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生活安定、情感有托后,再读《故都的秋》

  • 那时候我仍在故乡,家门口新开的书屋搞得活动诱人,一次搬回了几十本“旧书”,之所以“旧”并不是书张破烂年头已久,而是那些都是我曾读过的书,或是课上学习或是课外泛读,一见如老友,觉得颇为亲切,便带回部分。其中就有这本郁达夫先生的散文集《故都的秋》。


生活安定、情感有托后,再读《故都的秋》

首一篇便是《故都的秋》,大家并不陌生的经典。在少年时期的课堂上,初识已情深。少年总是强说愁,那个情怀初开的年岁,先生的名字是神秘忧郁的,先生的文章是真挚赤诚的,先生的人是绅士、是文青,每每读起《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总是泪流满面,觉得通篇苍凉、满目孤独,以至于买回来那么久,却不敢读它。

<code>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code>


生活安定、情感有托后,再读《故都的秋》

那两年,我把自己折磨的不成样子,任何苦楚艰难的文字都不敢碰。

辞职前,我是一名公务员,那几年也许我是父母的骄傲、是好友的羡慕,说实话我热爱自己的职业,我很珍惜自己的工作,只是我不适合这里。大学一毕业,就考上了别人眼里的“铁饭碗”,一切都很顺利,前23年的人生,一步接着一步,这种顺利让我害怕,我的心底总有声音:你不值,你不配。

散伙饭上我告诉灵魂导师我考上了,老师说了很多,但我只记得一句:信我的话,我赌你在体制内待不了几年,“一语成谶”。努力坚持那么久,终究没过“七年之痒”,第八年年初提出离职,年尾接到同意离职文件。说服自己舒服父母说服亲友说服领导同事,这个过程,不可不谓艰难,自己的那关最为轻松也最为坚定。我只知道我要离开,但去哪,不知道。

<strong>那几年我离文件的距离很近,离文字的距离很远,我知道错在我,不怪任何人。


生活安定、情感有托后,再读《故都的秋》

先生,多巧啊,不远千里,我到了你的故乡。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七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知识分子家庭。我现在生活在离您的故里,不到半小时的车程,这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因为今天早上我才读了您的生平,之前模糊的记忆里,只剩下“郁达夫”这个名讳,《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名。

裸辞休息的间隙,我总在想我到底在折腾什么,我想干嘛,临近三十的年龄为何还如此轻狂、不着调,很多事越想越悲,自己的卧榻总是凉的,自己的枕角总是湿的,无眠天亮的日子也变得平常,直到有一天,母亲跟我谈心,做你自己想做的吧,无论是云游还是闯荡,只要去做,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生活安定、情感有托后,再读《故都的秋》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母亲生我养我知我懂我,无论何时给予我的力量都是无穷且坚实的。

<strong>地图告诉我,我现在离家606.3公里,道路通畅的话7小时18分到家。

<code>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索索落地下起雨来了。......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code>

我的故乡不在“北平”,但这北方的秋味如出一辙,仿佛先生行走的地方,看到的秋景都在我的家乡。


生活安定、情感有托后,再读《故都的秋》

生活安定、情感有托,我才读懂了你。

<code>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code>
生活安定、情感有托后,再读《故都的秋》

1927年,先生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即王映霞)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文学界给先生论了个调,“郁达夫文调”——一种绅士、浪子、文青、革命家混合在一起的情怀,文字上是绚丽奇采、情感上真挚赤诚。先生的这种文调发端于二十年代初的诸篇自传以及与成仿吾、郭沫若诸君的通信,而真正炉火纯青就是在三十年代中期。那时郁达夫举家从上海迁回杭州,开始建造自己的住宅,郁达夫给新家起名为风雨茅庐,由他自己设计,在这里,他与王映霞养儿育女,生活安定、情感有托,《故都的秋》也就是写在这个阶段。

一个人的文字,是由他的经历、阅读与身体里长出来的,散文小品,由“宇宙之大”到“苍蝇之微”,看似自由无羁,却与作者的情感与智慧息息相关,风格即人,无一丝可以作伪。——舒飞廉

生活安定、情感有托后,再读《故都的秋》

<strong>再读《故都的秋》,愈读愈欢喜,愈读愈惊奇,总觉在先生的笔下,睡了一觉又回到了故乡,人生的轨迹又重演了一遍,夹杂着自己南北游荡的生活点滴。

那些点滴只怕此处不够赘述,愿再开一篇,与您同游。

定居:从此以后,故乡只剩冬夏,再无春秋。

<code>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code>

日寇1931年入侵东北、1932年侵占哈尔滨、1933年侵占山海关进而入侵华北,至此,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在先生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这层悲,这层凉哀叹的是国运,而这层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是先生的大情怀。

<code>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code>

<strong>我在春雨淅沥的早晨读你,并在午后回到故乡的秋。这么久了,我该回去见一见我的母亲,而不能总是在梦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