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2020之新生態(二)------大健康

疫情將加速中國大健康產業的發展。


毫不誇張地說,這將是宇宙第一大產業。我們把醫療、養老、健身等與健康相關的產業都放在這裡。


70年來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長到77歲,帶來老年人口的快速膨脹。在接下來的十到二十年,中國人的健康需求會集中爆發。


跟40後、50後的省吃儉用觀念不同,60後積累了大量財富,見過世面,有消費慾望。當他們開始進入退休時間,養老產業就爆發了。


孤獨和寂寞是老年人的核心痛點。所以他們跳廣場舞,結伴出去旅遊,關於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每一樣都會是巨大的市場,至少十五個細分領域會出現百億美元的公司。


養老和醫療密不可分。此次疫情的沉痛教訓,讓中國醫療體系的短板暴露明顯:基層醫療機構設施薄弱、技能落後。未來,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和服務水平必然是國家政策推動的重點。但光靠政府力量來解決這個問題,顯然不現實,必然會依靠社會力量來解決。


最優質的頂尖醫生全部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甲醫院,94萬家基層醫療機構不可能每一家都有名醫坐鎮,於是就需要一個普適的、通用的、全科室的醫療診斷系統,代替「名醫」幫助醫師做出更準確的診斷。


當然,機器不可能完全代替醫生,看病本質上是一種服務,關鍵詞是「信任」,只有有能力的醫生可以建立起信任。百萬家診所,需要近300萬醫生,醫生培訓的機會是巨大的。有了高質量的醫生供給,基層醫療的信任體系才有可能建立起來。


現在國家正在推進醫藥分離,350萬名醫藥代表面臨失業。之前藥品的利益鏈條太長,有出廠價、總代價、中標價、醫院端零售價和藥店零售價等,病人吃藥貴,國家醫保負擔重。除了用自研國產藥替代高價進口藥以外,藥品流通渠道的改革也會誕生機會。


例如連鎖藥房,以前病人都在醫院開藥,今後會慢慢轉移到藥房,零售藥店執業藥師(或藥學技術人員)成為藥房的標配。未來藥師培訓會和醫生培訓一樣,成為職業培訓中的一大機會。


和高價藥類似的還有高價醫療器械及耗材,這是B2B的生意。未來,高性價比的國產設備會被更多地採用。隨著藥品和醫療器械及耗材的改革,供應鏈的整合與下沉也存在機會。


保險目前是個4萬億的市場,增長速度非常快。中國人壽命變長,各種慢性病的發病概率大大增加了。以前人最怕的是死了錢沒花完,現在是怕還沒死但錢花完了,在社保沒辦法完全覆蓋的情況下,商業醫療保險就成了必須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