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流行病傳播教育:一種鄉村疫情防控的“永坊模式”

1月23日,武漢封城!疫情驟降。

然而,對於湖北近鄰的井岡山一隅江西省蓮花縣神泉鄉永坊村村民而言,封城是遠在天邊的別人的事,他們全然不以為意。

大家沉浸在一年一度的春節祥和氣氛中,在準備著串門拜年請客吃飯呢。

“小軒子,準備好香燭,咱們早點行動,先去老祖墳上殺了雞,好讓你媽趕緊做飯。”吳龍掐著一隻六七斤重的大閹雞,大步流星地朝祖山奔去。小軒子拎著竹籃,兩步並作三步地雀躍跟上。每年大年三十的祖山祭拜,都讓小軒子憧憬不已,這一天是期待春節來臨過程中的最高潮。除了祭祖,貼大紅春聯、吃年夜飯、放鞭炮、洗換新衣等都是新年的福利,更大的福利是發紅包。拿著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的紅包,小軒子甚至想好了怎麼去和小夥伴們有效利用這些意外之財。

正當鄉親們吃著團圓飯,穿著新衣服,坐在火爐邊,話著家常笑看春晚謀劃拜年的時候,永坊村支書尹小軍一臉嚴肅地忙著打電話,這個軍人出身的年輕帶頭人,已靈敏地感受到了即將到來的巨大威脅,他下意識地作出判斷: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新冠病毒是一個極其狡猾的敵人,來無影去無蹤,在他此前的戰鬥經歷中,找不到任何與之相類的參照對象,縱使你有天大的本事,敵人在哪你都尋不見,進攻的方向與對象都毫無著落,有力沒處使。唯一的辦法就是防禦,必須馬上召開支部會議,商量對策,組織人馬,佈置陣地,作積極的戰略防禦。尹小軍腦子裡跳出了在部隊上學過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理論。毛澤東指出,“戰略防禦是紅軍作戰中最複雜和最重要的問題”。儘管德日等西方國家的軍事家認為,“防禦的一個重要的弱點是不能振奮人心,反而使人心動搖。”但是,“在保衛革命根據地和保衛中國的口號下,我們能夠團結最大多數人萬眾一心地作戰。”“一切正義戰爭的防禦戰,不但有麻痺政治上異己分子的作用,而且可以動員落後的人民群眾加入到戰爭中來。”

作為永坊村防控疫情指揮長的尹小軍,正是靈活運用毛澤東同志的“積極防禦”戰爭理論,提出了“今年春節不出門,就是為了年年春節能出門”這一事關每個人生命安全的樸素口號,使全村百姓認識到嚴防嚴控的極端重要性,在村支部統一領導部署下,全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穩紮穩打,打了一場出色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永坊村夯實了黨支部這個基層戰鬥堡壘,構建了一套保障機制,動員了一村鄉親戰士,控制了一個制勝關口,鞏固了一條糧草供給線,暢通了一個交流空間,掀起了一方愛心浪潮,開展了一場流行病教育,彰顯了線上媒介與線下媒介協同作戰的良好人際傳播作用。

1.一個堡壘

永坊村公所會議室,參會者的大嗓門與窗外的鞭炮聲交替襲擾決策者的大腦,村支書尹小軍一邊做著記錄,一邊飛快地思考著同志們的每一條建議。

突然,那種炸裂的鞭炮聲與嗡雜的爭議聲消失了,一種難得的寂靜,所有眼光齊刷刷看向這個年輕的領頭人,等著他作最後的決斷。

流行病傳播教育:一種鄉村疫情防控的“永坊模式”

