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深藏功與名的安徽:2019年的最大黑馬

深藏功與名的安徽:2019年的最大黑馬

智綱智庫創始人王志綱先生曾經調侃安徽:在當今中國,好像只有評選哪個省最沒存在感的時候,安徽才有那麼一點存在感。

細想想,可不是嘛。

平常請客吃飯,詢問客人口味偏好,會問對方想吃麻辣的川菜、清淡滋補的粵菜、滋味濃郁的西北菜還是甜口的江浙菜?雖然徽菜也是八大菜系之一,但論個性鮮明的特色和門店眾多的存在感,確實不算出眾。

聽身邊的外地人講家鄉方言,大家對山東話、河南話、北京話、東北話、廣東話的識別能力很強,但對安徽方言,好像認知存在缺位。

論經濟吧,安徽明明位於經濟發達、人口湧入的華東區域,但江浙滬光芒太強,以至於安徽被集體忽略。徽商明明是最具影響力的三大商幫之一,但過去被晉商搶了風頭,現在又被浙商蓋住了光芒。

論參與全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吧,安徽小崗村率先登臺做了主角,但隨後整個省又好像馬上退場做起了觀眾。

論省會吧,安徽合肥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陝西西安,但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顯然難與後者比肩。

旅遊資源呢,也不算很突出,印象中主要是黃山和宏村有些名氣。

當然,對安徽的印象不深也有我孤陋寡聞的原因存在,還懇請大家在評論區批評和補充

深藏功與名的安徽:2019年的最大黑馬

深藏功與名的安徽:2019年的最大黑馬

最近,一直沒怎麼有存在感的安徽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

事情要從各地GDP的核算調整說起。

1985年,我國開始建立GDP核算制度,當時採取的是分級核算制度,即國家和省級、省級和市級,都是各自獨立核算GDP。

各算各的賬就容易出現一些問題,標準能否統一,計算是否重複,等等。比如,同一家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很有可能分別被不同級別的統計部門重複計算。雖然國家統計局明令禁止這樣做,但各地統計部門一般都是心照不宣地犯錯,以增加GDP總量,畢竟這個數字既關乎名,又關乎利。所以歷年地方GDP的總和總是高於全國GDP,比例還不低。

我們現在越來越重視數據了,但數據唯有真實,才有價值,才能為正確決策提供依據,而非誤導決策者。

早在2009年的時候,國家統計局就在研究由國家統一核算省級GDP,確保數據相對真實、可比。

但國家統計局的人力、物力有制約,全國改革的阻力和難度也很大,所以這項改革歷時10年才終於塵埃落定。2019年12月27日,國家統計局宣佈,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將在2020年初正式實施,國家統計局將統一核算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地區生產總值,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彙總數與國內生產總值基本銜接。

為了讓數據同期可比,統一標準,國家統計局根據2018年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資料,對各地區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和歷史數據進行了系統修訂。

深藏功與名的安徽:2019年的最大黑馬

正是這一修訂,發現安徽竟然悶聲發大財,深藏功與名。

修訂後的2018年安徽省生產總值為34010.9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了4004.1億元,增幅為13.34%,增加的絕對值排在全國第一,修訂後的安徽GDP一舉超越了北京和河北,離趕超上海僅剩一步之遙。

統一由國家統計局核算的GDP數據顯示,2018年安徽是3.4萬億,上海是3.6萬億,到了2019年,安徽是3.7萬億,上海是3.8萬億,照這樣的發展速度,兩年內,安徽的經濟總量排名可能再上一個臺階,躋身全國前十,繼而與湖南爭高下。

事實上,2019年人均GDP,安徽已經超越了湖南。

2005年安徽省的人均GDP是中國大陸31個省級行政區的第28位,也就是倒數第四位,而在2019年,安徽省的人均GDP卻是全國的第13位,如果去掉四個特殊的直轄市,安徽妥妥的全國前十,大家印象中聲名不顯的安徽竟然成了富省。

深藏功與名的安徽:2019年的最大黑馬

深藏功與名的安徽:2019年的最大黑馬

大城市、中心城市是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國家層面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19年4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要求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超大特大城市要大幅增加落戶規模,並首次提出收縮型城市的概念,不再強調均衡發展中小城市。手指攥成拳頭才有力量,有限的資源分散了只會丟了效率,最後均窮而已。

