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下联是啥意思?

爱篮球的老球迷93


无为有处有还无,是这本书的提点。无即虚无,亦即书中的凡是带“梦”“幻”的情节,作者自己强调过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这是作者要表达真实情感和真实情节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作者真正经历过的事情。有即实有,也就是书中描写的现实生活情节,这些情节反而是作者虚构的。因此,有无即虚实,虚实倒换过来,就是作者这本书的真实构思。红楼梦36场梦,除了第80回之后的梦以外,其他的梦细节纤毫毕现,有始有终,真实感非常强。这些梦幻境界是把握作者意图的核心之处。

当然这是话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生活环境现实或者书中玩具现实,那就是是非混淆,黑白颠倒。毫无原则的贾雨村被封建伦理的代表贾政所推崇,具有人类天性良知的贾探春、史湘云落得个悲惨下场,这就是是非被混淆的结果。有即是,无即非,是非颠倒,乾坤倒转,这就是红楼梦血淋淋的生活现实。


三目巨人


《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下联“无为有处有还无”我作如下理解:

首先,字面意思理解。当没有被当作有的时候,有也就成了没有。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东西时,那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显的真实。

其次,从通灵宝玉的的经历理解。第一章,以通灵宝玉的到人间走一遭所经历的为引,引出后面的内容,对于通灵宝玉来讲,对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来讲,只是短短一瞬,世间繁华落寞种种对人间人来说为真为有,而对时间长河、回归后的通灵宝玉来说,又似假似无,只留一番记载。

最后,从甄士隐和贾宝玉的对应关系理解。通过甄士隐预示“真事隐”,甄士隐经历了骨肉分离、大火烧家、落魄投靠、最后醒悟出家,之前经历过太虚幻境。从现实角度出发,贾宝玉将来也是类似的经历,也经历过太虚幻境,真真假假,有有无无,对于甄宝玉也好,贾宝玉也好,甄士隐也好,通灵宝玉也好,都是过眼云烟。

因此,下联“无为有处有还无”可能也是提醒人们,要看透人世繁华悲哀,不要太过执着,懂得参深悟透。





秋阳lsl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佩服曹雪芹这么高的辩证哲学思维。

谐音

曹公可是谐音之王,小说《红楼梦》中常常会有谐音字,被曹公使用得淋漓尽致

地名上有:

十里街--势利街

仁清巷--人情巷

葫芦庙--糊涂庙

  • 大如洲-大概如此

建筑名:

梨香院--离乡怨

蘅芜院--恨无缘

潇湘馆--消香馆

  • 怡红院--遗红怨

人名,就更多了:

香菱--相怜

秦可卿--情可轻

贾王薛史--家亡血史

贾政--假正经

贾雨村言--假语村言

贾化--假话

甄士隐--真事隐

冯渊--逢冤

  • 等等

在《红楼梦》里,除了主角贾宝玉,还有一个甄宝玉。一个“假”一个“真”,如果贾宝玉是真宝玉,那甄宝玉就应该是假的宝玉。

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还好理解

我们举一个例子:在早些年的科学不够发达时,人们的意识里,太阳是绕着地球为中心转动的,无论我国还是西方,都持有这个观点,尤其是神学的教皇,一直鼓吹“地心说”,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得到证实之前。

假的“地心说”一直被人们笃信,那么“日心说”在他们眼中,就是异类是邪端。

无为有处有还无,说下我浅薄的理解:

有生于无,无可生有,有和无可以转化。院子里没有枣树,是“无”,种了两棵,就是“有”,砍断树后,又是“无”,不仅实物如此,感情也是一样,两个人的感情可以由无到有,也可以消失一空

结语

真与假,有与无,是相对的,又是可以转化的,所以很多事不是绝对的,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塞翁丢了马,未必是坏事;某人中了五百万大奖,未必是好事。

要想事事洞明真,真是高深的学问。


云舒庭美文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下联的意思是 把没有的当成有的,有的也就成为没有的了。

这是甄士隐在梦中所见的对联,在第5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也同样看到,两次出现,是着意强调。同时也借此点出,甄的遭遇和归宿是贾的一生的道路的缩影。

