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傳說中哪吒轉世的裴元慶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角色?

D伯爵D




答:裴元慶是小說《說唐全傳》中的人物,為隋唐年間的第三條好漢,僅次於李元霸、宇文成都之後,曾硬接過李元霸三錘,並在宇文成都重傷新愈之際將之再次震傷,名揚天下,是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小英雄文學形象。

另外,《隋唐演義傳》和《興唐傳》均有對這個人物的重複描寫,人物形象沒有太大的改動,情節上有所調整和改寫。

比如說,在《說唐全傳》中,裴元慶是被新文禮誘入慶墜山(注意這個山名的編造,與《三國演義》中鳳雛龐統遇到的落鳳坡、《東漢演義》裡岑彭遇到的彭亡地如出一轍),由尚師徒埋下地雷,用火雷陣將之轟炸而死。

而在《隋唐演義傳》,裴元慶卻是被梁國大將猩猩膽回馬刀斬殺。

在《興唐傳》中,裴元慶則是死於孽世雄的飛刀之下。

不管是《說唐全傳》,還是《隋唐演義傳》、《興唐傳》,都沒有提到裴元慶是哪吒轉世。

想想看,有時候覺得編書的人也很胡鬧。

明知哪吒是天庭裡面的天神,天天要上班,又沒有死,哪有轉世之說?

也就是覺得說來好玩罷了,他倒不說是孫悟空轉世,那樣更熱鬧。

順帶提一下,功夫小子釋小龍曾經在林子聰飾演程咬金、黃海冰飾演秦瓊的那版《隋唐演義》中飾演過裴元慶。他在劇中說了一句讓人莞爾想笑的臺詞——在與敵對陣時,明明騎在馬上的他突然跳下馬,揚起手中的大錘說:“咱們在馬上施展不出武功,還是下地來戰吧。”

哈哈哈哈,你自己騎術不精,不敢騎在馬上表演,卻找出這樣一個大藉口。

話說回來,裴元慶應該是有歷史原型的。

他就是隋朝禮部尚書裴仁基之子,原隋將張須陀的部下裴行儼。

裴行儼驍勇善戰,有萬人敵之稱,於大業十三年(617年)與父裴仁基投靠瓦崗寨首領李密。

李密與王世充爭奪洛陽失敗後,李密投奔了李淵,裴仁基、裴行儼父子被王世充所俘,被迫降王世充。

武德二年(619年),裴仁基、裴行儼父子聯合宇文儒童、宇文溫等人,謀立越王楊侗,事洩,父子雙雙被王世充斬殺。

補一句,裴仁基有一遺腹子,名叫裴行儉,後來成為了唐初揚威域外的一代名將。


覃仕勇說史


作為一個能接住李元霸三錘的牛人,裴元慶也算是隋唐好漢裡面比較出彩的一位了。

裴元慶出自《說唐全傳》,乃隋唐第三好漢,排名僅此於李元霸和宇文成都。裴元慶武功蓋世、年少有為,兩柄銀錘打遍天下無敵手。故被書中稱之為“哪吒轉世、戰神下凡”。

裴元慶出身將門世家,其父裴仁基曾跟隨韓擒虎將軍、魚俱羅將軍“滅陳朝、剿吐蕃”,乃是隋末的一員虎將,裴元慶便是裴仁基的第三子。 據民間傳說所言,裴元慶出生前夜,“滿天紅焱輝煌,透碧祥光照耀”。

裴夫人夢三太子在人間現出神聖法像,隨後化作一團火球,飛入裴夫人懷胎十月的腹中。

幾個時辰後,太陽東昇,天空乍亮,裴府中彩氣盈盈、紅光滿室,練兵歸來的裴仁基推開房門,只見裴夫人的懷中躺著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嬰。

這男嬰天庭飽滿、臉形圓潤、哭聲似洪鐘、眉眼藏江龍。裴仁基見之大喜,感謝蒼天賜子,故取名為“元慶”。元字有“天”的意思,慶就是“慶祝”。

裴元慶自懂事開始便喜歡舞槍弄棒,他八歲學錘,十歲便出師,十三歲臂力絕倫,十五歲時手持兩柄重三百斤的“浪吼青霄白龍錘”擊敗天下豪傑。

曾力退宇文成都、搓敗單雄信、錘震秦叔寶、打傷老楊林、單挑瓦崗山一眾猛將,被列為“隋唐十三傑之第三條好漢”!