所以這些年各個省都在打造都市圈、培育大城市,省會城市自然要做表率。西安、福州、濟南、成都、武漢等地都在集聚資源,打造強省會,合肥也不例外。

為這事,非合肥的安徽人給合肥起了一個外號——“霸都”,暗諷合肥霸佔全省資源,為己所用。

其實合肥的經濟首位度只有26.2%,在省會城市中排在第13位,排在成都、武漢、西安、長沙、昆明等一眾明星省會城市之後,但這些省會城市卻沒被稱“霸”,顯然是有別的原因。

與其他省會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傳承來比,合肥有點太“嫩”了。畢竟,安徽在明朝的首府是南京,現在還有不少人稱呼南京為徽京,到了清朝,安徽首府變到安慶,這倆城市做首府的時候,合肥(古廬州,好多安徽人一直呼籲合肥恢復古稱)還只是個小縣城呢,1952年的時候,基於當時的國防考慮,安徽正中間的合肥才成了省會。但相比南京和安慶,合肥要歷史底蘊沒歷史底蘊,要經濟實力沒經濟實力,自然難以服眾,更談不上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可是今天的合肥已經今非昔比,“霸都”的“霸”開始成為“霸氣”的“霸”。霸氣就霸氣在經濟發展上。

1952年合肥成為安徽省會時,全市工業企業僅有36戶,而現在,全市工業企業數超萬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2200戶。

2006年合肥GDP才剛剛過千億,彼時的合肥經濟規模和城市建設實在是難以擺上檯面,以至於當年廣州《新週刊》評價它用的是“低調合肥”。

而2019年合肥的GDP達到了9409億元,名義增速為9.35%,從24年前的全國第97位逆襲成現在的全國第21位,僅次於剛把萊蕪攬入懷中的濟南(9443億元),排在其後的兩個省會城市分別是福州(9392億元)和西安(9321億元)。

2020年合肥躋身萬億俱樂部城市群基本已是定局,從千億到萬億,合肥僅僅用了14年。論過去十年、二十年,發展最快的省會城市,非合肥莫屬。

從原來公認的中國最大縣城,搖身一變,成為中部乃至整個華東地區冉冉升起的新星,一個沒有任何地理優勢的內陸城市,這份成績確實令人矚目。

深藏功與名的安徽:2019年的最大黑馬

深藏功與名的安徽:2019年的最大黑馬

雖然有政治資源的加持,但合肥作為後起之秀,實現歷史跨越,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對創新真金白銀的重視和投入。

合肥200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是7.88億元,2018年達256.65億元,是18年前的33倍,年均增長21.4%。200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研發經費佔GDP比重)2.13%,2017年達3.24%,在26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二。去年這一數字達到3.28%,居全國省會城市第3位。2018年,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到32831件和5597件,分別是2005年的70.2倍和39.7倍,居省會城市第5和第7位。在英國《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全球科研城市50強評選中,合肥位列榜單第27位。

2004年,合肥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

2010年,合肥進入國家科技部的創新型試點市和國家發改委的創新型城市試點,成為全國少數“雙試點”城市之一。

2013年,合肥確立了“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戰略定位。

2017年,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後全國第二個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城市。截至目前,全國僅有四個城市獲此殊榮,其餘三個是北京上海和深圳,可見這份榮譽的分量。

2017-2018年,合肥連續兩年進入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國城市的前三甲。這是國內唯一一個完全由外籍人士進行評選的引才引智“中國城市榜”,可見這份榜單的真實性。

十幾年間,合肥迅速邁向“創新之都”。

有人說,合肥這是仰仗中科大的底子,沒有中科大,就沒有今日的創新之都合肥,可回顧歷史,沒有合肥,可能也沒了中科大。

1969年,受國內外複雜局勢影響,國家將13所在京高校外遷,疏散到全國各地,史稱“京校外遷”。雖然現在都很重視教育,但在那個肚子填不飽的年代,能高瞻遠矚的人並不多,學校來了,沒有稅收不說,還得給地給錢給糧。

十三校中,最不受歡迎的莫過於中科大,它先後被湖北、江西、河南三個省份婉拒。這時安徽省卻明確表示“安徽人民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國的科學苗子保住”,並騰出了原合肥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從此中科大落戶並紮根安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年安徽執政者種下的花,如今已結出了豐碩的果。

