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缺少深度阅读能力,读多少书都是无用功,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

就到了撒酒疯副将是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陪读。

我儿子今年九岁,认识的字很多,知道并自己会讲的故事也很多,而且还有一定的思维和自己的一定见解,甚至还能联系到生活和学习当中去。这和我的平时教育,尤其是陪伴孩子有莫大的关系。

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每天要练习两篇字(钢笔字帖),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每天我也给他讲故事,主要以童话故事为主。到了三年级也就是上学期开始,毕竟字也认识的多了,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我就让他每天给我讲故事。我上学期给买了一本《中国历史故事书》,每天让让他自己默读一遍(这个期间不认识的字要圈出来,然后我来教他并做讲解),然后一字一句读给我听,读完之后再给我讲大概意思,最后给我讲述他的“读后感”。就这样“陪读”了一个学期,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很大,这学期开始要进一步培养他的写作能力。还是上学期那本书《中国历史故事》每天默读一遍,然后再给我讲,最后再写一遍“读后感”,疫情开始到现在已经读写了十余篇了,无论从孩子对故事的理解程度还是自己写作的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对于孩子来讲,无论你想引导他提高哪方面的能力,一定要学会陪同,然后一步步的放手,最后真正形成了习惯的时候方可放手。



LSH若尘


什么是深度阅读

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深度阅读。首先深度阅读不是一字一眼的阅读,这种读法是抠字眼,很容易疲乏,也会丧失阅读的趣味性。孟子曾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就是我们不能拘泥于文字,而是要领悟文章传达出来的意趣。

深度阅读是看完一本书后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

1、读之前先了解作者的背景或者生平。每个作家的成长背景,性格特点,价值观等都不同,这些肯定会在他的书中体现出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后,能更好的理解书中的观点或者说倡导的价值观。

2、先进行内容猜想,在看书。在看书之前,先让孩子看目录,让他根据目录想一下这本书可能讲的是什么,然后在阅读。这种方式会加深阅读的印象,并且因为自己对书的理解和作者存在偏差,会更容易抓住整本书的大意和传递的价值观。

3、带着目的阅读。带着目的阅读,就能聚焦我们想要了解的问题点,找到解决方案。漫无目的的阅读,是消遣式的阅读,阅读完后常常会是心中有无限感慨,但是仅仅限于感慨,没有自己的思考。

4、阅读之后让孩子给爸爸妈妈讲书。复述可以检验孩子是否理解了书中的观点或掌握了书中的知识点。有可能在跟爸爸妈妈讲解的过程中,突然又会有新的领悟,或者发现有些知识点其实没有理解透,也能加深孩子的印象。这样就不会看一本忘一本。

5、教孩子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是不断的提问,存疑,然后寻找论点论据,验证作者的主题、论点、论据是否逻辑正确。批判性阅读,能跳出作者的思维圈,以更高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行文逻辑和表达的各种观点,以免被作者“牵着鼻子走”。

6、帮助孩子进行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就是找到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列一个该领域的书单,集中精力只看该领域的书。主题阅读有两个很大的好处,一是可以全面了解该主题,形成该主题的知识网;二是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认知,这种差异性的碰撞,能带给我们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比如以明朝历史为主题,首先找到关于明朝历史比较权威的书,然后把所有这些书的目录列出来,然后把目录归类。讲同一个话题的章节可以一起看,比如讲明朝大臣徐阶,就看所有的书中对于徐阶的讲解,不用拘泥于一次看完同一本书。看完这些书后,就会对徐阶的所有知识点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他的政治主张、他做过哪些事情,对明朝的历史有什么影响等。

深度阅读收获会很大,也会耗费体力脑力,爸爸妈妈要把它跟消遣式阅读交叉起来,以免孩子产生阅读恐惧感。


小七在思考


深度阅读既事关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也是我们语文老师所关注的问题。学生不会深度阅读,即使语文素养提升也很有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读书过程中要学会从文本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色,语言等各个方面进行归纳,思考,提出问题,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提问题。最好把自己的见解写成片段,形成文章。例如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关于人物形象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孙少平和孙少安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关于爱情这方面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孙少安因为家庭贫困及身份问题,那样对待田润叶对吗?要是你,你该怎么做?请说出你的理由。读了这本书之后,你觉得谁对你的影响或触动最大?请说出你的理由。当然还可以提出许多的问题。

二.读书要做批注。对于自己有感触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觉得写的好的地方,要做批注。

三、若是学生,读一本书要写摘抄。

四、文章的精华之处要背下来。

五、在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比较与鉴赏。例如对不同书中的人物进行鉴赏与比较。举个例子,《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郭大侠和《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性格气质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提升素养。

当然这都得假以时日,素养才能提升。养成良好的习惯,终将达到目的。


文笔山人


全息角度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1.读内容。历史,文学,诗歌,经典名著…这部分内容适合做读书笔记(词语,成语,名句美篇),进行精读,久而久之,孩子写日记可以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2.读视野。传记,哲思类。从不同国家作者进行筛选,吸收不同事物发展和思考思维。这是潜移默化的习惯。尤其是传记类,其发挥大效用是在人生抉择期。

