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为何传位给了资质相对平庸的嘉庆皇帝?

wm30947889


乾隆皇帝号称“千古一帝”,还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十全老人”。可惜,这个十全老人却没有给后世子孙留下什么“十全”的功绩。

(乾隆皇帝)

乾隆这一生天下玩儿了不少,妃子也娶了不少,儿子也生了不少。可以说乾隆的一生是享乐的一生。

到了晚年,乾隆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终将有一天,他将去到清东陵的裕陵,再也出不来了。但是大清的天下还得走下去呀,必须把皇权交到一个可靠的人手里。

但是老皇帝愁啊!虽然生了不少儿子。但是长大的没几个,成气更没有几个。

首先我们来说乾隆的长子——永璜,不幸早夭。

乾隆次子——永琏,这是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皇子。名字由雍正皇帝所起,隐示承宗器之意。乾隆决心从自己开始,由嫡子继位。称永琏“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并被秘密立储。

只可惜,因病而亡,年仅九岁。乾隆的梦想破灭了。

后来,乾隆和皇后的有一个孩子——永琮,一样被乾隆寄予厚望,只可惜,两岁而亡。

可想而知,乾隆皇帝得有多么伤心难过,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个又一个的离开自己,关键还是准备立为太子的。



(老年乾隆)

后来,乾隆只能等待了,看看这些皇子里哪一个有有着非凡气概,能够将来继承皇位。

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五阿哥永琪,只可惜,永琪同样早逝。就这样一个有一个的皇子早逝,到了乾隆晚年,已经没有几个人可以供他挑选了。

仅仅有六位皇子长大成人。

这对于一个英勇的帝王来说,是一件多么伤心的事情。不仅英雄迟暮,居然没有一个可以让他放心把天下交给他的儿子。

这个时候乾隆能怎么办呢?

也只能是平中选优,矮子里边拔高个。就这样,资质平庸,却相对来说有优势的永琰被选中了,这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就这样,嘉庆继位。

这说明资质平庸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要有个好身体,等竞争对手都不在了,皇位自然就找上自己了,这不比“九子夺嫡”来的轻松嘛。


观复一鉴


向敬之

乾隆生子十七人,真正熬到乾隆禅位时只有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嘉庆和皇十七子永璘。

永璘最小,却最不成器,整天游荡,惹是生非,为乾隆深恶痛绝。永瑆文才杰出,但不好骑射,为人吝啬,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駇人,持家苛虐,亦为乾隆所不喜。永璇举止轻浮,既不得体,多次遭到乾隆的公开斥责。

乾隆曾一度明立嫡长子为皇储,后又拟立嫡次子为继,但二子命薄幼殇。乾隆最想立的,为皇五子永琪,然其在乾隆三十一年英年早逝,成为乾隆一生最大的遗憾。

乾隆诸子,整体素质并不高。这是与其鉴于皇祖康熙,自抚育储君,同时注重其他皇子教育,使之他们大多文武兼备,各有优长,又充分培养诸皇子参决大政、分领旗务,导致诸子夺嫡,纷争不已,延续到雍正在位打压众兄弟,被乾隆当成了血的教训。

乾隆继承了雍正的秘密建储,并将此制度化,不露声色,即便在三十八年将皇十五子永琰(后改颙琰)秘密建储,五十四年封为和硕嘉亲王,但始终不赋予储君之权。

永琰学习能力强,爱读史籍,度量豁达,仪表英俊,从小深得乾隆喜欢。然而,他资质不高,规矩听话。乾隆牢牢地将皇权掌控在手中,并对宠臣和珅的委以重任,使永琰严重缺乏理政实际操作机会。

这一个守成之君在亲政后,意欲励精图治,但实力不济,不可逆转大清王朝迅速衰败的命运。


以礼观书


清朝的一代雄主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活了88岁。乾隆有17个儿子,嘉庆在乾隆的17个儿子当中仅仅排行第15,年龄极其靠后、母亲魏璎珞又是汉人,史家对嘉庆的评价也是不屑一顾的“平庸”二字。 那么,嘉庆是怎么“抢”到这个皇位的呢?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正月初一,在这举国欢庆的除夕夜中,乾隆写下了自己对新年的祝福: 御绘岁朝图志语,有以迓新韶嘉庆。

在看见这首诗句的最后那个“嘉庆”二字时,乾隆非常高兴,这是多么喜庆、吉祥的字眼呀。随后,在众人齐口称赞中,他龙心大悦,接过太监奉上的贡酒,一饮而尽……

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初六,在这个“嘉庆”字眼的帮助下,在圆明园的绮春园中,一个小皇子诞生了。

这个小皇子,就是清朝的第七代君主永琰。 永琰未来使用的年号,恰恰就叫“嘉庆”!

对于这种巧合的现象,后世史官们都要大书特书,甚至不惜余力地赞美这件事。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这就是天意,这就是永琰刚刚出生就要君临天下的证明!

