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最不懂的還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但為什麼最後卻要反對他稱王稱帝?

玄同閣傳統文化



荀彧,字文若。潁川人,有“王佐之才”的美譽。人們都一般認為荀彧是有著大才的人。而其在早期的曹魏勢力當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類似於曹魏勢力的大管家,其能力是不弱於諸葛亮的,無論是內政還是後勤都管理的頭頭是道。但就是這樣一位曹魏勢力的重要成員,在曹操稱王稱帝的時候都表達了自己的強烈不滿。這又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做一些詳細的分析。

荀彧反對曹操原因如下:其一,他一開始認為曹操為忠臣,幫助曹操是為了匡扶漢室。其二,後期曹操意圖自立為王,這在他看來就不值得輔佐了。其三,荀彧選擇曹操也是因為他的能力,而曹操也是為了藉助潁川氏族的力量。


首先咱們來說一說第一點,荀彧認為曹操是忠臣,有匡扶漢室之心。

在《三國演義》當中,許邵曾經給過曹老闆一句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可以說是曹老闆一生最真實的寫照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擁兵自重之前,曹老闆可以說是大漢忠良。這從他當年起兵攻打董卓就可以看出,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描述:

陳留孝廉韂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觽有五千人。


可見早期曹操並非亂世梟雄,而是忠心於漢室,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這也就難怪當時的荀彧選擇追隨曹操,畢竟從當時來看,曹操先是意圖誅殺董卓。後來又在酸棗會盟,起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大可以稱之為是漢室忠良。

也就難怪荀彧傾心與他,全力輔佐曹老闆,為他盡心盡力,屢屢出謀劃策。可以說沒有荀彧諫言,把袁紹軍隊困於官渡,曹老闆能否統一北方還未可知。


其次,再來說一說後期曹操稱魏王荀彧反對的事情。

其實相對比偽善的劉備,荀彧才是那個真正忠於漢室的人。劉備號稱漢室宗親,其實不過是借這個名頭行事罷了。當漢室正統被曹操脅迫,挾天子以令諸侯時。

劉備並沒有像是演義當中所描述的那般,再三推辭才稱帝。而是自立為帝王,這不由得讓人感到十分諷刺,一邊號稱匡扶漢室,一邊自立為王。其偽善程度,可見一斑了。


而相比較之下,荀彧顯然更符合人們對於忠心臣子的標準,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忠於漢室。

在曹操決心去稱魏王的時候,群臣都十分高興。紛紛上書慶賀,只有荀彧反對,據《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記載:

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可見當時的荀彧是堅定的保皇黨。並沒有因為效忠於曹操而改變自己的想法。當曹操決心去稱王的時候,荀彧作為當時受寵的重臣敢於出來去反對他。其忠心可鑑,非劉備等人能比得上的。畢竟並非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膽量,去為了一位被架空的皇帝說話的。

荀彧的這種行為,顯然具有著其作為潁川文人的風骨,可以說是無愧於漢室了。而最後荀彧也是不得重用,在壽春死去。一說其為曹操迫害,一說其為鬱鬱而終,終已經不可考證。可荀彧的這種行為是值得我們去讚賞的,應當宣揚這種忠誠之士。


最後,再來聊下,荀彧和曹操之間存在的相互利用的關係。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早年劉備,不顯山不露水,不值得以荀彧為首的潁川氏族投奔。而孫策有江東氏族支持,並非良選。袁氏兄弟,仍舊沉浸在四世三公的美妙當中,並非良主。荊州劉表,碌碌無為,且有荊州士人支持,荀彧也不會去投靠。

從此來看,早期的曹操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不要忘了荀彧是要去匡扶漢室的。而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正表現了他對於漢室的忠心,因而吸引了當時的荀彧。


而從曹操的角度來說,早年其起家靠的是曹氏宗族和夏侯宗族,其中多將帥而少謀士。以荀彧為首的潁川氏族的加入,可以說為他補齊了這一短板。要知道曹操的謀士班底幾乎都是潁川系。從天生鬼才郭奉孝,到戲志才,以至於荀彧荀攸兩兄弟。其實都是潁川書院的同學,從此也可以看出潁川氏族對曹魏勢力的巨大影響。可以說沒有了潁川氏族,曹魏勢力能否成功都不一定。

所以從此來看,荀彧與曹操的相互依存是一種偶然,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也是一種必然。當曹操的野心隨著勢力越發膨脹時,荀彧和他理念上的衝突,也就成為其最後悲劇下場的導火索了。

那麼關於荀彧,你又是怎麼看呢?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荀彧,人稱“王佐之才”,曹操成為吾之子房,是漢末三國首屈一指的戰略家,政治家,內政高手。曹操一統北方的重要謀士。要讀懂荀彧,首先得明白東漢時期的門閥制度。

士族門閥形成與兩漢,興盛於魏晉。漢代的人才選拔主要依靠“察舉制”,而察舉制的察舉權則掌握在士族手裡,即名流士大夫,漢代及三國時期,名人的一句點評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經長期發展,士大夫及其舉薦的人才,佔據了整個官僚體系的各個環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門閥,世家大族的子弟做官有先天優勢,享有得天獨厚的政治資源,如漢末的袁家,楊家,均為四世三公,輕而易舉可以稱為廟堂重臣或地方諸侯。荀彧所在的荀家也是是潁川大族,代表了整了相當一部分世家的政治訴求,當時是家國天下,家在前面,對於世家來說,國可破家不可亡。荀家三人,荀彧荀攸輔助曹操,荀諶輔助袁紹,就是世家的多方壓住,因此荀彧首先代表的是荀家的利益,從始至終,荀彧和曹操都是合作關係,荀家需要輔助一個新的勢力來保證自己的利益,保證家族的繁榮,當時的北方諸侯,唯有曹操和袁紹具備霸主的潛力,因此荀彧輔佐曹操,必然盡心盡力,忠心耿耿,因為曹操當時和荀彧及其家族的利益是一體的。

