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胤禛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為何不除掉對自己有威脅的鄭春華?

青燈問史


真不是老四胤禛不想除掉鄭春華,我估摸著,當老十三將鄭春華交給胤禛的時候,他心裡就起了埋怨,這不是給自己找一個天大的麻煩嗎?

當然,這兩者是沒有什麼可比性的,一個是庶母妃,一個是自己的親兒子。問題就在於,對親兒子能下狠手,對一個與己無關的女人,還和兄弟胤礽有私情,還是個地雷,隨時都有引爆自己的人,卻始終沒有下手。這裡面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嗎?

有人說:很顯然啊,老十三是胤禛最好的兄弟,他得給老十三面子啊?可是,你知道,老十三是出於俠義精神,才留下了鄭春華。而老四胤禛是奪嫡之人,是“政客”,不可能有婦人之仁。胤禛登基之夜,雍王府一干秘密辦事之人全部消失,就意味著胤禛絕不會因為俠義而放棄大清江山,這不是他的風格。

還有人說,老十三做這件事的時候非常隱秘,沒幾個人知道,所以不用太擔心。這麼說,高無庸也不用去死了,要知道,秘密在死人口裡,才是秘密,否則,作為政客的胤禛,是不會輕易去冒這個險的。

那麼,老四胤禛究竟是因為什麼,才沒有對鄭春華下手的呢?

康熙徹底撞破太子胤礽與鄭春華的私情是在木蘭圍場,這事兒當時只有康熙、圖裡琛、格楞泰和胤礽的心腹太監何柱兒在場,何柱兒被圖裡琛捏死,就只剩下圖裡琛和格楞泰知道了。皇帝被兒子戴綠帽了,這是皇室的家事和醜聞,康熙的心裡可想而知,他是絕對不會將這件事公之於眾的,所以,秘密打掉了鄭春華肚子裡的孩子,發配到辛者庫洗衣。康熙為什麼沒有立刻殺了鄭春華?是因為鄭春華可以用來敲打警示太子。

太子胤礽復立之後,自然深知鄭春華是個定時炸彈,預除之而後快,就讓老十三前去除掉她。但是俠義的十三爺卻看見鄭春華對胤礽一往情深,於是心一軟不忍心了,他買通了辛者庫的管事文寶生,以假死之藥換取了鄭春華的命,將她藏匿到自己的府上。然而,這件事,還是被老九胤禟跟蹤查得,作為打擊太子黨的一張王牌,老八藏而不露。

除了八爺黨和老十三不希望鄭春華死之外,其他的人,包括胤禛在內,其實都希望鄭春華死去。老十三因為刺殺鄭春華,也被康熙圈禁了,於是,胤祥又把鄭春華託付給了胤禛。鄭春華沒死,反而搭給了自己,老四胤禛心裡,估計也是煩的不行。

但是胤禛城府太深,似乎並沒有表現出煩惱來,像沒事似的。直到二廢太子後,王掞突然到來,羞死了鄭春華,才算是塵埃落定。為什麼會是這樣?

關鍵因素應該是康熙。康熙只是打掉了鄭春華肚子裡的孩子,卻沒有殺死她,大概出於兩層意思,一是敲打警示太子胤礽。二是看看還有誰跳出來,以此為工具相互打擊爭奪嫡位。連康熙都沒有幹掉鄭春華,那麼胤禛自然會想到鄭春華還有利用價值,就算這件事做得天衣無縫,要是康熙要查,還能查不出來?康熙在整件事情中當黃雀,胤禛不會沒有察覺。

所以,康熙應該知道鄭春華在胤禛府上,他秘而不發,就是在利用鄭春華考驗胤禛,這個未來他心儀的繼承人。如果,胤禛將鄭春華殺了,反倒是讓康熙忌憚。從一廢太子復立到二廢太子,胤禛都沒有除掉鄭春華,這說明老十三的俠義在胤禛那裡獲得了光明,他沒有因為太子再次被廢而利用鄭春華落井下石,這正合康熙之意。

