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民国传奇女子林徽因作为母亲,儿子没考上清华,她坚持要查阅试卷,看完试卷反应如何?

东风谈感悟


才女林徽因

在近年,互联网上对民国才女林徽因的评价,多半持否定之词。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也让人感到真伪难辨。不过,还原历史也好,蓄意抹黑也罢,有一点是无法抹杀的,那就是林徽因的才华。

林徽因的才华,让人想到了全才:论文学,林徽因有诗集、散文等作品流传后世;论理工,林徽因有建筑作品留世,并且在建筑学理论上,也有一定的建树;在图案设计(可理解为艺术)方面,林徽因也有独到见解。

不过,林徽因才华再高,终究也是人。只要是人,往往就会有人类的一些通病:比如,具备一定的优越感。

错失清华

作为横跨文理的一代才女,林徽因有优越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林徽因具备那个资本。因此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林徽因认为,自己的儿子将来,也要像自己那样,在学术领域有一定的作为。

林徽因希望自己的儿子梁从诫能做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因此,在林徽因的操办下,梁从诫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起初,林徽因自信满满,认为在自己的督促和辅导以及家庭氛围的影响下,梁从诫考上清华大学建筑系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但随着成绩公布,梁从诫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对于儿子没考上清华,林徽因坚信事出有因,于是要求查阅试卷。在林徽因的要求下,她看到了梁从诫的试卷,并确认了自己的猜想:果然,梁从诫的落榜事出有因,但并非是阅卷者错判,也并非梁从诫技不如人。

因为梁从诫在试卷上表示:自己并不热爱建筑,对建筑学毫无兴趣,自己所热爱的,是历史。

梁从诫后来就读于北大历史系,并在历史学领域上,有一定的作为。

林徽因的反思

林徽因在事后,及时进行了反思,意识到自己此前强迫要求梁从诫报考建筑学,确实是一件错事,此外,也为没能及时了解梁从诫的志向而感到懊悔。好在林徽因及时更正了自己的错误,最终,让梁从诫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即将进入2020年的当下,又有多少为人父母者,真正了解自己子女的志向和好恶?在当下,很多高考考生在选择报考的专业的时候,往往受家长的干涉,去学习自己所不擅长、不喜欢、不认可的专业,最终毕业后,被迫改行——比如现实中,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改行做和原专业无关的工作。


藤树先生


林徽因是民国时期最传奇的女子,她倾国倾城,才华横溢,刊为民国女神,她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一家名门望族,父亲曾当过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她的母亲身份很普通,是一个没读过书,思想守旧,脾气暴躁又爱抱怨 的妇人。她的母亲一共生了三个孩子,林徽因的哥哥,姐姐和林徽因,后来她的哥哥、姐姐皆因病去世,为了继承香火,他的父亲又重新找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先后为林徽因诞下了多名弟弟。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可想而知,一个没有儿子的母亲会得到什么样的待遇。但与母亲凄惨的待遇不同的是,从小就天资聪慧,性格乖巧的林徽因,深受父亲的喜爱。父亲从来没有因为林徽因是女孩而忽视她。相反,父亲对他视如掌上明珠,非常溺爱。

在林徽因小的时候,她的一个姑姑,特别喜欢林徽因,经常教她读书识字,而林徽因一学就会,很快她就能写信了。而那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出差在外,家里和父亲的通信联络,就交给了小小的林徽因。

1916年,林徽因全家搬到了北京,父亲把她送进了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林徽因考进了伦敦圣玛丽学院,开始了留学生涯。

在这期间,情窦初开的她,认识了一个令他终生难以忘怀的人,这个人就是徐志摩。当时,徐志摩也在英国留学,和林徽因的父亲熟识。当英气潇洒的徐志摩第一次看到林徽因,就被眼前这名知性美女深深打动,那是的林徽因只有16岁,正是花一般的年龄。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林徽因气质高雅,谈吐不凡,这一切都让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于是两人陷入爱河,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最终因为林徽因发现徐志摩已经成家而告终,不愿意做“小三”的林徽因含泪结束了这段感情。

之后不久,徐志摩便另觅新欢,她就是陆小曼,两人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林徽因则嫁给了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毕业后,两人回国结婚,成为建筑学界的一对伉俪,为我国的建筑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结婚后不久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为了让这个孩子能够继承父母的衣钵,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为梁从诫,从诫的意思就是希望他能够成为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那样的人物

林徽因和梁思成后来都进入清华大学担任教授,梁思成还一手组建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两人都是建筑学家,因此,梁从诫从小就接受了不少建筑学知识,长大后在父母的教导下,他的建筑学知识更是炉火纯青。但非常意外的是,1950年,梁从诫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却因两分之差未能考上清华大学。

父母都是国内顶尖的建筑学家,而且还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儿子却没能考上清华大学建筑系,这怎么可能?