士族門閥制度雖然在魏晉以後逐漸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障礙,世家子弟佔據高位擋住了寒門子弟出頭的道路,但是不得不承認,在其早起,以儒家思想為主要信仰的士大夫集團,其中大部分人還是具備憂國憂民忠君報國的情懷,所謂兩漢風骨,魏晉風流,士大夫是那時中華民族的脊樑,當國家危難時,他們必然挺身而出,迎難而上,這也是保持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重要因素。而荀彧則是這些士大夫中的傑出代表,其一身所學,是抱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而去的,當曹操所為與其理想衝突,反抗或死亡都是必然的。

三國三大霸主,曹操是以對門閥士族打擊最狠的,江東孫權則一直在尋求寒門士族和士大夫的和諧共處,起點最低的劉備則是依賴門閥士族最多的諸侯。曹操不拘一格用人才,唯才是舉,不問出身,大大的損害了士族集團的根本利益,因此後期眾多士族和曹操反目,也是必然的,荀彧也是士族其中一員,當曹操所作所為損害了其所代表的階級利益,自然分道揚鑣。整個曹操時代,曹魏政權一直是以寒門對抗士族,這個問題直到曹丕即位,陳群推出九品中正制,才算解決。

綜上,荀彧前期對曹操的忠心輔助,一方面是其家族及階級利益決定的,曹操只是其階級實現政治訴求的代表,另一方面,也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理想決定的。後期反對曹操稱王,一方面是當時曹操所為與荀彧的政治理想背道而馳,另一方面是曹操對士族門閥制度的打擊損害了其階級利益所致。


自漂自流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也,今天的河南許昌人,生於公元163年,死於公元212年,有說他因病去世,也有人說他是曹操賜死的,總之死因不明。

荀彧在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是曹操的得力助手,首席謀士。他對於曹操的作用,不下於諸葛亮對於劉備的作用。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荀彧則輔助曹操擊敗袁紹,統一中國北方。

出身世家,王佐之才

荀彧的祖父荀淑,字季和,有八個兒子,號稱“荀氏八龍”,比司馬家的“司馬八達”名聲還大。荀彧的父親荀緄,就是八龍之一。

在漢朝一個人的出身非常重要,袁紹是四世三公,荀彧出身潁川世家,比袁紹不差,荀氏一族在當時非常有勢力。

荀彧年輕時候,有一天南陽的何顒看到他,甚為驚異,說他是“王佐之才”,荀彧就這樣把自己的個人品牌打了出去。三國不缺人才,但是怎樣才能讓別人賞識自己,需要花一番功夫。比如諸葛亮,躬耕隴畝,號稱臥龍,自比管仲、樂毅,吸引劉備三顧茅廬。

荀彧年紀輕輕就名聲在外,自然有人來找他輔助自己。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荀彧於是把自己的家中遷到了冀州,非常不巧的是,等荀彧趕到,冀州已經成了袁紹的地盤。袁紹也欣賞荀彧的才華,待之如上賓,但是人家荀彧看不上袁紹。

良禽擇木,良臣擇主,荀彧看上的人是曹操。曹操當時擔任奮武將軍,荀彧跑去投奔曹操,曹操興高采烈地對別人說:這是我的張子房啊!張子房是誰?劉邦手下第一謀士,漢朝開國第一功臣張良,由此可見曹操對荀彧的重視程度。

留香荀令,算無遺策

都說周瑜是三國第一風流倜儻的人物,實際上荀彧和周瑜相比,風度絲毫不遜色。荀彧不僅人長得帥氣,而且風度翩翩,喜歡薰香,久而久之,身上自帶一種香氣,所過之處,經久不散。

《襄陽記》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因此荀彧,又被稱為“留香荀令”,甚至“令香君”在後來一度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但是荀彧,絕非那種有名無實之輩,虛有其表之徒,在他的一生中,從出道開始,可謂算無遺策,比所謂的鬼才郭嘉厲害多了。

可以說,郭嘉和荀彧在謀略上比起來,不過是個學生。實際上,郭嘉論輩分,確實是荀彧的學生輩,正是荀彧的舉薦,郭嘉才得以加入曹操的謀士陣營。

永漢元年,公元189年,二十六歲的荀彧舉孝廉,拜守宮令。因為董卓之亂,棄官歸家,荀彧對自己的父老鄉親們說:潁川這個地方,四次經歷戰亂,天下有變,首當其衝被禍亂波及,大家最好儘快離開。

很多人沒有聽荀彧的話,荀彧則帶著自己的家族離開了潁川到了冀州。後來果然董卓派遣自己的將領出兵關東,到了潁川、陳留一帶,留下來的鄉親大多數都被殺死。這是荀彧的第一個成真的語言。

第二個預言,荀彧在冀州,雖然袁紹百般籠絡,但是他認為袁紹難成大事,因此拒絕為袁紹效力。當時荀的弟弟荀諶及同郡的辛評、郭圖等人,都留下來為袁紹所用,他們無法理解荀彧為什麼那麼固執,放著實力最大的袁紹不投奔,反而去投奔沒什麼實力的曹操。

後來曹操在官渡之戰,一舉擊敗袁紹,成為中國北方最有實力的人,留香荀令的判斷果然沒有錯,袁紹倒臺了,不久病死,那些留下來效力的人,也因此遭難。

除了以上兩個預言,荀彧還預言了董卓的敗亡,呂布的敗亡,他就像一個巫師,未卜先知地把漢朝末年的天下大勢看得清清楚楚。荀彧最厲害的,應該是預言曹操和袁紹的戰爭勝敗,以及袁紹手下等人的結局。

輔佐曹操,稱霸北方

荀彧投奔曹操之後 ,為他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奉迎天子。我們都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在自己的掌控下,天下諸侯都要聽自己的。這個主意誰給他出的呢?荀彧。