“群眾的生命重於泰山,哪怕他們現在對冠毒不重視,甚至還會有牴觸,我們一定要把抗疫當作一次無比重要的戰鬥去看待,要全民皆兵全副武裝全部身心去防禦,哪怕是十防九空,也是非常值得的,畢竟生命只有一次,不論厄難落在誰家頭上,都是承受不起的。”尹小軍書記斬釘截鐵地說,一種軍人特有的殺伐決斷氣勢震撼全場。“我們要按照黨中央及上級組織的要求,把永坊村支部建設成一個堅強的戰鬥堡壘。這個堡壘是鋼鐵鑄就的還是豆腐渣堆的,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就是一塊最好的試金石。只要我們全體黨員率先行動起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斷築牢戰鬥堡壘,在危難時候成為老百姓的靠山,就一定能夠帶領全村人民安全渡過這個危局。”尹小軍充滿激情地說,“新冠疫情引發的大型城市武漢封城,是百年所未見的,春節取消串門拜年可以說是千年所未見的,對於我們支部全體黨員而言,能有這個機會展示自己自己的能力,為老百姓提供自己的服務,對於贏得民心,為今後開展工作是極其有利的,可以說也是一種百年千年所未有的寶貴機遇。戰爭時期,黨員為人民服務的真心與能力不難為老百姓所知曉,和平年代就不那麼容易了。大家都按照各自軌道有條不紊的工作生活,個人的自主性獨立性較強,黨支部及黨員發揮作用的空間非常有限也更加複雜,產生效用的時間較為漫長,這就決定我們平常的工作要耐得住寂寞與枯燥,甚至窮其一生都可能是默默無聞地工作,不為老百姓所知曉甚至還不被理解也是正常的。今天,疫情防控是一次突發的應急戰鬥,關鍵時刻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智慧、勇敢甚至生命,同志們,是騾子是馬都拉出來遛遛!”

小軍書記的一席話,徹底點燃全村50多名黨員的戰鬥豪情,入黨誓言在春節的鞭炮聲中顯得格外清晰: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此後抗疫工作也有力地證明,永坊村支部不愧為黨的基層的一個堅強戰鬥堡壘!

2.一套機制

出身行伍的小軍書記深深知道,打仗要有全局眼光,一次戰役戰鬥的勝利,需要各方面條件的配合,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是也。毛澤東同志說過,“經驗多的軍人,他摸熟了自己的部隊(指揮員、戰鬥員、武器、給養等等及其總體)的脾氣,又摸熟了敵人的部隊(同樣,指揮員、戰鬥員、武器、給養等等及其總體)的脾氣,摸熟了一切和戰爭有關的其他的條件如政治、經濟、地理、氣候等等,這樣的軍人指導戰爭或作戰,就比較地有把握,比較地能打勝仗。”新冠病毒這個敵人是人類所未見的,他的脾氣根本就不瞭解,遑論摸熟兩字了,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摸熟自己本村部隊的脾氣,要能有效地指揮自己這支部隊,就必須成立各種組織,建立一套保障機制,人財物和信息暢通,確保人們在一個相對封閉的鄉野空間能夠正常生活生產,遇到敵人時,要能隨時隨地監測發現,指揮各部力量,或者堅決阻擊在本村之外,或者有效隔離在本村之內。

流行病傳播教育:一種鄉村疫情防控的“永坊模式”

為此,在村支部的統一領導部署下,永坊村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於1月24日迅速成立,並獲得全體黨員和廣大村民的擁護支持。尹小軍任領導小組總指揮,村主任、村會計等村兩委成員也都進行了分工,各司其職,指揮作戰的領導核心力量得以確保。在領導小組之內,有一個龐大而有機的組織架構,確保了各項機制的有效發揮,為最終成功抗疫紮緊了制度保障。考慮到黨員人數及年老生病等諸多不利因素,村支部充分調動了志願者的積極性,使其自覺主動參與防控疫情工作,避免了傳統以來各組各戶派任務被動工作心有牢騷的局面。志願者有一種高度的責任心和獲得感,充分彰顯了其主體地位與工作能力,減少了行政強制手段,極大動員了不同姓氏、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男女老少的積極性,再現了戰爭時代黨和人民魚水之情的感人畫面。

抗疫領導小組在依託志願者的基礎上,有效進行引導,委派黨員及一些退伍軍人為負責人,成立了前線組、後勤組、宣傳組、消毒組、機動組等專門組織,涵括了最大多數的志願者骨幹,每天24小時分班有序開展工作。村支部服務群眾,配合上級組織,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逐漸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抗疫方式方法,成為全縣抗疫工作中的一面旗幟。永坊村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具有較大的主動性、機動性與靈敏性,帶領1800多人的村子游刃有餘地實施戰“疫”防禦,如同《孫子·九地》所說的率然:“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3.一村戰士

