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唐朝徵高句麗是成功還是失敗,為什麼?

xxhfb


高句麗是古代中國東北的一個國家,其後期的發展嚴重威脅到中原農耕國家,隋朝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最終導致國家分裂,唐朝經過唐太宗打擊、唐高宗努力之下,徹底滅亡了高句麗


夢溪暢談


<strong>唐朝徵高句麗總體上是成功的。雖然唐朝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即使是慘勝也是值得的,因為高句麗和唐王朝著兩個新興的封建王朝的同時崛起,二者之間的戰爭從短期看是二者爭奪遼東地區的主導權,但是誰能保證這個朝鮮半島上的王朝——高句麗在奪取遼東後,不會覬覦更加富庶的中原地區?因此唐朝和高句麗之間的戰爭是倆個國家生存發展的戰爭,也是倆個民族主導地區權力的戰爭。最後唐王朝的勝利,也是華夏民族的勝利。

高句麗的發展壯大,對剛剛建立的唐王朝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在隋朝時期,高句麗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長安城,高句麗疆域佔據了遼東大部和朝鮮半島北部,高句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因此與隋朝時常在地區為爭奪地區主導權,發生了諸多小規模戰爭。

因此598年隋文帝水陸兩軍征伐高句麗失敗;隋煬帝從612年614年三次征伐高句麗皆失敗,導致高句麗俘獲隋人無數,難以統計,使得高句麗對於中原王朝肆無忌憚,唐朝建立後,囂張跋扈的高句麗不知收斂,一則拒不歸還被擄掠的隋人,二則高句麗聯合百濟國攻打唐王朝的藩屬國——新羅,拒不接受唐王朝的調停,三則企圖聯合漠北薛延陀汗國來抗衡唐王朝。唐太宗從國家全局出發,決定發動征伐高句麗的戰爭。

唐太宗採取精兵,步步為營

1.李世勣攻佔高句麗的蓋牟城,俘獲兩萬多人,糧食十餘萬石。

《資治通鑑》:”壬子,李世勣、江夏王道宗攻高麗蓋牟城。丁巳,車駕至北平。癸亥,李世勣等拔蓋牟城,獲二萬餘口,糧十餘萬石。“

2.唐軍攻佔遼東城,殺敵一萬多人,俘獲敵軍一萬多人,還俘獲男女四萬人。

《資治通鑑》:”高麗力戰不能敵,遂克之,所殺萬餘人,得勝兵萬餘人,男女四萬口,以其城為遼州。“

3.唐軍攻打安市城,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率高句麗、靺鞨兵十五萬來救安市城。後唐軍進攻,高句麗軍大潰。

《資治通鑑》:”至安市城,進兵攻之。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後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

第一次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的遼東,斬獲頗豐,佔領了遼東大片土地,結束了遼東被高句麗佔據了

二百餘年的歷史,使得遼東重新回到了中國的版圖之上,遷移數萬遼東人到中國,消滅了高句麗的有生力量,這場戰爭導致高句麗的精銳部隊遭到毀滅性打擊,高句麗從此進入防守態勢。

唐高宗攻滅百濟,高句麗成砧板上的魚肉

660年,唐高宗以蘇定方主帥,統兵水陸兩軍共十萬攻伐高句麗的盟友——百濟國,百濟國數戰皆不能敵,故百濟動用全國兵力退守百濟的都城,最終唐軍攻滅百濟,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納入中國版圖,設都督府。

《資治通鑑》:”定方命軍士登城立幟,泰窘迫,開門請命。於是義慈、隆及諸城主皆降。百濟故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詔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唐滅高句麗已成定局,次年進軍

唐朝多次大勝高句麗,最終攻滅了高句麗。在攻滅高句麗後,遷移大量的高句麗人入江淮一帶,在高句麗設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個縣,設置安東都護府,統治高句麗各地。

唐王朝總結歷史教訓,並沒有貿然攻伐高句麗國,而是採取佔領遼東,使之成為自己的戰略前沿地帶,步步為營,大規模殲滅高句麗精銳力量,使得高句麗無力對抗唐王朝的進攻,剪除羽翼——百濟國,高句麗國成甕中之鱉,短期之內再也不能對唐王朝造成威脅,唐王朝為了邊境的安全,徹底殲滅了高句麗國,使之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


老王講講趣事


這篇回答如果和我上一個關於唐徵高句麗的文章一起看,應該可以更詳實一點!

