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怎麼看待穿漢服出街的人?

一席娛樂


首先漢服消失是民國開始的,當時認為傳統服裝是糟粕,落後,封建,不符合時代潮流,要全面學習西方,不是差點把漢字都廢棄了嗎。清朝康熙之後不限制民間漢服,康熙前也沒有真正落實異服政策。

再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必須經過創造性的轉變和創新才能適應現代社會。

如果把弘揚傳統文化理解為穿著像古人那樣,那就太淺薄了,讓人哭笑不得。

早在千年前的古人就有這樣的認識。

宋.蔡肇《故宋禮部員外郎米海嶽先生墓誌銘》:舉止頡頏,不能與世俯仰,故仕數困躓。冠服用唐人規制,所至人聚觀之。(米芾,宋朝四家之一,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人稱“米顛”)

翻譯:米芾這個人,生前舉止剛直傲慢,不能按照現世的規則該低頭的低頭該堅守的堅守(就是不知變通,總與世俗不一樣,不夠世俗),因此仕途不暢。所穿冠服喜歡用唐朝人的規制,所到之處經常引來百姓聚眾圍觀。

宋《老學庵筆記·卷八》:翟耆年,字伯壽,父公巽,參政之子也。能清言,工篆及八分。巾服一如唐人,自名唐裝。一日往見許凱彥周。彥周髽髻,著犢鼻褲,躡高屐出迎,伯壽愕然。彥周徐曰:“吾晉裝也,公何怪?”

翻譯:翟耆年,平時的穿衣打扮一如唐朝人,自己命名為唐裝,一日前去看望許凱(對~你沒有看錯~和那個帥氣的許凱竟然同名!)字彥周(宋代文學家),發現他梳著髽髻,穿著犢鼻褲,踏著高履出來迎接,這身打扮把翟伯壽嚇一跳,許凱不以為意的娓娓道來道:“我穿的是晉朝服裝,你在那奇怪什麼呢?”(這是兩個熱愛不同朝代古裝的人見面的把對方嚇到的故事。)

宋 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司馬溫公依《禮記》作深衣、冠簪、幅巾、縉帶。每出,朝服乘馬,用皮匣貯深衣隨其後,入獨樂園則衣之。常謂康節曰:“先生可衣此乎?”康節曰:“某為今人,當服今時之衣。”

這個先不翻譯,直接選用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的劉志琴女士的著作記載這件事時候的講解:

深衣是先秦的服飾,自唐宋已不流行,在宋代、明代、民國初年都有人提倡深衣。北宋宰相司馬光,早朝時必穿深衣上朝,但是上朝是騎馬代步的,這長袍寬袖哪能騎得了馬哩,老先生只得隨身帶著衣包,進宮換上,出宮再換下,如此換上換下,不厭其煩,是為了以身示範,向同僚推廣深衣。明人筆記《謇齋瑣綴錄》記載說,司馬光“一日,問邵康節先生日:‘何不服此?’康節對日:‘某為今世之人,當服今人之衣。’溫公歎服”。這邵康節就是邵雍,真不愧為著名思想家,言簡意賅,一句話就說服了司馬光,司馬光也因為從善如流而得到“賢者”的稱譽,此事被後人傳為美談。

然後再補充一段,(宋元)馬端臨在《文獻通考》對這件事的評價:古人衣服之制不復存,獨深衣則《戴記》言之甚備。然其制雖具存,而後世苟有服之者,非以詭異貽譏,則以儒緩取哂,雖康節大賢,亦有今人不敢服古衣之說。司馬溫公必居獨樂園而後服之,呂滎陽、朱文公必休致而後服之,然則三君子當居官蒞職見用於世之時,亦不敢服此,以取駭於俗觀也。蓋例以物外高人之野服視之矣,可勝唧哉。

翻譯:古人衣服的制度不存在了(注意:宋已經存在前朝服飾“斷代”的現象),唯獨深衣在《戴記(禮記)》還有著詳細敘述,可是雖然深衣形制還存在,但後世偶爾有穿深衣者,不是被視為詭異的服裝遭受譏笑,就是被人嘲笑為腐儒。就算邵雍這樣的大賢,也有現代人不敢穿古裝的言論。司馬光必定是在私下獨處的時候才會穿古人衣服,呂希哲、朱熹也是在退休後才穿(私下行程時,或退休後在家穿前朝服飾在清朝也存在,下面會放圖),然而這三位君子擔任官職的時候,都不敢公開穿深衣,以免驚世駭俗。到最後,這些古服只能視為世外高人遁居山野的服裝了,令人不勝感嘆啊。

4.明朝 劉宗周《人譜 》:王心齋初見陽明先生,服古冠服、手執木簡坐定,問:何冠?曰:有虞氏冠。問:何服,曰:老萊子服,曰:學老萊子乎?曰:然!曰:將止學其服抑學其上堂詐跌掩面啼哭也。心齋色動,其後在京師以冠服異制,人情驚駭,遂招非詆,同門歐陽徳諸人力促之歸。

翻譯:王心齋(王陽明弟子)第一次面見王陽明時,穿著古代衣冠,手裡拿著木簡端坐,王陽明問:你戴的什麼冠?王心齋答:有虞氏冠,王陽明繼續問:那穿的是什麼服裝?王心齋回答:老萊子服,王陽明問:你是在學老萊子嗎?王心齋回答:是的。王陽明說:你只學老萊子的服裝卻不學他在家裡假裝跌倒啼哭(行孝)的行為啊,王心齋聽後臉色發生變動。之後他在京師因為服裝不同於當朝形制,外人都感到震驚駭人,因此遭到非議詆譭,他的同門歐陽德等人都極力催促他快點回鄉吧。

5.孔子的兩則故事。

(1)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禮記·儒行》

翻譯:魯哀公問孔子說:“先生的衣裳。大概就是儒者應該穿的服裝吧?”孔子回答說:“我幼年的時候居住在魯國,所以穿的都是腋下袖子寬大的衣服。長大以後居住在宋國,所以戴商朝的章甫冠。我聽說君子的學問要廣博,服裝穿著要入鄉隨俗,我不知道儒者的服裝是應該是什麼樣子。”(孔子主張學識淵博的人不在於穿什麼衣服,入鄉隨俗,端莊合理便好,如果腦袋空空,即使有所謂的“儒服”他穿了又能怎樣呢?所以是不是“儒者”關鍵在腦子中的學問,而不是衣服,故而孔子不知道什麼是“儒服”。)

魯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不對。三問,不對。哀公曰:“寡人問舜冠於子,何以不言也?”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其政好生而惡殺焉。是以鳳在列樹,麟在郊野,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故不對也。”——《荀子》

翻譯:魯哀公向孔子打聽舜頭上帶的冠是什麼樣的,孔子沒有答覆。魯哀公連問了三次,孔子都沒有答覆。魯哀公說:“我向先生請教舜戴的帽子是什麼樣子的,先生為什麼不答覆呢?”孔子答覆說:“古代的君王,他們所穿戴的衣物都是十分質樸的,不過他們處理政事時卻喜歡施行恩惠而厭惡殘殺。故而,那時鳳凰棲息在樹林中,麒麟暢遊在郊野中,烏鴉和喜鵲的巢人們都能夠低頭去看。國君您不問這些,卻問舜頭上戴的冠是什麼樣子的。故而我不答覆。”(在孔子的眼中,人的道德高於服制,道德還沒做好就談服制是讓人無言以對的,故而魯哀公問了三次都沒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