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何為紫砂“一手壺”?

紫砂造型分光貨素器、花貨塑器、筋瓤貨紋器三大體系,形制分為紫砂方器、紫砂圓器、紫砂筋紋器三大類別,容量分大、中、小三種形態。其中較為適中容量形態的紫砂茗壺,人們習慣稱作為紫砂“一手壺”。由於它大小適宜,靈便實用,細膩無比,造型多樣,適宜於掌中把玩,故能意趣無窮,為茗壺界講究品味的茶藝愛好者所鍾愛。

何為紫砂“一手壺”?


顧名思議,紫砂“一手壺”是一種一手能抓起,一手能把玩,即玩壺於股掌之中的茗壺。這種“一手壺”,主要是在容量上來區別於大壺(包括特大壺),亦區別於小壺(包括微型壺),處於大壺與小壺之間。依照人們在品茗中的習慣,一般人們將300cc 容量以上的稱為“大壺”, 200cc 容量以下的稱之為“小壺”, 200cc 至 300cc 容量之間的稱之為“一手壺”,是品茗人士玩壺的人中經過幾代人的品玩賞味,民間相承口傳,憑嗜好一代代傳下來,至今就形成人們的口語俗話,將“一手壺”替代了中壺的稱謂,習以為常,也就不足為奇了。

何為紫砂“一手壺”?


紫砂“一手壺”所使用的材質,因人而異,因作者而異,因賞玩者嗜好而異,並通常用容量來區別大中小,有十分明確界限規定,亦有十分明確的概念。從紫砂“一手壺”的傳世作品來看,似乎涉及到紫砂材質的所有成份,所有泥色,所有泥料。最常見的有紫泥、團泥、綠泥、天青泥、梨皮泥、粗砂朱泥等等,不一而是。

何為紫砂“一手壺”?


清晚期 朱泥蓮子水平壺

紫砂“一手壺”的造型涉及到紫砂光貨素器、花貨塑器、筋瓤貨紋器的所有體系,涉及到紫砂方器、紫砂圓器、紫砂筋紋器的所有類別。各個時期都有各式形制的光貨素器系列、花貨塑器系列、筋瓤貨紋器系列,方器系列,圓器系列,提樑系列等“一手壺”面世,造型千變萬化,形制豐富多姿。可以這樣說,有多少紫砂造型形制,就可以看到紫砂“一手壺”的身影,這絲毫也不誇張,雖然形制萬千,但成型工藝如同一轍,均採用紫砂“鑲接法”工藝和“打身筒”工藝,亦均分為純手工操作和模具操作成型。

因資料缺乏,紫砂“一手壺”的概念何時形成,從已出土的紫砂文物及紫砂古窯址遺址遺物,目前還不能確定紫砂“一手壺”起源於何年何月。但從世人所推崇的“供春小壺”、“李茂林小圓壺”、“大彬改作小壺”、“孟臣小壺”、“逸公小壺”等文字字樣反覆出現在紫砂研究資料中,可以初步確定紫砂“一手壺”的出現應不晚於明末清初。隨著日後考古的新發現,紫砂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疑問是會逐步解開的。

何為紫砂“一手壺”?


根據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上的記載,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壺。後遊婁東,聞陳眉公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論,乃作小壺……”這小壺是否是容量 200cc 至 300cc 之間的紫砂“一手壺”,目前誰也不敢妄論。但有歷史上這一段記載,以及明末清初出土的容量在 200cc 至 300cc 之間的茗壺面世,當推斷紫砂“一手壺”應該晚於紫砂大壺的面世,而早於紫砂小壺的面世。因為明末清初材質為粗砂朱泥的紫砂“一手壺”的面世作品,年代往往早於容量在 200cc 以內的紫砂小壺。這已經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何為紫砂“一手壺”?


清·徐恆茂款龍蛋壺

明末清初出土面世的紫砂茗壺“一手壺”中,最常見的形制為《文旦》、《龍蛋》、《柿圓》、《圓珠》、《橄欖》、《執壺》等等款式。容量大多在200cc 至 300cc 之間,既不同於紫砂早期的大壺器皿(容量在 300cc 以上),亦不同於後來出現的小壺器皿(容量在 200cc 之內)。茗壺所採用的材質,一般只有兩種,一種是紫泥,一種是紅泥。泥質粗雅,紫泥或紅泥中配置淺黃色的顆粒,顆粒顯現,自然勻稱,精光內蘊,粗而不糙。這種選料制器,反映出紫砂特有的肌理效果。茗壺造型簡練圓渾,較大壺精緻,端莊古樸,粗獷凝重。這種樸致、風雅的紫砂“一手壺”,正是當年士大夫階層自酌自飲和清賞的珍玩,被品茗人士稱之謂“神品”。

何為紫砂“一手壺”?


