胡雛,生彼月窟……碧玉炅炅雙目瞳,黃金拳拳兩鬢紅。華蓋垂下睫,嵩嶽臨上唇。不睹譎詭貌,豈知造化神。”由此,準確表現了昭武九姓綠瞳、捲髮、鼻高的歐羅巴人種特徵。

汪受寬教授說,唐代武威有許多歐羅巴種人定居或做官,涼州更是昭武胡人的一個居住中心。唐岑參的詩中,有許多提及河西涼州胡人的詩句:“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崑崙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鬍笳。”“涼州七城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琵琶一曲腸堪斷,風蕭蕭兮夜漫漫。”

另外,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借胡人獅面舞形象表達了涼州胡人因安西路斷無法返回故鄉的悲傷:“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紫髯深目兩胡兒,鼓舞跳梁前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李端《胡騰兒》更有詩言:“胡騰身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桐布輕衫前後卷,葡萄長帶一邊垂……”

蒙元時期(公元1226年-1368年)中亞人

蒙古族於13世紀初在蒙古草原興起,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通過一系列的戰爭,不僅消滅了西遼、西夏、金、大理、南宋而統一中國,蒙古的鐵騎還橫掃整個大陸和東歐,從而建立了東起鄂霍次克海、西至多瑙河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

蒙古人在西征的過程中,將征服地大批具有生產、作戰能力的工匠、士兵、學者、青年男子和婦女、兒童擄獲,遷徙到東方,從青壯年中挑出一些人,編為籤軍,加入蒙古軍隊。根據相關方面統計,蒙古人共從中亞擄掠了100萬左右人口(該數據為蒙古人西征前軍隊總數的15萬左右的7倍)來到中國,開始了中亞人在中國的民族變遷過程。1226年蒙古軍隊攻佔西涼府(今武威),1227年滅西夏,河西走廊成為蒙古大汗的控制地區。1229年成吉思汗之子窩闊臺繼位為大汗,將其次子闊端封於西涼為中心的西夏故地。而闊端的部眾之中有許多來自中亞籤軍,這些屬於歐羅巴種的色目人,長駐武威、永昌一帶,對當地人的血統有一定的影響。

汪受寬教授指出,河西走廊是東西方交流陸路的必經之地,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以河西及寧夏為主的甘肅行省成為被蒙古人擄掠的中亞人的最早聚散地,同時也是東來中亞人的居留地,僅在“肅州(今酒泉)東關內兩條各一里多長的街道上經商者‘番回居大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