那么,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是。 在后宫佳丽如云、皇子成群的乾隆家中,这个小皇子根本不显眼,他出生的时候,乾隆已经有十四个皇子了,因此他并没有格外的高兴,过了整整十天,乾隆才想起来: 哦,朕又有一个儿子出生了,朕得给他起名……

除此之外,永琰母亲魏佳氏即电视剧《延禧攻略》的魏璎珞身份也非常低,在后宫八个等级中,魏璎珞的身份一开始仅仅是一个“贵人”,后来被乾隆宠爱,封为令贵妃。

魏璎珞虽然被乾隆宠爱,但因为她是汉人,她生的儿子一般不可能被立为储君,当时年幼的永琰因为母亲魏璎珞的汉人身份,甚至得不到父亲乾隆的太多关爱。

现存各种史书中,关于永琰的记载都是从他做皇帝开始的,也就是说,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公开皇太子身份之前,基本没有什么事迹记载。由此也可见永琰默默无闻的地位。

那么,先天条件一般的嘉庆是怎么得到这个皇位的呢?

其实在乾隆登基的元年(1736年)乾隆就迫不及待地封嫡出的永琏为皇太子,准备让他未来继承大业。

要知道,这个永琏是乾隆的第二子,生母是出身高贵的皇后富察氏(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富察容音),是真正的“嫡长子”。

而且,永琏聪明伶俐、才思敏捷,深得祖父雍正的喜爱。一想到当年祖父康熙喜欢自己的情景,乾隆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永琏。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即乾隆三年(1738年),永琏就不幸夭折了,死的时候只有八岁。而对这个结果,乾隆痛哭流涕,他宣布了永琏的皇太子身份,并为他举办了一个隆重的葬礼。

但这并没有改变乾隆立嫡子的决心,过了几年,他又立富察皇后的第二个儿子皇七子永琮为皇太子。没想到在公元1747年,皇七子永琮也死了,仅仅两岁。


两个皇子的相继去世,让他们的生母富察皇后即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富察容音伤心欲绝,不久就郁郁而终,年仅36岁。

两个嫡子和挚爱皇后的相继离世,让乾隆悲痛欲绝,他越想越难过,最后把矛头指向了庶出的儿子们,尤其是皇长子。

一天,乾隆忽然指着皇长子永璜大吼道:“这一下子,你高兴了!” 一听这话,皇长子永璜吓了一跳,急忙跪倒在地,全身颤抖不已。 “你不高兴?朕的嫡子全都死了,这回轮到你了!”乾隆继续歇斯底里地大吼道。

至此,群臣都听明白了,乾隆这是痛骂皇长子永璜“幸灾乐祸、觊觎太子”之位。

实际上,这全是推测之词,皇长子永璜每天都规规矩矩的,一点出格的事情没做过。

没想到乾隆越说越生气,最后歇斯底里地大骂永璜道: “与其留你这个祸害,未来杀弟弑父,不如现在就杀了你!”

说完,乾隆就扑向自己身边的侍卫,意欲夺取他们腰间的佩刀。侍卫哪里敢放,他们一拥而上,死命地拦住皇帝,并掩护皇长子永璜撤退;群臣也立刻起身,高声劝慰,现场乱成一片。

经过这件事情,皇长子永璜是既害怕又委屈,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公元1750年,22岁的永璜就去世了。

据说,皇长子永璜死的时候一直在重复着一句话:“儿臣没想过杀父皇,儿臣从来没想过要杀父皇……”。

乾隆闻此大哭了一场,他封皇长子永璜为定亲王,以亲王之礼安葬。

然而,对于乾隆而言,这一系列的打击仅仅是一个开始。他想立谁当皇太子,谁就会死,这个堪称诅咒的现象并没有结束。

此后,乾隆想立皇三子永璋,结果,这个念头刚一出来,公元1760年,皇三子永璋就死了,年仅25岁;后来,他又动起了想立皇五子永琪的念头,结果这个主意还未酝酿成形,公元1766年,皇五子永琪也死了,又年仅25岁……

虽然乾隆的儿子多,但也架不住这样接二连三地“挂”呀!何况,这么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情,乾隆哪里受得了呀!他干脆不想了,也不提了,这样总行了吧!

转眼间,时间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已经62岁了,成了花甲之年的老皇帝,他要是再不立皇太子,可能就来不及了! 但是,立谁呢?

要知道,在乾隆强大的“诅咒”下,整整十七个皇子,如今还活在人世间的儿子,就只剩下六个人了。

而在这六个人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早已过继给了乾隆的两个叔叔为嗣子,自然就失去了继位的可能性; 皇十二子永璂的生母是继皇后乌拉那拉氏,因与乾隆闹翻,被乾隆收缴封后宝册囚禁而死,因此也没有继位可能。 皇十七子永璘只有7岁,年龄太小。

可供乾隆选择的也就仅仅三个人而已。 分别是27岁的皇八子永璇、21岁的皇十一子永瑆、13岁的皇十五子永琰。

作为皇十五子的永琰还没有成年,前面有八哥与十一哥两座大山,再加上本身就不受重视,可谓是机会渺茫。但是,他最终还是胜出了,不过,完全是造化弄人,即不是自己太厉害,而是对手们太无能。

嘉庆第一个无能的对手,就是皇八子永璇。

在储君的争夺战中,皇八子永璇拥有很大的优势。第一,他在幸存的兄弟中居长,27岁正是年富力强;第二,永璇不仅聪明绝顶,而且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绝对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不过,优势明显,缺点也同样惊人,永璇脚有点残疾,就自暴自弃,一副吊儿郎当的“公子哥”派头,天天不务正业,就喜欢在家里啃老。