永坊村共有600多戶1800多人口,是神泉鄉的一個大村,其中貧困戶95戶,貧困人口354人。2020年是蓮花縣的脫貧年,當然也是國家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同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俗話說“船小好調頭”,相應地,船大就難調頭了。永坊村作為神泉鄉的一隻相對較大的船,讓這幾百人脫貧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冠毒疫情的突然而至,給全中國按下了暫停鍵,永坊村自然也不例外。這就給該村今年的脫貧攻堅增加了困難和阻力。

儘管遭遇這種突如其來的困境,永坊村卻處處充滿著樂觀主義的戰鬥精神。在村支部的有效動員下,全村人民整體轉變成一手拿鋤頭一手拿體溫槍的戰士,連小軒子都成為不給大人添亂的好戰士。村民尹志清說,我們要學習建設兵團的戰鬥精神與生產方式,不但要把冠毒拒之村外,而且還要不誤生產,紮實開展春耕備耕,保障糧食和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尹小軍說,在當前抗疫工作壓倒一切的前提下,我們也清醒地牢記農村農業農民的根本任務和基本職責,時時刻刻不放鬆春管春種工作。

流行病傳播教育:一種鄉村疫情防控的“永坊模式”

在抗疫方面,首先,前線組、後勤組、宣傳組、消毒組、機動組等5個工作小組的近百名成員每天活躍在抗疫戰場的各個陣地,工作組採取輪班制的形式,確保在村口前線隨時有人在守衛。從空中俯瞰,永坊村呈狹長地形,如同一張彎弓臥在青山綠水之間,土地肥沃,植被豐富,宛若人間仙境,由西北的村頭至東南的村尾縱深達20多里,兩頭都與湖南省的茶陵縣交界,人口流動較大,風險相對較高。前線組第一時間封堵了與湖南交界的兩個村口,只留下與本鄉兄弟村莊互連的關口進行密切防控,既保證村民必需的生活生產物資流通,又切斷冠毒隱患的侵入。第二,後勤組每天收集人們的物資需求,統一組織採購,與批發商議定最優惠價格,既不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又確保挨家挨戶送貨上門,大大方便了群眾生活。第三,宣傳組一方面通過貼海報、喊喇叭等形式,積極宣傳流行病防範的相關知識,有效開展了健康傳播教育,並做好村民禁足家居的心理疏導工作;另一方面,積極排查外來人口,尤其是從湖北返鄉的人員,及時上報,及時隔離觀察,做到了零死角零遺漏。這裡,必須講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該村曹某攜兒子從湖北迴村過年,因為她和丈夫胡某長期分開,夫妻感情出現危機,雙方情緒顯得格外急躁。按照抗疫規定,尹小軍上門做工作讓其隔離觀察,曹某情緒受挫,態度極為不好,指著他的鼻子破口大罵。在小軍書記的苦口婆心與笑臉盈盈的感召下,終於同意母子娘去安置房生活。為了安慰其情緒,小軍對她的需要有求必應,像家人般傾心服務。尹小軍把家裡唯一一塊臘肉送給了曹某(因為豬肉貴,每戶人家只做了一、二塊臘肉)。小軍的寡母70多歲,體弱多病,對臘肉很是不捨,心有埋怨。小軍動情地對母親說:“我作為全村的領頭人,就想看到全村老百姓能開開心心地過上一個和諧平安年,他們高興了,我比吃什麼臘肉都有味,晚上才能安安心心地睡覺。”第四,消毒組每天進行多次消毒,尤其是生活垃圾場所,在快速清走垃圾的同時,也完成了各項消毒工作,保障了全村環境健康衛生。看著直貫全村的曲江溪那清澈活潑的泉水悠然向南的美景,全村人民對消毒組交口稱讚,心情也舒緩愉悅很多。第五,機動組就像一支特別靈巧的山村小兔群,頭腦活絡、行動迅速、語言暖心,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在他們的背後,是鄉親們感激與愛憐的目光。第六,除了這百餘人的工作組,各姓氏家族、各小組的集體榮譽感也熾熱起來了,吳氏、尹氏、陳氏、張氏、胡氏家族在村支部及本族鄉賢的推動下,紛紛關閉了本族的宗祠,取消了各項娛樂活動,取消了家族祭祖活動,取消了10多家婚嫁活動。各小組也主動請纓,組織年輕人進入抗疫戰場的各個陣地,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居家的老百姓也儘量不給工作人員增加麻煩,與家人圍爐話家常,心安理得地享受這盡心的生活服務與無邊的天倫時光。

