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魏蜀吳都是中國的,為什麼要爭自己的天下,不去向外擴張呢?

鵬學天下


大家如果攤開世界地圖的話,咱們中國僅在東方,中國屬於歐亞大陸的最東邊,大家是不是很好奇?歐亞大陸那麼大啊!中國每一次戰亂都是要在內部打,都要在內部爭奪天下。三國時期亦是如此,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人沒有突破東亞這個地理範圍,沒有去其他地區擴張呢?

看來我就分析一下,經濟因素,環境因素,文化因素,從這三個方面,我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因素,經濟因素

大家想一想,古中國的邊界是不是北抵長城,南至南海,東至東海,西到荒漠。我在這裡我要強調一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農耕民族。

以三國時期為例子,三國時期天下大亂,成為三足鼎立態勢北邊有曹操,南邊有孫權和劉備。大家想一想,曹操的北邊是什麼?是草原,是荒漠,是戈壁,中原王朝即使再有能力,軍事能力再強,即使將北方的草原給佔領了,把北方的遊牧民族給趕走,那又有什麼用呢?蒙古高原地區上面覆蓋著草原,戈壁和荒漠。在草原上面又不能種莊稼。北方草原的環境又如此惡劣,除了草,什麼都不長。中原人作為農耕民族,北方的草原不能用,那為什麼我還要去佔領它呢?

除了曹操的北邊是如此。咱們再看一看南方,大家可能都知道諸葛亮的七擒孟獲孟獲,是當時的西南夷的首領,西南夷當時佔領的地區被當時的中原人稱為不毛之地,當時的西南地區是不會生產出大量糧食,土地上覆蓋著大量的山林石頭。對於當時的中國人而言,不能種地的地方都沒有經濟價值。雖然現在咱們去雲南,貴州等地旅遊,看當地的喀斯特地貌,看石筍,看溶洞。但是你放在古代這些東西既不能吃,又不能喝,那為什麼古代的人要花大價錢去征服這些無用之地呢?

第二個原因,環境因素

中國的老祖宗已經將東亞地區最好的土地全給佔了,東亞80%的平原都在中國境內,中國擁有一片巨大的華北平原,還有關中盆地,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兩廣丘陵。這些地區地勢平坦,是產糧的大區域。反觀在中國周圍地區的地形地勢,大家看一看長城以北是什麼?是草原,是戈壁,是荒漠。是大片的蒙古高原,在這片高原上,冬天氣候嚴寒,寒風凌厲。中原人在這些地區是生活不下來的,被當時的人稱為未開化的地區。

咱們再去看一看南方,就以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為例,在當時的生產力的條件下,長江中下游再往南走,這些地區遍佈著高山密林,沼澤密佈,霧氣繚繞,並且長江以南的地區是屬於氣候更加的溼熱,對於當時的中原人都認為這些地區是屬於不毛之地,再加上南方地區有很多的少數民族,就被當時的中原人稱為蠻荒之地。

第三個原因,文化因素

三國時期,其實就是東漢末年,當時雖然天下大亂,但是大家的認同感依然是屬於漢朝人,中國的儒家文化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沒有擴張性,內部轉化問題對這種特點。不管是北方曹魏還是南方的蜀漢和孫吳政權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自己讀的都是聖賢書,在他們的概念中,沒有向外擴張的這種概念。

總結

以上三個原因,就是三國時期為什麼沒有向外擴張。第一個原因,中原人本身是農耕民族,我們這個民族是種地的,要北方的草原地區和要南方的山林地區是沒有用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中原外部地區環境太過於惡劣,第三個原因就是中華文化的向心力。這三個原因促使著中國是一個很內向的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擅長擴張的國家。


經濟戰略


第一個原因,就非常的現實。因為在古代,中原地區才是資源豐富的富裕之地,而國家的周邊其實還沒有經過開發,所以是非常的荒涼的。再加上週邊地區地形地勢的原因,向外擴張建國其實是不現實的。

而且歷史上有很多周邊的遊牧民族侵擾中原的邊境而導致的戰爭。他們侵擾中原就是因為他們那裡的物產資源太不豐富,生活太艱苦所導致的。在漢朝的時候,有匈奴作亂;宋朝的時候,有蒙古、遼國等等。正是因為周邊地區資源不豐富,所以他們即使建立了國家,還是要依附於中原大國,成為中原國家的藩屬國,不能獲得自由獨立。

