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毛笔的笔性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够做到了解和掌握?

二师兄的痛


这个问题表面是笔性的事,实际是一个很专业的有关书法问题,也就是说,掌握和熟悉笔性的过程 ,不是以时间长短的数量來说的,而是以书法的分阶段临习方法的质量來衡量的 。按照入门的学习书法,可以通过1——2年的专业训练,仅仅是掌握了初步的笔法 。而笔性的熟练,则是一个长期的 循序渐进的修练过程。所谓"人书俱老",大致也就讲得这个道理。而这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沿着这个"笔性"之尖,可以梳理出三个有关书法与笔性的笔法临习要素。

从掌握到笔性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要想熟悉笔性,善书者应当具备扎实的书写经验,对书体 技法,与毛笔,笔体性能的熟练驾驭。

一是熟悉毛笔的种类和特性

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说明好的书写工具与书法训练的关系。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毛笔已有了很多的种类,如从笔毫毛钟的特性分,就有羊毫,狼毫,兔毫,鸡毫 鼠须,兼毫等等。

长期以来普遍以"尖,圆,齐,健 "被认为是好笔的重要标准,其实未必 。它只是毛笔的普遍存在的特性。现在的制笔技术,刚买的劣笔,同样能"做"到这个标准。

所以掌握关键的毛笔特性 才能用它来较好运用于书写。

1 按照笔锋的刚柔选用:

写小字最好选用紫毫,狼毫等弹性好的硬毫或者兼毫。因为小字提顿较轻,硬毫笔尖锐劲挺,易于藏锋。易学到点画的准确形态。

写大字以较柔软的羊毫或者羊兼毫为上,大字提按较重,柔笔即能控制浑厚而粗润的锋棱。

2 按书体选用:

随手可见的唐楷笔路,来写篆隶,是很难掌控篆隶的笔法;用没有渗墨效果的光面纸来行草书,也无法达到应有的笔法效果; 再说笔性,狼毫爽劲,重在笔锋 ,羊毫柔长,势在笔腹,用来书写练习所要求的艺术效果和用笔方法是有区别的。

比如篆隶书体,行笔均匀,使转圆融 就用羊毫容易表达婉转苍拙的效果。

行草书,书写运笔速度较快,狼兼毫 容易写出灵动的效果。

但是楷书之类正体书,最好以羊兼毫为宜,因为用硬毫 过于锋芒毕露,显得单薄和难表达韵味。

3 按照字的大小选用:

字的大小与笔头无绝对比例关系。但如配合好,则更能发挥笔性的优点。比如,毫长3分,宜写6分以内的字。

毫长1寸,宜写2寸以内的字。

毫长3-5寸 宜写1-3尺的字。

按比例以外 还应参考笔的粗细。书法经验告诉我们,大笔写小字,容易得丰厚;小笔写大字,会出现单薄之气。所以说宁可大写小 不可小写大。

还有一个经验是,初学书法用羊毫,能较快熟悉笔性,容易练出笔力來。

二 通过基本的笔法來训练控笔性

北宋陈师道有句名言"善书者不择笔"。原话是这样的"善书者,不择笔,妙在心手,不在物。"

陈师道的理论道出了毛笔笔性的合理性,也有其偏颇的地方。一位临习者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最基本用笔的方法,刻苦训练,才能成为熟练掌握笔性"不择笔"的高手。

关于用笔,尽管有人说用笔的要点,主要就是圆笔和方笔;有人认为是中锋和侧锋;还有藏锋和露锋。有的讲"提 按,顿,挫"。概括來讲其实就是"起笔,运笔 收笔"。——"方圆笔"就是起笔。"中侧锋"就是运笔;"藏露锋"就是讲起笔和收笔。都从不同角度点明笔法的要素。掌握了上面说的笔法。 就基本为熟悉笔性铺平道路。

1 方笔——就是起笔和收笔转折处为方形,有棱角。其特点是斩钉截铁,挺劲有力。如下图,隶书的《张迁碑》,魏碑的《始平公造像》,《张猛龙碑》。方笔的写法 关键是折锋。

