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為什麼劉邦的部下很多都反叛?

流浪的歷史


反叛都是從一開始的忠心與歸順開始,出於人的本性能夠為了一個統一目標同仇敵愾,共患難,但共富貴確難以做到。漢朝歷史上共計統治了407年,算是一個比較長命的朝代,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星,其中從西漢建立前後的近10年發生了眾多的驚天大事,特別是作為戰功赫赫的三大名將及一幫異姓諸侯的命運讓人唏噓。

從時間軸上來說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楚王韓信。

西漢第一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是西漢時期唯一一位”王侯將相“齊集一身的人。漢朝建立後因韓信軍中威望頗高同時畏懼其才華,遂藉口解除兵權徙為楚王。公元前197年劉邦親征剿滅陳豨叛軍,韓信告病未隨親征,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藉口韓信謀反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被關在籠子裡用布蓋上,被一群宮女用竹竿捅死),夷其三族。正所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第二位就是梁王彭越。

西漢開國功臣,秦末聚兵起義,後率兵歸順劉邦,他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個使用游擊戰術的軍事家,是游擊戰術的始祖(有了彭越的游擊戰襲擾和韓信的合圍,才最終讓項羽兵敗)。因戰功彪炳被奉為西漢三大名將之一(韓信、英布、彭越),因功封為梁王(山東菏澤定陶區)。彭越同樣因為劉邦向彭越徵兵,彭越稱病不親自出徵,被劉邦疑有叛心遂抓了彭越,後被免死罪貶為平民流放到蜀地青衣縣。在去流放之地的路上碰到呂后,哭訴自己清白想回故鄉昌邑,呂后表面答應幫其說情實則騙他一同返回長安,同時向劉邦諫言不該把他流放蜀地留以後患,不如殺掉。後被劉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誅滅三族梟首示眾。

第三位淮南王英布。

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後來被趕去修秦始皇陵墓,因與江湖人士來往密切,做過一段時間山賊,後被項梁招募帳下,被項羽提拔封九江王。後面開始了叛逃的人生,叛逃了項羽,輔佐劉邦,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建漢後封為淮南王,公元前196年起兵反漢,反叛原因是呂后殺了淮陰侯(韓信),當年夏天又殺了梁王彭越,還剁成肉醬賜給諸侯,作為為數不多的異姓諸侯英布害怕災難降臨到他頭上,所以鋌而走險造反。後在庸城一戰失敗,戰敗逃往妻子孃家投奔長沙王吳臣,因反叛之名已實擔心招惹麻煩,於是吳臣在鄱陽湖東邊一個叫茲鄉的地方將其暗殺,一代英雄就如此喪命!

自己最得力的三員猛將相繼死後,公元前195年十月劉邦回了一趟故鄉沛縣,宴請四方鄉親連開十日之久,在這場酒宴上劉邦的傳世之作誕生”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四位燕王盧綰。

盧綰是劉邦老家發小,從小一同長大(與劉邦同一天生日)後來跟隨劉邦起義,戰功也有不少後被封為燕王。剿滅英布後劉邦班師回朝,突然有消息說盧綰有與叛賊串通嫌疑,就招其來長安接受調查,因有前面三位大將的結果,韓信、彭越、英布等皇族以外的王先後遭到肅清,只剩長沙王吳臣與燕王盧綰,盧綰不敢前去就坐實了反叛之名,遂派樊噲討伐盧綰,劉邦與大臣誓曰:”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候者,天下共誅之!“,盧綰兵敗後奔走匈奴,其部下衛滿一同出走逃亡朝鮮,曾藉機攻佔王都自立為王,史稱衛氏朝鮮。

在短短七年之內,劉邦找各種藉口將地處偏遠勢力弱小的,除長沙王吳臣以外所有異姓諸侯相繼剷除。雖然看似都是反叛之人實則都是”被“反叛,其中呂后是出力不少,劉邦內心也是一直不安的,畢竟鳥盡弓藏,因為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保劉氏王朝太平!除了以上所述的異姓王以外,如周勃、夏侯嬰、曹參、陳平等人都沒有殺,因為他們都是非異姓王。


江郎才盡


韓信在臨死前有一句很著名的話,絞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韓信的這句話道出了多少的心酸,也揭示了當時劉邦取得天下之後,對待功臣們的殺害。這其中劉邦他也有自己的需要,去殺戮這麼多的有功之臣,以下我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劉邦的嫉妒心強