當初袁紹也想過奉迎天子這件事,但是他手下的謀士認為,漢室傾頹,漢獻帝這塊牌匾沒用了。但是荀彧不這麼認為,當初漢高祖劉邦為義帝服喪,所以天下歸心,擊敗了項羽,項羽殺了義帝,以至於失去了人心。當今天子蒙難,如果曹操能夠奉迎天子,那麼那些仍舊忠於漢室的人,一定會來投奔曹操。

就這樣,曹操派兵到洛陽把漢獻帝接到了許都。事實證明,荀彧作為首席謀士,為曹操走了一步無比精明的好棋。以後曹操打著天子的名義,想討伐誰就討伐誰,想封誰一個官就封誰一個官,政治上立住了腳,很快就壯大了自己的勢力,稱為北方袁紹最大的對手。

荀彧為曹操辦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堅定曹操的信心,協助曹操贏得官渡之戰,一舉擊敗袁紹,統一中國的北方。曹操擊敗袁術、呂布、張繡,平定徐州,整個黃河南岸,幾乎都成了曹操的地盤。而河的對岸,就是袁紹的地盤。

在曹操東征西討得時候,袁紹也沒有閒著,兼併了公孫瓚,坐擁四州之地,兵甲十萬,論實力,曹操比不上袁紹。但是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和袁紹,早晚要打一場戰爭,三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官渡之戰拉開序幕。

曹操心裡面很虛,能不能打贏袁紹,曹操心裡沒底,下面的文臣武將也爭論不休。這時候荀彧站出來,擺出了曹操VS袁紹的“ 四勝四敗”理論,給曹操打了一劑強心針。

哪“ 四勝四敗”呢?《三國志》有明確記載,就是說袁紹疑心病太重,曹操呢,用人不疑,這是風度上勝過了袁紹;袁紹遲疑不決,曹操能斷大事,這是智謀勝過袁紹;袁紹法令不明,曹操賞罰分明,這是軍事上勝過袁紹;袁紹好面子,沽名釣譽,曹操誠信待人,沒有架子,這是德行上勝過袁紹。而且曹操輔佐天子,征伐不義,天下莫不順從,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打不過袁紹嗎?

事情就像荀彧預料的那樣,曹操經過官渡之戰,擊敗了袁紹。而且事前,荀彧對袁紹手下的將士的命運都做了一個預測,大體不差。《三國志·荀彧傳》記載,荀彧斷言:

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結果怎麼樣呢?曹操出奇兵斬殺袁紹運糧官淳于瓊,袁紹敗退。審配和許攸鬧矛盾,找個機會把許攸的家人抓起來,許攸怒而叛逃,投奔曹操,透露軍事機密讓曹操燒了袁紹烏巢的糧草。顏良、文丑臨陣被殺,田豐因為犯顏直諫被袁紹下獄,每個人的下場都是荀彧預料的那樣。

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擊敗了袁紹的主力部隊,不久袁紹病死,三個兒子被曹操各個擊破,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荀彧呢?因此深受曹操器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不久,曹操又將自己的女兒安陽公主嫁給荀彧的兒子,結為親家。荀彧和自己的侄子荀攸,分住內外,地位隆重。

曹操猜忌,神秘身死

再好的君臣,也有鬧掰的一天。關鍵是,荀彧不承認曹操是自己的君主,他覺得自己效忠的,還是漢家正統。曹操擔任大將軍,荀彧擔任尚書令,荀彧認為自己和曹操同朝為官,是上下級,不是君臣名分。

這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君臣的名分,曹操開始疏遠荀彧。雖然曹操征伐在外,荀彧調度於內,兩個人繼續配合,但是自從官渡之戰後,荀彧基本上就沒有給曹操出個其他的重大建議。或者荀彧說過,曹操沒有采納。

《三國志》記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有人對曹操建議: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但是荀彧表示反對,雖然曹操聽從了荀彧的建議,這卻成為兩個人意見不合的導火索。曹操為什麼要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度呢?顯示自己君臨天下的功績,為取代漢家江山造勢,荀彧阻止了這樣的做法。

如果說恢復九州制度只是一次小摩擦的話,到了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荀彧反對曹操加封九錫,則是徹底惹惱了曹操。曹操個人成就在三國史上,超過了同一時期的任何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功績,曹操想自己封自己為國公、加封九錫。

九錫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帝王對大臣最高規格的禮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荀彧認為:“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很生氣,恰逢當時征討孫權,就派遣五十多歲的荀彧去前線犒勞軍隊。

從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以來,一直到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二十一年來曹操和荀彧這對黃金搭檔一直都是曹操主外荀彧主內,曹操在外面東征西討荀彧在大後方組織後勤輸送糧草。派遣荀彧到前線勞軍這一一反常態的做法,宣告了曹操和荀彧的決裂。

《三國志記載》: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按照這個說法,荀彧是病死的。但是裴松之所注的《三國志》認為,荀彧是曹操賜死的。《三國演義》也這麼說,曹操興兵江南,早有殺荀彧之心,命令荀彧同行,荀彧在壽春託病,曹操命令人送來一個食盒,荀彧打開,空空如已,懂得曹操的心思,於是服毒身亡。其子荀惲,發哀書報曹操。操甚懊悔,命厚葬之,諡曰敬侯。

荀彧為什麼要反對曹操加封九錫,進位為王呢?因為荀彧出身潁川士大夫家族,把忠君看得比命還重,他認為自己效忠於漢室,就有責任阻止曹操作出有損漢室尊嚴的事情。曹操為什麼殺荀彧呢?不是因為狡兔死,走狗烹,而是兩個人的世界觀已經完全不在一塊,而且出現了無法調和的矛盾。