首先唐朝徵高句麗分兩個階段,唐太宗徵高句麗和唐高宗滅高句麗,先回答唐太宗徵高句麗的成敗吧!

公元645、647、648年唐太宗三徵高句麗,對其統治和朝鮮半島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關於唐太宗徵高句麗的成敗,歷來就有不同的看法,認為是一場失敗的證討的原因有三:

其一,親征之役未能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即徵底征服高句麗;

其二;親征之役是以唐軍敗於安市後而終的;

其三;唐太宗本人對戰爭結果大為懊惱。

但是我認為,唐朝應該是戰爭的勝利者!

首先,從全程看,唐軍勝多負少,勝大而敗小。自渡遼東後,唐軍一路捷報,戰建安、克蓋牟、破遼東、降白巖、取卑沙,最後又獲駐蹕之捷。唐軍雖在安市受挫,但班師之日,沿途高句麗軍隊絲毫未動,顯然還是忌憚唐軍威勢。

其次,從交戰雙方得失對比看,唐也為勝者。這次(648年)徵麗,唐拔敵城數十座,“徙遼、蓋、巖三州百姓入中國者七萬人”。僅駐蹕山等三大戰役,便殺敵四萬,俘十萬。遼東殺萬餘,俘萬餘。含上其他小規模,唐至少又斬五六萬,俘十餘萬。唐還繳獲大量軍需,駐蹕之戰獲牛、馬各五萬,鐵甲萬領,唐軍則不過“戰死者幾千人。戰馬死者十七八"。唐是進改方,並無天時、地利,投入兵為也少於高句麗,這在世界戰史上也是罕見的。唐太宗三徵高句麗對於朝鮮半島的形勢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暫時解決了高句麗阻斷交通,騷擾邊境,侵佔新羅城池、掠奪人口等事端,使唐與高句麗之間保待了十多年的和平。(配圖為太宗征伐高句麗)

唐高宗徵滅高句麗起因:

公元642年,對唐友好的榮留王被權臣蓋蘇文殺害,其掌握軍政大權後,對內鎮壓不同政見者和百姓,不聽唐朝勸告徵兵徵糧,西犯唐境南征新羅,阻斷新羅入唐朝貢和日本與唐貿易之路。而自己國內連年自然災害,如公元650年“秋七月,霜雹害谷,民飢"。多次與唐戰爭,國力消耗巨大,仍窮兵黷武終引來亡國教訓。

永徽二年(651年)百濟、新羅、高句麗使臣先後入唐,高宗降璽書表明態度,警告百濟、高句麗,不得侵奪新羅土地、城鎮、否則將出兵征討。但高句麗與百濟不聽,還很快聯合起來攻伐新羅,迫使唐不得不出兵征討。

戰爭過程

從公元655年開始,唐軍多次與高句麗大戰,660年蘇定方大軍攻破熊津城,滅了百濟,公元661進攻平壤,662年圍平壤,冬天大雪唐軍返回。

公元666年(亁封元年)高句麗蓋蘇文死,為爭權,內部分裂。唐高宗再派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安撫大使,薛仁貴為後援向平壤進發,十二月又命司空、英國公李勣為大總管,兵強馬壯,糧草充足,準備與高句麗決戰。

戰爭結果

667年,唐軍水陸並進,連下高句麗16城。668年2月又奪40餘城,破高句麗五萬人之陣,斬五千,俘三萬餘人。九月,大軍會師於鴨綠江,月底進逼平壤城,寶藏王及權臣出降,高句麗亡!李勣率唐軍還師,唐高宗命先於高藏王等獻昭陵。整敕軍容,高奏凱歌入長安,獻於太廟。唐在高句麗故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高句麗遺民被遷徙各地,融入中華民族各族。

