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老上海的回忆,上海现存唯一的中式教堂


众所周知,上海虹口区的多伦路是一条非常有人文历史价值的文化街。虽然只有短短的550米,但是沿街的小楼风格各异,栉比鳞次,很有观赏价值。

你可能知道这条马路藏龙卧虎,注定不凡,但是你却不一定都知道在这条马路上鸿德堂的那些前尘往事。这座教堂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中式建筑的外观,却是是上海现存唯一的中国殿宇式基督教堂。故事非常耐人寻味。

鸿德堂,1928年落成,位于今虹口区多伦路59号,中国传统殿宇风格,局部处理体现中西合璧。

教堂正中间钟楼高起,两侧较低。屋盖为四方攒大屋顶,房屋外墙清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

这种双柱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最常用的夸张立面尺度的手法,将中国的立柱样式和色彩,与西方建筑立柱的组合方式和尺度糅合在一起,这是一次典型的建筑构件上的中西融合。

教堂主楼坐南朝北,砖混结构,外墙青砖砌筑,屋顶覆盖青瓦,檐下绘重彩画,平面呈长方形。

底层设大厅,平面形制采用巴西利卡式,西式教堂的平面模式,作礼拜堂用。

二层为主堂,三楼为楼厅。主楼建筑面积为700多平方米。檐下绘重彩画。

屋顶与墙体间以斗拱相接,中西元素结合无缝对接,完美融合。该堂外部形象虽采用体量较小的中国传统殿宇风格。

但却有着西式教堂高耸的内部空间,使得建筑室内外空间发生变异,从而协调了中西两种建筑体系对空间的不同理解。

鸿德堂较周边建筑高出许多,外观三层,第四层为钟楼,但内部其实是两层空间,只是因上层中厅高出两边侧廊,才使得外观看似三层。这也是中国传统小体量建筑适应西式宗教空间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座教堂为纪念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上海美华书馆负责人费启鸿,故名“鸿德堂”。

教堂的原身是长老会布道印刷所,是近代上海规模较大的出版和印刷机构。当年在决定将此地修建为教堂时,赶上基督教界提倡本土化。所以才打破了传统的西方建筑式样。让西方教堂披上了中式外衣,增添了些中式的味道,继而把教堂建了起来。平常这里每周有祷告会、唱诗班活动,很多信徒都会前来参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