不光是别人不信,林徽因也不信,她非常愤怒,因为她知道自己孩子的实力,所以她坚持要查考试卷,学校没有办法让其查看了梁从诫的考试试卷。整个考试卷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反面却出现了一行隽秀的小楷字,上面写着“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答案揭晓了,原来梁从诫并不喜欢建筑学,他真正喜欢的是历史学。在知道儿子的志向后,林徽因决定不再干涉孩子的考学方向。当年,梁从诫就考入了北大历史系,毕业后,担任云南大学历史系教师。

林徽因是民国时期的杰出女子。在那个众人皆丑的年代,饱读诗书、又有留洋经历的她,在民国时期的女子当中犹如鹤立鸡群,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清新脱俗,气质优雅,楚楚动人。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既是著名的建筑学家,还是知名的诗人、散文家、画家,她既有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又有作家的文学气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她的身上糅合得浑然一体。

一代名媛令人敬佩,相比林徽因所处的时代,现在我们的时代要好太多,女子的地位从当年的不如狗到现在成为了大半边天,女性翻身成了主人。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很多女孩从小就被家人宠上了天,什么“女孩要富养”,“女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理论,一时间让女子无才便是德在新社会又有了新市场。

为了女孩将来能够钓得金龟婿,现在好多家长都对女孩的外形塑造非常重视,到处参加各种舞蹈班、瑜伽班,帮孩子塑造形体,稍微长大了又琢磨着怎么整容,但却忽视了对女孩内在气质的培养。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看看民国时期的林徽因,那种带有文化气质的美才是一种持久的、高级的、穿透灵魂的美。


读史论天下


每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都想考上好的大学,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则是他们心中的白月光,无数学生为了能考上这两所大学而努力。有这样一个学生,在高考的时候他因为两分之差没有被清华录取,这使他的母亲十分不解,因为她知道自己儿子一直品学兼优,不会考不上清华,所以她坚持要查阅试卷。这个妈妈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女——林徽因。

提起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她是民国时期拥有着自己独特风采的女性,不仅可以写书立作,同时还是一位闻名全国的建筑学家。她和建筑学专家梁思成是夫妻,在他们的孩子出生后,两人自然希望他也能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为中国的建设做贡献。两夫妻从建筑等很多方面给儿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对他进行引导和严格要求。儿子也并没有让他们失望,从小品学兼优,拥有者很好的学习成绩。

由于梁先生在当时是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老师,所以两夫妻都希望自己儿子能考上这个学校。儿子高考后没有被录取,就让身为母亲的林徽因十分奇怪,因此她就要求查看试卷,她看到儿子在高考卷子上明确表达了对建筑的不喜和对历史的热爱。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林徽因才清楚儿子喜欢的是历史,对建筑并不感兴趣,自己和丈夫为儿子规划的路只是父母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想法。后来,她和丈夫就开始支持儿子学习历史。

在1949年的时候,他们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历史系,在毕业之后他就去云南大学做老师,为中国的历史研究和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渔经猎史小仙女


世间最美,莫过于爱。

林徽因有一首极优美而又充满爱意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有人说,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初恋情人徐志摩的,但实际上,却是林徽因写给儿子梁从诫的。

1928年,林徽因与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完婚,结为夫妻。

1929年8月,林徽因生下女儿梁再冰。

1932年,林徽因生下儿子梁从诫。

林徽因爱自己的孩子,爱而有法,爱而得法。

梁从诫在《记忆中的林徽因》中写了很多母亲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往事,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显示出这位母亲的博学和对孩子的深爱。