劉邦出身於草莽,他的起點很低,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才能。他能取得天下,以靠著謀士志士。他也曾說過,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向千里之外運籌糧草,我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劉邦能取得天下,它是依靠這些能人,但是他心中也會多少有嫉妒。



比如說,一天,劉邦和眾將士們一起談論用兵之事,劉邦就問韓信,如果我來帶兵打仗,我最多能統帥多少人?韓信就耿直的說,大王最多能統帥十萬人,劉邦轉過來又問韓信,如果讓你來帶兵打仗,那你能統帥多少人?韓信就感覺的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句話讓劉邦在眾將士面前下不來面子,也是劉邦嫉妒心加強。



第二個原因,將帥們的功高震主

如果提到劉邦剛開始建立大漢王朝,他就殺了那麼多的功臣,其實這些也跟功臣的做法有關。歷史上每一次剛剛建立王朝都會出現很多的驕兵悍將。



那大漢王朝也是如此。其中給劉邦造成最大危害的就是韓信,為大漢王朝的建立韓信,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楚漢戰爭的過程中,韓信選擇了劉邦,最後劉邦才得以取勝,韓信在各諸侯面前的威望也是很高的,劉邦就分給了他齊國分地,韓信可能會認為他的功勞不僅僅如此,不能讓一塊小小的其力就能打發了他,並且韓信他的軍隊可都是精銳,都是歷經過大小爭戰,再加上韓信他高超的指揮作戰能力,他認為他是可以來脅迫劉邦,但是最後他卻被呂后給弄死了,其實劉邦是很害怕的,害怕這些人握著兵權來威脅他。



總結

劉邦剛剛建立大漢王朝就要屠殺那麼多的功臣,其實他是為了他自己的需要,他自己心裡面的嫉妒心,也很害怕這些工程們的功高震主。


經濟戰略


劉邦從一個小小的亭長開始鬧革命,連他自己都沒料到最終竟能黃袍加身,當上了惟吾獨尊的皇上。

坐龍椅的感覺太好了,好得都有點不真實了。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啊。劉邦對自己有幾斤幾兩還是很清楚的,他自己也說過“夫運籌幃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論才能,他手下的能人太多了,張良蕭何韓信先不去說他。就是英布彭越和陳稀這樣的人物,隨便拎一個出來,劉邦都得甘拜下風。在劉邦看來,這些人就像是懸在自己頭上的一把把利劍。他們多存在一天,自己的危險就多增加一分,如果一旦自己不在了,誰又能鎮得住這些虎狼之士呢,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麼能隨隨便便宜了他人。

對劉邦來說,除掉這些人才最保險。可張良從天下局勢大定後就一直閉門不出,成天求仙問道的,一介文人手中無兵,也掀不起什麼風浪,且由他去。蕭何這老小子現在學壞了,竟然幹起欺男霸女,搶佔良田的勾當來了,看來這老傢伙也就這點出息,對江山社稷威脅不大,先放一邊看看再說。

可剩下的那些開國的王侯將相是真的讓劉邦頭疼。這些傢伙沒一個是省油的燈。

嗅到危險味道的燕王藏荼先反了。劉邦很快就平定了此次叛亂。劉邦也開始加快步伐,加緊清理自己眼中的那些危險分子。

賓客眾多的趙相 陳稀被劉邦盯上了,在劉邦的看來,這人真是太危險了。劉邦自己當初就是在曹參、灌嬰和周勃等狐朋狗友攛掇幫助下,才敢扯旗造反的。今天的陳稀與當初的自己太像了。所以劉邦必須得拿他開刀了。

沒有選擇的陳稀只能反了。

陳稀的反叛連累了韓信和彭越,在沒有任何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彭越和韓信先後被殺。曾經叱吒風雲的韓信和彭越最終竟落得如此下場,這是他們自己做夢都料想不到的事。

韓信和彭越的被殺也直接逼反了英布,感覺危險就在眼前的英布索性放手一搏。但很快也失敗了,不久也被殺害。

漢初三大將韓信、英布、彭越竟無一善終,且都被誅滅三族,劉邦下手之狠,令人瞠目。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鬧劇在人類社會一直在不斷的重複上演。





