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疆域最大,为何只短短存在了不到一百年,原因是什么?

圆蛋弟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首先在中国几千年的所有政权中应该不算太短命了。纵观中国各个历史朝代,有八百年的周代(这应该是有具体起始年代的第一个朝代),有建立14年而亡国的秦朝(这只是说的秦朝,要是人家秦始皇的祖国秦国,那历史也有大几百年)。这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有多少年呢?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 。历史上一般就把这一年作为元朝的开始,元作为一个朝代从这一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一直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元朝作为中原的统一王朝就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一个统治中原的王朝元朝一共存在了98年的时间。虽然统治了还不足100年的时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也不能算是短命的王朝像五代十国那些纷繁的小王朝们也就是统治二三十年就算是长命的朝代了,就是大一统的秦朝,隋朝也没有几十年。但是元朝的领土面积却是巨大的,这应该与蒙古人好战的性格有关系。

元朝疆域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梦想的地图样子。

蒙古人的祖先是历史上的室韦各部落,他是同鲜卑与契丹有着共同发源地蒙古高原(我想如果鲜卑一直很牛的话这块地就不叫蒙古高原了)。当然我们知道他们也都建立的特别强大的王朝北魏与辽国。蒙古高原不太好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生活在此的人们坚韧的性格,往往是越艰苦的地方人们对美好生活就会越向往也就会更加努力的奋斗。这就是为什么各大文明发源地往往很难抵挡周围“蛮族”的攻击。首先产生文明的地方大多都是生活环境很好,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吃饱穿暖了谁还有什么扩张的欲望呢?蒙古高原这块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约200毫米(8吋)。最热的月份和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相差极大。如蒙古首都乌兰巴托1月份平均气温为-31℃,而7月份平均气温则达16℃。蒙古高原冬季(11月--次年4月)寒冷而漫长,全年最冷的一月,当地平均气温在-30至-15℃,最低气温甚至可以达到-40℃,并伴有大风雪;春季(5月--6月)和秋季(9月--10月)短促,并常有突发性天气变化,如在秋季,蒙古刚才还是秋高气爽,霎时便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有时甚至会突降大雪。蒙古的夏季(7、8月)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紫外线强烈,最高温度可达35℃。风大,天气变化快是蒙古气候的最大特点。这么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得生活在此的各个民族都产生了好斗侵略的性格。12,13世纪的蒙古人尤为甚!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后发起了席卷世界的战争,向西一直打到了多瑙河畔,差一点打到非洲金字塔下,印度要不是因为太热不适合大汗睡觉要不也会收入囊下。形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大帝国。

蒙古帝国

元朝作为蒙古帝国的合法继承人,继承了蒙古帝国最大的一份财产。也就是东亚中国以及中国周围的地区,这一地区可以说是当时最为富庶,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很快就投入到这蜜一般的温柔乡中,享受起来,完全抛弃了自己祖先的荣光。享乐是要有巨大的物质基础的而常年生活在草原只知道掠夺的蒙古人是不知道怎么经营这庞大的“大元”公司。当然还是一味的掠夺,即对内又对外。对内由于所占区域大多以农耕为主,但是蒙元统治者却要用来放牧并实行分等级的农奴制度,严重的扰乱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并且滥发纸币,大家应该知道纸币的发行是要有一定的量的,发行的过大社会通货膨胀,而元朝的统治者只知道发行纸币来钱快。确实用纸印钱傻子都知道这样比什么都挣钱。就这样元朝的经济一塌糊涂。对外外国的掠夺先后发动了好几次对周围国家的战争如对日本,安南和缅甸等基本上都是失败的结局,没有抢到东西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失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古代人口就是劳动力,大量的战争必然会丧失了巨大的人口导致国内种田的人没有啦!就这样一塌糊涂的元朝坚持一百年正是个奇迹,蒙元的武功也真是不简单。


天堂暴雨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老实说,元朝存在时间短吗?并不短,从1271年建国到1368年逃走,一共98年时间。如果算上北元灭亡,需要算到1688年,加起来要有118年了。不过相比于后面的明朝和清朝而言,元朝存在的时间确实太短了,而且北元一般不认为是元朝。所谓“胡虏无百年国运”也在元朝身上得到了印证!

