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这首诗看似白开水一般,毫无内涵,实则已达无我之境

元朝因戏曲而秀于中华文学史,而诗词相对衰微,诗坛上活跃的多是金代诗人,如元好问、麻革、张宇、房皞、陈庚、段克己、曹之谦等便是这一时代诗坛的领军人物了,写下不少好诗,而今天要说的正是一首来自曹之谦的《秋夜》。


这首诗看似白开水一般,毫无内涵,实则已达无我之境


《秋夜》——曹之谦

寂寂江城夜向阑,西风吹雁叫云端。

一声远过南楼去,月满碧天秋水寒。

这首诗乍一看,就是一首纯粹写景物的诗。诗人羁旅他乡,不胜孤寂,挨到夜色向阑,而西风在夜色的紧逼之下也越发的凄紧,晚飞的孤雁嘹唳在夜空,其声袅袅,缠绕着南楼缓缓飘过,孤雁的声音触动了诗人,于是他循声远眺,但见碧空如洗,月华如水,倾泻在江城外的秋江,溅起了粼粼寒光,不禁令人心生丝丝寒意。


这首诗看似白开水一般,毫无内涵,实则已达无我之境


这首读来似乎除了点寂寞感,再看不出有什么寄托,也看不出有什么感情,就是单纯地描摹了一下诗人所见,有似白开水一般不见深意。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写道:“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仔细品读,就会发现这首诗与王国维分析的这种情况是颇为吻合的。


这首诗看似白开水一般,毫无内涵,实则已达无我之境


写诗的无我之境,以物看物,表现了一种澹远之致,反映了一种着色的纯粹画境,“月满碧天秋水寒”,既澹远,不是也有画境吗?正如“凉风吹堕双梧影,满地碧云如水流”(无名氏《题壁》)一样,也是把秋色描写成一幅画面。

所谓借景抒情,但凡写景的诗,要想完全撇开欲诉之情而完全“无我”是极为困难的。同样是写秋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表面看来,中秋望月是人同此心,心同此境,可是一句“秋思落谁家”,就隐隐把游子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流露出来了。


这首诗看似白开水一般,毫无内涵,实则已达无我之境


王维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这些诗也曾引发过争论,有人认为两诗是写景,并无什么寄托,后人强行加入了自身揣测的情感。


这首诗看似白开水一般,毫无内涵,实则已达无我之境


但也有人指出这是王维厌倦宦途生涯,追求静境,表现高洁心灵的写照,流露出一种禅心和禅趣。这种说法也更合众心,因为景中虽无人,却隐然有情,纯任自然花开花落的描写,就也透露了诗人赞赏芙蓉,静听山鸟的幽人怀抱。以同样的道理去理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何尝不是抒写幽人的怀抱呢?所以写景必然有我,淡远、闲适也是情的表现形态,不过是尽力泯去“我”的痕迹罢了。所以曹之谦的这首《秋夜》,仍然是借景抒情,抒写的是游子孤客之情。夜阑、雁叫、月满、秋寒,都是衬托的景色,却暗寓孤寂的羁旅之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