大河橋下流


劉邦起於草莽,作為一名基層的亭長,管理一條街道,總共十來裡。平時能收點賦稅,維持點地方治安,要文沒文采,要武也沒力氣,好像除了跟狐朋狗友喝酒吃肉,吹牛皮,遛狗鬥雞以外,表面上還真不好找不到什麼長處。

 

但是劉邦能成事,表象下的優點遠勝常人。比如關鍵時刻,總能做對選擇題。沛縣起兵,蕭何、曹參的職位都比他高,不敢出頭,他敢。楚漢之爭時,韓信趁火打劫,要挾他封“假齊王”,劉邦答應了。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彭城大敗時,50萬的漢軍被項羽的3萬騎兵攆的猶如喪家犬,甚至他把老爸和老婆都弄丟了,但還是堅持了下來。

 

創業初期,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名臣宿將”願意跟著他呢,歸根結底是他有帶頭大哥的氣質,做人好爽,不吝惜官職錢財,有妞給妞,有錢給錢。

 

為什麼後來又有人反他呢,一是出於維護權力,二是稱王以後有了私心,猜忌心在做崇。說到部下反叛的原因,其實劉邦和項羽面臨的處境是一樣的,天下初定,誰都覺得自己功勞大,憑啥當年睡一個炕頭的兄弟,他能當皇帝,我不能呢。西楚霸王項羽有人發,劉邦同樣有人反,都想皇帝位你家做做,我家也做做。這其中在西漢初期造反的人裡面,有的是自己作死,有的是被逼無奈,平心而論,劉邦其實比朱元璋仁慈多了。

 

劉邦被殺的部下中,有三個最出名,對劉邦的直接威脅也最大。韓信善用兵,但情商差,喜歡哪壺不開提哪壺,加上早年創業時,沒少坑過劉邦,屬於自己作死。英布這個驪山囚徒,天生匪氣,循規蹈矩的正經人壓不出他,造反是遲早的事。彭越反,是因為劉邦遇到陳豨叛亂,叫彭越幫忙討伐,結果彭越不鳥他。這還得了,劉邦是皇帝,彭越是下臣,天子都主動發話了,你卻當做耳旁風,不拿你開刀都對不起那一群圍觀看熱鬧的朝臣,滅彭越就是保住自己的皇位,典型的政治因素。

 

還有一個造成部下反叛的主因是猜疑,劉邦創業成功做了皇帝,與從前的兄弟有了隔閡,兄弟們有點怨言在所難免,天下初定,禮儀本尊還沒有確立,雖然劉邦是皇帝,但其它人一時還轉不過彎,需要時間適應。加上劉邦也是人,怕別人聯合起來反他,稱帝后,就連很早跟隨他的蕭何,以及對他有救命之恩的樊噲他都有懷疑,甚至起了殺心。可能這就是老糊塗了吧。還是張良看得明白,即使自己功勞大,早早的就外放遊山玩水,躲禍“追仙修道”去了。

 

劉邦雖然動手殺了幾個功高震主的武將,但也放過了不少人,這一點上比那個薄情寡恩的明太祖要強,他只對有直接威脅的人下手,彭越、英布、韓信、陳豨被殺,是出於維護自己的權力,而平安度過了風險期的陳平、周勃等人,後來幫了劉家大忙,替劉邦搶回了被呂氏拿走的漢家天下。





米缸摟著麥芽糖


統一天下,那時候急需解決的,是敵我矛盾,要做的,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將對手項羽儘快剪除,所以無論是江湖草寇,還是敵人項羽的部下,只要為己所用,一律來者不拒,而且給予高官厚祿。

但統一天下、當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后,這時候急需解決的,是內部矛盾,要做的,就是消除隱患,穩定天下,確保這個江山在劉氏子孫中代代相傳。所以,哪些人對皇權有威脅,即便是很小的威脅,也以最大的力量去對付,無論是明火執仗,還是陰謀陷害,所有手段一齊上,將那些潛在的威脅消除在萌芽狀態,於是便有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那些被消滅的異姓王,看看他們的罪過是不是需要用如此卑劣的手段。第一個是楚王韓信。韓信以“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的表現,為漢朝打下了幾乎一半的江山,為劉邦稱帝立下了汗馬功勞。韓信自投靠劉邦以來,始終以最大的熱情、智慧和勇敢,為劉邦南征北戰,浴血沙場,可以說是提著腦袋為劉邦盡忠。韓信雖然喜歡爵祿,甚至有些沉不住氣,但他對劉邦的忠心卻是始終如一,有幾次完全可以與劉邦分庭抗禮,但韓信沒有反。然而,劉邦僅僅因為韓信有反的可能,就先以陰謀詭計將他抓捕,降為淮陰侯,最後默許呂后將韓信誘捕,殺害於長樂宮鍾室。韓信有過,但過不至死,這就是兔死狗烹。