雖然荀彧是否為曹操所殺有待爭議,但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為而死”,如果曹操不是派遣荀彧到壽春,荀彧也不至於染病而亡,終年五十歲。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進封為魏公,他還是沒能阻止曹操。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因為荀彧還是以漢臣自居。

而他對自己的老闆,曹操的定義也是一個大漢忠臣,一個挽大廈於即倒,救民於倒懸的大漢忠臣。

而曹操前期也是這麼做的。

先是討伐黃巾起義,平定地方,使百姓的生活趨於安定。

後來董卓殘暴不仁,廢少帝,立漢獻帝劉協,擾亂宮闈,殺害忠臣義士,而曹操發檄文,廣邀天下諸候,義而興兵,會盟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在道義上,無可指摘。

董卓授首,而他的部將李催,郭祀又起風波,挾裹漢獻帝及百官出逃,都城被燒,百宮與皇帝流離失所,而曹操在荀彧及一干謀士的勸說之下,迎漢天子至許都。這在那些對於大漢故國還報有幻想的人來說,曹操是大漢忠臣。

而後來的軍閥混戰,袁術稱帝於壽陽,曹操討伐之。袁紹稱雄於河北之地,劉表佔據荊州,呂布吞併徐州,而這些軍閥,都在曹操的武力之下,化為灰灰,這也是加分項。

後來還有赤壁之戰,討伐馬超韓遂等人,不管怎麼說,都是曹操以大漢丞相之名,興義氣,討伐不臣。使分離的天下再次合而為一。

這個過程中,荀彧出謀劃策,出了不少的力氣。因為在他眼裡,曹操即大漢丞相,這些所做所為,對於大漢來說,是有益的。

而對曹操本人,他則應該是矛盾的,一方面,曹操作為大漢丞相,對漢末大漢的穩定,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一方面,曹操作為權臣,慢慢有不臣之意。

但是曹操作為一個政治集團的強大,與他本人的輔佐又不脫不了關係,而他本人在內心裡又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

這種矛盾,在曹操九錫事件之後,徹底爆發,他對於漢室忠誠,讓他在面對曹操稱王時,提出反對意見。


最後,借用一下孫明君評價荀彧吧:從理性出發,從現實出發,荀彧清醒地認識到漢不可為,於是他擁護曹操重造天下的大業,並建立了赫赫功績。同時,他與舊王朝之間在情感上又有藕斷絲連的聯繫,封建倫理綱常禮教的陰影亦籠罩在他的心頭,讓他難以掙脫。


木子君的小屋


人的一生成長經歷是非常複雜的,雖然古語有“三歲看小,六歲看老”之說,但其實你也很難判定一個人十年之後會是什麼樣子,他的心態又會如何變化。比如汪精衛,早點的他可謂是一代英傑,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這樣豪邁的詩句 ,隻身前去刺殺滿清攝政王載灃,這時候的汪精衛活脫脫一個鐵血丹心的硬漢子,誰曾想幾十年後面對日本的刺刀,這個曾經的鋼鐵硬漢卻徹底的跪下了,還將額頭跪進了塵土裡。前後反差之大,實在讓人瞠目結舌。

再來看曹操。現在我們都覺得曹操這個是個奸雄,是漢朝的國賊,但其實我們轉來細看曹操的一生,因為他本為名門之後,很早就在朝廷裡當官了,早年的曹操可謂是朝廷裡的一股清流,他曾為洛陽北部尉,一到任之後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當時的大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法了法紀,被曹操毫不留情的處死。靈帝一朝貪腐之風盛行,曹操屢次上奏進諫卻不為所用,這時候的曹操,絕對是漢朝的大忠臣。

後來曹操因為不滿董卓的倒行逆施,加之朝廷之外黃巾起義愈演愈烈,於是便辭官回到鄉里,自己舉兵起事,相信這時候的曹操本意肯定是要匡扶漢室的,而這就跟荀彧的內心的理想不謀而合了,後來的曹操迎回了漢帝,並對其禮遇有加,身為大漢忠臣的荀彧,自然而然的就跑去曹操那邊了,他相信曹操就是自己一直想要尋找的那個人,竭心盡力輔助曹操,併為他舉薦了大量的人才,希望他能完成匡扶漢室的偉業。

但當之後曹操的勢力不斷膨脹,尤其是在打敗了袁紹之後,曹操一躍成為了北方最強的勢力,這時候曹操的心態就不太一樣了,手下的地盤都是自己一點點打下來的,而漢獻帝只是個空架子罷了,沒了曹操,說不定早餓死在荒野了,但漢獻帝的想法卻不一樣,這天下還是劉家的天下,你曹操說到底還是個臣子罷了,於是漢獻帝與曹操的關係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漢獻帝想要幹掉曹操,曹操有了取漢獻帝而代之的想法。

而荀彧的內心卻一直沒有什麼變化,他一直都是漢室的忠臣,這時候他與曹操的想法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區別,兩個人內心有了隔閡,漸行漸遠,在曹操當了魏公之後,荀彧對曹操的期望徹底落空,對其所作所為已是極其不滿,然而卻已無力改變曹操的想法,兩個人徹底分道揚鑣。

後來荀彧的死也是一個謎題,曹操送一個空盒子給荀彧,到底是要表達一個什麼意思,這可能是屬於他們兩個人之間的秘密,旁人無從知曉,都只是猜測罷了,總之最後荀彧舉劍自刎,算是堅持了自己作為一個大漢忠臣的初心。

總之為何荀彧前期要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但最後卻要反對他稱王稱帝,總之不過是兩個好基友,一個初心已變,一個初心如故,兩個人越走越遠的故事罷了。


EXCEL乾貨君


荀彧是曹操的頭號智囊,曾經忠心地輔佐曹操,曹操曾經也很信任他,但二人最終分道揚鑣,矛盾的核心是政治立場的不同。

矛盾開始:“九州制”風波

荀彧與曹操出現分歧,最早是因恢復“九州制”引起的。曹操佔領鄴縣後,有人建議他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原因是在古代九州里冀州的面積最大,如果恢復古代的九州制曹操的勢力範圍將變得更大,“則天下易服”。

