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对你影响最深的一本文学作品是什么?为什么?

待花解语


对我影响最深的一部文学作品是路遥《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重新确立了我的价值观,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

以前我不喜欢读书,19岁的时候我谈了一场该死的恋爱,从而彻底改变了我,那时我心灰意冷,后来我喜欢上了小说,从中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当时有一些完全不明白的事情,也在小说中懂了,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所带给我的影响。特别是当我读到路遥《平凡的世界》,更是被震撼了,我不知道文学离自己那么近,里面所描写得事情,那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过的生活,这让越发的喜爱文学。

路遥的小说很写实,而在《平凡的世界》里一个又一个故事,让我沉醉其中,尤其是对于孙少安和孙少安对于理想的追求,还有他们身上那种拼搏精神让我很是感动。这种独立于小说之外的价值观,其实正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去追求的一种人生。

《平凡的世界》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是描写了大西北一个叫双水村的地方,以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拼搏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如何在艰辛的环境下苦苦扎挣,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人生。

这部小说洋洋洒洒,长达一百多万字,分成了三卷,路遥写了好几年,里面的每个人物也是栩栩如生,那就像是身边的人。而他们的故事也是极为真实。虽然很小的时候也读过一些武侠小说,可是觉得很遥远。但是《平凡的世界》不一样,它很写实,所描写得故事,正是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孙少平与金波在县城读书,每次回家的场景让我很有感触,两个人共用一辆自行车,一个人骑着驮另一个人,累了之后就换另一个人骑。这段描写那就像是在写我一样,当年我去县城读书回家,也是一样坐别人的自行车回家,两人换着骑。我读到这一段描写时感同身受,立马喜欢上了这部小说。

后来长大了一些,又陆陆续续读过两遍,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这也正是文学最具有魅力的一个地方,往往可能只是那么一段看似很普通的描写,但是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而整部小说写得也是生动有趣,读了之后也是立马能够从中会有所收获,能够明白更多的道理。


品诗读词


对我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上小学时就听老师讲过四大名著,其中对红楼梦印象最为深刻,上中学的时候时候《红楼梦》中的有一章节被选入语文课本,那是初次接触《红楼梦》,很喜欢那篇课文,当时心里就很想看到红楼梦的全版。那个年代父母根本不会拿钱给我买那些他们认为的闲书。

终于在放暑假的某一天,一个姓秦的医生阿姨和我们在一起聊天时告诉我她家有全版《红楼梦》,于是我借来读,厚厚的四本书,看得我如痴如醉,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比如描写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深深被曹公的文学造诣所折服。


豆腐阿姨3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在回答问题之前做个自我介绍:我是酷爱诗歌三十多年的龙飞雨,在此期间也断断续续写了三十多年的诗词。要说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是《三国演义》,至于为什么,请看下面详解:

一、对此书产生兴趣的起因

那是在读中学时期,最初并不知道四大名著是什么,只是听我的语文老师讲课外话,提到了四大名著,才有了一点印象。我的老师是学中文专业的,对文学情有独钟,为此,我也经常课后请教老师文学的问题,但那时学业很重,没有空余的时间去读这些课外的书籍,何况又不是必修课,但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把兴趣藏在心里......

二、第一次泛读

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课程安排比中学时宽松了许多,也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去浏览一些课外的读物,我是学机械制造专业的,文学并不是我的主要课程,但对兴趣一直无法忘怀,一有时间便去图书馆浏览,至于文学书籍在图书馆里只是凤毛麟角,偶尔也能看到一些。

真是老天眷顾,竟找到了一本《三国演义》,于是开始阅读,卷首便是明代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幅画面奔来眼底,读来热血沸腾,那是一段血雨腥风的画面,一段肝肠寸断的历史,一幕幕权利的角逐,一幕幕贫困的不堪,一幕幕侠肝义胆的抗争。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精雕细琢,在留下的一个个悬念里,看了一章又一章,一遍又一遍,但依然感觉没有读完......

三、对自己的影响

时光飞逝,转眼毕业工作,繁忙的工作,再也没能抽出时间去精读,但我却喜欢上了杨慎的那首词,在以后的岁月里,每当有空余时间便创作诗词,记录当时的经历,记录风景,记录感慨,记录曾经......