從唐高宗徵高句麗來看,應該沒有失敗可言,經過貞觀之治和高宗十五年的治理(當然還有武則天的功勞)國力極其強大,滅高句麗順應了時代潮流。

其主要成就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第一.除去了自西漢末年以來高句麗對中原王朝的多次侵撓,消除了邊患。高句麗自建國後多次進犯內地,成為歷朝歷代的心病。僅以三國時為例,“正始中,儉以高句麗數侵叛,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三國志:毋丘儉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就在輯安(今吉林集安)發現了記錄這件事件的石碑。這樣的戰爭在高句麗立國的七百年中不勝枚舉。

第二.打開了朝貢之路和貿易之路,使由新羅統一的朝鮮半島在長達200年的時間裡與唐正常交往與朝貢,使日本通過朝鮮半島與唐的交流更為便捷。

第三.一百多萬的高句麗移民大量進入關中和河洛間,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現在許多高姓,祖上即高句麗移民)增加了唐朝人力、稅收,使唐朝步入了一個更為繁榮的時代(開元盛世)。

綜上所述,如果說唐太宗徵高句麗還有所謂的失敗之處,那麼唐高宗滅高句麗則是歷史的必然,即推動了中國的強盛,又使高句麗一部分融入新羅、百濟,在新羅的統一下,建立了朝鮮半島第一個統一國家,同時他們也是當代朝鮮民族或韓民族最早的雛形。

綜上所述:我認為唐徵高句麗,唐王朝是最終勝利的一方!


閒情小樣


唐朝徵高句麗從軍事或者說短期來看是勝利了,因為唐朝達到了他的軍事目的。但是從長期和歷史來說,他們又是失敗了。


我們作為後人都知道唐以後的歷史。如果說唐之前的歷史都是我們漢人之間的戰爭。但唐以後的歷史基本就是我們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了,而這個北方政權基本就是東北政權。遼、金、清這是本身就出自東北的,而蒙古也是獲得東北後開始起飛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東北已經取代關中,開始逐鹿中原了。我們這些凡人都是從後來的歷史知道的,可是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卻是在事情沒發生前就已經預料到了,他們基本都是竭盡全力阻止遼東的崛起,不讓他威脅中原。經過他們接力的阻礙,費勁全部力量終於把這個開始凝聚的勢力徹底打散了,直到唐朝基本滅亡以後才又開始聚集起來。

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唐朝勝利了,但從後來的歷史看,我們又知道這只是階段性的勝利,在唐朝滅亡後他又瘋狂的反彈了。所以說他又失敗了,唐朝還是沒能組織遼東政權的崛起。

說了這麼多,我們還是看看唐朝經歷太宗、高宗兩代如何滅亡高句麗的吧。


唐朝和高句麗之間的戰爭,不僅是雙方的戰爭。其中還牽扯了百濟、新羅和日本。

貞觀十七年,新羅來人狀告百濟和高句麗攻陷了他們四十座城,阻斷新羅朝唐朝入朝之路。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率軍進入遼東開始與高句麗作戰,到十九年唐軍攻陷了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七萬人到中國,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隊,斬獲高句麗軍首級四萬餘級。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攻克十座城,佔領了遼東大片土地。之前,遼東被高句麗佔據了二百餘年,而且遼東是高句麗的戰略要地及重要經濟支撐點

貞觀二十一和二十二年,唐太宗又先後攻入高句麗,基本把高句麗打的重傷。

到高宗時期基本是高句麗與百濟和唐朝與新羅打。在顯慶五年的時候百濟被唐朝滅亡,在龍朔三年的時候日本也參與進來,幫高句麗打唐朝。但在總章元年時高句麗還是被唐朝滅亡。從此在遼東設立安東都護府。

從這裡可以看出唐朝完美的完成了他們的軍事目的。但在遏制東北崛起上也只是暫時的勝利,等唐朝滅亡,失去壓制的遼東開始了逐鹿中原的序幕。


昨日光


從整體上來看,唐朝對於高麗的戰爭,是成功了的。不過,這場戰爭也是盡了三代皇帝的極限。(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

