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東漢末年,最後的戰神——皇甫嵩

東漢末年的政治形勢,猶如“一鍋粥”。外有黃巾軍的暴亂,又有軍閥的混戰。內有宦官和外戚勢力輪流坐莊,相互奪權。甚至於拉攏軍閥支持自己,結果拉來“請神容易送神難”的董卓,又掀起新一輪的暴亂。

宦官想壓倒外戚,外戚想壓倒宦官,軍閥想割據自立,又想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於文臣們呢?有氣節的也有不少,不過更多的是想找個好主子投靠,除了保命外還可以享受富貴生活。表面忠孝節義,心裡卻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在這樣“一鍋粥”的情況下,難道就真的沒有一個人,坦蕩無私、忠心不二、兢兢業業,為拯救東漢王朝奔走勞碌的嗎?當然有,此人就是東漢王朝最後一個拯救者——皇甫嵩。

東漢末年,最後的戰神——皇甫嵩

東漢王朝末期的政治舞臺上,皇甫嵩無疑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精忠報國之人。他出身武將世家,他的父親皇甫傑曾任雁門太守,叔叔皇甫規曾任遼西太守。

從小生活在武將世家的他,對戰爭耳濡目染。無論遼西或是雁門,年少時的皇甫嵩就跟著父親、叔叔多次與鮮卑騎兵交手。他後來在戰場上的精明果敢,對騎兵戰術上爐火純青就是在此時練就出來的。

“少有文武志介,好詩文,習弓馬。”可見皇甫嵩並不是個簡單的武夫,而是難得的文武全才。家族的傳承使得他從小就勵志“匡扶社稷,以身許國”。

東漢末年,由於歷代皇帝短命,導致外戚、宦官輪流坐莊。從政治派別來說,皇甫嵩處於中立派。不過皇甫嵩與大儒陳蕃往來密切,因此,陳蕃想將皇甫嵩舉薦給外戚竇武。此時的外戚竇武是大將軍,也是竇太后的哥哥,對於皇甫嵩來說能夠攀附外戚竇武是人生的一個大好機會。然而,皇甫嵩並不這樣認為,拒絕了陳蕃的好意。他對身邊人說:“

竇家無遠謀,必找禍也”。

不久之後,竇家在與宦官爭鬥中失敗,宦官勢力藉此大肆排除異己,逮捕“黨人”,高達數千人之多。皇甫嵩一語成讖,看人眼光毒辣,僥倖躲過這場災難。這場“黨錮之禍”株連甚廣,將東漢王朝折騰得奄奄一息。

東漢末年,最後的戰神——皇甫嵩

說起“黃巾軍起義”,大家知道最多的是張角兄弟,及傳播的太平道宗教。打著宗教的旗幟,大量籠絡同黨,又在全國各地大量網絡人才,起義前後就準備長達十年的時間。

什麼原因導致“黃巾軍起義”的呢?

  • 東漢末年,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導致許多農民無地耕種,張角趁此機會,用奇書《太平要術》,救助人民,又大力宣揚“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黃巾軍起義宣傳的太平思想,也是許多農民所向往的。
  • 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此時大漢王朝著重於對官僚士大夫的鎮壓,對農民管理相對來說比較鬆懈。外戚與宦官爭鬥失敗後,宦官們大肆鎮壓地方官僚,就連在地方上管理農民的官僚都被當做“黨人”。

這次“黨錮之禍”株連甚廣,主要對象是各地精幹官僚,儒生學者。東漢王朝少了這些官僚,也促使了張角兄弟的起義更加容易。

公元184年,張角的黃巾軍起義終於爆發。“黃巾起義”雖準備十年之久,不過爆發起因卻是個偶然事件。

東漢末年,最後的戰神——皇甫嵩

為什麼這麼說呢?