要知道,根据清朝的规定,皇子们必须自食其力,要去各个衙门上班。

当然了,毕竟你是皇子,不管是能力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都不能给你一个重要的工作,只能干一些鸡毛蒜皮的轻松之事。

话虽如此,但在皇帝关注期间,还是要尽职尽责的,毕竟皇帝给你发工资了,你总得对得起这份钱吧。

那么,看看永璇这个公子哥是如何表现的: 有一次,北方大旱,就是不下雨。为了让老天下雨,国家就得举行仪式,准备老天爱吃的猪头等,向上天“祈雨”。

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祈雨,这些人面子小,当然求不来雨;紧接着,各级官员轮番上阵,但是大家的面子也不够,老天还是不下雨;

于是,皇帝的儿子们出场了,当然了,如果还求不到雨,只能皇帝自己赤膊上阵了。

永璇要是把这件事情办好了,既能够替父亲乾隆分忧,又能够替百姓祈福,更能够增加自己冲击皇太子的砝码,可谓一举三得也。

但是,就是这样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却被永璇搞砸了。

众所周知,祈天下雨是一件无比神圣、庄严的工作,而且,越是这种严肃的工作,它的仪式就越多。往往在烈日炎炎暴晒之下,衣冠楚楚地站半天,各种自虐似的程序、仪式,根本停不下来,这得需要一颗多么强大的心脏!

很显然,永璇没有这颗强大的心脏。 在祈了一会雨后,永璇见天空依旧万里无云,老天并没有下雨的意思,一时怒由心生,他把祈雨祭文一扔,不祈了,去你妈的老天,你爱下不下,随后扬长而去。

乾隆知道这件事情后,心情可想而知。为此,乾隆没少训斥永璇,后来也懒得管了,爱咋咋地,他对这个儿子渐渐死心了。

第二个无能的对手,就是皇十一子永瑆。 如果说皇八子是一个纨绔子弟,那么这位皇十一子永瑆跟哥哥正好相反,他是一个大文豪、还是著名的书法家,更重要的是永瑆的嫡妻是大学士富察傅恒的女儿,即乾隆最爱的富察皇后的亲侄女。

永瑆本来应该继承大统、成为下一代皇帝的,可惜他性格上有严重的弱点。

永瑆是一个大艺术家,但艺术家除了拥有无可比拟的才能和天赋外,还存在着各种“怪癖”,就是所谓的“精神分裂症”,尽做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按理来说,永瑆的老爸是乾隆皇帝,他从小锦衣玉食、不愁吃喝地生活。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永瑆却养成了一种抠门、吝啬的习惯。

有一天,永瑆的家里死了一匹马,这让他痛苦不已,永瑆就堵在门口哇哇地哭,死活不让别人把马拉出去埋了,他要吃了这匹马,好“弥补”自己的财产损失。 不过,他觉得马肉不好吃,但是又舍不得不吃,所以无处发泄委屈,只能哇哇地哭。

渐渐地,乾隆对永瑆这个“精神病人”也死心了,毕竟让一个“疯子”治理国家,不定出什么乱子呢。

乾隆这么一看,能够继承大统成为自己接班人的,只剩下中规中矩的皇十五子永琰了。 乾隆没有第二个选择。

其实,对于这个皇十五子,乾隆皇帝也不满意。因为在乾隆眼中,永琰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突出的缺点;而永琰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任何的优点。

每每想到这里,乾隆就苦恼到了极点,自己一世英明,开疆拓土,整顿朝纲,开创一片繁荣盛世,怎么生出了这么一群熊包儿子!

遥想爷爷康熙时期,九子夺嫡固然残酷无比,但是连父亲雍正都承认,他的兄弟们个个拥有继承大统的能力。

这么一对比,乾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乾隆晚年八十多岁的时候,他常常对最钟爱的十公主即乾隆64岁才生下的小女儿,也就是和珅的儿媳“固伦和孝公主”说道:“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

可见,乾隆对这群儿子是多么的失望透顶。当然了,根据中国的传统,要是儿子不给力,也可以传位给孙子,这样选择的余地也更大。

比如说,当年冤死的皇长子永璜的二儿子绵恩,不仅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而且文采出众、武功了得。对比其他不学无术的子孙,绵恩长期担任京城禁卫军的统领,直接负责北京城的安全,可见乾隆对他的信任程度。

何况绵恩出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虽然是孙子辈的,但是他的年龄比十五叔永琰还大14岁。

可见,年龄不是问题,能力也完全胜任,如果让绵恩继承大统也完全可以。

但是,当时北京城的清朝文武百官,他们更愿意把宝押在永琰身上。因为这些官员们不太相信,乾隆能够绕过儿子直接传位给孙子,这样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不仅会留下祸根,也会招来后世无穷的非议。

除此之外,乾隆在谈经论史的时候,也不止一次批判过朱元璋。批评朱元璋不负责任,没事把皇位传给孙子,种下了骨肉相残的祸根。

这样一看的话,乾隆真的没有第二个选择。 好吧,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就是你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乾隆终于下了决心,立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他写下了“秘密建储”的谕旨,派人放在了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并且昭告天下。

当然了,乾隆只是说立了皇太子,他没说立谁,群臣也不敢问,只是心知肚明罢了。 这一下子,国家的储君问题终于解决了,乾隆能够放心了吧。 非也,还差得很远、很远……

这年冬天,乾隆举行祭天大典。在北京的天坛上,乾隆仰望苍天,他默默祈祷道: “所立皇十五子永琰,如其人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乾隆请老天帮自己把把关,看看永琰是不是当皇帝的料。如果是,就请保佑永琰,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果不是,老天您就替我早点弄死他,我们好另立贤君。总之,祖宗的江山社稷、国家的命运至关重要,绝对不能交给一个“不贤”的人!