作者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诗的语言提醒大家,读本书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至惑于假象,而迷失真意。小说中借"假语村言"将政治背景的"真事隐去"。用意是为了避免文字之祸。如说成"接驾四次"的江南甄家,也与贾府一样有一个容貌,性情相同的宝玉。后来甄家也像贾府一样被抄了家。这都是作者故意以"贾"乱"甄","以"贾"作"甄"。此外,如作者不明写秦可卿诱惑宝玉,而假借宝玉做梦,等等。以与这副对联所暗示的相契。

如果从文艺作品反映现实这一特点说,弄清"真"与"假","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鲁迅曾有深刻的论述:"凡要知道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别人以叙自己,亦以自己推测别人的东西。便不至于感到幻灭,即使有时不合事实,然而还是真实,其真实,正与用第三人称时或误用第一人称时毫无不同。倘有读者只执滞于体裁,只求没有破绽,那就只看新闻纪事为宜,对于文艺,活该幻灭。而其幻灭也不足惜,因为这不是真的幻灭,正如查不出大观园的遗址,而不满于"红楼梦"者相同……我宁看红楼梦,却不愿看新出的"林黛玉日记",它一页能使我不舒服小半天……幻灭以来,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假。"(三闲集,怎么写)



木山文


这两句对联意思说的直白点就是“把真的当做假的,假的当真的,把虚无当做真实,真实的误做虚无”

这对联作为红楼梦开篇,其实是曹雪芹家族由盛变衰的写照。

纵观曹雪芹的一生,亲身感受到了从荣华富贵跌落至社会底层,最后流落在外。每每回忆自己当年的富贵时的人和事,感叹所有一切最终化为虚无缥缈,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坐而视之。





甲良生日记


《无为有处有还无》有两种解释:

一,当你所做的一切努力,没有达到相应效果,或者做成功了,却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或是你所努力的根本就不是别人所要的那种效果,那你所的一切努力就是白努力了、也就是“做了也是白做"。

二,是虽然说这件事和你有关系的,但是你却是没有去做,事件已成功了:别人却是认为是你在做成的,与其他人没有多大关系的。也就是“没有做的人有功劳,有做的人却没有苦劳"的现实生活常见到的无奈状态。😄😄😄


你我强中国更强


红楼梦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其实文人和佛家早有详细解释,正如佛语所言:“有亦无无亦有”“四大皆空”。

这里使我感兴趣的根据上文,试试接下文:

上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下文:爱当甜蜜甜更爱,情入心坎心溶情。

注:爱情以心以甜将更浓更深更纯洁。


我爱祖国63611886033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个人以为:就是大众都把假的东西当成真的了,那么真的也变成了假的,把存在的事物当成不存在,那存在的也变成不存在了。古时有“三人成虎”之说,讲述的是庞葱与魏王的故事。庞葱对魏王说,假如有一个人告诉你大街上有老虎你信吗?魏王说不信。庞葱又说,假如又有第二个人来告诉你呢,魏王说半信半疑吧。庞葱说假如有第三个人也这么说呢?魏王说那肯定是真的了。庞葱说事实上街上是没有老虎的,只不过说的人多了,就有人信了。如今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信谣,不传谣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秋水长空


意思是:假的当作真的,时间久了假的就被认为是真的了,真的就成为假的了。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东西时,那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显的真实。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一回》,是太虚幻境的一副对联。

甄士隐在炎炎夏日午睡,梦到了一个和尚一个道士,带了通灵宝玉下得凡来,他主动上前搭讪,想看看这块玉,拿过来,结果还不及细看,就被对方抢回,说是太虚幻境到了。于是,在太虚幻境大石牌坊两边,就有这副对联。

而在《红楼梦》第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送慈柩故乡全孝道》之“真如福地”联出现了两句相似意思的对联:“假作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天其书法


“无为”是道家的思想术语,一般指政治上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

此下联的意思是,人要不主动地有所为,方能在无处看到有,有处看到无。也可理解成顺着自然发展而做一些该做的事,看淡功名利禄,与世无争。一切皆是过眼云烟,何必苦苦追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