那么,元朝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呢?究其原因,“静Yes”认为有如下原因:

1、拒绝汉化,最终导致统治者和帝国脱轨

有句名言是这么说的:“辽以释废,金以儒亡”,说的就是辽国因为大力推崇佛教而导致衰败,而金国的全面汉化更导致了最后的灭亡。

这不能不令蒙古的统治者们有所反思。

但是蒙古统治者的反思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完全拒绝汉化。

我们提到元朝建立者忽必烈,是一个汉化追随者。起用大量汉人谋士充作幕僚,称帝后还兴建大都城,给新帝国取名“元”,取《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意。

乍一看忽必烈是个汉化的忠实追随者。但是实际情况是汉化只是忽必烈的一个执政手段。确切的说,这只是忽必烈为了击败竞争对手的一个手段。而当忽必烈真正成为帝国的主人后,对于汉化的热情就消减大半了。

而且忽必烈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的死,彻底中断了忽必烈所谓汉化的历程。1285年,拥立太子的汉族官僚上书忽必烈,请求忽必烈禅位给太子真金,此时的忽必烈年事已高,太子本是忽必烈选中的继承人,但是这件事情却让父子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要知道,忽必烈虽然年老,但是还没有主动禅位的意思。而太子虽然即使表明自己并无篡位的意愿,但仍然被忽必烈严惩,忽必烈当着真金太子的面大声对汉族官僚咆哮:“要杀先杀了你们这腐儒。”上奏的汉族官僚都被处死。抑郁的太子两年后就忧郁而死。

真金太子死后,忽必烈异常伤心,将太子的死怪罪在汉族官僚头上,进行了严酷的打压。同时将真金太子的第三子铁穆耳封为皇太孙,皇太孙也认为父亲的死全是因为汉族官僚挑拨,对汉化产生了抵制心理。所以继位后元成宗开始拒绝汉化,元朝在远离汉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是元朝统治的最多最大群体,恰恰是汉人。因为不合时宜的统治方式,导致蒙古统治者和汉人离心离德。由于元朝一度废除了科举制度,导致元朝读书人无法入仕,继而诞生了大批元曲大家,这些人闲来没事就喜欢抒发一下不爽的情感,久而久之,元朝统治者的真面目就为广大人民所知。当不满到达极点时,起义就星火燎原,最终将元朝彻底埋葬!

2、穷奢极欲,导致民怨沸腾

拒绝汉化意味着蒙古统治者无法获得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这使得元朝的统治极其不稳定。

元朝的不稳定体现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元朝的继承制度。以往的王朝,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也是一种成型的制度。而元朝拒绝汉化的做法,继承时仍是大臣拥立、部落推举的形式,这就导致每一次的皇位过渡基本都是一场腥风血雨的仇杀。

元朝一共11帝,除了忽必烈和元顺帝各在位30多年,剩下的30多年,由九位皇帝分享。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情况下,频繁的皇位更迭对帝国的冲击有多大,元英宗就是在政变中被乱刀砍死。

由于皇位来得殊为不易,所以一旦新君即位,伴随的必然是穷奢极欲的享受和对百姓的层层搜刮。蒙古统治者吸纳了天下所有的财富,把所有的负担都加到百姓头上,自然会引起百姓不满。

以往的教科书上,都将元朝的“四等人”制度大书特书。但是据考证,“四等人”制度根本就不存在。不过不存在不代表阶级不存在是,“四等人”制度至少反映了当时汉人地位的低下,因为受到的压迫最多,所以他们的反抗最为激烈!