比如:林徽因读了许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尤其喜欢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认为是培养文学素养的经典,她因此让儿子梁从诫和女儿梁再冰当成功课去读,要求他们一句句体味屠格涅夫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又比如:《米开朗琪罗传》是英文的,孩子当时没法读,林徽因就读一章,给他们讲一章,她讲的时候很动感情。

梁从诫说,母亲非常擅长朗读,在昆明时期,梁从诫还在读小学二年级,母亲就教他《唐雎不辱使命》,自己读给他和梁再冰听。一篇古文,被她读得绘声绘色。唐雎的英雄胆气,秦王前倨而后恭的窘态,听起来简直似一场电影。

在孩子的教育上,林徽因还特别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抗战期间,林徽因和家人一起流亡重庆。当时,在李庄,林徽因住在篾条抹灰的简陋农舍,身体又有病。但就是在贫病交加、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林徽因不顾肺病复发,在病床上通读了二十四史中关于古代建筑的内容,为编撰《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常常工作至深夜。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能吃苦,坚强而执著,这样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无价之宝!

在林徽因的培养下,儿子果然品学兼优。

1950年,梁从诫参加了当年的高考。

本来,作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始人之一的林徽因,当然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父母衣钵,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攻读建筑学,继续他们的未竞事业,造福国家。

而且,对于儿子的成绩,林徽因也相当自信。

于是,在母亲的主导下,梁从诫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然而,高考结果一公布,儿子却以两分之差落选,无缘清华建筑系,这让林徽因大感意外。

林徽因不相信这个结果,随后,她以建筑系教授的身份,两次查阅了儿子的高考试卷,最后证明分数无误,但她在翻阅试卷的过程中,竟然意外发现试卷背面写有一行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的是历史!”

这是儿子的笔迹,儿子的态度,一目了然。

林徽因终于意识到,儿子不喜欢建筑,很喜欢历史,强扭的瓜不甜,痛苦的学习效果,远远没有喜爱的效果好。

于是,林徽因放下了对儿子的强求,帮梁从诫转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遵从了儿子自己的选择。

1954年,梁从诫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师从陈翰笙攻读世界史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云南大学历史系,从此与历史结缘,终于成为了一名历史学家。


帝国的脸谱


每年高考分数出来后,总有家长因为高考分数和预估分数差别太大,要求复核考卷。其实家长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也很正常,一方面是孩子平时考试成绩都还不错,所以家长比较有信心。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高考就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所以绝不能有半点儿戏。

其实,像这样的父母,不是今天才有。

(林徽因和孩子)

民国才女林徽因也曾因为子女高考没考上清华大学,就两次干过复核高考试卷的事情。还别说,在复核考卷后,还真让她发现了一个大秘密,这究竟是个什么秘密呢?

林徽因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自幼聪慧乖巧,对书本的领悟力很强。

她的父亲林长民不光给予了她极好的教育,还带她游历各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为的是希望她能有改良社会的能力和见解。

林徽因在欧洲游学的时候,对建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认识梁思成后,两人达成同赴欧洲学习建筑学的共识。

当时,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正努力促成他和林徽因的婚事,因此自然是一万个赞成。而林长民和梁启超在政治上又是意气相投的朋友,因此这对年轻人的想法,得到了双方家长的同意和支持。

然而到了欧洲后,林徽因才发现建筑系不收女学生。无奈之下,林徽因改学美术。但她出于对建筑学的热爱,还是选修了建筑学,并一直在建筑系做旁听生。

学成归来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结为连理。

(林徽因和梁思成)

此后两人在建筑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在解放初期,通过他们的呼吁和努力,许多古建筑才幸免于难,并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和保护。

不过,再有才华的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也会对孩子寄予厚望。

林徽因先后为梁思成生下女儿梁再冰和儿子梁从诫。

自从做了母亲后,林徽因对孩子的教育一直非常重视。

她在梁再冰和梁从诫小的时候,便不断朗诵古诗词和优美的文章给他们听,在她看来,文学的熏陶是日积月累的,同时也是受益一生的大事。

因此,哪怕是在战火纷飞,不得不四处奔波躲藏的时候,林徽因依然坚持为梁再冰和梁从诫朗诵诗歌和美文。

此外,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教育上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孩子也应该被信任被尊重。