在農業生產方面,各家各戶都在謀劃著春耕備耕的事情,今年哪塊田種什水稻,哪塊地種什麼瓜果,哪塊山種什麼林木,大家都有自己的好算盤,全村老百姓都成了全副武裝的戰士,抗疫生產兩不誤,是一支英勇且地道的“建設兵團”。尹小軍在抗疫百忙之中,時刻關心老百姓的種子、化肥、飼料等農資問題,並對今年的脫貧攻堅勾畫了藍圖,要加大力度推進產業扶貧。他堅信,貧困戶只有擁有了自己的一方產業,才能增加造血功能,實現真正的脫貧。

4. 一方愛心

產業扶貧在抗疫工作中迸發出巨大的生命力,再一次印證了其在農村精準脫貧中的重要性、科學性與正當性。在近幾年的脫貧工作中,永坊村一直秉從產業扶貧的方略,在村兩委的大力扶持下,永坊村的貧困戶掀起了養豬、養牛、養雞、養鵝的產業脫貧高潮。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多貧困戶因此嚐到了致富的甜頭,腰包鼓起來了,腰桿挺起來了,房子蓋起來了,孩子榮光起來了,脫貧戶一年比一年多,光境一家比一家好。尹小軍說,今年要加大產業扶貧工作,將實施鄉村大振興項目,力爭使剩下的30多戶家庭全部脫貧。

流行病傳播教育:一種鄉村疫情防控的“永坊模式”

張德生就是產業脫貧的典型代表。作為曾經的貧困戶,張德生飽受飢苦與白眼,甚至遭受牢獄之災,他一度喪失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在村裡的支持下,他刻苦鑽研養豬技術,在去年全國豬肉奇缺肉價猛漲的背景下,張德生共養殖了包括黑豬、香豬、花豬在內的近400頭生豬,一舉扭轉家庭貧困的局面,成了產業脫貧的典型。喝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張德生知道,自己一家人能夠脫貧致富,妻子甚至入了黨,都完全得益於黨的扶持與鄉親們的幫助。在抗疫封村期間的2月7日,張德生將殺好的一頭黑豬送到蓮花縣紅十字會,捐給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食用。他說,看到醫護人員為救護病人日夜戰鬥,他和妻子商量後,決定將市值6000元的一頭黑豬捐獻出來。並且自己宰殺好,騎著三輪車送到縣紅十字會,由縣紅十字會再分發到縣人民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在給醫務人員捐贈豬肉後,張德生還以最優惠價為本村及鄰村鄉親們提供豬肉,充分滿足大家的需求。此外,永坊村的各項養殖業在抗疫封村期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老百姓所需要的豬肉、牛肉、雞鴨鵝肉都由本村養殖戶解決,在村支部的統籌安排下,全村物資供應充足,沒有疫情封村帶來的食材漲價或緊缺之感。

除了養殖戶的愛心,全村老百姓積極捐款捐物,慰問戰鬥在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真的是“黨心中裝滿了百姓,百姓心中裝滿了黨”,一時間,永坊全村形成了愛的海洋。據統計,本村共有160多人參加捐款,資金總額達26000多元,全部用在防控疫情工作中。永坊村的捐款時間之先、人數之廣、金額之多,在全鄉甚至全縣各行政村中,都是第一位的。26000元的捐款,與全國那些大企業大企業家的捐贈相比,也許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它體現出一村百姓的愛黨愛鄉愛家情懷,體現出一村百姓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堅強鬥志,體現出一村百姓堅強不屈自信未來的樂觀主義精神。永坊村身處外地的村民胡建新捐款時對小軍支書說的一番話,或許能窺出這種情懷、鬥志與樂觀。他說:“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永坊村黨支部帶領黨員和群眾參加志願服務,保證了永坊村民“零傳染”新型冠狀病毒。在村支部的堅強領導下,黨員和志願者上門分發豬肉成為永坊村一道靚麗的風景。保障村民鍋裡有肉,開開心心過年,在家不愁吃,病毒零傳染,這都是村領導帶領工作人員取得的良好成果,深受村民愛戴。”像胡建新這種充滿愛心的新時代鄉村青年,在永坊村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形成的一方愛心實際上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5.一致共識