一旦有朱元璋这样的反抗者振臂一呼,元朝就会轰然倒塌。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封建王朝。由蒙古人忽必烈在1271年建立。但是在1368年内的时候明朝首都大都被明军攻克。元朝宣告灭亡。元朝存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其实让元朝存在了不到一百年就灭亡最主要的原因是元朝统治者不学习汉文化。他们不知道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的道理。他们认为文化都是不务正业的东西,正是文化让汉人亡了国。所以他们不能学习这种东西。他们相信自己的屠刀和铁蹄就是一切。它们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收益也能保证这巨大的收益不被别人抢走。所以他们也就更不愿学习汉文化。如果他们能像清朝统治者一样积极的学习汉文化元朝不会只存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灭亡了。

除了元朝统治者不愿意学习汉文化以外。他们还在各种作死。他们把全国的人口划分成了四类。最高级的当然就是他们蒙古人了,第二类就是西域色目人。第三类是北方汉人。第四类就是南方汉人。色目人的地位还比较高。北方汉人的南方汉人那就是牲口一般。蒙古人随便杀死一个汉人赔一头羊或者一点钱就行了。汉人杀死蒙古人就要被砍头。这样做只会激起更多的矛盾。

将全国的耕地大部分都改成了牧场放养牛羊。导致大众普遍没有吃的。丰收的年份吃饱都是个问题就更不用替灾年了。

各种赋税是也是非常多。也不管你能不能缴得起。

对铁器把控的非常严格。不管你是否方便。

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正好赶上了灾荒,元朝又横征暴敛各种让民众不满的政策最终导致民众起来反抗元朝。而蒙古兵早就没有了当年的肖勇,被农民军给打的落花流水。最终回到了漠北继续做他的放羊娃了。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江山又重新回到了汉人手中。

有了蒙古人的教训满清就比他做的好的多。在入主中原后尊重汉族的传统文化,在各方面不对汉族进行改变。从而让清朝能存在的比元朝时间更长。


南宫雁门说史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成吉思汗开疆拓土,打出了中国史上最大的疆域。但是在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元朝是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朝代了,仅仅只存在了九十七年。



元朝正式统一是在1271年,而到了元朝灭亡之时则是1368年。算起来,元朝仅存在了短短九十七年而已。我们就会想这么强大的帝国,为什么只存在了这么短暂的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元朝的国祚如此之短?



自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大汗并改元“中统”,到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随后逐步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覆亡。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全面占领中国,结束了自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按古语“分久必合”的道理,元朝应像汉唐一样存在较长一段时间,可是怎就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元朝建立以后后,继续不断地向外扩张,但是扩张的目的只是掠夺财富和满足征服欲望并没有很好的安抚民众合理的去治理地方。加上元朝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贪污腐败蔚然成风,盲目迷信僧侣,这直接导致了原本庞大的元朝帝国轰然倒塌。历史以来元朝官员的贪污腐败跟他们的初期武功一样,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阿合马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为元世祖设计了种种搜刮民财的方案,例如清理户口、垄断专利、滥发钞票等。不用说,在为朝廷残酷搜刮的同时必然就是为自己残酷搜刮,在《元史》本传并不全面的记载中,就有“益肆贪横”、“内通货贿,外示刑威”这些记载。



不得不说的是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1307年至1333年就更换36个皇帝。由于这些皇帝在位都很短,诏令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宫廷纷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导致国家瘫痪,政令不通。



再者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其他民族有不平等待遇,甚至是迫害。这又引起了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人民的极大不满,从而纷纷揭竿而起。


最后,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元朝末年,连续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经济崩溃,人们面对的不是因自然灾害而死就是被元朝欺压致死。导致劳苦大众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起义造反,这种力量又往往是最大的。



1388年,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中原军队进入蒙古地区,打败了元顺帝的孙子。至此,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自治,蒙古草原又回归到历史上四分五裂的状态。一个快速崛起的元朝帝国,转眼之间就这样轰然倒塌,土崩瓦解,成为废墟。

由此看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璟硕


在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中,西晋、隋朝和元朝,相对都较为“短命”,究其原因,自然是各有不同,这里按照题目要求,仅谈一谈元朝。

