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疫”戰後方 重慶慈善人李世東的“不捨晝夜”

“李老師,我們有批物資要捐贈到重慶,有什麼程序呢?”

“李老師,麻煩幫我出具進關的材料。”

“李老師,航空公司說先要出具接收捐贈的證明才能確認航班,您這邊能儘快提供嗎?”

“李老師,麻煩提供一下產品圖片、種類、型號、成分含量。” ……

從1月23日至今,不論清晨還是深夜,重慶市慈善總會籌募三部部長李世東的電話、微信聲音此起彼伏,幾乎從未斷絕。誰也沒有想到,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會在短時間內肆虐大江南北。全國上下,似乎已經忘記了此時正值春節,都在各盡其能的與病毒作戰。作為重慶市慈善總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組境內外物資接收第一小組組長的李世東,36個日夜,他未曾停歇,用行動詮釋“初心於心,慈善於行”。

晝:最低配置 最高效率

為抗擊疫情,全國各地紛紛打響一級響應,緊跟黨中央,擰成一股勁,堅守在抗疫一線,冒著生命危險,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為人民構築起一道道堅實的防線。

作為共產黨員,作為慈善工作者,李世東知道,眼下正是人民需要他們的時候,沒有理由退縮,沒有理由懈怠。

由於每天都有物資抵達機場,為了節省週轉時間,市慈善總會一律直接在機場分發物資給定向捐助對象,或者由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將非定向物資從機場運輸到一線投入使用。每天早上9點,李世東準時從家裡出發,驅車30多公里到江北機場上班。

為了節省在路上奔波的時間,李世東向機場申請了一個閒置的空房間,搬來機場閒置的舊桌椅,再搬來一臺電腦,開始了在機場“坐班”的生活,隨時準備迎接海外捐贈物資到來,以最高的效率完成物資接收分配等各項工作。

“疫”战后方 重庆慈善人李世东的“不舍昼夜”

(李世東在機場口岸現場辦公點工作)

特殊時期,各個環節都意外頻發。2月25日下午,一批40箱的物資2點30分落地,等了半天不見貨物出來。前線在和時間曬跑,和病魔抗爭,這邊等著分發物資的李世東心裡焦急,一問才知道這架飛機上有一大批貨物,必須等前面清查完畢後才能交付下一批,李世東只好一邊安撫同樣等待在機場的受贈方,一邊處理其它工作。

5點10分,等了近3個小時後,該批物資終於出關了。李世東趕緊為各個單位分貨,從貨運站到停車點這段不小的距離,李世東分完貨又趕到最前面當起物資“搬運工”。

“既然扛起了這份工作,我就要對捐贈者、對受贈方負責。”這一個多月以來,工作再累,李世東也沒有一刻想過放棄。回顧進入重慶市慈善總會工作的8年,這段時間對李世東來說是最辛苦但也是最快樂的,越是危難關頭,越能體現慈善的價值,正如弗吉尼亞·伍爾夫曾說:“我們這平庸的生活,只有在愛的目光下,才會變得有光彩,有意義。”

夜:枕戈待旦 守土有責

接貨從深夜忙到凌晨一兩點是常有的事,最晚的一次是在2月5日凌晨收到韓國外交部捐贈的2.9萬多個口罩、3萬個護目鏡和4.7萬多隻手套等緊缺物資。物資從韓國抵達江北機場國際貨運站的時間已是凌晨1點半,由於捐贈物資種類較多且數量大,接受捐贈物資的單位較多,為防止混亂,只能挨個分配。李世東在內的境內外物資接收工作小組的四個人分工不分家,按照物資品類足足花了近3個小時才將這批截至目前數量最多的一批捐贈物資分發完畢。19輛貨車運輸滿載友好國家的愛心,也裝滿了重慶慈善人的力量。

“這些物資都是戰略物資,這種方式是最為穩妥的,能避免出錯。”雖然辛苦,但李世東仍然堅持用“笨方法”對待每一件珍貴的抗疫物資,哪怕回家已是凌晨5點。

“疫”战后方 重庆慈善人李世东的“不舍昼夜”

(李世東在機場分發抗疫物資)

“跟我們對接的愛心人士分佈在不同國家,和國內都有時差,為了湊集物資、運送物資,我們只能24小時工作、隨時待命。所以一般晚上很晚才睡,手機時不時響起,不小心睡著了,一大早醒了又馬上回覆信息,就怕回覆不及時耽誤事兒。”李世東告訴記者。

截至2月25日,李世東和同事們一起辦理的境外物資捐贈達65批次,平均每天都有兩批物資抵渝。總價值超過900萬元,其中疫情防控最為急需的口罩已接收超過380萬個,期間還動員13家愛心企業及個人捐款4800萬餘元。

家: 溫暖後方 給予力量

原本打算回涪陵鄉村老家陪父母過春節,卻因疫情臨時改變計劃,他心中愧疚萬分。連軸轉的工作模式,常常讓身邊的妻子晚上也休息不好,他心有不忍。還有答應兒子的陪伴,他也失言了。

而遠在鄉下的父母得知兒子正在為抗疫日夜奮鬥時,電話那頭一再叮囑兒子“做好防護,放心在前方‘戰鬥’”,倆老每天好好呆在家裡不隨便出門,用行動支持兒子的工作。

另一邊,李世東的妻子也在用她的方式支持丈夫的工作。這天,妻子恰巧看見有個朋友在微信群裡轉發關於慈善的負面新聞,她立即回覆到:“不要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我老公在重慶市慈善總會工作,一天到晚電話、微信不斷,每天跑海關、貨場,積極為全市人民籌款、籌物,還是很辛苦的。”李世東得知此事後,笑稱妻子“我在崗位抗‘疫’,你在後方抗‘謠’,我們都在行動”。

看著父親在“疫線”奔忙的身影,正在讀大一的兒子也想幫忙。正好有一次接到一批來自美國的物資捐贈,該物資捐贈群裡大家都在用英文交流,丟下英語多年的李世東犯難了。就在此時,兒子主動出馬,充當翻譯,很快就幫他解決了問題,及時和各方建立了聯繫。雖然只是一件小事,李世東也頗有感慨地教育兒子:“要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萬眾一心,沒有翻不過的山;心手相牽,沒有跨不過的坎。”

家,是溫暖的後方,給予前行的力量。在全家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李世東沒有後顧之憂,一心為抗疫而奔波。

“明天還有兩三批物資要接收,我先去處理一下。”接受完短暫的採訪,李世東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戰“疫”工作中去了。

正是無數像李世東一樣的慈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小事、做好事,在危難關頭守初心、勇擔當,架起了愛與被愛的橋,詮釋了慈善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