精神力量的勃發是需要一定前提的,那就是共同體內達成的共識。永坊村作為一個共同體,在抗疫工作中達成的一致共識是:有了黨的堅強領導,我們就有了靠山;有了村幹部的細緻工作,我們就不愁吃喝;有了全體村民的齊心合力,我們就無懼冠毒。這種共識發揮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村支部的領導下,村民空前團結、空前交心、空前勇敢,確保了全村今天良好的抗疫戰果。

為了達成一致共識,村支書尹小軍可謂是頗費苦心,運籌帷幄,體現了一個基層支部書記的智慧和擔當。抗疫之初,他清醒認識到,要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必須做好充分的政治動員。政治動員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新聞傳媒,通過媒體發揮組織傳播、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作用。

流行病傳播教育:一種鄉村疫情防控的“永坊模式”

首先,他召開支部黨員大會,及時傳達上級組織關於抗疫工作的精神和決定,利用組織傳播的力量,在黨內統一思想,迅速達成共識,使全體黨員成為防控工作的有力宣傳者。同時,他積極引導志願者組織,與尹志清、吳龍等志願者負責人有效溝通,在全體志願者隊伍中實現了一種社會性機構的組織傳播,充分調動了志願者的積極性,成為衝在最前線的英勇戰士。其次,通過村裡大喇叭喊話與張貼海報的方式,對全村1800人成功實施了有效的大眾傳播,讓大家認識到冠毒的可怕性及感染之後的嚴重後果,使大家抑制了春節走親訪友的衝動,自覺主動地禁足家中,安心享受十分寶貴的天倫之樂。最後,主動利用新媒體實現全村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態信息的全溝通,通過微信群成功實現了最佳的人際傳播作用。出於冠毒人傳人的可怕性,大家居家抗疫,哪怕是咫尺近鄰也不可往來。這時,全村老百姓都搬進了微信群這個虛擬社區,繼續熟人社會的交往與溝通,大家分享信息和觀點,彼此鼓勁,成為村莊抗疫的主體戰場。村兩委的幹部也不時對微信群進行輿論引導,及時傳播上級組織的公告與決定,傳播真相,使各種謠言沒有空間和市場。老百姓發佈最多的是生活物資需求信息,譬如鮮魚4斤、芹菜2把、豆腐10塊、菜油一桶、奶粉兩罐之類的信息,譬如生薑大蒜蔥麵粉麵條之類的信息,譬如購買豬肉接龍的信息,這成百上千條的購物信息,工作人員都會在第一時間登記造冊,或者交給一些批發商鋪,或者自己直接去代購,幾乎都能在第二天把所需物資挨家挨戶送到門上。這些貼心行為使村民大受感動,更加認識到黨組織在生活生產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凝聚了民心,統一了思想。在微信群還有關於教育的信息,如孩子們網上直播課情況的交流,課本發放情況,教育部門的相關通知等,這些信息以孩子教育為紐帶,大大有利於抗疫工作的輿論引導。同時,村支書尹小軍要求同志們積極利用微信群,恰到時機地發佈各種工作信息,諸如雨夜守點值班的照片、量體溫的照片、消毒的照片、巡防的照片、勸返外來車輛的照片、愛心人士捐款的照片、上級領導巡查的照片,這些照片真實可信,藉助微信群這個社交媒體,超常發揮了人際傳播作用。不論這個群中的成員是在本村,還是在外務工,抑或是在相關黨政部門工作,他們都認可村支部的做法,最大範圍地達成了共識,最佳效用地進行了輿論引導,最現代手段地進行了流行病傳播教育,最深程度地進行了精神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塑造,為村支部在將來切實開展工作、鞏固戰鬥堡壘、發揮領導作用,奠定了堅實而深遠的基礎。(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傳媒研究所執行所長、研究員劉建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