以往关于元朝统治时期较短的学术探讨的论文不少,大多归结为蒙元统治集团文化落后、穷兵黩武、民族压迫等几大点,然而近年来,随着对元史、蒙古史研究的深入,这几个以往的定论,似乎发生了动摇。在大蒙古国灭金及对南宋的早期攻击时代,蒙古贵族确实以野蛮的杀戮和掠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倒退和人民生活的苦难。但在忽必烈汗集团定鼎元朝后,大规模、多频次的杀戮掠夺事件已大为减少。所谓的“穷兵黩武”,一般指的是忽必烈汗发动的征伐东南亚和日本,以及与西北窝阔台、察合台后裔的战争,但这些都在元朝第二个皇帝——元成宗在位期间,予以停止,且当时的元王朝仍处于上升期间。至于说到民族压迫,至今学界没有找到传闻中,将百姓分为四等种族、区别对待,甚至有什么初夜权的相关官方文献,基本已经将之归为谣言之类。事实上,当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结束后,元朝对广大征服地、尤其是原南宋的江南地区,实行了宽松、轻赋的统治,也很快赢得了广大汉族士绅的认可和拥戴。尤其是元朝地方官吏对文化、舆论上的管制,几乎没有,文人著书立说,比之唐宋都要自由。官府还对有影响的文人,提供一定的物质待遇。至于政治上的压迫,是客观存在的,元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取消了科举取士制度,实际上堵塞了汉族百姓们的仕途,但在元仁宗、英宗、文宗及惠宗时期,科举也曾几度重新施行,许多元朝中晚期的汉族名臣就是那些科举取士的结果,甚至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开评价元朝统治时,都说:“元以宽仁失国”。(详见,徐子方著《元代文人心态史》)。

那么元朝国祚短暂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个人以为,主要有四点:

一,元代最高统治者奢靡无度的生活,导致的皇帝普遍短寿,皇位更替频繁带来的不稳定,(除了第一位皇帝忽必烈和在大都的最后一位皇帝妥欢贴睦尔外,其余皇帝没有一个寿命较长的),而几乎每一次皇位变更,都笼罩在阴谋和血腥之下。

二,元朝大肆滥封功臣、党羽的风气,元代由于诸王分封及功臣部落的投下制,造成了大片的领地由诸王、功臣及其后裔掌握,国家的收入及掌握程度愈加困难。这其中,尤其是元武宗海山的表现最为离谱,他的滥施封赏,几乎造成了中央财政的难以维持。。。。

三,激烈的内讧,几乎动摇了国本。元朝宗亲间的内讧一直很激烈,不但在忽必烈汗时期与西北诸王的长期鏖战,还有对东道诸王的远征、平叛,这些都使得国家在北部养兵众多。而成宗去世,诛杀阿难答后,海山大军南下;英宗遇刺,也孙铁木儿大军南下,都是几乎倾覆朝廷的事件。更不用说,在泰定帝死后,朝廷及地方实力派,公开分裂成上都和大都两派,数十万军队在几个战场展开空前激烈的内讧厮杀,这一两都之战,彻底打乱了元朝原有的统治秩序,已经给这个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病人,敲响了警钟。

四,开明的民族政策,却未能使来自各民族的臣僚们形成良好的向心力。元代对民族和信仰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一方面使得各民族、各宗教信仰的臣属们聚集于朝堂;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依旧把自己定位在本部落、本民族、宗教的框架内,任人唯亲,朝廷、地方上小集团势力横行。例如,元代末期权臣燕帖木儿和伯颜,凭借的就是各自的钦察卫军集团和蔑儿乞军功集团。这在元末战乱中,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元廷的政府军已腐不堪用,而代表元朝政府的,都是由家族部落、士绅武装组成的军阀集团,其最终失去中原版图是可以预料的。


史海悠游闾春晖


一个王朝的兴衰涉及的面太广了,个人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初期扩张土地的时候,采用的屠杀政策;当时,他们每攻占一个城池,基本就会屠杀好多人,元朝建立初期,中原的人口比宋朝时下降了大约有30%。产生的原因是他们的军队人数有限,而善后人员较少,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所以,虽然占领了,但是民怨是历史上少有的。

其次,民族融合的问题,元朝的领导者门一直以为他们是最高贵的民怨,所以很少有和其他种族通风融合或者学习汉朝的文化,作为领导者,和基层脱离关系,那就是离灭亡没多远了。导致后期清朝统治者们就特别重视民族融合。

最后,游牧名族的劣根性;元朝在建国之后,那些贵族们还是会隔三差五的抢劫,抢劫的范围还很广,他们始终认为他们占领的土地都是他们的后花园,随时可以进行抢夺。所以,当时元朝的经济就相对落后,饥荒严重,导致后来红巾军起义。