在那个非常迷信的时代里,把这样恶毒的语言加在自己亲儿子身上,乾隆完全不顾及父子之情了,这不仅体现了他对永琰信心不足,更显示了自己的不甘与无奈。

公元1775年,为了防止母以子贵后宫干政,据说乾隆还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派人毒死了皇太子永琰的母亲,48岁的皇贵妃魏璎珞。

根据考古专家研究,魏璎珞尸体至今没有腐烂的原因是因为她死之前已经中毒了。

就这样,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一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止,永琰整整做了22年的皇太子。

22年虽然有些漫长,但嘉庆终于熬出了头, 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已经改了名字的颙琰终于登基称帝,成为嘉庆皇帝。

嘉庆登基以后,大权仍然掌握在太上皇乾隆手里,乾隆重用宠臣和珅,嘉庆又忍气吞声熬了三年,终于等到乾隆寿终正寝。

嘉庆为了完全掌握最高权力,在乾隆去世以后立即除掉了权臣和珅,就像康熙除掉鳌拜,崇祯除掉魏忠贤那样英明果断,嘉庆虽然远远不如康熙,但总比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好很多。

不过清朝也在嘉庆时期开始走下坡路,证明嘉庆并没有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最多算一个中规中矩的守成之君,乾隆对嘉庆的担心并非完全多余 。


厚德载物49847


乾隆之所以传位于实力平平的嘉庆,绝大部分原因是迫于无奈。


为何迫于无奈?我们先一起分别来看看乾隆这十七个儿子就知道了。

1、爱新觉罗.永璜,乾隆帝长子。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去世,乾隆因永璜表现的不够伤悲,被训斥不合体统,不懂礼节从而失宠。并于乾隆十五年去世。

2、爱新觉罗.永琏,乾隆第二子。永琏是乾隆最爱的孝贤纯皇后所生,也是所谓的嫡出长子,且聪明贵重,器宇不凡。因此乾隆一登基就密定永琏为皇太子,奈何永琏不争气于乾隆三年夭亡。


3、爱新觉罗.永璋,乾隆第三子。永璋与永璜一样因不合体统,被乾隆训斥,也暗喻着失去了皇位继承的资格。于乾隆二十五年去世。

4、爱新觉罗.永珹,乾隆第四子。乾隆二十八年被出继给和硕履懿亲王胤裪为后。出继后的皇子自然失去了第一继承人的资格。并且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

5、爱新觉罗.永琪,乾隆第五子,也就是《还珠格格》里面的五阿哥。永琪自幼聪慧好学,文武双全。深受乾隆所爱,并有意传位于他。奈何他也不争气,于乾隆三十一年英年早逝。


6、爱新觉罗.永瑢,乾隆第六子。永瑢于乾隆二十四年被过继给慎靖郡王允禧。永瑢不仅政治才能突出,而且写诗作画无一不通。于乾隆五十五年去世。

7、爱新觉罗.永琮,乾隆第七子。也是由孝贤纯皇后所生。可是永琮连他同父同母的哥哥永琏还不如,仅2岁不到就挂了。至此乾隆想立嫡出为帝的想法彻底破灭。

8、爱新觉罗.永璇,乾隆第八子,也是清朝活得最久的皇子,道光十二年才去世,活了87岁,虽说长寿但他却为人轻浮,沉湎酒色,向来不被乾隆喜欢。

9、乾隆第九子和第十子都因为早夭,没有命名。

10、爱新觉罗.永瑆,乾隆第十一子。永瑆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但却因及其刻薄吝啬,多次被乾隆批评,还屡教不改。所以不得乾隆喜欢。于道光三年去世。

11、爱新觉罗.永璂,乾隆第十二子。是乾隆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所生。本来出身高贵,继承大统也理所应当。却因其母在乾隆三十年南巡途中突然失宠,殃及池鱼,永璂也因此失宠,至死也没获得乾隆任何封爵。于嘉庆四年去世。

12、爱新觉罗.永璟,乾隆第十三子。也是辉发那拉氏所生,可惜只存活了十九个月就去世了。

13、爱新觉罗.永璐,乾隆第十四子。由《还珠格格》里的令妃所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去世,仅存活了4岁。

14、爱新觉罗.颙琰,乾隆第十五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与永璐一样都为孝仪纯皇后所生。于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为皇储。

15、乾隆第十六子,也由孝仪纯皇后所生,因其早夭,没有命名。

16、爱新觉罗.永璘,乾隆第十七子。乾隆最小的儿子虽然深得乾隆喜爱,却天天惹是生非,最不成器。于嘉庆二十五年去世。

乾隆虽然儿子有17个之多,但大多早夭。到乾隆三十八年立储时,仅有四子永珹,六子永瑢,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二子永璂,十五子颙琰,十七子永璘。

四子永珹和六子永瑢在乾隆三十八年以前均被过继出去了,因此失去了被立的可能。

八子永璇虽然说年纪较为年长,但却举止轻浮,且外表不佳,脚略有残疾,又怎能为一国之君?