論力氣,裴元慶略強於宇文成都,稍遜於李元霸。

宇文成都與李元霸過招時,李元霸手起錘落,宇文成都將四百斤重的“鳳翅鎏金鏜”向額前一架,來抵擋李元霸的重錘,然而宇文成都僅僅擋了一錘,虎口便流血不止。

而在“李元霸血洗十八路反王”時,裴元慶與李元霸連對三錘,仍然能夠全身而退,足見裴元慶的力氣在宇文成都之上。

論武功,裴元慶在老楊林之上,在宇文成都之下。

楊林手中的兩柄囚龍大棍曾打得秦叔寶踉蹌而逃,可遇見了裴元慶卻落得了“折戟沉沙”的下場,曾經戰無不勝的囚龍棍被裴元慶的銀錘打為兩段,身經百戰的靠山王楊林在裴元慶的“天生神力”之下也不得不催馬而逃。

宇文成都雖然敗給了裴元慶,但是宇文成都敗的冤枉、裴元慶勝之不武。

宇文成都和裴元慶交手之前憑藉一人之力擊退伍天錫、雄闊海、伍雲召,這三人分別排名第四、第五、第六,裴元慶在宇文成都耗盡體力之後與其交手,雖然贏得了勝利,但卻未免輸了風度。

裴元慶雖然有“哪吒”的神力,卻唯獨缺了一點慧根。

話說裴元慶打敗新文禮之後,他的武藝馳名天下,威震寰宇。裴元慶的心氣更高了,銳氣也更盛了,但是兵家有言“將不能驕,驕兵必敗”。新文禮養好傷之後,偷偷派遣士兵在山谷中埋下八十八顆地雷火炮。

隨後,新文禮率軍在瓦崗寨的城牆之下叫囂,大罵裴元慶是黃毛小兒,裴元慶一怒之下欲誇馬出戰,徐茂公急忙拉住裴元慶,告訴他今日不宜出戰,敵軍定有埋伏。心高氣傲的裴元慶不聽勸告,貿然出戰,最後被地雷火炮炸得粉身碎骨。

裴元慶的人品正直、心懷正義、不愛殺生,而且孩子氣十足,作為一個小說人物來講,裴元慶這個角色可謂十分可愛。

不過裴元慶雖然有勇,但卻無謀,年少輕狂,過於自負,白白送了性命。關羽、張遼、呂蒙同為武將,但卻手不釋卷,有勇有謀。而裴元慶目光短淺、暴躁易怒,實在當不起“名將”這個稱號,所以只能是好漢。


白話歷史君


傳說中哪吒轉世的裴元慶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角色?

裴元慶是小說《說唐全傳》中的人物,此人使得一手銀錘好功夫,然而經常剛愎自用,不聽諫言,最終枉送了年紀輕輕性命。

一、 一身好功夫的裴元慶。

小說《說唐全傳》裡的這個裴元慶,雖然年少,但卻有一身好功夫。使得一手雙銀錘,雙錘重達三百斤,兩臂力舉萬斤,乃神奇少年一個。

坊間傳說裴元慶是哪吒轉世,因接住李元霸三錘而威震民間,當時被人們稱為天下第三條好漢(第一條好漢是李元霸,第二條好漢是宇文成都)。

二、 不聽諫言的小少年。

在小說裡,少年裴元慶死的時候也才15歲。年紀尚輕,為何如此就死了呢。他的死主要源於他不聽諫言,用現在話說叫年少輕狂。

裴元慶死於跟新文禮的對戰中。此戰裴元慶本可以不死,但他不聽軍師徐茂公的勸阻。

元慶道:“軍師又來講腐氣的話了!我今日不殺新文禮,也不算成好漢!”
茂公道:“不必多言,這是大數難逃,此去不能活矣!”

