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緊扣“八要素” 踐行“五步法” 貴安書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新篇章

產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和長久之策。

近年來,貴安新區緊扣“八要素”,積極踐行“五步工作法”,探索創新工作機制,推進產業革命,發展特色產業,書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新篇章。

加強組織領導 構建黨建扶貧格局

2月10日,貴安新區高峰鎮巖孔村村民委員會辦公室,一場“緊張”的村級會議舉行。

會議指出,在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階段,巖孔村村支兩委,特別是黨員幹部要比往常發揮更加強有力的作用,一邊帶頭抓疫情防控,一邊示範引領抓農業生產。

隨後,巖孔村的黨員幹部紛紛出動,組織村民搶修之前被雪災壓垮的蔬菜大棚和羊肚菌大棚;引導村民走進田間地頭種植蔬菜;想方設法幫助菜農銷售蔬菜……促生產、做示範,在巖孔村產業發展中,巖孔村基層黨組織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而實際上,在探索黨建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助力脫貧攻堅新路子的道路上,巖孔村只是貴安新區的一個典型縮影。

近年來,為了紮實推進脫貧攻堅,貴安新區牢牢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牛鼻子”,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核心引領作用,大力推行“黨組織+”模式,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貴安特色的黨建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助力脫貧攻堅新路子。

工作中,貴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切實履行黨委、政府主體責任,在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的同時,努力構建全社會大扶貧格局。

2019年,貴安新區制訂下發《貴安新區2019年春季攻勢行動方案》《貴安新區“五個專項治理”整改工作方案》《貴安新區2019年脫貧攻堅督查巡查反饋問題整改工作方案》等多個文件;新區黨工委、管委會主要負責同志全年累計召開脫貧攻堅“春季攻勢”“五個專項治理”“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解決、脫貧攻堅“夏秋決戰”等各類工作會議15次;新區管委會分管負責同志主持召開脫貧攻堅專題會議12次,及時對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新區領導班子成員累計下基層調研脫貧攻堅工作110餘次,切實瞭解困難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督促指導脫貧攻堅工作抓細抓實。

正是得益於新區紮實的組織領導和構建的大扶貧格局,原本只零星種植蓮藕的巖孔村,如今在產業扶貧、產業興村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目前,巖孔村已建有蔬菜大棚23個,佔地面積13畝,蔬菜露天種植150畝;羊肚菌大棚單體棚43個、連體棚1個,佔地面積25畝;小龍蝦養殖面積280畝,各種產業相繼發展,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初見成效。

創新工作機制 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連日來,位於貴安新區馬場鎮新院村的康牛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負責人龍明高有些忙碌。他一邊帶領合作社工作人員加強疫情防控,一邊想方設法保證合作社養殖基地的生產和銷售安全。

在新區眾多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中,康牛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有些特別。它是在新區相關單位的支持下,由馬場鎮南部新寨、魚雅、四村、楓林、新院五個村聯合黨支部組織成立的農民合作社。這5個村的49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是其社員。

龍明高告訴記者,按照新區的相關扶貧政策,康牛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盈利後,40%的利潤用於貧困戶分紅,還有10%的利潤用於5個村的集體資金。這樣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僅能有效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還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從事農業產業的積極性。

無獨有偶,類似康牛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的利益聯結機制也出現在高峰鎮巖孔村。

1月21日,巖孔村在村委會召開巖孔村2019年度建檔立卡貧困戶龍蝦養殖項目·特惠貸分紅現場會。巖孔村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了分紅,其中,參與分紅的村民最多分得5194元,最少分得3861元。

其實,探索創新脫貧攻堅工作機制,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增收致富,貴安新區一直在不懈努力中。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新區以農村“三變”改革為抓手,建立健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利益聯結機制,做到財政專項資金投入項目實行“三權分置”,量化到村到戶,所有權歸村集體,使用權歸經營主體,收益權歸農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產生盈利的70%分配給建檔立卡貧困農戶。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區不斷出現像馬場鎮新院村康牛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洋塘村食用菌以及高峰鎮堯上村、巖孔村的小龍蝦養殖等均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項目,在保障貧困戶權益的同時,又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

2019年,新區通過探索在具備條件的貧困村中明確1名黨員駐村幹部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著重抓好所駐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工作方式,切實抓好貧困村基層組織建設。此外,新區還結合扁平化、大部制管理的實際,充分發揮新區整合集聚資源的優勢,依託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聚集的各高校人才、科技等優勢,探索創立“校幫村”幫扶機制,促進大學城高校資源積極服務新區脫貧攻堅工作。

狠抓產業支撐 擴展多元發展空間

時下,正值春耕播種大好時節。新區防疫生產兩不誤,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村民彎腰春耕播種的情景。

俯瞰新區廣袤的美麗鄉村,生機勃勃的農業產業場面隨處可見:

在馬場鎮普貢村的陽光農業合作社蔬菜大棚,村民們正在翻土準備播種;在黨武鎮葵花山村,村民們正忙著犁地清除雜草灌木,為村裡的第一批花椒試點種植做準備;在湖潮鄉平寨村,一些村民正在自家蘋果林裡翻土準備套種花生;在高峰鎮大樂歌村蔬菜種植地裡,菜農們正忙著採摘售賣西蘭花等時令蔬菜……

在紮實推進脫貧攻堅的過程中,作為國家級新區,貴安新區在積極發展以大數據為引領的新興信息技術產業的同時,深入掌握所轄範圍的農業產業結構實情,因地制宜謀取產業發展。

以2018年為例,貴安新區以農業產業“八要素”為指引,認真佈局農業產業發展,調減玉米2.4萬畝,改種高附加值農作物,全年累計種植蔬菜和油菜4萬畝、新種植和管護古茶樹3000畝、禽畜出欄60萬羽(只、頭),種植食用菌1000萬棒、種植中藥材900畝、葡萄品種改良3000畝、特色養殖950畝。

同時,新區還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脫貧佈局和謀劃上,探索多規融合,以大規劃引領大扶貧,走出了一條獨具貴安特色的產業脫貧路子。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根據新區總體規劃、鄉村規劃等規劃,新區不僅科學編制完成了現代高效農業產業規劃,同時還規劃實施萬畝櫻花、萬畝葡萄、萬畝果蔬、萬畝茶園、萬畝牧草、萬畝香稻“六個萬畝”工程。

截至2018年底,新區已建成萬畝櫻花園,種植葡萄1.7萬畝,種植經果林1.2萬畝,蔬菜1.3萬畝;茶園建設7864畝,普查出古茶樹18.2萬株;種植牧草1000畝,水稻7萬畝;建設3個省級農業園區,建成農業特色產業基地5.03萬畝。

毋庸置疑,通過農業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強農業發展競爭力,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新區正在進行時。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力發展農業產業,新區還不忘強化產銷銜接,夯實農業發展根本保障。目前,新區一方面已建立功能齊全、容量近萬噸的標準化農產品倉儲配送中心(貴州省綠色農產品配送中心),與28個高職院校(含分校區)開展食堂配送業務,平均每日為貧困區域創收46.5萬元。另一方面,新區採取訂單生產、集中包裝配送、收購幫銷、自銷等方式銷售農產品,為發展農業產業的農戶安心生產“保駕護航”。

■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任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