我們知道,隋煬帝曾經幾次徵罰高麗,最後高麗非但沒有徵服,反而葬送了自己的王朝。而唐朝也選擇了與隋煬帝相同的做法,這自然有其中緣由。

我們首先看一下朝鮮此時的情況,在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高句麗崛起於中國東北,後遷徙至朝鮮半島,新羅與百濟則是朝鮮半島的“土著”。在這三國之中,新羅與唐朝交好。

而此時的朝鮮半島上,新羅的擴張與高句麗的擴張產生了非常嚴重的衝突。再加之新羅與百濟、日本兩個政權也偶有矛盾。因此來說,新羅希望聯合唐朝來消滅高句麗。

那麼,唐朝對於此來說,半推半就,但君主很樂見於參與這場戰爭,這畢竟會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產生非常大震懾作用。

唐高宗顯慶五年(660),百濟被唐、新羅聯軍攻滅。百濟遂展開復國運動。龍朔三年(663)百濟徹底被唐、新羅聯軍滅亡。乾封三年(668),高句麗覆滅,唐設都護府。標誌著朝鮮半島的統一。儘管日後唐王朝與新羅矛盾漸生,但此刻並無顯現。

此事的終結,標誌著東北地區暫無戰事。雖然戰爭對於國家的經濟、人口以及資源都有很大的消耗,但其取得的功績,應該值得肯定。

首先來說,高句麗對於隋唐的態度一直不恭,也時常騷擾東北地區的百姓,因此一戰,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再者,臣服於唐朝的新羅靠著唐朝的軍隊完成了對於朝鮮半島的統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唐王朝的強大。需要知道的是,唐朝面對的敵人不僅是高句麗和百濟,還有一直在後方出謀劃策的日本,這場戰爭的結束也客觀上打擊了日本的野心。同時,樹立起了一個東方大國的形象。

最後,這場戰爭的結束有利於中華文明的傳播。誠然,對於朝鮮半島的統一,最大的受益者是新羅,但是中國的文化也隨著朝鮮半島的統一而傳到了朝鮮地區,這在東亞的歷史上所產生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

行文至此,筆者不禁感嘆,當韓國人再剽竊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會特別驕傲的說:你們朝鮮,是在我們唐王朝的幫助下才完成統一的!這是我們的歷史自信!

國雖大,好戰必亡;故國雖安,忘戰必危。隋唐三代統治者,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


月曉YB


唐朝徵高句麗是成功的。

唐王朝多次征伐高句麗,最終攻滅了高句麗,實現了大一統。

唐王朝攻滅高句麗後設置了安東都護府,劃定九都督府、七十二州、一百縣的行政區域對高句麗進行統治;有唐一帶,高句麗屬於中原王朝管轄。

戰爭對於封建統治階級來說是舉足輕重的,皇帝們說的是開疆拓土,一統天下。但是戰爭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不僅折損國家的兵馬錢糧,而且帶給老百姓的傷害是更是巨大的,多少家庭傾家蕩產,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多少年無法恢復。這些統治階級都不會放在眼裡,他們要的是千秋偉業一統天下,此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雖然能夠短時間勝利,但是對於歷史的慢慢長河來說又是失敗的,因為他們的王朝不會千秋萬代。單單就某一方面來講宋王朝雖然卑躬屈膝,委曲求全,花錢買和平,但是相對來說戰爭發動的頻率非常小,老百姓能夠安享太平。

戰爭會毀滅一切。



仗劍任我行


唐朝徵高句麗止於安市城

早在隋朝之時,大隋兩代帝王就處心積慮的想要覆滅高句麗,但是卻沒有成功,隋煬帝楊廣甚至因為三徵高句麗而將大隋徹底推入了分崩離析的深淵。而到了唐朝,大唐的兩代帝王也沒有放棄征服高句麗的念頭。

在唐朝初建之時,高句麗曾經和唐朝互通友好,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的時候,高祖李淵還冊封高句麗國王為上柱國以及遼東君王。

但是這個在隋朝的時候就反覆稱臣又反覆侵犯宗主國邊境的國家,怎麼可能安穩的在唐朝邊境存在下去?在貞觀十七年間,這個唐朝的遼東君王開始倚仗身畔有突厥的支持和百濟作為盟友,經常侵犯連年向唐朝納貢的新羅,甚至皇帝下詔書也不予理會。很顯然是因為身邊有盟友在側,所以對唐朝進行試探,然後太宗皇帝便下定決心要平定高句麗。