再說彭越。作為漢初三大名將之一,梁王彭越至少為劉邦立下過四大功勞:一是劉邦彭城大敗後,無法對抗項羽,是彭越在梁地一次次搶佔項羽的地盤,破壞項羽的糧道,讓劉邦得以恢復元氣。二是對峙鴻溝期間,劉邦項羽僵持不下,是彭越攻下睢陽、外黃,牽制了項羽。三是彭越曾經繳獲糧食十多萬斛,給劉邦軍隊以源源不斷的接濟。四是全力參與垓下大戰,幫助劉邦最終消滅了項羽。彭越這四大功勞,少一樣,可以說劉邦就失一成勝算。

然而,當陳豨反叛的時候,劉邦僅僅因為徵發彭越的軍隊,彭越沒有親自來領軍,認為不忠不敬,就將他梟首滅族,還將他的屍體剁成肉醬,遍賜諸侯,手段何其毒辣,下場何其悲慘!

對韓信、彭越這種算是很忠誠的將領都如此毒辣的手段收拾,其他異姓王的下場可想而知。所以,面對這樣的皇帝,有幾個功臣名將不膽戰心驚,特別是那些異姓王,看到韓信、彭越都被殺了,便人人自危,紛紛反叛了。


朝暮影音


平心而論,劉邦晚年的部下反叛在歷史上講並不算多。基本上就是英布和陳豨的作亂。英布是被漢高祖逼反,陳豨是因為受到懷疑而造反。

因為漢朝初期實行的是典型的強人政治,無論是劉邦還是呂后,他們依靠的既不是強大的軍事實力也不是成熟的官僚隊伍。他們憑藉的是個人的威望和影響力,劉邦憑藉功最高、德最厚被諸侯擁戴為天子,他也憑藉這一點威懾眾臣。呂后憑藉著高祖髮妻的身份和太后的威嚴,有效地壓服了各地的劉姓諸侯。就好像燕王盧綰聽說有人向天子造謠說自己謀反,惶恐之中就投奔了匈奴。幾年後回心轉意,回朝贖罪聽說高祖殯天,呂后當政,就又回到了匈奴。這就是典型的被威勢所攝,自亂陣腳。而這樣的強人政治也有其弱點,就是其身故前後往往會有人反叛。劉邦生病,陳豨反叛,呂后驟亡,陳、周起兵。這就是強人政治之後的繼任者無法延續其威勢導致的。

劉邦在統御天下的過程中實際上摻雜了過多的個人情感。比如分封自己毫無治國能力的哥哥為代王,還將曾經屬於韓信,能征善戰的陳豨派為相國,自然就會招致動盪。在漢高祖懷疑到陳豨和英布時,出於對高祖威懾的恐懼發兵也屬情理之中。所以,才會在漢高祖生病時舉兵造反。


經典守望者


劉邦奪取漢朝江山的人員班底裡,後來背叛他的主要就是代王陳豨、燕王盧綰、九江王英布,也可以算上懷揣反意但沒來得及實施的淮陰侯韓信和梁王彭越。這些人裡面既有像英布、韓信、彭越這樣從秦末各地起義軍中而來投奔劉邦的入夥者,也有盧綰這樣自小與劉邦交好的發小。當然,從叛將人數比例上,後來投奔他入夥的佔絕大多數。

梁王:彭越


淮陰侯:韓信


所以,可以看出,許多人之所以後來反叛劉邦,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他們起初都是可以自立一方的諸侯或者其它諸侯手下的重要將領,他們投靠劉邦只是屬於一種見風使舵的投機主義。這些為了利益的人忠誠度是非常低的,一旦後來獲得的利益沒有達到自己當初的期望就會心生反意、鋌而走險。就像九江王英布,起初本來是項羽陣營的悍將,先是背叛項羽,後來又背叛劉邦。這樣的人是完全沒有忠誠和信義可言的。而一開始就隨劉邦起兵反秦的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基本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