十一子永瑆虽然说在书画方面造诣不浅,可他又是一个十分刻薄吝啬的人,这样的人又这么会得乾隆喜欢?

十二子永璂因其母亲辉发那拉氏所牵连,一生不得乾隆封爵,可见乾隆并不喜欢他,因此也失去了被立的可能。

十七子永璘在乾隆立储时年仅八岁,且不喜学习,天天惹是生非。

而十五子颙琰,虽然资质平庸,却能循规蹈矩,品格端方,再加上其母孝仪纯皇后也深得乾隆所爱。所以相比较而言颙琰自然是乾隆心中最佳的皇位继承人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认为乾隆之所以传位于嘉庆实在是迫于无奈。嫡出之子和聪明灵慧的儿子均英年早逝。乾隆也只能在矮子里面挑高个了。


历史中的小白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题主对清史很了解,可能是知道答案的,我的回答未必正确。

我的答案是:选嘉庆,因为已无人可选。

乾隆本来准备立嫡

清朝历来有立贤不立长的传统,自关外即如此,但立贤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即诸子竞争,往往一成数废,非常残酷。

清朝入关后,康熙、乾隆都是偏重立长不立贤的,因为他们对汉文化非常熟悉,认为立长可以避免竞争、稳定局面。

康熙立长未能成功,因为长子允礽实在太无能,两次册立,两次被废。康熙发现,立长不能避免内部竞争,只不过是把表面冲突变得隐藏更深了而已。

雍正时,采取了秘密建储制度,乾隆是第一个被秘密建储的皇帝。

图片说明:密建皇储是皇权专制和传统宗法社会里,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是关系到国本的大事,怎样合理平稳地交接皇权成为清初历朝不断探索的题目,直到雍正朝以后才更趋成熟。密建皇储制度正是雍正在废弃公开建储制后而建立的皇位继承人选择制度。

不过,乾隆对这个制度不太认可,称秘密建储为“此庸主卑陋之见,朕所深鄙者也”,但暂时没有废除,但他多次表明,要立嫡长子。

乾隆的嫡子基本死完

图片说明:富察皇后的早逝给乾隆造成巨大影响,这也是他改变立长不立贤的根本原因。

乾隆的嫡子有二。

其一是永琏(总排名第2),9岁病死。乾隆其实已经秘密将他建储为太子,所以永琏是以太子礼下葬的。

其二是永琮(总排名第7),只活了1岁零8个月。

因富察皇后去世早,乾隆已无立嫡的可能。

替补部队不给力

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立辉发那拉氏(《清史稿》记为乌拉那拉氏,但实误,应为辉发那拉氏)为后,辉发那拉氏没有留下名字,她有两个儿子,理论上也属于乾隆的嫡子。

图片说明:辉发那拉氏被废,使乾隆客观上已不可能立嫡。

其一是永璂(总排名第12),其二是永璟(总排名第13)。

永璟只活了3岁。

永璂本来有希望,没想到辉发那拉氏被废。她被废的原因比较模糊,史料记载时她在陪乾隆南巡时违制断发。

乾隆与富察皇后感情非常好,富察皇后死在下江南途中,所以乾隆以后下江南,对一些让他伤心的城市会绕行,辉发那拉氏对乾隆不忘旧情深感受伤,断发可能是隐喻让乾隆斩断情丝,但乾隆这样自作聪明的皇帝怎么可能允许别人耍小聪明?

辉发那拉氏被废后,死时只按皇贵妃仪式下葬。

永璂吃了挂落,忧心忡忡,病死在乾隆之前。

庶子基本不成器

嫡子纷纷凋零,则乾隆只能在庶子中选,可庶子大多数情况不佳。

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迁怒于老大永璜、老三永璋,认为他们因为有了继承的可能而心里暗暗高兴,所以就以礼仪不周而将他们贬斥,结果两人很年轻就死了。

四子用珹被乾隆过继给履亲王。六子用瑢被过继给慎郡王。这两人也事实上不可能成为太子了。

八子永璇因为头脑糊涂,好饮酒,乾隆对他非常失望。

十一子永瑆长于书法,是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但永瑆文人习气太重,比较懒散,乾隆也不太看好他。

图片说明:永瑆的书法可谓是综合了赵孟頫的圆润与欧阳询的方劲,自成一体。有说法,当时他鼎盛的时候,很多人人得到永瑆的一个字都要视它为珍宝一样好好珍藏起来,足以证明他在书法上的造诣。

颙琰比较好学,属瘸子里面拔将军

乾隆早年子嗣比较多,所以出手大方,说废谁就废谁,到晚年多女而少子,年长的儿子基本都被他排除在外,所以只能在剩下的几个孩子中挑,最终相中了十五子颙琰。

颙琰的优点是非常好学,他13岁即通《五经》,被业师朱珪赞为:“好学敏求,诵读则过目不忘,勤孜则听夕不怠。”

图片说明:嘉庆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颙琰一直在书斋中长大,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而清皇帝一般都会安排皇子参与政事,考察其能力后再任命其为太子,颙琰则是匆匆被选为太子的(时乾隆已63岁),此时乾隆已步入老年,显然有担心万一春秋不济之意。