這大概也是胤禛拿捏住了康熙的想法,所以遲遲沒有動手的原因。但是這始終是一個禍根,如果要保障胤禛順利繼位,就必須要消除掉,因為老九胤禟在此之前,已經察覺鄭春華還活著,就等著老四跳進這個坑。在這樣的政治角力下,康熙派出了王掞,走進四爺府。這個從祖上就力捧嫡長子繼大位的老精靈,很靈光的完成了羞死鄭春華的任務。

所以,現在看來,讓胤禛沒有下手除掉鄭春華的原因,根本就不是十三爺,而是幕後棋手康熙皇帝。

我是青燈問史,歡迎互動,不喜勿噴。


青燈問史


對胤禛來說,留著鄭春華,比殺她更穩妥。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大家要知道,鄭春華與太子胤礽亂倫,是康熙的家醜,但康熙並沒有殺她,只是打掉了孩子,然後打發她到辛者庫了。為什麼康熙都不殺她呢?是因為康熙想留著她警醒和制約太子,讓他在復位後不要太囂張。但太子在復位後已經做事不計後果了,所以他才要讓老十三替他殺了鄭春華,這樣他就沒有把柄在康熙手中了。



現在,這個燙手山芋從老十三那兒被扔給胤禛了。連康熙都有理由不去殺的人,胤禛又怎麼敢殺呢?以康熙的情報網,就算胤祥和胤禛交接得再秘密,康熙想要查,還能有查不出來的事兒?所以,胤禛之所以留著鄭春華不殺,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瞞不了康熙。而康熙卻一直沒聲張此事,是因為他也默許胤禛收留鄭春華的行為,或者說,他是在有意通過鄭春華來考驗胤禛。如果他一直收留鄭春華,康熙就會覺得胤禛與胤祥一樣,是一個有俠義之心的人。但如果胤禛因為自己的私心而殺了鄭春華,那康熙就要再考慮考慮未來繼位者的人選了。

於是,即便胤禛明知道八爺胤禩通過查訪知曉了這件事,但秘而不宣,只待關鍵時刻才打出這副牌,他也心甘情願地授人以柄,因為他相信康熙是在默許他去收留鄭春華。



當然,最後王掞出馬羞死鄭春華,十有八九是康熙授意的,或是王掞精明,悟出了康熙的意圖。因為此時已到關鍵時刻,為防止八爺黨狗急跳牆,將鄭春華一事抖出,中傷胤禛,康熙自己即將駕崩,也不便暗示胤禛,於是便派出王掞,由他幫助胤禛解決了鄭春華這個隨時都會引爆的炸彈,鋪平了繼位路上的一大障礙。


達摩說


“四爺豺聲狼顧,鷹視猿聽,乃一世陰鷙梟雄之主……”這句話出自鄔思道之口,意思是說胤禛心性之狠毒遠甚於諸位皇子阿哥,不僅在繼位後將王府內辦秘密差事之人統統滅口,而且連自己的親生兒子弘時也不放過。那麼胤禛為何在老十三被圈禁後,不除掉對自己存在強大威脅的貴人鄭春華呢?

鄭春華原是康熙的低等嬪妾,因與太子胤礽的姦情敗露,而被打入浣衣局當差。康熙沒有殺她,只是派人打掉她肚子裡的孽障,發配到浣衣局做苦工,原因無非是擔心這樁皇家醜事洩露出去,引起天下人的猜疑。其次,留下鄭春華也是對太子的一種警示,所以太子復位後,第一個想要除掉的人便是這位有過魚水之歡的鄭貴人。

太子把這件傷天害理的差事交給了老十三胤祥,並許諾事成之後晉封他為郡王。鄔思道建議,把鄭春華從浣衣局裡弄出來,找個僻靜地方安置起來,做為制約太子的一張籌碼。沒想到,這張籌碼還沒派上用場,太子就因圖謀策反,再次被廢。老十三也因受到牽連,被宗人府高牆圈禁,原本藏匿在府上的鄭春華就被轉移到了雍王府。在六十大壽上,康熙因受“死鷹事件”刺激而病勢加重,王掞來到雍王府告訴胤禛必須立即處死鄭春華,以免成為八爺黨做為陷害他的重要把柄。