比如有一次,梁再冰的作业并没有完成,但当林徽因过问时,她却说做完了,于是林徽因便再也没有问起。

事后,梁再冰觉得自己辜负了母亲的信任。出于愧疚之心,她将这件事写在了日记本中。

除此外,林徽因在外工作的时候,也会给梁再冰和梁从诫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在哪里等。而梁再冰和梁从诫有时候也会给林徽因回信,在这一来一往的过程中,梁再冰和梁从诫的作文能力,便得到了提高。

(梁再冰和弟弟)

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担任教授职务。

也是这一年,17岁的梁再冰参加高考,并报考了清华大学。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教育下,梁再冰和梁从诫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当梁再冰高考时,许多人都认为她成绩很好,父亲又在清华大学做教授,肯定能轻松进入清华大学。

然而高考分数出来后,人们发现梁再冰居然没有考上清华大学。

其实不光大家觉得意外,就连林徽因也深感诧异。所以她按相关程序做出申请,复核了梁再冰的高考试卷,结果的确是梁再冰答题失误。

最终,梁再冰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被北京大学西语系录取了。

林徽因和梁思成出于对建筑的热爱,同时也因为和清华大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因此在梁再冰高考失利后,便把希望寄托在梁从诫身上。

林徽因一直希望梁从诫能子承父业,在建筑学上做出更高的成就来,所以在梁从诫小时候,林徽因便把建筑学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他。并且在出外做建筑文物考察时,只要条件允许,林徽因都会带上梁从诫,让他从小就对建筑学耳濡目染。

(和父母在外的梁从诫姐弟)

转眼到了1950年,梁从诫也参加了高考,并按林徽因的要求,填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可是,让林徽因万万没想到的是,高考成绩出来后,梁从诫因2分之差,被清华大学拒之门外。

这个结果,让林徽因无法镇定了。

出于对梁从诫学习上的了解,林徽因认为梁从诫没有理由不被清华大学录取。所以她再次走程序,复核了梁从诫的高考试卷。

在复核的过程中,林徽因发现,梁从诫的答题都堪称完美。不过她在复核的过程中,在物理试卷的反面,发现梁从诫在空白的地方写了一行小字,说他并不喜欢建筑学,他真正喜欢的是历史。

这个发现让林徽因大吃一惊。

她这才知道,这么多年来,她和梁思成一直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梁从诫身上,差点摧毁了梁从诫的兴趣。而兴趣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

虽然林徽因和梁思成因为梁从诫没能继承他们的衣钵,感到有些失落和遗憾,但是他们非常尊重梁从诫的兴趣。最终梁从诫入读北京大学,报读了他最喜欢的历史专业。

由此可见,林徽因和梁思成作为建筑界的大师级人物,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同样有许多值得当今家长学习的地方。

(参考史料:《林徽因传记》)


张生全精彩历史


林徽因是民国有名的才女和美女,她的身上有许许多多的标签。她文学功底深厚,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1.林徽因——基本生平

她嫁给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从此和梁思成一起研究建筑,并且成就不菲。她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最为重要的,她具有极其高的道德,在混乱的民国像一个不染世事的莲花,众人皆浊唯她独清。

林徽因还有一个标签,那便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林徽因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名为梁再冰,儿子名为梁从诫。林徽因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十分看重,在各个方面都严加把控。林徽因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学富五车,爱好学习,所以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以身作则带着他们学习。

林徽因喜欢俄罗斯文人的作品,尤其喜欢屠格涅夫的作品,两个孩子年岁还小,林徽因便自己去读,读一章便给他们讲一章,语言非常生动,用自己的语言来给孩子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2.林徽因——慈母良孩

林徽因不光注重对孩子们学术知识的培养,也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给他们灌输一些日常需要有的品质和气度。在抗战时期,林徽因带着孩子在一个十分简陋的农家暂时居住,林徽因因为奔波和劳累生病在床,他们生活的条件也十分的艰苦,但林徽因依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林徽因在农舍里苦读二十四史中有关于古建筑的部分,并且完成了自己一生都值得骄傲的著作。林徽因在那段时间给梁从诫两人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让他们学会了顽强不屈的精神也让他们知道了自律的重要性。

3.林徽因——建筑成就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在中国的建筑研究上属于开创性的人物,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便是由梁思成一手给创建的,他们夫妻二人也一直在建筑系任教授。林徽因希望梁从诫可以子承父业,希望梁从诫也可以进入清华的建筑系继续学习。

