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十多位院士候選國家獎項:清華校長與李蘭娟院士入榜,鍾院士無緣

每年年初,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的提報工作都會有序開展,後三個獎項獲獎人數/組織的數量相對較多,唯獨最高科學技術獎,只授予科技工作者且每年人數不超過2個,哪怕空著。

最高科學技術獎是2000年設立的,由最高領導人頒發證書和獎金,獎金定額800萬,當然,能獲得該獎項的無一不是有重大卓越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產生的效益難以估計。今年最高科技獎的提報工作已經結束,與大家分享下各大公開渠道收集到相關候選人信息(還有其他網絡未公開的渠道),都是院士,其中有包含了奮鬥武漢一線的李蘭娟院士。

十多位院士候選國家獎項:清華校長與李蘭娟院士入榜,鍾院士無緣

第一位:李蘭娟,浙江大學,工程院院士,1947年生。

李院士,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傳染病學科帶頭人,也是我國人工肝領域的開拓者。因為武漢疫情,李院士在傳染病領域的精湛造詣被大家所熟知,但她在人工肝領域的科研成果極其突出,大大降低了我國肝病人的死亡率。曾獲得6次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次,一等獎2次)和6次浙江科技進步1等獎。

十多位院士候選國家獎項:清華校長與李蘭娟院士入榜,鍾院士無緣

第二位:何繼善,中南大學,工程院院士,1934年生。

何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地球物理領域研究,首創多種地電場理論並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曾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5項,多次獲得國家級稱號。

十多位院士候選國家獎項:清華校長與李蘭娟院士入榜,鍾院士無緣

第三位:葛昌純,北京科技大學,科學院院士,1934年生。

葛院士是北科大博士生導師,是我國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領域的著名專家,長期致力於材料學領域研究,對我國材料科研工作做出突出貢獻,“兩彈一星”國家工程也離不開他的付出。曾獲得過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獎項。

十多位院士候選國家獎項:清華校長與李蘭娟院士入榜,鍾院士無緣

第四位:汪品先,同濟大學,科學院院士,1936年生。

汪院士是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也是教育部海洋地質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海洋生物環境的研究,是我國古海洋學的先驅者,為我國海洋地質研究工作作出突出貢獻;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

十多位院士候選國家獎項:清華校長與李蘭娟院士入榜,鍾院士無緣

第五位:劉盛剛,電子科技大學,科學院院士,1933年生。

劉院士是國際著名的電子物理學家,電子科大博士生導師,還是美國/烏克蘭科學院院士,他在微波電子學、等離子體等電子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獨創一系列理論,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曾30多次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項。

十多位院士候選國家獎項:清華校長與李蘭娟院士入榜,鍾院士無緣

第六位:李德仁,武漢大學,科學院/工程院院士,1939年生。

李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遙感測量專家,是測量遙感信息工程國重實驗室主任,還是歐亞科學院院士,光谷首席科學家。他在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領域貢獻突出,提出多種數據挖掘理論,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十多位院士候選國家獎項:清華校長與李蘭娟院士入榜,鍾院士無緣

第七位:王大中,清華大學,科學院院士,1935年生。

王院士在1994-2003年期間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職務,是核工程領域專家,還獲得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澳門大學、早稻田大學等名校榮譽博士學位。他在60年代就領導了我國首個自建反應堆的全過程,在80年代還首創世界首座5兆殼式供熱堆,可以說是我國核工程的先驅者,曾獲得眾多國家級科技獎項。

十多位院士候選國家獎項:清華校長與李蘭娟院士入榜,鍾院士無緣

以上這7位院士便是來自高校單位的最高國家科技獎的候選人,同時還有6位來自其他科研單位的兩院院士:

徐志展:中科院院士,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1935年生,物理學家;

安芷生:中科院院士,地球環境研究所,1941年生,地質學家;

吳祖澤:中科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1935年生,血液學研究專家;

程國棟:中科院院士,環境與工程研究所,1943年生,凍土學家,上海師大地環學院名譽院長;

趙梓森:工程院院士,中國信息科技集團,1932年生,光纖通信專家;

劉中明:工程院院士,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1964年生,石化領域專家;

十多位院士候選國家獎項:清華校長與李蘭娟院士入榜,鍾院士無緣

綜合以上信息,大家可以看到,13位院士當中,大多數都出生於30年代的老專家,本身有深厚的科研底蘊;劉中明院士是60年代出生的,歷屆最高科技獎項當中,這種年齡段的院士比較少見,而李蘭娟院士也比較出彩,是1947年的,相信今年入選的呼聲也比較高。大家肯定也很好奇,為何鍾院士沒有被提報,部分網友表示,雖然鍾老在03年表現突出,但他距離這個獎項還有一段距離,不知道大家怎麼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