第二個原因,就是傳統的觀念所導致的。造反的諸侯都認為逐鹿中原才能夠成為天下的霸主。所以中原這個地方在歷史上一直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例如後來的楚漢相爭、三國魏蜀吳等,他們都是在爭奪中原這塊寶地。

因為在他們看來,佔據了中原才算定鼎神州,平定天下。而攻打周邊國家,在外地重新建國,則沒有如此強烈的存在感,也不會是天下霸主。自己一番折騰,竟然不能夠掀起點水花,未免太沒有成就感了。

第三點原因,這就和傳統的儒家精神相關了。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非常內斂的民族,所以這也使得他們在造反的時候,都是向內擴張和發展,選擇在中國的版圖內反叛。從這一點上看,所以古代就是很多的反叛其實就是內鬥。


詩雨花魂


從公元220年開始,魏蜀吳三國相繼建立,由此開啟了中國著名的三國時代。至於魏蜀吳三國為何相互爭鬥而不向其他區域擴張這是有原因的。

首先,當時人們的認知有限,魏蜀吳三國相互征伐,鼎足而立,其目的皆是希望吞併對方,統一全國。在當時看來,只有能夠佔領中原併吞並巴蜀和江東才能意味著實現全國的大一統,三國所轄的區域才是華夏文明的區域。

其次,三國時代中國屬於典型的農耕文明,曹魏以北皆是草原大漠,屬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地帶,中原農耕民族統治者對此並沒有擴張的慾望與需求,更多的是處於防守狀態,沒有遊牧民族的騷擾是他們想達到的狀態。而地處東南的孫吳則是希望依靠長江天險以及魏蜀之爭實現偏安一隅的統治,同樣也沒有海外擴張的需求。地處西南的劉蜀向來已漢室正統自居,一心希望收復中原恢復漢室,在北伐之前諸葛亮已七擒孟獲平定了南方蠻族,穩定了後方,至於西藏、印度等地,一是地理阻隔,二是擴張價值不大。

總之,綜合文化傳統、經濟發展需求及技術發展狀況,魏蜀吳三國並沒有向其他區域擴張。



老袁講歷史


除了青州冀州幷州幽州益州荊州江南西涼。其他地方不是荒無人煙就是尚未開化,根本沒有掠奪價值,就算是佔領了,路途遙遠,還需要派人把手,空耗錢糧。其實也有一些擴張,比如七擒孟獲,曹操西征,袁紹北伐等等,與三國戰事無關的,就一兩句帶過了。


馬欄山福爾康


中國歷史上所謂的天下一統,指的是中華文化所到之處的地方。秦漢時代,四川已經屬於蠻夷之地,廣東還要在漢武帝時候才納入中原王朝,雲南還要在與夜郎大戰多少年後,才由漢朝收復。東甌也是平七國之亂之後才正式歸附。這些地方在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後經過百多年,才真正被文化馴服,認同漢禮。三國時代,過了隴西,便是茫茫大漠,北面是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西南諸夷平定讓諸葛亮折壽,東面大海之外,臺灣還叫夷州,航海技術也難以讓軍隊大批量出海開疆拓土。

也就是出了中原文化圈,到處都是荒涼之地,佔了也沒用,而且也還不一定能打過那些少數民族。

所以古時候每個王朝都是在國力鼎盛的時候才有能力從中原向外拓展,畢竟那些不毛之地,土著難以馴服,佔了地又種不了田,打贏了是萬國來朝,但那些都是面子問題而已,何況在自己的地盤還有其他兩個大國虎視眈眈。這樣的戰略環境,誰會跑去搶骨頭,而讓別人來踹自己屁股呢。


鐵烏龍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在中國遠大於分裂時期

歷來的中國統治者把統一天下為己任

因為得中原者得天下,偏安一隅在中國只能算是一個地方政權,可以稱王。如果稱皇帝也最多也是自欺欺人,所以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歷來有志君王把統一中國視為終身的目標。

魏蜀吳的統治區域基本覆蓋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基本盤,無論人口,經濟都遠非,西藏,草原匈奴區域,西北等等…可比。

不是不想奈何實力不允許

魏蜀吳三分天下與統一的漢朝相比實力大減,向外擴張除了勞民傷財消耗自身實力外基本撈不著一點好處,那時的西藏,西北,蒙古高原可沒什麼戰略資源,空間換時間也行不通。

魏蜀吳之間互成犄角也互相攻伐,各國的重兵集團都在防備對手,根本無力向外擴張領土。

當然魏國算是三國中最強的所以魏國一刻也沒閒著,曹丕死後,魏明帝曹叡收復遼東地區,不過其重心還是蜀漢和東吳。

蜀漢向雲貴地區擴實在太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雲貴高原以及西藏地區比蜀地更難有些地區還是部族時代。

東吳南邊就是大海,南亞基本野人時代,航海技術除了在長江,黃河的內海還可以出海基本直接餵魚!