4.梁从诫——两分之差背后的故事

徽因相信梁从诫,他在自己和丈夫多年的耳濡目染之下对建筑的专业知识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掌握,而且在先前的两次模拟考试中也表现的十分好。但让林徽因惊讶的是,原本以为儿子可以“稳过”,却以两分之差和建筑系失之交臂。

林徽因不能相信这个事实,并且职务之便查阅了梁从诫的试卷,让林徽因惊讶的不是没有判错误的试卷而是试卷后面的一行字“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的是历史。”这一行话给林徽因的触动很大,她是一个聪明的母亲,也知道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她便决定支持儿子,让儿子转去学习历史。

梁从诫是一个明智的人,他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便考中了清华大学的历史系,并且在今后的历史学习生涯中也有很大的造诣。


亮郎才不尽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在民国时期就有第一美女之称,不仅因为其姣好的容貌,更是因为她极盛的才学。

不过很多人提到林徽因是因为徐志摩的追求,其实这段所谓的“爱情”根本就是徐志摩的一厢情愿而已。还有,金岳霖喜欢林徽因而终身未娶的事是真的,但林徽因承认自己也喜欢金岳霖的事是假的,时间就对不上。

为什么孩子没考上清华就感觉诧异?

很多人可能感觉考不上清华有什么的,难道必须考上才正常?但讲真的,林徽因的儿子没考上清华在当时还真的是一件值得诧异的事,为啥呢?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家庭背景的话就明白了。

梁思成不必多说了,梁启超的儿子,学识肯定不一般。建筑大师,和林徽因一样,都对建筑有很深造诣,夫妻两个都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的设计者。最主要的是,梁思成一手组建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是真正的领头人。

而林徽因的出身同样不逊色于梁思成,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叔叔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书香门第,烈士之家。

这两个人的孩子梁从诫报考清华大学竟然差了两分,更有趣的是,他报考的还是梁思成所在的建筑学系。父母两个都是建筑学大家,从小就对他进行教育,考个清华的建筑学竟然没考上?

可以这么说,只要梁从诫参加了考试,就是交了白卷都比只差两分来得自然。怪不得林徽因要去查看一下梁从诫的试卷了。

林徽因看到试卷时候的反映

有梁思成这个建筑系领头人在,这个试卷林徽因自然是能看到的。结果发现,根本不是梁从诫自己答题失误,而是这个家伙算准了分值,故意少答了两分的题。这就认证了,学霸之所以能考满分,是因为整个卷子就那么多分。连分数都算得那么准,梁从诫在建筑上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会少了这两分呢?是因为梁从诫自己并不喜欢建筑,他之所以学习建筑学,是因为父母都是建筑学大家,希望他能继承衣钵。而梁启超、林徽因夫妇也确实忽略了梁从诫的感受,没有发现他其实并不喜欢建筑学。

在这份试卷上,梁从诫写了一句话,他说:

我对建筑学没有兴趣,我喜欢历史。

至此林徽因才知道,他们夫妻两个对梁从诫的教育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心里也感觉很愧疚。于是她决定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想法,支持梁从诫重新考试,选择的是北大的历史系。

梁从诫虽然放弃了不感兴趣的建筑学,但在历史领域也取得了较高的造诣。也曾经把建筑与历史结合,翻译了其父亲梁思成以英文写成的《图像中国建筑史》等著作,对中国建筑文明走向世界有较大贡献。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中国近代史上,林徽因是公认的才女和美女,作为民国传奇女子的林徽因一生并不只是女神和妻子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女人是花,母亲是树。女人成了母亲,那么花自然成了树,林徽因一生才貌双全,同时也有儿女一双。

▲林徽因和孩子在家中照片

林徽因本身是女建筑家和诗人,丈夫梁思成是建筑学家,这种学术家庭氛围下,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对孩子也特别要求,同时也时刻密切关注着孩子的成绩。

林徽因夫妇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梁从诫,“从诫”的意思就是希望儿子可以像北宋著名的建筑学家李诫那样成为现代的优秀建筑学家。

▲林徽因和孩子在家中照片

建国以后,梁思成在清华大学担任建筑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林徽因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可以继承父母的事业,可以考上清华的建筑系,把建筑学发扬光大。

