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育兒路上也有水到渠成:孩子,我允許你做紅花旁的綠葉

上週末,我和兒子在廚房做煎餅,女兒在客廳裡閱讀繪本。

因有好些字不會認,她就時不時地跑到廚房問我們,這個字怎麼讀,那個是什麼意思。

兒子笑著對女兒說:“妹妹,等你五歲的時候,哥哥就教你查字典,以後你就可以自己認字了。”

女兒問:“哥哥,你長大是要當老師嗎?為什麼這麼喜歡教我東西啊?”

看著這兩個可愛的小傢伙,我隨口問道:你們兩個長大後要幹什麼呀?

兒子說,他的願望是當一名發明家,發明一種可以治天下所有傳染病的藥。

雖然從醫學的角度來講,世上並不可能存在“萬能藥”,但我還是小心地保護著他的童心,誇他是一個有想法的男孩。

我又問女兒:“那麼你呢?長大後想做什麼?”

四歲的女兒頭也沒抬,盯著書說:“我想當圖書管理員。”

我又追問其原因,女兒答道:“可以隨便看書啊,並且想看什麼書都可以。”

婆婆在客廳裡聽到了我們的談話,衝著女兒說了一句:“你這個傻瓜,你要說你想當作家嘛,寫書給別人看,不要這麼沒有出息。”

我打斷了婆婆的話,告訴女兒:你的願望很美好。

育兒路上也有水到渠成:孩子,我允許你做紅花旁的綠葉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女兒在對未來的願望上表現出“不思進取”了。

年前和朋友們搞了一次家庭聚會,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

在聚餐快結束的時候,不知道是哪家的孩子,自顧自地跳起了舞。

大家都拍手稱讚,誇這孩子將來必能成器。

孩子落落大方地表演完,又說著自己的小小規劃,說她長大後的志向是當舞蹈家。

於是,大傢伙就挨個地問席間的小朋友,問他們長大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有想當科學家的、有想當作家的、也有想當畫家的。

輪到我女兒時,我正在給她整理外衣上的飯粒。她一本正經地說:“我長大後,想當媽媽。”

我能感覺到,當時那兩秒鐘的沉寂,而後就是大家禮節性地鼓掌。

孩子爸爸對女兒說:“當媽媽不算理想,每個女孩子長大後都會當媽媽。”

可女兒還是說她就想當媽媽,還說想像媽媽一樣,工作之餘照顧好自己的寶寶,給她們和自己穿美美的衣服。

大家愕然,面面相覷。

育兒路上也有水到渠成:孩子,我允許你做紅花旁的綠葉

直到上學期幼兒園快放假時,女兒的班主任給我打了一個電話:按照幼兒園的慣例,學期結束前,園裡會組織一次遊園活動。

活動的目的是增強小朋友之間的溝通,讓他們學會表達和與人相處,所以要求每個小朋友自己邀請一位同學結對。

班主任說,全班有大部分同學都舉手表示,想和我女兒結對。

理由很多:會照顧別人、不愛生氣。

掛掉電話後,我笑著對身旁的女兒說:“你們老師是在誇你呢。你有這麼好的人緣,以後可以去衝一衝,成為班級裡的‘領頭羊’。”

女兒抬頭對我說:“媽媽,我不想成為羊,我只想做一個快樂的小女孩。”

那一刻,我忽然被這個四歲的小女孩打動了。

顯然,她根本不懂什麼叫做"領頭羊",但是,她卻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一個快樂的人。

是啊,如果健康、如果快樂,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呢?


育兒路上也有水到渠成:孩子,我允許你做紅花旁的綠葉

不管她長大後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但成為一個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熱心的朋友,不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嗎?

作為父母,我們一生對孩子所祈求的,不就是這些簡單的幸福嗎?

至於那些遠大的志向,不都是以這些為基礎,在這些簡單事物上升華後的加分項啊。

沒有了做人做事的基礎分,單有加分又有何用?

為人父母,被這個浮躁的社會逼著向前、逼著攀比。

我們計較著自己的收入、職位,我們也總是按自己的意願,設計著孩子的未來。

還總是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對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高要求:

今天要學算術,明天要學樂器,後天,聽見隔壁孩子在朗讀,又想發展他的語言能力……

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被動地應付著一切,至於是否願意,是否真的喜歡,他也很茫然。

因為他們尚小,父母們崇尚"逼一把",因為他們無力反抗,我們更是信奉"為你好"。

但是,被父母意志"綁架"的孩子,可能並不想被你這樣安排著。

正如為人父母的我們,也不想被人所安排,所設計,所要求。

育兒路上也有水到渠成:孩子,我允許你做紅花旁的綠葉

所以,不要再以愛的名義逼孩子了,你真正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啟發孩子、引導孩子,讓孩子從心裡感到被尊重,願意把心裡的話講給你聽。

有了這些基礎,孩子眼裡的"你要我做",就會變成"我自己要做",這時你會發現,孩子做出的成績往往超出你的想象。

最主要的是,他在做這一切時,心裡是完全自願的,整個人是充滿著喜悅和陽光的。

而這些,收穫的絕不僅僅是當下孩子在做的事情,而是他學習的"源動力"。

有這樣正向的源動力,在往後的學習和成長的路上發展成科學家、畫家、作家等,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看似"不管"的背後,實則藏著父母對孩子最高階的"培養"。

因為"我要你學"的背後,會有"我不想學"的一股反向力量在與之抗衡。

但"我想要學"和"我尊重你學"卻是同一方向的力量。

一邊在削弱學習的源動力,另一邊是在原有的驅動力下加上翅膀,誰能更容易接近成功,也就不言而喻了。

培養孩子,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比技能更重要的是德行。

父母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再以己之力去引導和啟發孩子。

剩下的事,就是靜待花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