2圆笔——点画的起止,转折的地方呈浑圆 没有棱角。圆笔一般要求圆劲厚朴,含蓄。篆书是训练圆转笔法的主要途径。如下图《袁安碑》《铎山碑》

隶书中的《曹全碑》《石门颂》也多为圆笔。如图

楷书中颜,柳,欧,赵都是方圆结合的,其中颜体的《勤礼碑》以圆居多,《九成宫礼泉碑》以方笔为主。如图

3 中锋——就是行笔时,笔锋尖,始终在笔画的中间,看起来圆浑有立体感。它是公认最基本的笔法。因为只有中锋才能"力透纸背"练出最具实力的笔性大法。

4 藏锋和露锋——藏就是不露出笔锋,怎样藏锋? 笔锋入纸,入纸点是落在笔画之内还是之外。入纸点在笔画之内,就是藏锋,藏锋的字含蓄,耐看有力道。

露锋正相反,笔锋露出来。写法是"顺笔入纸,顺锋出纸,"露锋写得字,显得精神,所以有"露锋以纵其精神"即是。

不论是方笔圆笔,中锋 侧锋,起落笔都遵循一个原则——"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竖画横下,横画竖下"无数书法家实践证明,只有这样 才能写出力透纸背的笔力,练出沉着,有神采的笔性來。

三 怎样尽快掌握笔性的要诀

古人讲究笔力,实际就是说对笔性出神入化的掌控之力。如"藏头护尾 力在其中"。"多力丰筋者圣" 讲得都是笔性的运用之妙道。所以,欲得笔性之法,先要认识毛笔之软毫的妙用原理。

1 逐步熟悉软笔的弹性:

常说"软毫之健与刚,必须从最软处求之"。因此追求笔力首先体会笔锋的弹性。体会笔锋的弹性,最简便的方法,是从笔头上取一毫毛,将毛竖直抵在掌心,认真感觉它的反弹力道是否足够强。也可以再对比另一支笔的强弱,从而选定合适自己使用的好笔。

2 通过执笔达到良好笔性

初学者,大都以为笔力就是用力 。不是一回事 。使用毛笔,用力不能太大,力太大,笔锋全给压扁 就把笔锋用的力全拐到笔根了。所以 笔性之窍门,在使巧力,而不是用蛮荒之力。方法是借用毛笔自身重量之力的基础上,人为的慢慢体会拿捏笔杆的巧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觉到使笔力时轻时重的手下可控制住笔的力度。这才叫通过笔力掌握笔性。

也就是说,书法笔性的熟悉 ,实际是静下心来,由书写者心性指挥下 人笔合一的融和过程,意念控制手,手之力直达笔端 ,最后追求的更好的书写体验,还有想写就能写好字的出神入化境界。

3 通过线条的"中实"优美笔性

现在书法训练, 甚至有些书法爱好者,在书过程中,过于追求横画,竖画的起止部位,却忽视了对线条中段的笔性把握。形成"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流弊。

清代包世臣曾提出一个"中实"理论。他认为判断一个书家的笔下功夫,既不是看起止部位的藏锋 也不是看衔接的巧妙,而是"掩其两端玩其中截,只有线条中部扎实有力,不虚不浮,才是真的功夫"。

如下图,《张黑女墓志》就能欣赏到典型的"中实"用笔,"中" "郎" 还有"君"字的横画,运笔中段笔画的丰富变化。

如图下面16种笔病,大都是中虚 两头用力的粗糙,这就是没有加强"中实"笔法训练的结果。 结果成了"中怯"的陋习。所以熟悉笔性善书者就要尽量在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刻意训练以达到运笔的熟练。

4 转折处训练笔性的灵活度

转折是书写者处理笔法线条衔接的关键。根据不同字体风格,大致分为方折和圆转两种。

决定转折因素还是依据毛笔的特性,因为毛笔之所以叫书法艺术 ,它区别于硬笔的主要因素,是毛笔画出的线条是宽面立体的。而硬笔 无论转折如何变化都是单根线条。硬笔是看不出来中锋 侧锋的变化。如下图毛笔圆转,和硬笔圆圈的线条的明显区别。

所以毛笔需要在明白上述特性下,通过各种书体的不同训练,來实现笔性的尽快掌握。

比如下图,篆书,是单一训练以中锋运笔圆转处理转折。如图《石鼓文》中的"马" ;"既"