3.读创新。美学,设计,建筑,创意,园林,环保,戏曲,文化,自然,生物,科技…这部分滋养孩子们的创造力,适合正版和纸质书,从质感和印刷上都能领悟。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官有关的适合素材实践感受。

4.读兴趣。动漫,绘画,语言,手工,编程…从实践开发角度去购买书籍促进动手能力。

5.读工具。工具类书籍有的是为某部分问题存在去解决而成为典藏,需要懂得如何使用。比如新华字典,朗文英文字典等等。每一种工具书都要学会充分独立地使用。

6.读技能。为提升某一技能的书。比如烹饪,沟通,亲子,企管,阅读技巧,语言启蒙。这一类书籍适合以思维导图绘制进行读书笔记收藏,并把技能实践应用起来。这类书一定要动手实践。

7.读阅读法。顺读法,逆读法,中间读法,辩证读法。通过前序,后记,书籍框架从创作者角度思考书籍的写法与作者希望传给读者的思想。小说抽读可增强推理能力,看后面的内容思考前面导致结果的原因。平行阅读法,同时读不同的类型的书,随时开始随时结束,使大脑更换不同频道。

8.读主题。某一个陌生领域的主题,想要了解,最大范畴地读一个主题的作者,领域,造诣,社会影响等等。

9.读思考。把每一本书记上知识标签方便复习
,记笔记,写读后感,做总结。读者角度,编辑角度,出版角度,作者角度,历史角度,社会影响力角度,多角度分析书的成果体现。

10.读出版社。不同类型的书有出版社的侧重。精彩的书其实都集中在几个出版社手里。

11.读作者。作者属于灵魂认同的部分,人准,思想就准。读错了人,浪费时间精力。少读编著类,读原创读原味书籍。

12.读形式。自购纸质书适合典藏类,方便画重点,可常读类书籍。电子版便宜,携带方便,笔记也方便,缺乏一定手感。图书馆不能乱画,要手写笔记,限定限时可增强读书效率。

13.参与读书会。同一本书,不同读书视角,定时思想碰撞。


王珏雯教育产品观察者


完全赞同。

我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主要是目的性是什么,如果只是做个了解,浏览式的阅读就可以了,无需知道文章的出处、写作时间、什么情况下写作等;如果是专业性的阅读,就必须要深度阅读,而不能浅尝辄止,囫囵吞枣,而是要不断品尝文章中蕴含的道理极其情感或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内容重点是什么,及时有效的提炼出来对我们阅读者有用的东西,才是有效的阅读。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我们不能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也不能蜻蜓点水式,而是要仔细品尝作者的字、词、句、段落及其文章结构等方面去考虑,才能做到真正地阅读,才会对我们有益,不能为了应付任务,拿个笔画一画,圈一圈,这些没有多大作用。遇到好的地方要学会做批注,做到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就像我们读名著一样,每读一次的感受和收获也是不一样的,不然读多少书,都是白读了。

我们既然要决定读书,就要做一个上深度阅读的读书人。





有家数学辅导


先澄清我对提问的理解:“引导”我理解为帮助孩子找到深度阅读的方法,“深度阅读”我理解为孩子读书时能展开联想,更全方面提升自己。

如果将一本书比作藏有宝藏的地下宫殿,那提问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走入宫殿深处去找到宝藏。

作为家长,首先得自己对宫殿的布局要了解,知道藏在何处。那我们得先读过并通晓这书本,了解哪些能够带给我们的启发,书本的闪光点在哪。

然后呢,我们得让孩子有兴趣读这本书,激发孩子去挖掘藏的欲望,如果孩子连走进地下宫殿的兴趣都没有,那你想一想他会愿意跟着你走吗?

最后告诉孩子,我们不必去挖所有的宝藏,有重点、有感觉的去挖就可以了,就已经有足够的闪到他、营养到他。

如果能从一本书当中明白一个人生道理,或者说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了解到自己是怎么样的人等等,这些宝藏发现就已经是非常非常了不起了。

所以总结,引导孩子深度阅读的方法步骤:

第一步:父母自己要对书本有兴趣,并了解书本精髓;

第二步:激发孩子对书本有兴趣;

第三步:告诉孩子,你对这本书感触,就是提供一些找到宝藏的线索,启发孩子的思考;

第四步:让孩子反馈给你,这些思考对孩子的影响,OK,那这本书就读得非常有深度了。

孩子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后,更能全面的掌握知识,更好的提升自己。


皮三9099


十分赞同


沈成林9


最简单的办法:找本书与孩子一起读,读后提问题,慢慢培养孩子读书的恩维习惯。


用户105841141355


赞成。读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打发时间型。二是应付型。三是认真型。四是思考型。五是解决问题型。鉴于都懂的,故不赘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