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研究:普通腸道細菌產生的一種毒素被發現跟腸癌有關

據外媒報道,數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記錄腸道微生物組模式跟腸癌之間的明顯聯繫。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首次提供了這種細菌跟癌症發展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係的證據,研究人員發現一些結直腸腫瘤的DNA突變是由一種腸道細菌毒株引起。

研究:普通肠道细菌产生的一种毒素被发现跟肠癌有关

長期以來,腸道菌群失衡一直被觀察到跟腸癌的發生有關,但研究人員也只是停留在假設層面。為了弄清潛在的致病機制,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開始研究一種已知會產生某種毒素的腸道細菌。

此前的研究已經發現,一些大腸桿菌菌株會產生一種叫做colibactin的毒素。這種毒素之前已經在實驗室細胞測試中被證明會引發DNA損傷,所以最新的研究開始探索其是否也會在腸道細胞中發現同樣的損傷並在隨後的結腸腫瘤中發現它。

研究的第一步是利用腸類器官來探索大腸桿菌產生的colibactin是否會導致DNA損傷。類有機體本質上是人體器官的微小複製品,它可以在實驗室中培養,用於研究各種疾病的潛在治療方法。

研究人員檢測到,在跟會產生colibactin的大腸桿菌接觸約5個月後,跟那些接觸了不產生colibactin的大腸桿菌菌株細胞相比,這些細胞器中的DNA損傷增加了一倍。研究人員發現,由於因colibactin引發的DNA損傷遵循非常特定的模式,所以他們可以研究這些模式是否也可以在腸癌腫瘤樣本中被發現。

在隨後對2000多例腸癌樣本的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在近5%的腫瘤中存在由colibactin誘導的DNA損傷。這表明,腸道細菌產生的毒素在約1/20的腸癌中起著某種作用。

這項新研究的通訊作者Hans Clevers指出:“眾所周知,菸草或紫外線等物質會導致特定的DNA損傷模式,而這些指紋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過去可能導致癌症的信息。但這是我們第一次在腸癌中看到如此獨特的DNA損傷模式,它是由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細菌引起。”

當然現在就說這種特殊的機制跟某些腸道癌症完全相關還為時過早,但研究人員建議可以開發出一種檢測由colibactin誘發的腸細胞DNA損傷的方法,這將可能有助於確定那些最有可能患腸癌的人。

“我們的目標是找到一種方法,在這些攜帶毒素的細菌造成太大傷害之前識別並鎖定它們,”來自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Philip Quirke指出,“這可能會幫助一些人完全避免患上腸癌,這是一個理想的結果。我們或許還能找到其他毒素從而在未來幫助到更多的人。”

這項新研究對含有可產生colibactin的已知細菌的益生菌補充劑的安全性提出質疑。雖然在這項研究中使用的大腸桿菌的特定菌株不是作為益生菌使用,但卻是一種被稱為E. coli nissle的流行益生菌菌株--其能產生colibactin。

一個世紀以來,E. coli nissle一直被作為一種益生菌安全使用,然而Hans Clevers呼籲進行新的臨床研究以此來評估這些產生colibactin的益生菌的整體治療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