對這個建議曹操有點動心,但這件事提出後立即引來眾多反對,身在許縣的荀彧聽說後給曹操寫了信,表達了反對意見。

荀彧認為,現在如果依古制,那麼冀州的管轄範圍將包括現在的河東郡、馮翊郡、扶風郡、西河以及幽州、幷州的全部,這些地方本來人心就不穩,讓他們歸屬冀州,將會使大家更加不自安。如果因此引起叛亂,那麼天下大業就不好說了。

荀彧建議曹操先平定黃河以北的地區,修復舊都洛陽,之後南下荊州討伐劉表、劉璋等不肯朝貢的軍閥,使人人自安,等到天下大定之後再來議古制。

荀彧的這番表態說得很有道理,卻讓曹操吃了一驚。因為曹操動了恢復九州制的念頭後,想的不是擴大冀州地盤那麼簡單,背後還其它考慮,看來荀彧沒看到。

九州是一個地理概念,但它也是整個古制中的組成部分,只有把它與整個古制聯繫起來看才能洞悉曹操的心理。恢復地理或行政區劃上的九州制不是曹操想法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部分,借恢復九州制進而恢復已經廢除的其它政治制度才是要害。

當時的政治制度大都因襲於漢初,這套制度由漢高祖劉邦初創,經過漢武帝和漢光武帝等君王的不斷改造,與最初的形制已經有了很大不同。比如目前推行的三公制與漢朝初年的丞相制就區別很大,三公分了丞相的權力,有了制衡卻喪失了效率,東漢三公又長期被尚書檯等內朝官分權,有時形同虛設。

在曹操看來,即使漢高祖劉邦定下的制度有些也值得商榷,比如封爵制度,以前是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劉邦非要來一個白馬盟誓,稱“非劉氏不得封王”,斷了一般人的封王之路,異姓的臣子功勞再高,封到縣侯也就到頂了,逼得王莽這樣的人只好另找出路。

曹操想恢復九州制,行政區劃調整是第一步,後面還會陸續推行以恢復古制為重點的政治制度,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自身集權,同時在爵位分封等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步還沒有邁出去便遭到了荀彧乾脆利索的反對,荀彧的表態讓曹操不能不認真對待,荀彧不僅是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功臣,而且在士人中很有號召力,自己手下相當一批官員都來自荀彧的推薦。

或許荀彧沒有看出自己的真實動機,就行政區劃調整本身發表了一些意見,但也有一種可能,他看到了自己的心思而執意反對,如果是那樣就麻煩了。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恢復“九州制”的提議都不能再進行下去了,曹操下令終止關於恢復“九州制”的討論,為此專門寫信給荀彧說:“不是先生及時提出反對意見,我要失去的可能更多!”話是這麼說的,但曹操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矛盾升級:“伏皇后事件”

接著,荀彧與曹操之間發生了更大的衝突,這件事與伏皇后有關。

伏皇后是漢獻帝的皇后,官渡之前戰漢獻帝的董貴人及其父董承因謀反被殺,伏皇后悲憤不已,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給自己的父親伏完,讓伏完聯絡一些人除掉曹操。

伏完決心反抗曹操,他在背後也搞起了聯絡工作,而所找的人裡竟然有荀彧。伏完拿出皇后的信給荀彧看,荀彧看後意識到問題很嚴重,但他沒有作任何表示,以他的政治經驗不難判斷伏完父女的行動等於自殺,但他也沒有向曹操報告。

伏完聯絡的人裡還有自己的妻弟樊普,樊普害怕事後被誅連,就把這封信交給了曹操,曹操心裡有了防備,但沒有立即挑明。

過了很久之後荀彧也察覺到事情已經洩露了,擔心曹操追究。荀彧於是主動跑到鄴縣,勸曹操廢掉伏皇后,另立曹操自己的女兒為皇后。

曹操聽完顯得有些吃驚:“現在朝廷有伏皇后,我的女兒能配皇上只是因為我那一點微不足道的功勞而已,怎能有更進一步的奢望?”

荀彧解釋說:“伏皇后沒有兒子,性情兇險惡毒,以前還給她父親寫信,說了些大逆不道的話,所以應該廢掉她。”

荀彧想輕描淡寫地把那件事掩飾過去,但曹操很認真:“這件事以前怎麼沒聽你說過?”荀彧也假裝驚訝地說:“我前面向您報告過呀!”

可曹操仍然很認真,不給荀彧留任何機會:“這難道是小事嗎,我怎會忘記?”荀彧裝著又想了想說:“確實沒有報告過,可能是當初在官渡與袁紹相拒,不想打擾您,所以沒有說。”

曹操明白荀彧是在為自己圓場,放在以前他一定裝糊塗混過去,俗話說“看透別說透、還能做朋友”,不給對方臺階下通常並不是曹操的風格,但這一回曹操較真到底了,繼續追問:“官渡之戰以後為什麼不報告?”