結語

歷來的中國統治者,發兵必出師有名,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統一中國才是王道是帝王,才能號令天下,


外太空的首富


我是宇燁塗夫,我來回答:

用一句話說,“攘外畢先安內”。

首先一點:對外擴張,物力條件嚴重不足。俗話說得好:外行看裝備,內行看後勤。打仗是特別消耗物資的。漢武帝當年幹匈奴,是傾全盛時期帝國的全部物力來賭。他把高祖、惠帝、前後少帝、文帝與景帝等六世積下的所有物資幾乎打沒了,漠北決戰只戰馬一項,就死了十多萬匹,才換來一個慘勝。所以武帝晚年才要下罪己詔,因為國力打空了,百姓怨聲載道。再回頭看三國,東漢末年,諸侯四起,戰亂頻仍,生產活動被嚴重破壞,物資被內耗精盡。農業文明比不上馬背上的民族那般疾風閃電,對外擴張,會把戰線拉得過長,因此,貧弱的三國再也無力開疆。想當年曹公僅僅北征個烏丸,尚且沒佔到多少便宜,更別想什麼大力擴張。

其次,人口太少,開疆擴土也守不住。同樣以漢為例,西漢元始二年,人口實有人口6300多萬人,所以可以打匈奴擴疆土。之後經過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到三國初全國也僅餘2224萬~2361萬人,更何況還分成好幾個獨立的陣營。曹魏人口最多,滅蜀之前人口也只不過1300萬人。戰爭打的就是人,即使真的向西北擴張,也分不出人去佔領、經營。

其三,群敵環伺,後院不穩。對外擴張,要求己方政權內部環境必須穩定。同樣以漢武帝為例,武帝用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他大權獨攬,國內不存在任何勢力可以與之相抗,所以他可以全力抗擊匈奴,西進西域。反觀三國,魏蜀吳三家相抗,任何一方向外擴張都會招至己方內部空虛,到時,另外兩方必會群起而攻之。到時即使打下新土,那大本營一丟,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當時,我們周邊那些異族的土地,其利用價值真的不高,並不適合農耕時代的漢人,打下來完全就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綜上所述,三國時期,各路英雄因四庫不實,人丁不茂,內政不寧,而無暇四顧。只得專心爭霸。

有趣的是,三國時東吳孫權方面確實有過東出大海的試探。據《三國志》記載,公園230年,即孫權登基做皇帝的第二年,派了軍衛溫、諸葛直等人率領艦隊萬餘人,乘戰船百艘以出東海。尋找夷洲和亶洲,“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夷洲”,指的就是今天的臺灣。這是我們與臺灣寶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宇燁塗夫


額,舉個例子,孫權晚年迷信仙人,讓衛溫、諸葛直帶上萬甲士尋到夷洲找仙人,官兵染疫死去十之八九,最後只帶回幾千蠻人。氣的孫權直接殺了這兩個人。這就是原因,得不償失,中國可以說是當時開發程度最高的幾個地方之一,其他地方大多都是蠻荒之地,人都沒幾個,沒有什麼價值,獲得的回報遠遠低於成本。


百勝軍節度使


事實上,三方都開疆拓土了。

曹魏北征烏桓,打通西域。

孫吳進取夷州(臺灣),吞併士燮交州(包括安南即今越南)。

季漢南擴雲貴。

兩漢前的中國領土可不是現在的這樣

現中國的概念那是也是沒有的

開疆擴土這個事兒你要看怎麼說了,這對於兩漢的版圖而言,可都是在擴大中華的版圖。


不動堂


一 地理因素 這主要跟地理位置有關係,因為自從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國家建立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佔據中原,然後向四周擴散,魏國攻打匈奴,本身匈奴就是遊牧民族,不佔地盤,不住城池,茫茫草原有何用,

二 其他兩國 這三國如果向外的話,其他兩國趁機攻打怎麼辦

三 技術原因 吳國向海外的話,需要造更多的船,耗費巨大,並且造船行業不發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