清代以後,出現了專門製作紫砂“一手壺”的名工巧匠,亦出現了專門嗜好“一手壺”而來宜興訂置“一手壺”而成名的玩壺家。這就是清嘉慶道光年間的邵二泉和潘仕成。邵二泉,字友蘭,清嘉慶道光年間人,制壺名手,善制“一手壺”,所制“一手壺”均工鐫壺茗,擅正草隸籇。所制“一手壺”的形制有《圓珠》、《美人肩》、《平蓋蓮子》、《半瓢》、《合歡》、《合盤》、《扁圓》等式,材質泥色有呈紫褐色、紫紅色、淺紅色、蟹殼青色,砂質隱現,容量一般在 250cc 左右,大的不超過 300cc,小的不低於 200cc ,簡練質樸,古雅秀美,珠圓玉潤,清醇素淡。再加上壺銘工整,佈局合理,切茶切壺,佳題妙句,令品賞者玩味無窮。

所以,邵二泉的“一手壺”歷來為品賞茗壺玩家所重。只是邵二泉歷來清淡名利,所用印款為“友蘭秘製”,自命清高,超脫凡塵,紫砂“一手壺”製得雖好,卻歷來流時尚於民間,不見書籍記載,歷來只為民間流傳的制壺高手。

何為紫砂“一手壺”?


清 邵友蘭平蓋圓珠壺

潘仕成字德畲,清道光廣東番禺人。先世以鹽賈起家,累官至兩廣鹽運使。由於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到宜興訂製茗壺。在品茗實踐中,潘氏特別嗜愛紫砂“一手壺”,小至 200cc 容量,大至 300cc 容量,還親自挑選壺樣,畫圖設計,將潘氏風格的茗壺定式定款,並習慣於將印款落於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籇字“潘”印。由於潘氏所訂製定樣的紫砂“一手壺”品茗把玩恰到好處,遠播海內,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稱之為“潘壺”。

何為紫砂“一手壺”?


潘壺形制為“掇球”與“仿鼓”的變異修整,高式形狀取其“掇球”之形,胎為紫紅色底槽清材質,細潤如玉。置腳加頸虛蓋部稍平,蓋板線與口吻合,珠圓鈕有的腳,結構分明。一彎嘴純圓如玉,出水成線,綴茗尚雅。流線順暢自然,骨玉停勻。矮式形狀取其“仿鼓”之形,扁圓壺身,高足高額,扁腹圓渾,上下勻稱,嘴把自然銜接,渾然一體,整體融切,端莊渾厚。壺體曲線張弛有力,整器如碧玉之完美。製作工手、泥色俱佳,歷來為嗜茶人士所珍愛。潘壺之所以能成為書齋雅供,主要是紫砂“一手壺”的妙用,使文人雅士名流一邊品茗,一邊把玩,一邊書寫文章、吟詩作畫,欣賞評論,成為一時風尚。但傳世品魚龍混雜。民國期間就有人專訪其品,型制亦逐隨時尚小於 200cc 容積,這是需要用心辨別的。

何為紫砂“一手壺”?


清乾隆 朱泥摻砂高身潘壺

紫砂“一手壺”隨著年代的推移,品茗把玩人士的嗜好而時興時落。發展至今,紫砂“一手壺”已遠遠超出原來的範疇。在材質上,已涉及到各種泥料材質;在造型上,已涉及到各種形制款式;在風格特點上,亦已經涉及到各種類型、類別。隨著品茗人士的愛好,而不斷翻新、出新、創新,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嶄新局面。現代藝人從傳統造型中汲取精華,繼承發揚,創新求索,在創制中不但體現傳統韻味,而且適合現代人的口味習慣、品茗愛好,富於人生哲理和時代新貌。

何為紫砂“一手壺”?


在創新“一手壺”時,加深創意,提煉主題,在造型、壺型、裝飾中追求創意立新,以小見大,古樸雅緻,清新自然,和諧統一,給人以完善的藝術享受,使其不僅具有中國傳統風貌,而且兼容現代文化藝術內涵。在追求工藝、追求完美、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下,追求不同形體、不同造型、不同特點和風格的嘗試和掌握,弘揚紫砂傳統,提高茗壺品位,跟上時代脈搏,散發時代氣息,使紫砂“一手壺”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只有不斷創新,不斷開拓,在題材的提煉,造型的選擇,裝飾的得體上狠下功夫,才能使紫砂“一手壺”達到小而精巧,精而雅緻,雅而別緻,把玩適宜,受到越來越多的品茗茶藝愛好者的鐘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