荀彧終於無言以對,只有不停地檢討自己。史書稱,這件事使曹操對荀彧產生了嚴重不滿,只是表面上包容他而已。

矛盾激化:反對“五等爵制”

可惜荀彧仍然不放棄自己的政治觀點,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2月,董昭提議恢復“五等爵制”,此議與前面的恢復“九州制”目的相同,但荀彧繼續反對,曹操對荀彧徹底失望。

半年後,曹操親自指揮大軍遠征孫權,參戰的部隊先後在譙縣附近集結,曹操專門請漢獻帝派時任尚書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譙縣來慰問。

天子派大臣到前線勞軍是慣例,但由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彧親自前來是以前沒有過的。包括荀彧本人在內,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個細節,感覺將有什麼事發生。

果然,曹操隨後就以漢獻帝的名義發佈詔令改任荀彧為光祿大夫,不再擔任尚書令一職,同時繼續留在軍中“參丞相軍事”,即兼任曹操的軍事顧問。

改作閒職,又直接讓其成為自己的屬下,從這些任命看荀彧在曹操面前徹底“失寵”了,荀彧鬱悶至極,病了。

曹操率大軍推進到長江邊上的濡須口一帶,隨軍行動的荀彧因病留在了壽春,在這裡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最終病逝於壽春,時年50歲。

矛盾背後:對漢室的態度

荀彧死後,關於他的死因在當時就有種種猜測。有的史書說荀彧是生病死的,有的說“以憂薨”,即因心情極度鬱悶而死,還有的甚至說荀彧是自殺。

有一部史籍寫道,曹操這時饋贈給荀彧一些吃的東西,荀彧打開後發現裡面是空的,荀彧很奇怪,之後感到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麼,於是“飲藥而卒”。

另一部史籍記載,荀彧臨死前把與自己保存的重要文件都燒了,因而他一生提出過的許多奇策密謀都不再為世人所知。

荀彧究竟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已無法有準確的答案了,不過有個事實很明確,那就是曹操對他越來越反感了,他已經從的“第一智囊”和事業的堅定支持者變成了曹操心中的“絆腳石”。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荀彧的政治理念與曹操產生了嚴重分歧,荀彧是漢室禮教薰陶和培養出來的傳統士人,他心中的皇權正統觀念很強,他幫助曹操,是希望曹操能匡扶漢室而不是取而自代。

荀彧與曹操的矛盾根源在於對漢室的態度,荀彧忠心於漢室,因而反對曹操稱王稱帝,從勸說曹操“奉天子”到反對“九州制”、“五等爵制”,荀彧的這個政治態度始終如一。

因為如此,就使得荀彧與曹操之間越走越遠,即使沒有突然離世,荀彧在曹操集團中的作用和使命也已經終結了。


南門太守


荀彧和曹操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荀彧前期盡心盡力的輔佐曹操,幫助曹操統一北方。後來,兩人因為曹操稱魏公的事情而分道揚鑣,這一前一後,詫異很大。不但現在的人們很困惑,古人也很困惑。所以有許多人譏笑荀彧,說荀彧是漢室傾頹、曹魏得權的主要幫兇,雖然最後以自殺明志,為之晚矣。其實,說這些話的人都是不懂荀彧的。為什麼呢?

大多數人對荀彧不理解,究其原因是因為對曹操有誤判,人們都認為曹操是奸雄,於是想當然的以為荀彧也認為曹操是奸雄。那麼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非也。早期, 曹操和荀彧一樣,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為什麼這樣說呢?

當時董卓挾持漢獻帝,亂政於洛陽。關東諸軍聯合起來討伐董卓,但是卻只聯合無征伐,這讓年輕的曹操氣憤不已。曹操認為:既然聯軍已經集結,為何要按兵不動?現如今董卓挾天子西遷洛陽,失掉民心,一戰可定,不可錯失機會。

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週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曹操的目標很明顯,那就是誅殺董卓,拯救漢獻帝。這是什麼行為?典型的捍衛漢室王朝的忠臣,這時的曹操雖然有點憤青,但是勇氣可嘉。他隨後領兵獨自進兵滎陽,在滎陽被董卓手下將領徐榮所敗,差點喪命。

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在當時所有的聯軍隊伍中,曹操的實力是最弱的。為什麼呢?袁紹為渤海太守,和韓馥共享冀州。劉岱是兗州刺史,孔伷是豫州刺史,張邈是陳留太守,橋瑁是東郡太守等等,只有曹操是以私家軍起兵於陳留,實力最弱。即使這樣,曹操確是最勇敢的。

因此,當袁紹取代韓馥後,儘管他禮待荀彧,荀彧還是離開了袁紹。為什麼呢?史書記載: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其實這個說法是有誤的,即使荀彧能看到曹操有才能,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投靠曹操也絕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那是什麼原因呢?

袁紹當時盡佔富饒之地,有兵甲,是最有希望拯救漢獻帝的。但是袁紹身為盟主卻無心西向戮戰董卓。這就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袁紹有兼併天下之心,他已經放棄了漢室朝廷。而當時的曹操心存漢室,有勇有謀,是最適合投靠的對象,因此,荀彧投靠了曹操。荀彧投靠曹操後被曹操視為“吾之子房”,從此以後兩人患難與共,從微小的力量開始慢慢發展。

曹操開始是很可憐的,身無立錐之地。所幸的是運氣還算不錯,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軍所殺,於是郡中功曹陳宮推舉曹操為兗州牧,從此以後曹操有了地盤。但是隨後曹操因為父親被陶謙所殺,於是率兵征討徐州,陳宮勾結張邈,迎呂布入兗州。當時兗州各郡皆叛,只剩下範縣、東阿、鄄城得以保全。

而最先發現叛軍苗頭的就是荀彧,荀彧看到張邈無故調動軍隊,認為有變,於是提前做準備,終於保住了鄄城。後程昱和荀彧說服範縣守將,保住了範縣。三縣堅守,等待曹操回軍救援。後曹操與呂布戮戰,由於蝗蟲之災氾濫,軍隊無糧可食,雙方罷兵。

後曹操又兩次討伐呂布,雙方對峙,誰都無法取勝。曹操於是想先進攻徐州,然後再回師征討呂布。這時荀彧制止了他。荀彧認為:兗州雖破,卻是曹操的根基。不固根基就無法發展壯大,因此不能失去兗州。曹操經過與呂布的持續拉鋸戰,終於生擒呂布,奪回了兗州。

曹操在兗州站穩腳跟後,荀彧就建議曹操奉迎天子。其實奉迎天子是把雙刃劍,如果自己有實力,那麼奉迎天子是個好事情,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如果沒有實力,那麼奉迎天子就是個禍害,很可能被大家群毆。而曹操就屬於後者。

曹操奉迎天子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大將軍,封袁紹為太尉。這時袁紹不高興了,恥於位列曹操之下。曹操為了袁紹高興,於是將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這就是當時曹操的處境,雖然挾天子,但是真的令不了諸侯。

因此,此時的荀彧和曹操真的算是患難與共,兩人一個外出攻城略地,一個留守後方定奪軍國大事,共同維持著兗州及許都的安全。後曹操與袁紹爭雄,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是荀彧寫信勸曹操堅守,最後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那麼荀彧和曹操又是什麼時候翻臉的,因為什麼事情呢?