▲林徽因和儿子在故宫照片

林徽因的儿子在高考的时候,虽然按照父母的要求,选择报考的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然而成绩出了以后,只差2分没有考上清华,林徽因很失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落榜,同时为了再次确认下,于是坚持要查阅试卷,看完试卷后,试卷上的一句话,让她彻底明白了儿子的心思。

▲林徽因和孩子照片

林徽因看到儿子梁从诫的试卷时,上面一句话特别醒目:“我对建筑学没有兴趣,我喜欢历史”。此时的林徽因才知道孩子的兴趣是历史,因此便不再强迫孩子学建筑,后来梁从诫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大的历史系,1954年毕业后去了云南大学担任历史教师,后来又致力于环境保护,为社会做出了贡献。▲林徽因中年时期照片

林徽因作为当时的公众人物,在孩子未能考入清华大学的时候,仍然坦然接受,而且尊重自己孩子意愿,不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孩子,为世人做出了榜样。


小聪历史客栈


林徽因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设计师,是新中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作为诗人,文学造诣让人惊叹,那首写给儿子的《人间四月天》更是脍炙人口。

她的才华和才气连她的父亲林长民都不无自豪地说过:“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而她的美连有罅隙的冰心老人都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更是被梁思成后来的妻子林洙称道:“她的美丽不是寻常意义上的美,而是一种充满智慧和风度的美,对人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可是,正是因为她的美和才气,给她带来了她和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的爱恨纠缠,被世人所诟病,也掩盖了她的成就和光芒。

世人对女人多有不公。男人有几个女朋友是花心,回归家庭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女人有男朋友就会成为笑谈,就会掩盖她一生的卓越的成就。

作为林家的大家闺秀,林徽因依然和丈夫奔波在古建筑的实地考察中,因此也对孩子少了陪伴。但是她仍然关心着一双儿女的教育,给孩子们读诗,和孩子们阅读文学作品,即使是在战争逃难期间,她也会带病看书,给孩子们树立了好的榜样。

在大女儿梁再冰因为两分之差落榜清华后,虽然女儿对建筑学有兴趣,可是她和梁思成作为建筑系的创始人仍然没有走后门,女儿只能上了北大。

没想到,后来儿子梁再冰也以两分之差落榜清华,自觉儿子学业优秀的林徽因再次调阅试卷发现,是儿子的志向在历史,不在建筑上,故意做错题。林徽因遵从了儿子的志愿,让他去北大历史系,也多了一个历史学家。

做父母当如此,督促孩子学业,但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关注【Daisy2019小燕】,关注育儿,持续分享育儿知识。


Daisy2019小燕


林徽因与梁思成只有一个儿子,叫梁从诫。“从诫”的意思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像北宋著名建筑家李诫一样成为优秀的建筑家,能够继承父亲和母亲的事业,继续在建筑领域建功立业。

总所周知,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梁思成是中国建筑界的先驱,他编写的《中国建筑史》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历史。而林徽因一生都与丈夫研究中国古建筑,还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一书,在建筑学术方面更是有不俗的表现。

由于二人在建筑方面的成就,再加上当时梁思成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夫妻二人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衣钵,在建筑方面继续有所造诣。

但遗憾的是,林徽因梁思成二人犯了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当成了孩子的理想,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

梁从诫确实成绩优异,在众多学生中出类拔萃。因此,当高考成绩出来后,林徽因一下子傻眼了:怎么回事?判错成绩了吗?一向优秀的儿子竟然没有被清华录取,到底怎么回事?

林徽因从不怀疑自己儿子的优秀,而是带着怀疑的精神要求查阅儿子的试卷。

但当她看到儿子的试卷时,才真正地知晓了自己的错误。只见上面赫然写着:“我对建筑学没有兴趣,我喜欢历史。”

也正是这次查试卷,让林徽因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错了,孩子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强求是强求不来的。

后来的梁从诫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历史系。1954年毕业后去了云南大学担任历史教师,之后致力于环境保护,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高晓松曾说:“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剧本来的,父母不要多打扰。唯有用爱与尊重来喂养孩子,使他们茁壮成长、羽翼丰满,终有一天他们会飞向自己心中的理想所在。”

纵然像林徽因梁思成这样的文化名人尚且犯这样的错误,平凡如我们的父母更应该不断提醒自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