作为游牧名族,在马背上建立起的国家,在建国后,许多蒙古族人都不会骑马了或者射箭了,导致战斗力严重下降,后期也就更加无力守住国土了。


干个小目标


元朝灭亡,主要原因:

第一,大搞藩属国制度,致使政权分化。跟西周的分封制很接近,类似今美国的联邦制度,属众星拱月。可时间一长,随着血缘的淡化与距离的存在,就日益分离。其中,威胁最大的则应是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

第二,大搞人种歧视,即四等人制,致使汉蒙矛盾激化。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作为统治阶级的蒙古人最高贵,色目人次之,原南宋地区的南人最没地位,最受打压,获得最憋屈。这样为元末南方百姓起事埋下一大伏笔。

第三大原因,穷兵黩武,不注重休养生息。元朝的战争大约可分五个阶段:1206-1253年为灭西辽、西夏、金国、吐蕃、大理等国的阶段;1253-1279年为灭南宋的阶段;1280-1284年为镇压复宋起义的阶段;1285-1349年为对内镇压起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阶段;1351-1368则为元末农民起义阶段。在整个元朝历史中,没有战争记录的22年,可怜巴巴地穿插其间,其中连续没有发生战争的时间最长都没超过三年。

第四大原因,内政不稳。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勾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特别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25年中( 1307年至1333年)就更换了36个皇帝,更加造成时局动荡不稳。


愤怒的稻草人472


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天下绮琳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国家,公元前1721年忽必烈建立,到洪武元年1368年灭亡。前后共计98年。

灭亡的原因,第一点,频繁战争,有战争就有消耗,一个常年战争的国家,在物力财力上会有巨大的消耗。

第二,贪污问题,这个不用多解释,每个时代,每个帝国都存在的问题。

第三,民族阶级问题。蒙古人一直认为自己是最为高贵的血统,因此在汉人方面,简直是不将他们当作人来对待。仅仅从嘴里说可能还不太能够表达出他们的态度,从蒙古贵族提出将汉族人的耕地变成牧场等荒谬概念就能够反映出当时的汉人地位是多么的低下。

第三,政权更迭频繁,所谓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就是这样。98的时间了,皇帝换了一波又一波。

第四,起义。哪里有压迫哪有就反抗,元朝时期汉族人被压迫的最久,自然反抗的人就很多。镇压时还忙于内斗,自然加速了灭亡的速度


阴丹士林蓝


元朝为什么这么短命呢,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骑马民族,主要汉化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颁布诏书,阐明了自己的建制原则:祖述变通。祖述就是继承蒙古旧制,变通即进行汉化改革,这就注定了元朝的二元性体制特色。当然,地盘太大,消化不良,也是其中一因。这一切注定了元朝政局的混乱与寿限的短促。具体表现在:

第一,保留了大量的蒙古旧制。主要内容有:

其一,投下制度其二,斡脱制度其三,赐赉制度其四,怯薛制度。

第二,汉化进程迟滞。元朝自始至终,没有融入中国文化之中。相反,他们瞧不起汉文化,对汉文化相当隔膜:虽然中国人认为,元朝才应是蒙古国的正统,但站在蒙古的角度,元朝只是蒙古大帝国的一小部分,所以蒙古统治者从未站在中国中心论的位置看待元朝。

蒙古人不识汉字,宫廷主要使用蒙语,建元后创立蒙古新字,凡官方文件,必用其书写再以汉文附之,这就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学蒙古文,否则想做个公务员都很难。

其三,蒙古人不懂汉文化,特别是儒学,讲来讲去他们都表示听不懂,说儒师教儒书多年,不知其义,西番僧教佛经,一夕便晓。有些太子习儒,帝师反而阻拦,认为学佛法一学就开窍,学孔子恐损太子真性云云。

其四,蒙古大帝国疆域宽阔,面对的是多元文化: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中原汉文化。这么多选项对比下,当然不会认为汉文化优越,也就缺少汉化的内在动力。

其五,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元政府长时间不恢复科举,气死儒生们了。1313年,政府终于下诏正式开科举了,但录取人数少,地位与仕途也难望唐宋之项背。

第三,皇位继承制度存在隐患。

还有什么欢迎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