準確的說,是在曹操徹底平定北方之後。曹操原來唯一懼怕的對手就是袁紹,袁紹死後,曹操一舉掃清北方袁氏勢力,實力從原來的最弱變成了最強。而這時曹操的心態開始有了變化。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

原來曹操剛剛奉迎天子時,侍中太史令王立曾經多次對曹操說:天命有歸,五行輪迴。如今漢室衰微,取代漢朝的將是魏,而唯一能平定天下的是曹氏。話說的再明白不過,但是曹操很謹慎,立馬說道:我知道你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誰也不知道,你就不要再說了。

立後數言於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聞之,使人語立曰:「知公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幸勿多言。」

等到曹操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後,曹操心態開始有了變化。公元208年,曹操公然廢三公,重設丞相官職,而且自封為丞相,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公元212年5月,董昭等大臣上奏漢獻帝,認為曹操功蓋千秋,應該冊封為魏公。這時曹操沒有再推辭,準備接受。而此時荀彧仍然對曹操抱有一絲幻想,當董昭等人拿此事詢問荀彧意見時,荀彧說:曹公興義兵以助朝廷,志慮忠純,君子愛人以德,我們不應該參與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曹操知道後很生氣。那麼兩人到底分歧在哪裡呢?

曹操認為:荀彧輔佐有功,應該有難同當,有福共享。我為魏公,你當三公,皆有進階,有何不妥。而荀彧則認為:當初興義兵以助朝廷,本應當匡扶漢室,安守本分。你曾經是司空,如今已經做了丞相,難道還想圖謀魏公的位置嗎?公之後就是王,而漢朝天下有古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你難道想當亂臣賊子嗎?

於是,曾經的患難之交,如今因為政見分歧而陷入冷戰。曹操為漢朝丞相,荀彧為漢朝尚書令,曹操要想當魏公,沒有尚書令的同意肯定是不行的。於是曹操召荀彧隨軍,想和他談談心,了結此事。

其實兩人的想法彼此都心知肚明,但是站在正統的立場上曹操不佔理。於是荀彧想親自求見曹操,找曹操好好理論此事。但是曹操沒有給他機會,曹操閉門不見,因為曹操怕他。

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議,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齎璽書犒軍,飲饗禮畢,彧留請間。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

隨後曹操以比較委婉的方法去規勸荀彧,他派人給荀彧送了一個食盒,而盒內空無一物。寓意讓人深思,可以理解為漢室已亡(空盒),要想吃飯,還必須找我。可以理解為你已經沒有用處了,彼此兩清。不管怎麼理解,荀彧看到這個食盒後自盡而亡,一代英才就此走完自己的一生。

回顧兩人合作的經歷,荀彧一開始就看出來曹操是個奸臣嗎?沒有。當年的曹操以微弱之勢逆襲董卓,其行為活脫脫就是一個最大的忠臣。只是後來曹操戰勝袁紹,陡然變成最強的割據勢力,曹操心態變化了而已。而跟隨曹操的人哪個不想隨著曹操的稱帝而榮華富貴?曹操想,那些部下也想,但是荀彧不想。為什麼?

因為在荀彧心中,比榮華富貴更重要的是名望。他不想自己在歷史上落下一個亂臣賊子幫兇的罪名。既然曹操是自己一手幫忙發展起來的,如今政見不再一致,那麼為了維持自身的清白,只有以死明志了。這就是荀彧的苦衷,而這苦衷又有誰能體會呢?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操從一開始並不是奸臣,所以荀彧會不遺餘力的幫助他。因為幫助他就是幫助朝廷。否則曹操被滅,漢獻帝又要流離失所。但是後來曹操滅了袁紹之後,開始慢慢有不臣之心,這是荀彧不能控制和左右的。於是為了和曹操撇清關係,荀彧選擇了反對曹操,後反對無效,荀彧以死明志。這就是荀彧前後矛盾的真實原因,對此,你怎麼看呢?


每日趣評


因為荀彧以漢臣自居,自然反對試圖自立為王的曹操。曹操與荀彧最初都是試圖復興漢室,以拯救漢朝危亡為最遠大的戰略目標而聚集在一塊。但是沒想到天下即將歸附於一統,曹操卻試圖自立,漢臣荀彧不願意看見這個局面,雖然明知死,也只好反對。當然口說無憑,下面幾個例子便是荀彧是一名真漢臣的最好證明:

一:勸誡曹操迎接天子。

公元196年,在曹操將黃巾軍擊敗以後,漢獻帝在眾將的護送之下從長安返回洛陽。在是否需要將漢獻帝遷都許縣的討論中,荀彧從天下局勢的角度對曹操說:將軍在外平定叛亂,以兵勤王,對天下人號召的便是興復漢室,這也是將軍一直在做的事情。今天下已經大致平定,皇帝從長安返回洛陽,將軍如果此時不新建國都迎接漢帝,就會使天下諸侯心生不滿,而天下又會重新回到混亂的狀態。荀彧通過一番言論,力排眾議,使曹操親自前往洛陽迎接漢獻帝。

