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怎样做,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健康发展?

草原那一泓水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村的发展提升不容怀疑,农业生产的丰盛抗灾害能力再不断加强,农民的收入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踏步走、甚至入不敷出的现象,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并非来自属于他的那片土地。这就带给我们思考,改革开放几十年,地还是那块地,种地的还是当初的那些人,但是他们的年龄大,文化低、经营方式还是自种自销的原始经验模式。辛辛苦苦种一季、种一年,养个猪喂只羊,没有小贩商家赚得多。

在目前或者说很长一段时期,农村这种一家一户的单干种植模式改变不了。农民是一个多面手,既要当经理计划种植啥来钱,又要当个好工人争取把自家的产品打理好有个好品质好卖相,还要当推销员走市场讨价还价。谁给的价格高给谁,谁不挑三拣四便宜一些也情愿。能多挣一分都是自家的,能多省一分还是自家的。

现在有许多合作社在服务农民产供销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好地作用。但是成功的比例与广大农村相比,又很小很小。看似人家那样能成功,未必村村都能成功。

我认为经营模式要打破单一的一放到底的方式,走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由村民自由选择种植。农户在选择了种植项目后,服从技术跟踪管理服务,最好走标准化生产的路子,种植的你只管种植,后续的农产品出售有专业团队签单收购,当然走的是市场价,以质论价,标准价格打消农民的后顾之忧,一心扑在生产上。产品出售模式现在很多不再列举,唯一一种政府发挥职能在城市社区内设立经营专区与产地村一对一挂钩供销,这样减少中间商环节,从农田直通市民餐桌,市民购买少出钱买个放心实惠,农民多收人不再昼夜连轴转,种了收,收了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