隶书多以圆转运笔转折 但也配合部分方折

如下图《乙瑛碑》的"空,司"前者为圆 后者为方。

楷书,行书多为方圆并用,如王羲之的《乐毅论》"受","与"的方折,"者,而"转折的圆转。

颜真卿的《祭侄稿》的"震,悼"的圆转篆籀感笔体。力透纸背练出的高超笔性,如錐画沙, 如折股钗的劲拔气势。

《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性情"。就讲字的转折变化,直接影响着结体的节奏,要根据书法"圆转"和""方转"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充分把握转折处的搭接变化笔法,从而增添运笔过程对笔性的熟练掌握。

熟悉毛笔的笔性,就是熟练掌控写字,运笔的能力,我们常说的"字无百日功"。假如大多是一年左右就能学会毛笔书法的规律下,那么这只是仅仅入了门,要想熟悉笔性,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说笔性的熟练掌握, 是一个循序渐进 自然而然实现的。人与人的悟性,才气是有区别的 。正如有人喜欢唐楷 有人爱临汉隶,一样的道理; 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掌握笔法,熟悉笔性的路数;认真临帖,还有学习书法的勤思考,多读帖,融汇贯通的创作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只要坚持临习,天道酬勤,就一定会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


张劲逸


对于毛笔笔性的了解不难,先熟悉毛笔的基本构造原理,毛笔的笔毫是软的,书写时的入笔角度、行笔速度、力度大小、轻重提按等等,都融入了书写者的个性风格和审美观点,在这种综合因素作用下,写出来的字会出现不同形态的笔划…或高、或矮、或偏肥、或偏瘦、或流畅、或涩滞、或沉雄、或飘逸…。这就是笔性。


说到对毛笔笔性的掌握,那么就要经过一个训练的阶段了。至于多长时间因人而异,一要看

功是否勤;二要看坚持程度;三看悟性和思考,方法要用对。做到这三点,个人认为有一年时间差不多了!在这就提到一个概念…肌肉记忆。肌肉记忆是一个科学概念,比如运动员的训练,技巧性的运动训练…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再如学乐器钢琴、古筝、吉他…;还有书画等等。人的肌肉记忆非常缓慢,但一旦



形成就非常牢固,比如说你小时候练过几年吉他,其间又停了几年没弹过,那么重新拾起吉他学习,也比别人没学过的快和容易上手。而且肌肉记忆有个科学公式可遵循:30/48,即是每练习30分钟,然后休息48小时,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之后,肌肉记忆会非常牢固。


那么书法训练当然可以运用这一科学原理,每天针对一组字,不要多,反复强化训练。兼且多读帖多思考多对比,那么一年时间之后,你对书法笔性的掌握和对书法的认识都加深了。


许悦爱书法


清刘熙载曰“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一定程度上,这道出了笔性与人的关系。性情关乎笔性,修养关乎性情。

针对初习书者,一般需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对工具性能的熟悉和掌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书者首先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各种工具的性能和作用。如笔有软、硬、兼毫,墨分松、油二烟,砚论端、歙、洮、澄……其中百千多知识要学,也需要好的专业教师解惑。尤其对毛笔性能的认知,应达到一个合格战士对枪的熟悉程度。

(二)挑选一本合乎书者本人性格的经典名帖(名碑)。人的性格,或奔放洒脱,或含蓄蕴藉,南唐后主唱不出“大江东去”,猛张飞也写不了《灵飞经》。摩崖石刻苍茫雄厚,玉版十三行古雅秀劲……“帖性”要合乎脾性,方能事半功倍。我见过太多的培训班里,“猛张飞”和“林妹妹”被同一个老师辅导着临写同一种书体,这怎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笔性呢?