到了貞觀十九年三月太宗皇帝親征高句麗,一路高歌猛進連克數城。同年九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安市城軍民卻下定決心進行死守抵抗,唐太宗李世民設計引誘高句麗援軍在安市城東南一戰衝級高句麗援軍。高句麗北部都督高延壽大敗,軍隊被斬首兩萬餘人。

此戰之後,高句麗在在安市城附近數個城池棄城而逃,方圓數百里斷絕人煙。隨後唐軍繼續圍攻安市城,徐世績奏請攻城之後,坑殺全城百姓,此舉被城民得知,越加死守不出。此時遼東其後已然轉寒,草枯水凍,而且唐軍糧草即將耗盡,李世民無奈下令班師回朝。

這一次東征,看似失敗而歸,但是這一次太宗親征高句麗,連續攻克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等十座城池;還從遼州、蓋州、巖州三洲,遷徙7萬人口到中原;在新城、建安、駐蹕三次大戰,斬獲高句麗軍隊首級四萬多;僅僅是大敗高延壽、高惠真一戰,唐軍便繳獲牛、馬各五萬餘,還有其他大量戰備物資,這一戰得益遠高於損失。

唐朝在太宗皇帝在位期間對高句麗的戰爭,雖然還有數次相比唐太宗親征規模要小一些的戰鬥,雖然沒有取得非常顯著的戰果,但是卻為唐高宗李治在其後的覆滅高句麗打下了基礎。


散是滿天星


肯定是成功了,唐滅高句麗之戰,是7世紀發生在高句麗、百濟和唐、新羅之間的戰爭,分為唐太宗時期唐朝擊敗高句麗、大幅削弱高句麗,以及唐高宗時期唐朝削弱高句麗、百濟,攻滅高句麗、百濟。

高句麗被滅後,唐朝建立安東都護府管理高句麗故地。羅唐戰爭後,新羅再次長期臣服於唐朝,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成為唐朝管理遼東,以及高句麗、渤海國等地的一個軍政機構。

有唐一代,遼東即鴨綠江南北的高句麗故地其主體部分仍然屬於中原王朝,新羅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


弘揚國粹小郎君


公元668年農曆九月十二,高句麗僧人信誠打開平壤城門,唐軍有機會攻入平壤,淵男建被俘虜投降。在內憂外患和長期饑荒的影響下,高句麗最終滅亡。這場由隋朝打到唐朝,斷斷續續,曠日持久,甚至於壓垮了一個朝代的戰爭總算是落下帷幕。

而關於高句麗,這個政權絕對不是一個小國,也不是什麼遊牧國家,而是一個高度成熟的農耕政權,有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戶。要一戰滅亡這麼大一個國家,純粹靠軍事力量,是非常難的。最實際的套路就是軍事為輔、政治為主。用孫子兵法《謀攻篇》的名言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只要能在高句麗內部發掘出大量”帶路黨“,或者叫”親善人士“,再多的城池、人口,也能一戰而定。不信?我們看看百濟的滅亡就知道了。

公元660年8月,唐高宗派蘇定方帶著十萬大軍水陸並進,一下子就把百濟打趴下了。百濟國有200城、76萬戶,比高句麗還多!

百濟故有五部,分統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詔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

百濟為什麼會如此不堪一擊呢?因為他們的皇族內訌了。

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逃於北境,定方進圍其城;義慈次子泰自立為王,帥眾固守。隆子文思曰:“王與太子皆在,而叔遽擁兵自王,借使能卻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遂師左右逾城來降,百姓皆從之,泰不能止。定方命軍士登城立幟,泰窘迫,開門請命。於是義慈、隆及諸城主皆降。

百濟王帶著太子轉進到了北方,結果留守的二王子直接宣佈:國王和太子都是怕死的廢物,現在讓勇敢的我來當王,帶領大家保家衛國,抵抗侵略者!皇太孫當時也在場,一看這架勢,我去,要是叔叔打敗了唐軍,哪還有我一家的活路?心一橫,帶著自己的手下投降了蘇定方。於是百濟土崩瓦解了。