交戰中,新文禮略施小計,切斷了裴元慶的退路,發動地雷之戰,不費吹灰之力,將小將燒死在窟裡。

三、人物評說。

裴元慶是隋唐“十八好漢”之一,雖然年少,但已聞名遐邇。他是小說裡的亮點,他在小說裡起著重要的支持作用。裴元慶人物性格鮮明,立體感強,有力襯托起了全篇故事架構。

哪吒最為叫絕的篇章是哪吒鬧海,以及對邪惡勢力的不屑一顧,還有哪吒的不認命、不服輸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在這點上,裴元慶跟哪吒有相似的地方,但在人物性格和對故事情節的渲染方面,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畫外音:每個英雄人物的宿命也許都不一樣,他們或為外界所束縛,或為自己而命喪黃泉,但凡能把命運握在自己手中的就是真正的英雄。

(對此您怎麼看呢,歡迎關注,歡迎點評。)


山城小哲


《隋唐演義》中有這麼一個人物,他可以接住李元霸三錘

,要知道死在李元霸錘下的英雄好漢不計其數,所以他一戰成名,他就是裴元慶,山馬關總兵裴仁基。

裴元慶初印象

裴元慶是裴仁基的第三子,使得一手銀錘(重三百斤),騎著抓地虎十分威風。在《隋唐演義》中,為了剷除瓦崗,皇帝要求群臣舉薦能人義士幫助朝廷帶兵出征瓦崗。

“誰領兵再打瓦崗?”宇文化及道:“若非大將,焉能取勝?今有山馬關總兵裴仁基,他有三子:長子元紹、次子元福、三子元慶。這元慶雖只得十二歲,他用的兩柄錘有五升斗大,重三百斤,從未相遇敵手。聖上可召他來,封為元帥,他若提兵前去,不消幾日,包瓦崗必破。”

裴元慶隨父親三打瓦崗寨,作戰十分勇猛,瓦崗無人能敵,但是瓦崗有一軍師是徐茂公,徐茂公用計謀收服了裴元慶。裴元慶的姐姐最後嫁給了程咬金,也就是瓦崗的皇帝。

裴元慶的履歷

裴元慶出現在觀眾眼前時,已經十二歲了,驍勇善戰,跟隨父親南征北戰。

  1. 早期裴家山馬關總兵是手握一方重兵的軍方大佬守衛隋朝邊關,軍功赫赫,在征戰瓦崗時,被宇文化及舉薦給隋帝,於是就有了
    三打瓦崗。
元慶把兩柄鎚輕輕往上一架,賈柳二人的刀,一齊都震斷了,二人虎口也震開了,只得叫聲:“好厲害!”回馬就走


2.裴元慶征戰瓦崗立下無數戰功,但是仍遭朝廷誣陷,忍無可忍最終投降瓦崗,成為瓦崗的一名猛將

3.李密和王世充開戰,裴元慶向李密建議襲擊王世充的老巢但是李密沒有采取,果然李密兵敗,最後投靠於王世充。有句話是功高震主,由於王世充猜忌裴元慶的功勞,最後也是下場慘淡。

4.在五關戰役中,所有將領都沒有抵得住李元霸只有裴元慶擋了三錘,裴元慶也因此成名。

元霸衝到西邊,當頭裴元慶一馬迎上來,卻沒有黃旗,就要動手打了,把萬里雲一夾,四百斤重的錘一起,”當“的一錘打來,裴元慶把錘一架,大叫道:“好傢伙!”“咣”的又是一錘。“當”的一架,“咣”的又是一錘。拍擋又是一架:“啊唷,果然好厲害!”回馬便走。元霸大叫一聲:“好兄弟,天下沒有人當得我半錘的,你能接連擋我三錘,也算是個好漢,饒你去罷。”

5.由於在李元霸手裡受了氣,不開眼的楊林又挑釁裴元慶,結果被裴元慶胖揍一頓後逃了。

悲劇似的的結局,裴元慶的結局又好幾種說法,但是沒有一種結局是善終的。第一種:因功高震主被王世充殺害。第二種:被新文禮由計謀坑害在了山石陣中。第三種:《興唐傳》中則是死於孽世雄的飛刀之下。第四種:在《隋唐演義傳》之《<strong>說唐後傳》平梁部分,被梁國大將猩猩膽回馬刀斬殺。看來裴元慶只能用悲劇結束一生,驍勇善戰,但是卻沒有遇到明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