聽完王掞的一番好心勸告,胤禛感到十分為難,一方面鄭春華是老十三託付自己代為照料之人,如果不明不白的死了有負老十三所託;另一方面老四覺得在通姦之事上,主要責任出在太子身上,鄭春華也是一位受害者,是無罪之人。鄔思道說過,替太子除掉鄭春華有三大忌:第一忌,這事傷天和,損陰鷙,不合皇子身份;第二忌,人死如燈滅,鄭春華只有活著才是制約太子的把柄;第三忌,有百害而無一利,太子若無皇位之份,何苦代他作惡;若有皇位之份,老四和老十三就會變成第二個鄭春華。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之前胤禛不殺鄭春華雖然有著諸多原因,但在康熙病勢加重,即將決定儲君人選的關鍵時刻,鄭春華這顆“定時炸彈”肯定是不能再留了。王掞見老四有些難以決斷,便主動提出見見鄭春華,老四也就順水推舟……

第二天老四上朝回來,總管太監高無庸立即向他報告後院鄭大奶奶懸樑自盡的消息,當聽到高無庸說下午王師傅去見了鄭大奶奶之後,老四瞬間全都明瞭,是王掞用言語逼死了鄭春華……
王掞是在探聽到康熙病危之後才趕往雍王府,勸說老四處死鄭春華的。此前從未見他跟胤禛有過親密交往。因此,極有可能是康熙自知時日無多,便派王掞前去幫助胤禛拆掉這顆“定時炸彈”,以免最後時刻被八爺黨利用,鬧出不必要的麻煩。

這樣一來,八爺黨就沒有了可以陷害胤禛的把柄,老四對尚在圈禁中的老十三也能交待得過去,還不用揹負傷天害理的惡名,可謂是一石三鳥的最佳處置方法。


歷史茶坊


在原著中,鄔思道首先提出“留著鄭春華”,列舉了除掉鄭春華的三大忌諱:

1、這事傷天和,損陰騭,合不著二位爺光明正大的心性,也不合皇子身份;

2、人死如燈滅,鄭春華活著才是(太子的)把柄,死無對證,還談什麼‘把柄’二字?

3、太子若無皇位之份,何必代他作惡?若皇位有份,你就會變成第二個鄭春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為什麼要辦?

一番話,說的胤禛和胤祥如醍醐灌頂,隨後胤禛當即決定將“買個宅子,將鄭春華留下”,鄔思道又提示道:

不過事情要密一點,走漏了風聲,不但太子,連皇上也是不依的,那還不如聽其自然

胤禛又若有所悟的補充道:

當然聽其自然好。不過八阿哥恐怕也要拿這張牌,不如我先——

所以,聽了鄔思道的一番言論,即使太子不下諭旨令老十三殺了鄭春華,胤禛遲早也會和老八搶個先,奪走鄭春華。

“大將軍王”風波的時候,老八說:

胤禩冷笑一聲,說道:“焉有此理?要真的選他(胤禛做大將軍王),我們就把鄭春華窩藏在他府的事抖落出來,叫他一臭到底”胤禵目光霍地一跳,問道:“竟有這樣的事?”“有的。”胤禩目光古井似的深邃,嘴角掛著陰笑道,“姓鄭的這淫賤材兒沒有死,老十三一囚禁,四哥就護了起來。我猜四哥的心,還是想打一張‘太子牌’,恰證他自己是個鐵桿太子派!

所以,在太子皇位不確定的情況下,擅自除掉鄭春華,對雍正來說百害而無一利,反而留著鄭春華,可以牽制太子,免得將來太子登基,自己變成第二個鄭春華。

但太子二度被廢,已然不成威脅了,就不需要“把柄”牽制,這個時候,“私扣鄭春華”一事反而成為老八拿捏胤禛的把柄,這個時候,鄭春華就真的必死無疑了。

在《雍正王朝》中無論是鄭春華,還是年秋月,喬引娣也算上半個,都是政治權利鬥爭的犧牲品,她們的存在就是為了“牽制”二字,可悲卻又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