那為什麼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整出了個山河破碎,遍地盜匪;唐太宗到臨時之前還在唸念不忘一舉踏平高句麗?且不論這兩位為何那麼執著要高句麗屈服,隋煬帝、唐太宗的悲劇就在於,無論他們倆怎麼展示大國仁義、王者風範,高句麗內部一直都很穩,沒有重量級”帶路黨“出現。於是,他們必須一個城一個城地攻,一個釘子一個釘子地拔,這種消耗有多大,可想而知。不光如此,為了攻心,唐軍得時刻保持仁者之師的形象,對佔領區的百姓要好吃好喝地招待,後勤壓力之大可以想象。

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6月打到白巖城下,城主孫代音表示要投降,李世民馬上就答應了,並承諾對城裡百姓秋毫不犯。李勣一聽不幹了,說,將士們冒死攻城為了啥?不就是為了攻下之後能在城裡爽一下麼?您之前也答應讓我們爽了啊!現在突然反悔,這不是打擊我們的積極性麼?李世民表示,我們是來建立王道樂土的,又不是鬼子進村!當然,將士們也絕不能虧待。我自己掏腰包賞賜他們,可以吧?隨後李世民接受了孫代音的投降,並給城裡上萬百姓食物,還獎賞80歲以上老人。甚至在白巖城裡的外兵,李世民都發給他們錢糧,讓他們自由回去,好好在高句麗宣傳大唐仁義無敵的威名。

上之克遼東也,白巖城請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軍中曰:「得城當悉以人物賞戰士。」李世勣見上將受其降,帥甲士數十人請曰:「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柰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上下馬謝曰:「將軍言是也。然縱兵殺人而虜其妻孥,朕所不忍。將軍秏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萬餘口,上臨水設幄受其降,仍賜之食,八十以上賜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巖者悉慰諭,給糧仗,任其所之。

按理來說,大唐軍隊用最大的誠意來建立王道樂土,高句麗的軍民應該丟盔卸甲,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才對。可就是事與願違,新城、安市、建安三座城池一直在堅守,唐軍始終攻不下來。

唐太宗親自坐鎮安市城下,張儉從陸路(營州)、張亮從水路(卑沙)攻建安城,新城被繞過。從6月攻到9月,唐軍一直打不開局面。唐太宗準備繞過安市,先攻建安,甚至還有人建議他玩得更大一些,直接殺向烏骨、平壤。在李勣、長孫無忌的勸說下,李世民終究沒敢這麼玩。其實,唐太宗之所以沒有像隋煬帝一徵高句麗那樣狼狽,就是因為他拒絕了直驅平壤這種險招。沿途的釘子沒拔掉,大軍就長驅直入,後勤線隨時會被切斷的。

(李勣)對曰:「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軍糧皆在遼東;今踰安市而攻建安,若斷吾運道,將苦之何﹖不如先攻安市,安市下,則鼓行而取建安耳。」群臣亦言:「張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麗兇懼,併力拔烏骨城,渡鴨綠水,直取平壤,在此舉矣。」上將從之,獨長孫無忌以為:「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徼倖。今建安、新城之虜,眾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上乃止。

想當年,隋煬帝不信邪,遼東城還沒打下,就派出九路大軍直驅平壤。因為補給線隨時會被切斷,所以這幫人只能自帶乾糧,負重行軍。最後到達平壤時,乾糧吃光,一看平壤城又堅固,不可能短期攻陷,於是軍心渙散,一觸即潰。

秋,七月,壬寅,至薩水,軍半濟,高麗自後擊其後軍,右屯衛將軍辛世雄戰死。於是諸軍俱潰,不可禁止,將士奔還,一日一夜至鴨綠水,行四百五十里。將軍天水王仁恭為殿,擊高麗,卻之。來護兒聞述等敗,亦引還。唯衛文昇一軍獨全。