总之,《三国演义》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部文字作品。


诗意龙飞雨


要说对我有影响的小说应该是《安娜·卡列尼娜》了,去年我是第二次读这部名著,二十几岁时读过,作为一部世界名著,可谓是名满天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我最崇拜的作家,这次读《安娜·卡列尼娜》是因为 “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名言的出处全程地理解一番。我不是一气呵成地读,读了有一个月的时间。有如下感悟;

一,不成熟的爱情破坏了婚姻。

主人公安娜对伏伦斯基的爱,那种不应该发生,却不能不发生的爱,那种注定不会有好结果却甘之如饴的爱;安娜自以为追求的东西真是“爱情”吗?心理学对爱情的定义是:“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同时,爱情具有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利他性。安娜与情郎的只做到了相异性与生理性。安娜的身心成熟吗?不成熟,否则她即便觉得自己应该结束这段婚姻并组织另一个家庭,也不应该采取如此不计后果、先斩后奏、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家庭、孩子、两个男人的问题,她选择了最荒唐的方式,在此之前,她并不完全了解这位让她如此“豪赌”的男人——这个男人在此之前是个公认的花花公子、并分分钟可以抛弃他的“女友”,她也没有考虑过她的选择可能带来的诸多显而易见的后果——丈夫的愤怒、儿子的痛苦、社会的鄙视、情人家里的排斥……甚至偷情的性生活可能带来的怀孕后果,直至在生与死之间她自己都考虑得不是很清楚——从她稀里糊涂的自杀可以看出。这是个糊涂的女人,她美丽的外表下面脑子是一团浆糊、思维是一团乱麻、内心是一团躁动。她并不成熟,她的情感也不成熟,所以这种情感不应该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伟大的爱情”。最后,安娜自杀时,她应该满怀对丈夫、儿子的愧疚,对伏伦斯基的憎恨与蔑视,以及对自己的追悔与救赎……她说到:“上帝呀,饶恕我的一切吧!”

二,安娜是一面镜子,可警醒一些女人。

1、当她与伏伦斯基一见钟情并沉醉其中时,应该告诉她这是很正常的情感,但未必是爱情。是呀,安娜与大她二十岁的位高权重的男人在一起过了八年,得到了老夫少妻的痛爱与物资地位上的满足,并为其生了一个儿子,即便不能算幸福,但可以算一个健康稳定的家庭,当她接触到风度翩翩、年纪相仿、又有手段的男人,当然会萌发一种异样的快乐与情感体验,这非常正常,但有几个问题必须要及时的问自己:这个男人靠谱吗?你对他了解吗?他对你的感情会持续吗?他有责任与担当吗?他值得你托付吗?你们激情体验会亘古不变吗?你们会有将来吗?你们会幸福吗?你们可以共同承担为此付出的代价吗?对于这种“高难度”的事情处理是否有其可靠的计划?如何实施?理性与情感看似对立,但无论什么样的情感之水,没有理性的容器进行装载,终将流尽、没有结果、死无葬生之地……

2、如果安娜告诉我们,一切我都想好了,我就是要和他在一起,什么样的压力我都愿意接受!那好,第一步,请克制好你们的激情,“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当务之急,不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更不可能在自己家里幽会、交欢、生宝宝,你们应该各自去做身边人的思想工作,伏伦斯基要先向家里面人知会清楚,阐述自己的决心以及将等到安娜完全脱离夫妻关系后方才明媒正娶,而安娜应该打好“可怜牌”,“跪求”丈夫的原谅与成全,事实证明后来卡列林是松口了的,至于孩子,安娜你就想都不要想了,即便在今天法庭判抚养权,不出意外都会判给省部级高官、有着良好教育条件、无过错方的卡列林,从情感上来说,你自己给丈夫带了绿帽子,与情人结合,还想顺带手把与丈夫的孩子也带着走,用今天世俗眼光、心平气和来看,都是不可思议、不可商议的,失去孩子本来就是安娜这局“豪赌”中必须牺牲的筹码,更何况,她的情郎也并不待见这个孩子,他们的抚养能力也远远不及男方这边,更别说教育与健康成长的环境。其实,最后这场三角关系就“死”在这个问题上,安娜想要孩子,于情于理卡列林即便同意离婚也不可能放弃孩子的抚养权,而伏伦斯基很显然也不想要这个孩子,他想和安娜继续再生一个孩子,安娜毅然决然的拒绝,这充分说明,安娜自己本来就没有考虑清楚,自己改嫁后将面临的实际问题,她天真的认为:“我追求我的爱情,大家都应该依着我呀!问题在于,她离开的男人却要带走他们的儿子,她选择的男人却又不愿再和他再生儿子……安娜!你真是富有个性的任性呀!不是什么好事儿都要被你赶上呢?悲剧就是这样上演的……最后,我只想说一句我经常给我身边结婚生子的女士说的话:“女人!一定要有智慧呀!”