颙琰的努力与失败

乾隆为人独断,好耍小聪明,所以颙琰成为太子后,不敢独当一面,只是每日陪着太上皇而已,到乾隆去世时,他已40岁。

颙琰对乾隆后期的危机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所以一旦大权独揽,立刻清除了和珅。但颙琰魄力不足,他试图对朝政进行改革,提出“咸与维新”,并下过罪己诏,可惜嘉庆一朝地方起义此起彼伏,而朝廷缺乏银两,所以他左右为难,想改也改不了。

图片说明:在内忧外患下,嘉庆严格恪守祖训,他在位期间,因英国使节阿美士德拒绝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他便下令拒绝接见,从而错过了一个与英国签署和平商业协议的机会。此外,当时俄罗斯戈洛夫金使团也曾才来华,因担心其不肯行大礼,亦将其驱回,从而失去了与俄罗斯缔结边境协议的机会,这是清代晚期丧土的一个重要契机。图为阿美士德。

后代称嘉庆为庸主,可能也是过苛了。他是一个读书人,比较尊重学问,办事的魄力差了一点,不够狠毒,但整体来看,他还是使清朝内部危机得以延缓,算是一个比较努力但未必称职的救火队员。


老虎他爹


乾隆帝对于自己立储的问题上,遇到的烦恼不比祖父康熙皇帝小。立嫡长子为储君是自古以来的立法,但是乾隆的嫡长子永琏(诸子排行第二)刚被立为太子没多久就不幸夭折,死的时候还不到十岁。乾隆为此痛哭一场,为这位太子举行了隆重葬礼。

太子夭折,接下来仍旧是嫡子继位。永琮是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哥哥死了他就是嫡长子了。然而不到两岁的时候,这位小太子也死了。皇后仅有的两个儿子先后死去,自此痛心疾首撒手人寰。乾隆伤痛不已,面对前来接皇后灵柩的庶出儿子们张口叱骂,第一个遭迎头痛击的就是庶出的皇长子。因为嫡子据死,按常理来说下一个就是皇长子封为太子了。因此乾隆看到皇长子就来气,想当然的认为他觊觎太子之位。皇长子身边的皇三子也被无辜波及,乾隆皇帝一时想不开竟要拔剑杀人,众人赶紧阻拦。皇长子受了惊吓很快病倒,没多久也死了。乾隆皇帝这才缓过神来,又为皇长子痛哭一场,封他为定亲王。

嫡子俱死,后来乾隆皇帝也不再另立皇后。太子只能从其他庶子中选择。乾隆儿子虽多,但夭折了不少。成活的皇子成器者也少。直到乾隆晚年,立储的问题实在不能再拖。而此时乾隆活着的儿子只剩下六个,其中两个过继给兄弟。剩下的四个就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然而这四个候选人,乾隆一个也不喜欢。他常常苦恼自己英明一世,怎么会有这么一帮犬子。太祖时代诸王都没受过系统的教育,但个个都有入承大统的能力。自己的儿子自幼饱读诗书,结果都教育成这般模样。

1.永璇是个瘸子,这般仪表难继大业。再加上他比较散漫,做事缺乏耐心。尽管永璇年龄居长,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乾隆还是不喜欢他。

2.皇十一子永瑆书法造诣极高,风雅多才。但乾隆觉得他附庸风雅、忘记满洲尚武之风。但乾隆若是从没考虑过他,也不是实情。但时间久了,大家对永瑆越来越没信心。永瑆本来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吝啬地出了名。他府中攒着几十万两白银,却天天领着大家喝粥。王府里死了一匹马,他也要求把死马吃了省饭。时间久了,连王公大臣都拿他取笑。再加上他一身怪癖,乾隆就把他毫不犹豫地排除了。

3.皇十七子永璘年纪很小,后来也证明他确实不成器。他整日出宫闲逛,和贩夫走卒侃大山。从小不爱学习,乾隆又觉得这孩子太轻佻。永璘倒颇有自知之明,对皇太子的位置没有半点渴望的意思。所有的皇子都暗暗为当上太子努过力,偏偏他不屑一顾,当他的游侠。

4.最后就剩下十五子永琰了。然而对于他,乾隆也不喜欢。永琰虽然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也不错,举止也算得上端庄大气。不过乾隆认为这不过是普通皇子分内的事。乾隆渴望有一个才能出众的儿子承继大统,偏偏永琰既没什么突出的优点也没什么突出的缺点。乾隆十分宠爱和孝公主,曾说你若是男可立为太子。这侧面反映了他对皇子们普遍不满。乾隆曾想过直接从孙子中挑选继承人,但碍于森严的礼法作罢。最终在万般无奈之下,他终于决定让相对不那么糟糕,各方面平平的永琰做太子。

永琰后来登基,乾隆做了太上皇。过了三年提心吊胆的日子后,乾隆驾崩。嘉庆皇帝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


参考书目:《嘉庆皇帝》喻大华/著


小方说历史1990


大清朝建立以来,皇位传到乾隆时,没有一个皇帝是以嫡长子继位的,在乾隆看来这是个巨大的遗憾。因为立志事事要超越前人,所以乾隆在即位之初就暗下决心,“必欲以嫡长子承统,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