初,九軍度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鉅萬計,失亡蕩盡。

戰爭進行到9月,李世民的後勤終於到了極限,唐軍只能撤退了,畢竟這種“王者之師”的打法太耗錢糧了。

而唐高宗上位後,形勢就好多了。先是百濟皇族內訌,200多城,76萬戶被一舉平定;接著高句麗的執政官(莫離支)淵蓋蘇文去世,他的兩個兒子也內訌了!袁紹死後,袁譚袁尚內訌得一塌糊塗,於是袁譚邀請仇人曹操來幫他打弟弟。這種神奇的操作,直接幫曹操平定了北方。淵蓋蘇文死後,大兒子淵男生、二兒子淵男建都想接任執政官的位置,於是內戰開始了。淵男生也做出了和袁譚一樣的操作,熱情邀請大唐出兵幫他打弟弟,並讓他的兒子當“帶路黨”。

男生懼,不敢歸;男建自為莫離支,發兵討之。男生走保別城,使其子獻誠詣闕求救。六月,壬寅,以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將兵救之;以獻誠為右武衛將軍,使為鄉導。又以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同討高麗。

這種機會,唐高宗怎麼能錯過?馬上派唐軍殺入高句麗,和淵男生匯合,並扶持他成為”偽軍“首領。

九月,龐同善大破高麗兵,泉男生帥眾與同善合。詔以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

有了這種級別的”帶路黨“,後面的戰鬥就順利多了。比如唐太宗始終無法攻克的新城,這一次壓根沒有抵抗,直接投降。

勣初度遼,謂諸將曰:“新城,高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城人師夫仇等縛城主開門降。勣引兵進擊,一十六城皆下之。

再比如,薛仁貴只帶3000人就敢去攻打扶余城,很多將領都認為兵太少,不可能成功的。薛仁貴表示你們懂啥,對方已經軍心渙散了,睜大眼睛看著吧。結果,不但扶余城被攻陷,周圍四十多個城都望風而降。

薛仁貴既破高麗於金山,乘勝將三千人將攻扶餘城,諸將以其兵少,止之。仁貴曰:“兵不必多,顧用之何如耳。”遂為前鋒以進,與高麗戰,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遂拔扶餘城。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

668年9月,李勣兵臨平壤城下。想當年,蘇定方圍攻了半年無法攻克的平壤,李勣一個月就搞定了。因為守軍已經無心抵抗,願意和大唐同建王道樂土的前仆後繼。先是淵男建的弟弟淵男產帶著傀儡國王投降,接著淵男建的心腹打開了城門,高句麗正式宣告滅亡。

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勣軍繼之,圍平壤月餘,高麗王藏遣泉男產帥首領九十八人,持白幡詣勣降,勣以禮接之。泉男建猶閉門拒守,頻遣兵出戰,皆敗。男建以軍事委僧信誠,信誠密遣人詣勣,請為內應。後五日,信誠開門,勣縱兵登城鼓譟,焚城四周,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麗悉平。

綜上,660年之後,百濟、高句麗的上層建築都出了大問題,被唐高宗抓住了機會。其實也可以說因為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大幅削弱了高句麗,奠定了滅亡高句麗的基礎。然後唐太宗留下不斷進攻削弱高句麗的戰略,唐高宗繼續這戰略,逐步削弱高句麗,最終攻滅高句麗。在高句麗內訌之前,高句麗的主力已經被唐朝攻滅了。無論高句麗是否內訌,都必然被唐高宗攻滅。





點滴見證


自然是成功的。

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是唐朝與高句麗的第一次戰爭就是是有名的“薛仁貴徵東”,發生於645年。當時在642年,蓋蘇文殺死高句麗榮留王后,立高寶藏為王,並自封為“大莫離支”攝政。為討伐蓋蘇文和保護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和長孫無忌親征高句麗。645年,唐軍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遼寧海城)受阻,再也無法前行。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唐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唐太宗於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麗的戰役擱淺。直到668年,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在新羅配合之下消滅了高句麗。高句麗直接被滅,所以自然是成功的,我國古代一直有外來民族的侵擾,但中華民族勝在文化強大,其他民族不是被融合就是被驅逐,使得中華民族傳承不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