深藏功與名的安徽:2019年的最大黑馬

深藏功與名的安徽:2019年的最大黑馬

這些還不足以完全解釋安徽的崛起、合肥的逆襲。

很多安徽人還是覺得合肥的逆襲完全是得益於“合一省資源,肥一己之私”,可問題是,現在是整個安徽的GDP總量和人均量的提升都很快。分蛋糕的同時,也把整個蛋糕做得更大了。

我認為,安徽崛起的最大原因是認知的提升和定位的改變,安徽正在從長三角的“打工者”轉型成為“合夥人”。

之前,安徽一直是一個為長三角提供勞動力、煤炭、電力、鋼鐵、糧食的地方,一個經濟舞臺的配角,這就是它的角色定位。長三角有需要,那就抓緊發電,加班挖煤,乖乖種糧,老實打工。能夠把長三角玩剩下的轉移到安徽,安徽也欣然接受。

但是現在,思想解放了,安徽不想做老實被動的“打工者”了,而是要主動成為“合夥人”。以前你們吃肉我喝湯,現在我也想跟你們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銀。

比如說,2016年上海提出了沿著滬昆高速建一條G60科創走廊,最早邀請了杭州和嘉興加入,本來沒安徽什麼事,後來安徽硬著頭皮也要加入,如今的G60科創走廊包括上海、嘉興、杭州、蘇州、蕪湖、合肥等9個城市。

2003年的長三角只有上海+蘇南+浙北三大核心區域共16座城市組成,2010年,合肥和馬鞍山才擠進去。2013年,安徽的蕪湖、滁州、淮南加入,2018年,安慶、池州、銅陵和皖南加入。2019年10月15日,安徽剩餘的7個城市蚌埠、黃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和阜陽等全被接納。

除了國家意志,安徽的積極努力和主動作為也沒有白費。

要想真正融入長三角,而不是形式上加入,首先路得貫通,交通得便利。2019年,安徽成為福建之後的全國第二個市市通高鐵的省份。

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目前全國高鐵運營總里程的冠軍省份竟然是安徽,1903公里,超越了2017年的冠軍廣西。

大家可能更想不到的是,就在2008年的時候,從合肥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南京,兩個這麼近的省會城市,居然還要從蚌埠或者蕪湖繞過去,火車得三四個小時,到上海要八九個小時,到兩百多公里外的武漢更離譜,先北上阜陽,再南下武漢,一天一趟綠皮車,八九個小時幾乎每次都是站過去的。

為了真正成為長三角的合夥人,而不是文件上走走形式,安徽得有自己的主打優勢產業,並且要錯位發展,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長三角區域中留住人,融到錢。

上海、江蘇做科創產業創新和先進製造,浙江負責數字經濟,安徽要讓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選擇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層面上錯位,資源避開了浪費。

安徽給自己選擇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用了四個字概括:“芯屏器合”,並形容為——“芯”光燦爛、“屏”步青雲、“器”勢磅礴、 智同道“合”。

所謂“芯”,是指芯片產業。目前合肥已集聚了包括長鑫存儲在內的186家集成電路企業,致力於打造世界一流的存儲產業集群。

所謂“屏”,是指新型顯示產業。合肥有著世界最大平板顯示基地。京東方在合肥建設了全球首條最高世代線——第10.5代TFT—LCD生產線,且已實現滿產,在65英寸、75英寸市場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一。

所謂“器”,是指裝備製造及工業機器人產業。當前,安徽的六軸機器人產量已居全國第一位。

所謂“合”,是指人工智能和製造業加快融合。比如,脫胎於中科大的科大訊飛已經是中國最重要的人工智能企業。合肥打造的“中國聲谷”已集聚包括科大訊飛、華米科技、海康威視、寒武紀等在內的600餘家企業,形成了國內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

安徽在全省設立了2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其中合肥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3個產業集群入選第一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入選數全國城市第4位、省會城市第2位,並獲科技部批准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作為人口流出大省,作為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不強的一個省,安徽在經濟發展上能取得如此成績,可見當政者沒少嘔心瀝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執政當如此。

2019年是安徽全境納入長三角城市群的一年,是市市通高鐵的一年,也是“芯屏器合”努力數十年、一舉成名天下知的一年,城市發展的快車道已經鋪好,合肥反哺兄弟城市的時機已經成熟,相信2020年代一定是安徽揚眉吐氣、人財兩旺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