 





自由自在的老苏


对我影响最深远一本的文学作品是《庄子》。《庄子》又称《南华真经》,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周的作品。《庄子》这本书全书十万多字,很多人把这本书归纳为哲学作品,或者道家思想经典。但是无法否认保有极高哲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前提下,这本书同时还是一部让人惊叹的文学作品。

对我的影响(一):我的账号名称就是受《庄子》启发

世人一谈咱们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的代表就是李白。其实最早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家应该是庄子。你可以读读《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哪一篇不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呢?

后世评价《庄子》文风——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我取账号名称就是收到了这个影响,意味书写文章、发表意见能行文恣意,不受世俗的桎梏,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于是我给自己的账号取名“行文恣意”。

对我的影响(二):让我的文风不拘泥于形式

《庄子》的文章,按照今天题材的划分来看应该都是属于议论文的。但是明明是输出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却让人读出散文的味道。这是《庄子》文学造诣伟大的地方,也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一点。

原来写议论文不一定要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固定模式去写作。文学作品的本真才是重要的,要注重论点与论据已经文章整体的内在精神联系,不是在意那千篇一律的固定套路。

于是我的文章和诗歌才那么的自如洒脱、清新自然!感觉浑然天成。

对我的影响(三):改变了我的高考语文成绩

我高中期间语文真的很烂,坦白地说语文除了高考时就没有及格过!那是一段尘封十年的往事,高中时语文老师一直提倡我们各种被素材,各种套用他人优美的语言。我这个人,一直是不齿于做这种事情的,然后呢每次都硬着头皮去跟风和其他同学一样也去那样做!

结果显而易见了,每次成绩都不理想尤其是作文!还是在那种批改标准极松的情况下。高考前,我有幸读到了《庄子》的全本。就是庄子给了我信念,让我做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写作,去学习。

高考语文成绩出来时,我真的很开心,我不但及格了还超越大部分同班同学。成绩就不公布了,各省每年情况不一样没多少参考价值。

结语:《庄子》这本书真的对我影响很大,影响了我做人的风格;影响了我的文章习惯;更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是行文恣意的作者丘山直心,希望看到这篇问答的人能记住我。


行文恣意


你好,你是眉画张敞,看到你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很少买书,但是我买了一本《活着》,作者余华,这本书花了我35元,这本书我是读了又读,感触颇深。最近,在央视的《朗读者》栏目中,正好看到邀请了《活着》的作者余华来到节目中,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除照片外的余华的形象,听到他朗读自己的作品,也加深了我对他作品的理解。

年过半百,经历了很多,对生活也有很多感触,自以为看透了生活的真谛,但是仔细品读《活着》这本书,从文中的福贵身上对人生、对生活、对活着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活着是忍受,而不是进攻和抱怨。我们要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我们和我们的命运之间互相感激,同时又互相仇恨,但是谁也无法抛弃对方,直到我们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其次,“生活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别人的看法”。这小说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文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他的讲述中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别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他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为自己活,活出自我,别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人生有苦痛有时更多地来自与他人的比较。

再次,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别人的人生我们还是不要过多地评价和臆测。在我们看来,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可是我们看到福贵在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中是充满了幸福和欢乐的,他的妻子、他的子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老牛都是最好的。所以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们又何必随意置喙别人的生活呢!

总而言之,这部小说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这样的一名话:人生的勇敢在于看透生活的真相,我依然热爱生活。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像福贵那样: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摧残,依然坚定的生活下去,与老牛相伴,时常在小河边哼着那不为人知的小曲。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感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眉画张敞


记忆中印象深刻的还属小时候所看的连环画《西游记》。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对孙悟空角色的精心刻画:没有高大上的歌颂赞美,而是一个率性随意却不失冲天豪气、桀骜不驯中亦有哀乐怒喜、且不失机灵活泼的平民化人物形象,他那略带瑕疵的“平民性格”这一内在因素深深地感染并吸引了我。光阴荏苒,白马过隙,但孙悟空一直在心底磐然犹新,永不褪色。