二:反對曹操進爵國公。

公元212年,曹操野心畢露,試圖自稱為國公,加封九錫。當時曹操魏國集團內部一片歡呼慶賀之聲,只有荀彧一人出言反對,也正是此舉讓荀彧看清了曹操的面貌。荀彧對曹操說:將軍本來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為人臣應該有自己的操守,不能超越了自己所能得到的東西,要有退讓之德行。曹操聽聞荀彧這樣說十分的憤怒,兩人也從此分道揚鑣。荀彧不久就病死於壽春,一代名臣鬱鬱而終,令人唏噓不已。

荀彧一開始便是信了曹操興復漢室的口號才投靠於曹操旗下,曹操最初的確也是奔著匡扶漢室的目標去的。但是隨著曹操權力的越來越大,曹操逐漸迷失了初心。在曹操試圖給自己加封國公之時,曹操的野心展示了出來,這令荀彧感到震驚。也正是因為荀彧的反對,荀彧曹操二人結束了彼此數十年的友誼以及將軍與謀臣的合作關係。

雖然荀彧的死沒有阻止曹操自封國公的舉動,但是也許在荀彧死後曹操也幡然醒悟,曹操也停止了對漢朝皇室最後一步的舉動。也許是荀彧的死,讓曹操再次找回了自己只是想要匡扶漢室的初心,曹操也沒有邁出稱帝的最後一步。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如果早知道結局,當初可能就不會開始了。荀彧作為潁川氏族的代表人物,選擇輔佐曹操並非只是他一人的選擇。而且當時曹操確實表現出了一個國士的風範,為官不懼權勢,國亂敢隻身刺賊,失敗後回鄉首倡義軍。在聯軍個個躊躇不前心懷鬼胎之際,“諸君望北,我自西向”明知會失敗,依然奮力討賊。

荀彧作為一個有識之士,心中有光復漢室的理想,選擇輔佐就是看中曹操這顆報國之心。估計曹操開始是沒有代漢的想法的,但是慢慢的,這艘船越來越大,很多東西不再是自己能決定的,只能是順勢而為。一個荀彧不能代表所有文官武將。比如,曹操官只丞相,麾下文官戰將封官就很大侷限,屢立戰功的人需要封賞。站在將士的立場,很多都想做大官,甚至是開國元勳。

再說曹操本人,野心是慢慢增長的,他說過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意思是讓他兒子稱帝。不過自始至終,曹操都以漢臣自居,沒有稱帝。荀彧是個理想主義者,只能說始料未及,或者說是在這件事上不識時務吧,不管曹操,陳操,李操,都只能順勢而為。



少少alfa


荀彧家世代食漢祿,定位是漢臣,輔助曹操也是為了 統一維護漢家統治!曹操要廢漢 他怎麼可能同意,唯有以死明志。曹操與荀彧,兩人絕非一般意義主臣關係,他的死對曹操觸動很大,曹操最終沒有生而稱帝,跟他的死也有很大關係!換個角度,衣帶詔之事發生後曹操也很惶恐,自己大權在握這麼多年,將來還政天子之後曹氏很可能要被秋後算賬遭受屠戮,代漢自立也是為了家族的未來;而對於荀彧,處理朝政十幾年,也明白劉協有望成為一位明君重振漢室,而另一邊也是早年相濡以沫共渡難關的明公,可謂是左右相難進退失據。

荀彧其實才是真正忠於漢室的忠臣,比諸葛亮還要終於漢室,然而曹操只需要荀彧的智謀厭惡他的忠,所以最後才只能落得如此下場,這也是他效忠曹操的必然結果和命運,食盒無食,請君自裁。歷史上稱帝創建王朝的多了去了,可是掌權柄卻不窺神器的社稷之臣卻屈指可數。荀文若想曹操做的是更難的那個。然而孟德的器量又遠超荀彧。他不在乎虛名,也不在乎權柄。之所以給他兒子留下機會也是別無選擇,放棄權柄全家不保,霍光就是先例。其實沒有人忘記荀攸,只是人總是要有個高低順序的,在功績上,荀彧在荀攸之上,不是說荀彧的謀略或者應變在荀攸之上,而是在對曹操的貢獻上,甚至郭嘉的功績都不能和荀彧相比,畢竟郭嘉太短命了,再加上荀彧後期和曹操的矛盾和荀彧之死都是滿滿的話題,所以更值得人討論不足為奇。

漢室勢微,極端腐杇。曹早代漢,定國安幫,求賢立儲,或不至於後來的司馬篡魏、八王之亂、五胡亂中華。歷史既是一個小姑娘,任由勝利者打扮,但也是一面鏡子,任賢者自照自察!奉天子已令諸侯你們當是假的嗎,漢在當時可是深入民心的,稱帝的話不但失了大義名分,天下諸侯就可群起攻之,而且誰還會投奔他。當時的社會就講究這些,漢獻帝也還在,曹操有病才去稱帝。

簡單說吧,曹操和荀彧一樣是一個大集團公司裡的經理,受董事長管,看起來曹操部門的實力強,人才也多,但是等級上兩個人是平起平坐的,有一天曹操覺得董事長能力不行,要求開分公司,自己當老總,還要總公司分出一批人出來,這樣一來原本跟曹操平起平坐的荀彧成曹操手下了。你說荀彧願意嗎?荀彧表面上忠的是漢室實際上為的是自己。

荀彧大某事,大漢王朝風雨飄搖,誰能力挽狂瀾?袁超?劉備?曹操?還是其他人?看一個人看他終其一生,荀彧可以說一輩忠心耿耿於大漢,曹操刺殺董卓可能對他刺激比較大,他願意做曹操背後那個有力的支持者,他認為也只有曹操才能拯救大漢於危難,在他心裡你曹操可以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你覺不能改朝換代,在三國某事裡荀彧可能是最可憐最傷心的人,心高氣傲的他一心一意對待曹操就是忠於大漢的一種表現,只是到後來曹操的實力到了一定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