然而,天意却没有成全乾隆立嫡子的愿望,他一生钟爱的富察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乾隆次子永琏以及皇七子永琮)竟然都是一个命运,早夭!(永琏九岁夭亡,永琮未满两岁夭亡。)

连丧两个嫡子对乾隆的打击非常大,这直接导致在随后二十多年间,他没有再提及立储的事,直到乾隆三十八年,迫于压力,他才秘密立储。

乾隆共有十七个儿子不假,但到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储时,十七个儿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已经相继亡故,如果再加上乾隆三十一年前,出继给宗室亲王的皇四子、皇六子,理论上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实只剩下五个儿子。

按理说,两个嫡子早夭,皇长子永璜本该是机会大增的,怎奈乾隆立嫡不成,却把气都撒在了庶子身上,尤其是二十一岁的皇长子永璜和十七岁的皇三子永璋身上。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三十七岁的富察皇后病故在东巡的龙舟上。在富察皇后的丧礼中,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行礼时中规中矩,其实并没有什么过错,但乾隆因为连失嫡子、皇后,对这两个成年的庶子是怎么看都不顺眼。

富察皇后的梓宫(梓木做的棺材)刚运到通州时,乾隆就毫无由头地下了一道严旨,指责皇长子永璜在丧礼中茫然无措,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

富察皇后丧期刚满百日,乾隆又当着满洲王公大臣的面痛责皇长子对嫡母之死“并无哀慕之愧”,皇三子“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

痛责完,乾隆还杀气腾腾地挑明说,皇长子、皇三子对母后之死幸灾乐祸,有觊觎神器的野心,因此这二人绝不可能成为太子人选——

“大阿哥、三阿哥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把他们诛杀。但朕百年之后,皇统则二人断不能承继!大阿哥、三阿哥日后若心怀不满,必至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让他们兄弟相杀,不如朕在之日杀了吧。”

因为这一番惊吓,皇长子永璜不久即染上重病,两年后忧惧而死。

除开这两个悲催的皇子,再来看看剩下那五个。

皇八子永璇是乾隆身边最年长的儿子,但他有两个致命伤,一个他身上有风流文人的轻浮,好书法,做事常常颠倒主次。有一次乾隆分派诸皇子去西郊黑龙潭祈雨,这家伙竟然趁此机会,不当差,野游去了,这一些让乾隆觉得他不是承继大统的料;另一个致命伤,永璇腿脚有毛病,没有帝王仪表。

因为这两点,乾隆四十四年,他彻底失去了竞争资格,乾隆给他封了个仪郡王了事。

皇十一子永瑆比他八哥更文艺,完全就是个只知道诗情画意,不知道天下大事的文弱之徒。另一点,这家伙怪脾气很多,而且时常闹吝啬的笑话。很显然,这样的儿子不可能入乾隆的法眼,因此也被淘汰掉了。

皇十二子永璂因为生母那拉皇后为乾隆所厌恶,根本没有资格列为皇储人选,因此可以直接忽略掉。

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所有皇子中最不成器的,乾隆的这个老儿子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性情也轻佻浮躁,年纪稍长一点,就常常溜出宫禁,一身便装去外城寻花问柳。乾隆五十四年,乾隆八旬万寿庆典前大封诸子,他的几个哥哥都封了王爵,他只封了个贝勒,这一幕足以说明乾隆从未考虑过他。

五个儿子,筛掉了四个,最后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

比起其他几个竞争兄弟,永琰虽然不是最聪明的一个,但绝对是缺点最少的那一个。

首先,永琰以勤学闻名,玩命读书的劲头很足;其次,在乾隆的严厉督导下,永琰十分孝顺,品行端淳,少年老成,这一点让乾隆几乎挑出毛病;再者,太子在历朝历代都是最危险的角色,稍有不慎,不是被废,便是被搞死,永琰在被秘密立储后,有一点很可贵,时刻谨小慎微,不折腾,不走样,这无疑让越来越老的乾隆对他越来越满意;最后,永琰是清朝历代帝王中长得最端正、最富贵的一位,这份帝王颜值给他加分不少。

综上所述,嘉庆得位并没有经过激烈严酷的竞争,他得在中庸,得在没毛病——


黑句本


乾隆作为历史上长寿的皇帝(1711年―1799年),在位60年,为了不超过自己的祖父康熙,将皇位禅位给第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之后又做了三年太上皇,仍旧是最高的掌权者。虽然乾隆的皇子众多,但是与康熙皇帝不同的是,康熙的儿子文韬武略,诸多皇子出类拔萃,这才有了后期的九子夺嫡。

康熙年幼继位,驾崩后诸子成才,乾隆皇帝登基时已经25岁,执政63年,88岁即使在现在也是高寿,何况在医疗水平和药材落后的清朝,他的许多儿子都没有他长寿,他的立储选择很有限,他钟意的许多皇子已经离世,最后只能选择资质相对平平的嘉庆。

乾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早期并没有太多的礼治,随着几代皇帝的积累完善,到了乾隆时期,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达到了鼎盛,嫡庶之分在乾隆心中根深蒂固,鉴于前几位皇帝都是庶子继承大统,乾隆希望自己的嫡子继位,可惜天不遂人愿。