但盧綰這樣與劉邦自幼熟識且關係不錯的人又怎麼會背叛他呢?這就要從當時人的意識以及政治形態進行分析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舊六國貴族勢力就從來沒有甘心被統一到一箇中央政府裡來,一直蠢蠢欲動。秦始皇死後,這些舊六國貴族引領的起義軍就如同熊熊烈火遍佈全國各地。像項梁、項羽這些人都是楚國貴族後代,連劉邦陣營的張良也是韓國貴族後代。他們這些人日思慕想的就是要恢復其祖先割據一方的諸侯國度。而項羽滅秦以後,並沒有繼續遵循秦朝大一統的政治制度,繼續分封諸侯恢復古制。這就使得後來追隨劉邦的各地方實力派也認為劉邦取得天下以後也會大封諸侯,自己及自己的兒孫也可以世襲罔替的成為一方地盤的王。但熟知西漢王朝繼承的卻是秦王朝天下一統郡縣制的衣缽,他們只是暫時成為了被弱化了的諸侯王而且隨時都有被中央政府削滅的危險。為了能夠長久維護甚至擴充自己想要獲得的利益,以盧綰為代表的一些諸侯王也就動了造反了心思。就像劉邦親征九江王英布時英布在陣前說的那樣:你漢王可以反叛項王,我英布又為什麼不能反叛你漢王呢?

燕王:盧綰


九江王:英布


子夜羌笛


劉邦的創業團隊,本質是股份制的合夥人團隊,從最早擁立他為沛公的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人,均是沛縣老鄉,後來征戰天下,擊敗項羽的戰爭中,得到了梁王彭越、齊王韓信、九江王英布等異性王的援助,從而一統天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劉邦稱帝時已經56歲,五十而知天命,而這些軍隊將領、異性王都是擁兵自重、戰爭死人堆裡出來的猛人,一天不除掉這些人,大漢的江山將不得穩固,劉邦的兒子們,普遍年幼,劉邦擔心百年之後,自己的兒子無力招架,只得自己親力親為替他們掃除後患。

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的部將不反叛,因為李世民在創業之初,他老爹已經是唐國公,說白了,這些將領都是來幫他家打工的,而不是合夥開公司的,威望可以鎮住他們!這跟劉邦的情況很不同!

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弦外之音就是他綜合能力最強,所以能得天下。所以在漢朝建立之後,每次征討異性王,他都是御駕親征,通過戰爭可以進一步掌握軍隊,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歷史進程來看,分封諸王本來就是歷史的倒退,秦漢都是以郡縣制治天下,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所以劉邦部下的反叛,既有劉邦自身的原因,也有異性王自保起兵叛亂,更是歷史大勢所趨!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夜闌風未靜


引言: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在宿縣附近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亂後,順路返回了自己的家鄉沛縣,十五年前,劉邦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帶著沛縣的三千子弟兵踏上了反秦的道路,時光荏苒,一晃自己已經足足十五年沒有回到自己的故鄉了,今日衣錦還鄉,召來沛縣父老鄉親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宴會,酒過三巡,已經六十二歲的劉邦突然起身放聲歌唱: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回想自己的一生,今日終於威服四夷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人生如此夫復何求!突然,劉邦突然老淚縱橫的接上了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時間原本喜慶的宴會充滿了悲涼的氣氛,久久不能散去……


劉邦與《大風歌》

其實,也不怪劉邦會突然發出這樣悲痛的疑問,已至暮年的劉邦身邊已經沒有什麼人才可以用的了,

韓信,彭越,英布,盧綰,臧荼,這些當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悍將卻在劉邦稱帝之後紛紛背叛劉邦而去,剩下的蕭何,曹參,陳平,周勃,哪一個垂垂老矣,哪一個不是兩鬢斑白,好不容易打下的大漢江山如今還能託付給誰呢!這首悲涼的《大風歌》經過劉邦的演繹後成為千古名曲,但人們更多記住的是劉邦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劉邦大肆屠殺開國功臣導致部下紛紛反叛,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一.時代與個人——戩除功臣勢在必行

所謂劉邦的部下反叛,更多的是他所分封的8個異姓諸侯王,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燕王盧綰,代王陳豨,趙王張敖,韓王信八人,這八人除了長沙王吳芮外,其他七人先後走上了“造反”的道路,而劉邦所封的文臣武將中,選擇造反的卻屈指可數,實際上,戩除功臣(異姓諸侯王)是勢在必行的,無論是誰都會選擇這麼做。

