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益海嘉裡:日產大米370噸,應急儲備增至3000噸

2月26日下午,陰雲四合,雨絲紛飛。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武漢市武昌水果湖出發,驅車38公里來到地處東西湖區惠安大道的益海嘉裡(武漢)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時,只見大門口的輔道上,大貨車排起了長龍。

測溫、手消毒、登記,戴上頭套、穿上隔離衣、踩踏消毒墊後,記者得以從大門進入廠區。

“公司2月4日就復產了,日產量從最初的200噸逐漸增加到現在的370噸!”益海嘉裡武漢公司高級經理陳明邊走邊介紹,日前該公司從事大米加工的一線工人、管理人員有近70人,在另一個廠區從事油膽脂加工的約有120人,只有疫前的五分之一,還有很多工人沒來,很多營銷、管理人員在家遠程辦公。

進入生產車間,機聲隆隆,卻沒見幾個人,生產線上幾乎都是些大塊頭的機器設備——碾米機、拋光機、色選機、白米篩等。

“武漢市面上賣的金龍魚、金元寶大米,就是在這生產的。”車間生產加工負責人鬱盛強告訴記者,疫前車間三班倒,工人加管理人員有近50人,現在只有20人到崗,改成了兩班倒,24小時連續生產。

走出生產車間,幾座三四十米高的儲糧倉分外打眼。“這些倉儲設施,一共儲存稻穀約9萬噸。”陳明表示,該公司生產的大米直供武漢主要商超,且保質保量持續供貨。

伸爪、抓物、位移、放下......高大的成品倉庫內,2臺碼垛機器人手腳麻利,正將剛下線的一袋袋大米碼得整整齊齊。旁邊,幾臺叉車來回奔忙,將一垛垛大米往庫外的貨車上裝。

向裝貨口走去,沿路簡直都是厚厚的“米牆”。據悉,疫前,該公司正常儲備大米2000噸,疫情發生後,應武漢市發改委要求,該公司大米儲備已增至3000噸。

在裝貨處,運糧的叉車來回穿梭,沿著臨時搭好的斜板直接開到大貨車“肚子”裡,幾輛大貨車正敞開肚皮“吃”貨。牌照為鄂AJI82掛的貨車司機周偉對記者說,車上裝了32噸大米,馬上運往漢川,近期他經常往荊州、麻城等地送米。

“公司復工復產能有這個樣子,政府部門幫了不少忙。”陳明說,最初員工返崗很難、物流也不暢,武漢市發改委、經信局多方協調為運糧車開通行證,開闢綠色通道,協助武漢本地員工儘早返崗,公司復工申請也早早獲批了。

不僅如此,益海嘉裡油脂加工需1萬噸大豆,要從江蘇泰州經長江水運過來,又是武漢市發改、交通等部門全力協調,貨物才順利運抵,食用油加工於2月13日開工,為武漢糧油保供再添砝碼。

糧食加工需產業鏈配合。益海嘉裡的大米加工,每天要產生很多麩皮、碎米、稻殼等副產品,還需要大量的編織袋,又是武漢市發改等部門多方協調,推動上下游產業鏈上的編織袋廠、飼料廠、榨油廠等企業儘早復工,為企業運轉營造了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

來源:湖北日報;作者:XXX;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