(三)领悟笔性有快慢,慢不得,也急不得。二十多年前,我辅导过二十多个高中生学书法,其中有一个小姑娘天资聪颖,悟性很高,比起别人,她永远有种“吃不饱”的感觉。我就给她开小灶,让她同时练两种与她性格相近的书体,期间,还让她诵读一些和“帖性”接近的古典诗词。这样她练了半年,适逢春节,有一过路老者被她家烧鸡店的春联所吸引,进店与小姑娘父女攀谈,得知春联乃小姑娘书写,老者颇为惊讶,一时兴起,留墨宝两幅,提着小姑娘父亲所赠烧鸡而去。父女不知老者何人,次日问我,我看老者书法落款,笑曰,“此乃国字号书协副主席也”,两只烧鸡换名家两幅墨宝,一时传为美谈。后小姑娘在当年某美院国画专业考试中,书法获惊人的满分,而小姑娘习书不过一年而已。班中有一粗大外向男生,习画之余强入书法班,练一月余,仍不能写好一个“一”字,我本已经泄气,不知他课余一个“一”字独自练了仨月!一日他请我评点这“一”字,我心里暗惊,“此子已初得笔性矣!”遂让他由“一”而习“二”,终入门径。 记得和一家长闲谈,笑问,“你那个画扁担的学生还在还练吗?”我也笑了——他不知那个“笨人”,因苦功、笨功亦能成也。


羽兰巢


承蒙相邀,受宠若惊,记得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既然问到了,不妨再赘述一下,希望能帮到您!

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其在书法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书法绘画的人从初入门庭之日起就努力的去驾驭它,控制的越好,书法造诣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想写一手好的书法,画一副漂亮的国画,特别是对于功力不深的人,一只趁手的毛笔是必不可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吗。

如果知道什么样的毛笔趁手那就说明对于毛笔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我们都知道在挑选毛笔时不管什么材质,尖、圆、齐、健是四大基本准则,这四大准则也构成了书写的基本要求,那么是否聚锋强,蓄墨足,腰腹挺,弹力佳就能反应一只毛笔的笔性了,知道了这些再配合不同材质的,还有要书写的书体对笔的要求就能找到合适的毛笔了。

毛笔并不复杂,要知道一只毛笔的笔性如何,蓄上墨写几个字也就知道了,特别留意一下写字时在笔画的勾,转,连,弹,飞白等要点上表现如何,就可胸有成竹的去驾驭它了。

好的书法家书不择笔,在使用毛笔书写时或是不断的根据毛笔的笔性修饰创作细节或是改变成合适的书体,这需要深厚的控笔功力和博学百家的渊博功底,所以说,笔在外,功在心。一个书者需要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探究知识,笔方能使来自如,游刃有余。笔下千文,连绵不绝。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成为一个璀璨炫丽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何乐而不为呢!




元磊文传


毛笔的笔性是软的,人所共知。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个软的毛笔笔性来写出书法,而不是写出毛笔字。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了解和解决,所以历代书法家极少。

现在进入科学新时代了,原子弹早就造出,量子都快掌握了。全国有多个大学开设了书法系,也有了很多书法博导,为什么现在书法难超古代?为什么书法家难比二王、旭素?这个书法事实反推出当代书法存在的问题!连一个书法是什么即毛笔创作书法的笔性都不能了解和掌握,岂不愧对父老乡亲?

围绕书法笔法的问题,已经在今日头条发了几百条消息了,反复強调书写不是书法、写法不是笔法、毛笔字要分清字形和笔性、分清实用和艺术……

已经尽力了,还会尽力的,不会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本人总结的书艺特训法一节课让大家了解笔性,一学期可以让大家了解怎样掌握笔性。











王乃栋说书画


1:了解相对要容易些,要完全掌握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则需要一辈子。

2:东晋之前毛笔至少已经存在了四五百年,但是人们竟然不知道毛笔还可以有“挑”、“捺”,“钩”等功能,毛笔字书写中间的空白竟然还可以妙用,而且还可以那么美。在此之前人们写的字都是圆圆的,直到王羲之的出现才有了革命性的发展,毛笔字也是从那时候起真正的变漂亮了,有美感了,真正的成为了艺术品。

3:书法家一辈子摸的就是笔的性子,苦思冥想的就是如何用笔把自己的情感写出来。


南公懿


如果每天练,大至三个月就能掌握。如果是一周写一次,则要一年或者更长。


日月墨儿香


不同笔质和使用人,时间也不一样啊


汝州王国成


多长时间还真没注意,但有一点是勤练是少不了的,自己用的笔时间久了,今天用这支,明天同那支,写的内容一样,但笔的属性不同,产生的效果明显不同,像羊毫来写草书就比狼毫流畅。这些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努力,自己才从中得来的经验。


平头老谭


因人而异,取决于训练时间和悟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