1.時代:分封制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

西周推行分封制到漢初已經有八百年的時間,雖然推行時間長,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血緣關係已經漸漸淡薄,而且其中還有很多非血緣關係的諸侯王,這樣就導致了在其統治後期連綿不絕的戰爭,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結束這兵連禍結的無邊災難。

因此,老百姓們在經歷了數百年血與火的洗禮後已經厭倦了戰爭的生活,他們渴望和平,施行分封制尤其是異姓王分封制其實質是在開歷史的倒車,時間一長異姓諸侯王必然與中央政府離心離德,到時天下又會重起刀兵,所以說分封制已經不適合當時時代的發展!

漢初諸侯王分佈圖

2.個人:劉邦擔心異姓諸侯王勢大

那些異姓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內有絕對的權力,這就等於與中央政府變相的分庭抗禮,自古權力都是一條單行線,作為天下統治核心的皇帝是絕不允許有這樣一股勢力出現在自己的權力之外的,即使那些人曾經與自己同甘共苦,但在絕對的權力面前這些都是過眼雲煙,所以戩除這些諸侯王是勢在必行的,相比於毀掉自己一生的心血,劉邦選擇揹負一時的罵名,畢竟長痛不如短痛嘛!

二.都是造反,各不相同

從公元前202年登基到公元前195年去世,劉邦一共做了8年的皇帝,這八年時間裡劉邦就幹一件事——平叛!基本上每年都會有叛亂髮生,那些異姓諸侯王們紛紛選擇背叛劉邦,可是,雖說都是“造反”,可在這造反的路上卻也是各不相同。

1.不反也是造反

在造反路上最“冤”的就是韓信和彭越哥倆,他倆自始至終也沒有想過造反,卻先後因為造反的罪名被處死,對於他們來說,不反也是造反,劉邦就是要逼著你造反。

至於原因,很簡單,在所有的異姓諸侯王裡他倆的勢力是最大的,一個是齊王一個是梁王,解決了他倆剩下的那些異姓諸侯王即使造反也成不了氣候。因此,打擊韓信和彭越就是打七寸,正中要害。

韓信造反與否結局相同

2.作出來的造反

今天我們說:不作死就不會死,在古時候也是如此,在諸侯王問題上,劉邦自己作,連帶著諸侯王則作,結果因為他們太作,反而作出來造反問題。

先是劉邦路過邯鄲的時候對女婿趙王張敖擺臭架子結果弄得張敖手下人看不下去想一把火燒死劉邦,也是劉邦命大撿了一條命,因此定性張敖造反,典型的老丈人坑女婿啊!再有就是發小盧綰,本來幫著男閨蜜劉邦平叛,結果反而自己跟著一起造反,把自己給作進去了,最後弄得客死異鄉。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韛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3.主動造反

當然,看著一個個功臣倒下,也有些功臣自己主動選擇造反,比如代王陳豨,韓王信和淮南王英布等。在

這些諸侯王看來,與其伸著脖子等你劉邦來殺不如我奮力一搏,不搏的話概率是百分之零,搏一搏還有一線生機,因為這些諸侯王的主動造反,讓劉邦在做皇帝期間也是疲於奔命,先後遭遇了白登山之圍和致命的箭傷,最終新傷舊疾一起發作使他離開了人世。

三.功臣造反,誰的責任?

同樣的屠殺功臣,明太祖朱元璋也在建國後殺了很多淮西勳貴,但是卻很少出現像劉邦時期這樣大面積的造反行為,出現這樣的問題到底是誰的責任呢?

1.陳勝吳廣開的頭

想當初在大澤鄉陳勝吳廣因為無法按時完成任務而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對於這次起義,陳勝還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對啊,王侯將相難道就是天生的貴人嗎?你劉邦今天是大漢皇帝,可當初你不過是泗上一亭長,甚至淪落到芒碭山當土匪,你這樣的人都可以,我憑什麼不可以?

