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讀書雜談(原創散文)

讀書雜談

文 /趙忠成

讀書的時候末讀死書,這是有很大的忌諱的。倘若你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幾乎每一年的領獎臺都有你,且你的口才不是很好,不會交流,不會說話、不會辦事,那麼幾年下來又會怎樣呢?應試教育有好處,也有害處,就看我們自己怎樣去運用了。

幾年前沒有網絡的時候,沒有百度的時候中國的文學可以說發展的一直很好,特別是在魯迅作家班培訓的那些青年作家,影響了一大批文學青年,正是那些年代帶動了文學的創作巔峰時刻。

說起讀書在我們的大腦裡都能有一種解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藝術家喜歡用藝術的思維去探討人生,佛學家用眾生平等的思想傳播給你,木匠可以用磨斧頭雕琢很多藝術品供消費者的欣賞,教師因為有書可講,所以不停地翻書給學生上課,文學家之所以稱之為大家自然有他的定義,他們的文筆文風就是用獨特的生命藝術眼光為我們講述對文學的見解,其實這些典故和讀書有很大關聯的。

沒讀書之前你的思想不是那麼複雜,一旦走上了這條路一發不可收拾。思想扭曲了,觀點轉變了,開始審視人生了,有些時候還為了一些小事生氣,別人不瞭解自己不要緊不要報復別人就是最大的好處了。

一日,在報紙上看到現在的學生一大部分都厭惡文學,因為讀不懂魯迅先生的文章就要把魯迅先生的文章在初高中的課本上刪除,更為可笑的事:在沈晶報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說朱自清先生寫的一篇文章違反了交通法律,可氣的是說朱自清先生的《父親的背影》散文寫的不好,也要刪除。

各有各的飯碗和幸福,但現在的社會上還做不到,帶著自己的夢想讀書的是專業的,天天鬼混的則是業餘的學員。

現在將愛書為命的君子淑女少見啊,我高中時候的老師和餘傑作家是好朋友,那時的我只知道寫點沒有任何養分的筆跡。現在呢,自己喜歡自己的創作風格,魯迅先生講到讓初中生高中生以課外書為主,擴展自己的視野,我覺得一點也沒有錯,總比什麼都不知道的好吧!

讀書的時候有很大的一部分人不會寫作文,原因是比較懶的動筆。

今天在圖書館看書的時候翻到了鄭淵潔的作品寫的是他的恩師的文章,他說:自己在小學時候老師佈置寫作文,她寫了一篇《我願做一個掏糞者》這篇作文成了老師在課堂上的範文在校報上的刊登的作品,為此他很感激自己的老師給予她的20多年的創作道路皮皮魯、魯西西,等童話大王。其實最初的夢想童話大王得謝謝他的母親為他發表的第一篇《螞蟻的故事》童話。

不過以上所說的是附帶的一些內容,嗜好讀書,並不因為自然原因而放棄自己的一切追求。

書是經常放在一個角落的,不翻動一下,為自己找任何的藉口,因為我累了所以不讀書了,因為不吃力,所以所要得到的終究沒有得到。

我所看到的是在網絡上的青春人生,我所看到的是沒有經過任何勞動換來一切成果的,我所看到的是為興趣讀書的人很多,一旦上了正軌,死一般悄然寂靜了。我只明白文學裡的一些小小的典故,其餘的就不解其中之味了。坦白的說,我喜歡寫文字卻不喜歡和歷史打交道,沒有研究過歷史中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還有事實上我是喜歡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文字。

寫文章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研究文學的學者們更是不容易的事,而讀者們是最有資格評定你的作品好壞的讀者。

可恨的是書店裡的一些書擺放的一些什麼小說、散文、詩歌的寫法,越是這樣弄得文藝界焦頭爛額,不成一體。沒聽說有那個青年買了一本小說的寫法就當上小說家的,沒聽說自己沒有經過一點努力的而紅遍大江南北的文藝青年的,更沒聽說房子上會掉餡餅的事,就是有也不可能砸到你頭上的。

名人講的話可以借用不可以當做自己的名言,這樣會害了自己的,讀書人就該靈活運用掌握時機出手。

借鄭曉恆老師的話語做下結尾:“勤讀書、勤思考、親筆耕”把這些警示物語掛在心裡總會改變你的人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