“黃巾起義”的起因是荊州信徒馬元義聚集數完教徒準備在三月發動暴亂。因叛徒唐周告密,出賣起義計劃,馬元義等人被逮捕。張角星夜傳檄四方,發動起義,史稱“黃巾之亂”。

黃巾義軍所到之處,燔燒官府,劫略鄉邑,一時間,州郡失守,長吏逃亡,天下響應,京師為之震動。東漢王朝的政府軍,戰鬥力日益退化,根本不是起義軍的對手。

此時的皇甫嵩是北地太守,手握地方兵權。暴亂髮 生後,皇甫嵩被任命為中郎將,率領4萬東漢屯騎鎮壓叛亂。他率領的部隊是駐守北方邊地,常年防備鮮卑的騎兵,戰鬥力非常強,此時也正是皇甫嵩大顯身手的最好時機。

黃巾軍連戰連捷,兵逼洛陽。皇甫嵩率兵抵達河南寓縣,鎮壓當地的黃巾軍。然而,千里奔馳而來的皇甫嵩,被東漢政府軍亂兵衝散,政府軍在黃巾軍的攻勢下,不堪一擊。不但對皇甫嵩沒有幫助,反而幫了倒忙。一場動亂下,皇甫嵩帶來的四萬精銳還沒開打就被衝散了。只有千餘殘兵和他退守長社,波才率黃巾軍數萬人包圍城池。當時,城中兵少,眾寡懸殊,軍中震恐。

東漢末年,最後的戰神——皇甫嵩

面對危急,皇甫嵩表現得臨危不亂,不僅勉勵士卒,他還英勇的衝到第一線。白天他們拼死抵抗黃巾軍的攻城。到了夜晚,皇甫嵩集結精銳,每個士兵手持火把,趁著黑夜發動偷襲,缺乏戰鬥經驗的黃巾軍驚慌散亂,被迫後撤。

這時,騎都尉曹操也奉命趕來。於是,皇甫嵩、曹操、朱儁合兵,乘勝追擊。黃巾義軍頑強抵抗,數萬人慘遭屠戮。皇甫嵩被封為都鄉侯。

長社之戰勝利後,皇甫嵩馬不停蹄,乘勝鎮壓汝南、陳國地區的黃巾軍,並追擊波才、進攻彭脫,連連取勝,平定了三郡之地。

八月,皇甫嵩轉戰河南、河北、陝西等地,成為黃巾軍聞風喪膽的噩夢。在這緊要關頭,張角病死,張梁擔起守衛廣宗的重任。皇甫嵩攻城,因張梁兵精,未能得逞,便閉營休士,以觀其變。等到張梁被迷惑,放鬆了警惕。皇甫嵩立即乘夜調兵,雞鳴時分衝入其陣,黃巾軍倉促應戰,張梁戰死,陣亡三萬多人,投河而死的有五萬多人。皇甫嵩焚燒黃巾輜重車三萬多輛,將張角“剖棺戳屍,傳首京師”。

十一月,在河北晉縣之戰中,皇甫嵩採取了主動出擊,趁黃巾軍列陣未完的機會發動騎兵突襲,斬殺主將張寶,斬殺俘虜十餘萬人,值得一提的是,被皇甫嵩斬殺的主將張寶正是黃巾軍張角的胞弟。皇甫嵩將十萬人的屍骨築成了“京觀”。東漢朝廷任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並晉封他為槐裡侯,食槐裡、美陽兩縣的租稅,食邑共八千戶。

東漢末年,最後的戰神——皇甫嵩

這場戰役後,皇甫嵩奏請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發放糧食賑濟。在百姓眼裡,他是戰亂時期的“保護神”。史載百姓作歌謠稱讚:“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皇甫嵩鎮壓黃巾,威震天下。立下大功的皇甫嵩在政治上卻招來了災禍。

什麼原因呢?