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陳涉世家》


大澤鄉起義給諸侯王功臣開了先例

因為陳勝吳廣開了這個頭,所以諸侯王在反叛時都有這樣一個夢想——自己做皇帝!最典型的英布在造反時劉邦就曾問過他為什麼造反,英布直接了當告訴劉邦自己也想當皇帝。英布在秦末不過是一個囚犯尚且有這樣的夢想,更何況其他人了。

2.劉邦的個人修養

劉邦是一個英雄,可是草根出身的他也是一個有著明顯缺點的英雄,最明顯的缺點就是個人素養不夠高,因為這個問題給他後來帶來很多麻煩。

韓王信造反的時候就說過劉邦素質太低,動不動就罵人,把人當奴僕使喚,自己受不了了就造反了,前車之鑑劉邦本應引以為戒,可劉邦在隨後路過趙國時,作為女婿的張敖每天給劉邦端茶遞水忙的不亦樂乎,可劉邦一個好臉不給張敖,經常對張敖是破口大罵,張敖作為女婿不好撕破臉可張敖的手下看不下去想殺了劉邦,這才有了趙王造反的問題。

劉邦的臭嘴惹了大禍

3.私心太重,奪權太明顯

劉邦的太子劉盈排行老二,他還有一個大兒子劉肥,因為是私生子無法繼承他的皇位,因為對這個大兒子有虧欠,劉邦就給了他最大的補償,強行讓韓信從有實權的齊王變成沒實權的楚王,把齊國這塊肥肉送給了劉肥,因為在所有諸侯國裡齊國的城市最多,有足足七十多個城池。

這樣明目張膽的奪取頭號功臣的爵位來偏向自家人,其他功臣嘴上不說心裡也會犯嘀咕,畢竟自己和劉邦不是親戚,搞不好哪一天自己就是下一個韓信,我有今天是我自己拼出來的,結果來了個拼爹的就想把我嘴裡的肉搶走,功臣造反也就合情理了。

四.劉邦的不白之冤——殺功臣

今天,我們一談起中國古代殺功臣的代表,首當其衝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兩人,不過,在我看來,劉邦的所謂“殺功臣”其實是有些不白之冤的。

在諸侯王裡實力最強的是韓信和彭越,韓信雖然高傲但是他確實也沒做什麼違法亂紀的事,劉邦作為皇帝也不好找理由殺他,只是把他貶為淮陰侯,是呂后後來與蕭何合謀把韓信騙來未央宮殺了,當劉邦知道這個消息後的感觸是又喜又悲,喜的是解除了韓信這個威脅,悲的是他心裡認定韓信是個大英雄,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感覺。

至於彭越,因為有人告發他謀反而被奪了王位,但劉邦也講了感情,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流放四川,因為彭越半路遇見呂后,被呂后騙了帶回京城給殺了,呂后還把彭越做成肉丸子送給其他諸侯王這才逼得英布造反。

功臣造反呂后的心狠手辣是一定的因素

所以說,劉邦殺功臣確實是有些說不過去,劉邦只是奪了他們的權而沒有要他們的命,真正下狠手的是呂后。這些話後面造反的燕王盧綰在劉邦調查他的時候說的非常清楚,不是他不敢接受調查,是因為呂后掌權他害怕呂后。以盧綰和劉邦的關係他自然還是信任劉邦的,無奈呂后太強勢,關係好似盧綰也走上了謀反的道路。

綰愈恐,閉匿,謂其倖臣曰:“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乃遂稱病不行。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只不過,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人們更多的記住了劉邦作為男人的所作所為,而忽略了呂后在劉邦背後所施加的壓力,功臣造反,呂后實際上是要負一部分責任的!

結語:

所謂功臣造反,無外乎權力二字,為了權力才會有只能同患難,不能同富貴的說法,與其說劉邦時期功臣大規模造反,倒不如說是劉邦作為最草根的皇帝所得到的權力讓曾經和他差不多出身的人眼紅的一場鬧劇罷了!畢竟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啊!


相城歷史小學生


為什麼劉邦的部下很多都反叛了?

為什麼呢?

這裡面分兩類人。

一類人是一直跟隨劉邦打天下的。

另一類人是半路因暫時有共同利益,臨時搭夥的。

第一類人反叛劉邦的原因是因為劉邦的多疑,為了保命而反叛。隨著各自位高權重,把曾經的信任都丟沒了(代表部下盧綰)。

另一類人就簡單多了,本來就是面和心不和。隨著時間推移,暫時的共同利益沒有了,剩下的只有相互猜忌。為了自保,反了。(代表部下英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