一切艺术来源于生活,他就是一个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亘古传奇。

作品里吴承恩精准的把握孙悟空猴性特质,构思出了一系列稀奇古怪却又笑点十足的情景。例,孙悟空漂洋过海来到民间后,模仿人们的种种生活习惯。首先模仿人走路,学人喝酒吃面。最为传神的当属他吃面时,手捏筷子站在桌上欲与面条试比高的场景描写,叫人莞尔不已,捧腹大笑。正是这些细腻生动的动作刻划,直让孙悟空的活泼可爱模样栩栩如生,在书中跃跃欲出,妙趣横生,犹带三分人间烟火气息。

大闹天宫时与二郎神斗法,孙悟空变作一座道庙,可兀自发觉尾巴碍事,没地儿撂搁。无奈,只好让尾巴做了根长长旗杆,楞楞挂上一面小旗帜迎风招展……猴的性格特征加上人的内在性情,强烈突出喜剧情节的张力效果,趣味无穷。





潇湘圆梦


真的,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久,才动笔。

看到的第一印象准备回答《西游记》,30年前在农村读初中,好不容易找本课外书,所以读得很投入,印象深刻。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本大部头小说。

后来又想了想,这个是不是太幼稚了,准备回答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或者后来的余秋雨的《山居笔记》。

可是,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回答《西游记》。因为,感觉自己的性格受这本书的“毒害”最重。

首先,这部神魔小说,让我的性格神魔不分,喜怒无常,自己都受不住自己。

对工作,有悟空的狂妄自大也有沙僧的任劳任怨,两头不讨好;

对老婆,有猪八戒的专一痴情(对高小姐)也有八戒的色胆包天;

对朋友,有三藏的拒人千里也有八戒的来者不拒;

对下属,有三藏的婆婆妈妈也有悟空的放任自流。

其次,这部现实主义作品,让我的性格过于现实,愤世嫉俗,得罪了很多人。

这一点,受悟空的影响大些,可是我忘了他是个了无牵挂的“自然之子”,有七十二变,连天皇老子都奈何不了他,强烈的个性给工作、生活带来了不少的困惑,看到“白骨精”就要打,看到“黄风怪”就要收,也不管打得打不得?收不收得了?

“降妖除魔”工作是搞得不错,可是,把天上地下的神仙、真人都得罪晚了。赢了也是输了。

后来,年龄大一些了,开始向八戒靠拢了,与人为善多了,偶尔也当点无关紧要的“和事佬”,在丈母娘家也像八戒那样贤惠了。

最后,这部古典小说的超魔幻想象力,让我时常好高骛远,上当不断。

一直到现在,我都对神怪玄幻小说兴趣不减,对灵丹妙药深信不疑,特别是对传统的“草头茅根”就是中草药十分热衷。旅游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先了解这个地方有没有什么名贵中草药,什么灵芝、野天麻、肉苁蓉、黑枸杞、天山雪莲等等,都爱不释手。上当不少,挨骂不少,但是,还是乐此不彼。

从小看这本书,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反正都这样了。当然,在后面的阅读中,也有一些书在影响着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让同志们见笑了。


武哥说文


电视剧《天道》

悟性不好,虽然里面的商战故事经不起推敲,但是里面的反映人性的东西可以借鉴。

1.天道既人道,读懂了人性就掌握了最复杂的规律。

2.世间本无事,何处惹尘埃。人的初始状态都是健康天真有活力的。为了达到目的,做了很多努力。却被自己制造的祸端给害的。比如:烦恼,健康,生命,友情,等等。

3.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知识、成就和能量。这是成长的环境形成的,很难改变。剧中的“”文化属性“”决定了他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和道德水准。丁元英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的时候,他是看这个人的文化属性,进而推导出他的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接下来有可能发生的行为。

4.与另一半的相遇是机缘,平淡的生活中要提携和成全。没有索取才是正道,方得始终。主人公的感情值得敬佩。

5.多行善举,少说话。努力经营好家庭和事业,赚到的要分好,学到的要教好!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抗击疫情 有你有我 河北我们在行动

终南山加油 祖国加油

今日头条 疫情之下 众志成城 攻坚克难


A不醉不笑陈


元代王实甫所著的《西厢记》!我曾经去过山西永济的普救寺,遥想张生当年穷困潦倒寄宿在此!為改变自己命运而努力奋斗的寒门学子,最终成為人们仰慕的社稷英才……一路走来,真不容易:逆风飞揚,向阳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