晉縣之戰結束後,北宮伯玉等人侵三輔地區,朝廷詔令皇甫嵩回鎮長安,保衛皇家園陵。

  • 當初皇甫嵩征討張角時,途經鄴地,發現宦官趙忠住宅超過了規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沒收。
  • 掌權宦官張讓向皇甫嵩索要五千萬錢,被皇甫嵩果斷拒絕了。

於是,趙忠和張讓聯手在漢靈帝面前進讒言,汙衊皇甫嵩“虛耗錢帛,作戰無功”。立下大功的皇甫嵩,因此,遭到東漢王朝不公平地刻薄對待,不僅左將軍頭銜被剝奪,封戶八千也被收回。東漢王朝即便對皇甫嵩刻薄如此,皇甫嵩卻仍然忠心耿耿。

公元188年十一月,黃巾起義餘波未平,涼州人王國聚眾叛亂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東),一旦陳倉淪陷,中原就無險可守。危急之下,用人之際,漢靈帝又任命皇甫嵩為左將軍,督領前將軍董卓,各率兩萬士兵拒敵。

東漢末年,最後的戰神——皇甫嵩

董卓主張火速進兵,皇甫嵩堅決反對,他認為陳倉城池堅固,可以防守。事實正如皇甫嵩所料,叛軍久攻不下,不得不撤退。皇甫嵩隨即率軍追殺,一舉殲滅1萬多叛軍。皇甫嵩用兵之高明,讓董卓自愧不如,愈加忌恨皇甫嵩。

多年平叛戰爭中,皇甫嵩成為東漢王朝最後的戰神,他也擁有了一支完全聽命於他的軍隊。也有人曾勸皇甫嵩自立為王,卻遭到皇甫嵩的拒絕,不但如此,每次戰爭勝利後,他也會主動交出兵權,避免朝廷猜忌。就算立功被刻薄對待,只要朝廷用人之際,他仍然義無反顧,盡忠職守。

不過,也因為對東漢王朝過分忠心,皇甫嵩幹了件把東漢王朝推到“架空”的錯事,是什麼錯事呢?

在平定王國叛亂後,東漢王朝開始對董卓下手,董卓被任命幷州牧,其軍隊被劃撥給皇甫嵩。但是董卓不願交出軍隊。誰都看得出來,董卓居心叵測。皇甫嵩的侄兒皇甫酈也看出來了,於是,勸說皇甫嵩對董卓動手。

然而,忠於東漢朝廷的皇甫嵩明知董卓奸詐,卻選擇向朝廷揭發董卓的惡行,此時的東漢王朝已到末期,揭發並沒有什麼用,朝廷只是責備了一下董卓而已,卻讓董卓對皇甫嵩更加怨恨。

東漢末年,最後的戰神——皇甫嵩

公元190年,董卓以清君側的名義率兵進入洛陽,擁立漢獻帝,成為把持國政的太師。而此時身為中郎將的皇甫嵩,早已交出兵權,自然就成了董卓案板下的肉。董卓到洛陽的第一件事,就是逮捕皇甫嵩,想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他。

但幸運的是,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壽堅與董卓交好,苦苦求情之下,董卓始終下不了決心。不過小心眼如董卓,又怎會不記恨當年的事,一心要讓皇甫嵩屈服。他故意要皇甫嵩當著朝臣向自己下跪,問皇甫嵩怕不怕自己的威嚴。

皇甫嵩從容不迫的回答道:“如果你用聖德輔助皇帝,我有什麼可怕的,如果你用暴力治理天下,天下人都會害怕。”

皇甫嵩不屈不撓的精神,也令殺人如麻的董卓不禁折服,主動釋放了他,任命他為議郎。後又升任御史中丞。不過董卓把持朝政期間,皇甫嵩始終“不獻一策”,如同擺設。在朝臣紛紛趨炎附勢的情形下,皇甫嵩也是少數保留氣節的人之一。

東漢末年,最後的戰神——皇甫嵩

董卓敗亡之後,皇甫嵩一直陪在漢獻帝身邊,不管司徒王允還是李傕、郭汜二將,對他都是尊重有加。他雖做到太尉,權力卻被架空。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舞臺上,他原本可以成為東漢王朝的拯救者,卻因為過分“愚忠”,最終只能靠邊站。皇甫嵩病逝後,東漢王朝的命運,也隨之變得名存實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