嫡长子爱新觉罗·永琏(1730年-1738年),乾隆皇帝第二子,生母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帝称其“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乾隆元年(1736年)被秘立为皇太子,可惜早夭。嫡次子爱新觉罗·永琮(1746年-1748年),乾隆帝第七子,生母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他是嫡出又天资聪慧,深得乾隆帝心意,乾隆有意立他为太子,可惜生水痘去世了。

孝贤纯皇后去世后,继后为乌拉那拉氏,生爱新觉罗·永璂(1752年-1776年),乾隆帝第十二子,继后乌拉那拉氏剪发触怒乾隆,被发配冷宫,不久离世,他也不被乾隆所喜,去世于乾隆之前。他们另一个儿子是爱新觉罗·永璟(1756年-1757年),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三子,早殇。

爱新觉罗·永璜(1728年-1750年),乾隆帝长子,生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乾隆早期离世。

爱新觉罗·永璋(1735年-1760年),乾隆帝第三子,母为纯惠皇贵妃苏氏,乾隆早期离世。

爱新觉罗·永珹(1739~1777年),乾隆帝第四子,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乾隆二十八年,奉旨出继和硕履懿亲王胤裪后,过继相当于丧失继承权,他也先与乾隆离世。

爱新觉罗·永琪(1741年-1766年),乾隆帝第五子,生母愉贵妃珂里叶特氏。乾隆三十年,封荣亲王,文武双全,深受乾隆喜爱,欲立他为太子,可惜他英年早逝。

爱新觉罗·永瑢(1744—1790年),乾隆帝第六子,母为纯惠皇贵妃苏氏,文才俱佳,乾隆晚期离世。

爱新觉罗·永璇(1746年-1832年)乾隆帝第八子,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氏,据传有腿疾,性情暴戾,不被乾隆所喜,但是却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子。

爱新觉罗·永瑜,乾隆第九子,母嘉妃金佳氏,早殇。爱新觉罗·永玥,乾隆第十子,母舒妃叶赫那拉氏,早殇。

爱新觉罗·永瑆(1752年-1823年),乾隆,第十一子,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氏,艺术造诣颇高,也曾是乾隆后期的备选之一。

爱新觉罗·永璐(1757年-1760),乾隆帝第十四子,生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早殇。

清仁宗爱新觉罗·永琰(1760-1820),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

爱新觉罗·永璘(1766年-1820年),乾隆帝第十七子,生母生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同母弟,也是乾隆最小的儿子,喜好游山玩水。

乾隆虽然有17个儿子,但是后期只剩下4个皇子,皇八子,十一,十五,十七,也只能从中选择相对不错的十五永琰继位。

时推开时光的大门,聆听历史的告白,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胭脂清韵


乾隆皇帝在位时间长这倒是事实,加上太上皇的日子接近64年,嘴巴上说“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实际上当太上皇也是他掌权,嘉庆只是个傀儡而已。人生七十古来稀,像乾隆这样活到80岁以上的皇帝屈指可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古代的医疗条件不是很好,人的寿命较短,所以皇帝和太子之间有时候就是熬,看谁能熬到最后。皇太子永琏首先就没熬得过,九岁就死了。后来喜欢老五,就是还珠格格里面的五阿哥永琪,结果永琪也没熬得过,26岁就死了。其余皇子死的死,废得废,左看右看只有老十五稍微顺眼点,矮子里面选将军,就他吧。

嘉庆皇帝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干掉和珅,抄没他的家产。“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贪墨的家产抵得上当时朝廷15年的国库收入,这是嘉庆皇帝一生干得最令人称快的一件事。“平庸”两个字,是后世对嘉庆的评价,清朝自他开始由盛转衰直至灭亡。


遵义陆歌


乾隆帝长寿,那么在他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早逝的皇子自然没有机会,即使他们很优秀,比如我们熟悉的五阿哥永琪(生母愉妃)。从电视剧和一些史料上来看,乾隆帝成年的儿子中,五阿哥永琪最为优秀,曾经是乾隆帝心中理想的接班人选。可惜天妒英才,乾隆帝这位最文武全才,最聪慧最优秀的儿子五阿哥永琪,在乾隆三十一年因病薨逝,年仅26岁。

那么在乾隆帝众多儿子中,最终活到成年并且活到乾隆晚年的,只有皇八子永璇(母淑嘉皇贵妃)、皇十一子永瑆(母淑嘉皇贵妃)、皇十五子永琰(母孝仪纯皇后)、皇十七子永璘(母孝仪纯皇后)。

再来看看在乾隆帝晚年的这几个儿子的秉性,八阿哥永璇是“沉湎酒色、性行乖戾、屡失上意”;十一阿哥永瑆是“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最小的儿子永璘既不爱读书,又不善骑射,却特别喜欢听戏唱曲,常常微服溜出皇宫,可见也是不成器的。相比较之下,十五阿哥永琰少年时期勤奋刻苦,学习成绩颇佳,年长后,尤喜读诸史、通鉴,对比上述几位皇子来说,已经算是比较优秀的。

再加上乾隆帝对孝仪纯皇后的爱,心中也比较偏疼永琰,故而最终选择了永琰作为接班人,即嘉庆帝。

喜欢的给阿浅点赞转发支持下;不喜欢也留下你的宝贵意见,阿浅虚心接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