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宋江是个押司,押司是个什么职务?

乱云飞渡2018


答:根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朝部分中央官署及州、县都设置有“押司”之职,专门负责掌理案牍等各种事务。

中央官署的押司常见于御药院、内东门司、群牧司等机构;置于诸州的押司,往往掌管某一方面的事务,如管理粮料,称为粮料押司官,地位略低于孔目,高于手分;置于县的押司常与录司合并在一起,称“押录”。

通常,府衙的押司有好几个,最多的可达到八个;县一级官府大体上设一个,也有两个或三个。

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宋朝选拔官僚的手段主要是科举考试。官分九品十八级,即品又分为正、从两阶,一到九品,共有正、从十八个品阶。

最低一级为从九品,对应职位为县尉、主簿。大体相当于现在副处级干部,县令相当于正处级干部。

想要当从九品的官,至少也要是举人出身。

押司是第几品呢?

答案是:没品。

也就是说,押司不属于官,而属于吏。

平常我们说“官吏”、“官吏”,有些人以为,“官”就是“吏”,“吏”就是“官”。

这绝对是错误的。

前面说了,官是通过朝廷选官制度选拔出来的,属于在编人员。

吏却是由官招募而来,没有编制,属于临时工。

那么,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吏是下等人。平民百姓遇官必须尊称“大人”、“老爷”,必须下跪;而遇吏却不用下跪。

这等于说,官与吏之间实际上等同于官和民的关系。

表面上看,吏是官的帮手,比百姓的地位高。

但是,有一点非常悲催。

即人一旦当上了吏,那么,不但他本人不能参加科考,他的子孙后代也不得参加科考,一人为吏,子子孙孙都不得为官。

《水浒传》第十八回在宋江出场时,也交待了,说宋江在郓城县做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

就因为“吏”这一政治物质注定了宋江永世不能为官,所以,宋江的内心是无限苦闷的。

而当他杀惜刺配,更是自感万劫不复,这才有了《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的情节。

他的反诗《西江月》中,说的就是自己从小就攻读经史,大了后又精通权谋之术,绝不会比当官的差,但是时势所限,只能做个小吏,忍气吞声。

一句话,宋江是非常不甘于只做一个小吏的。

《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沙弥怀林述语称宋江逢人便拜,见人便哭,自称“小吏小吏”,或招“罪人罪人”,却是十足的假道学真强盗。


覃仕勇说史


一个小小的押司官,职位究竟有多重要,待遇究竟有多好,为何宋江能以“宋押司”的身份出手大方,仗义疏财呢?

押司的性质,是宋江造反的动机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置县吏“押司官八人”。也就是说,县衙中的押司岗位属于吏而非官,一般编制是8个,但也分三六九等。例如:《水浒传》中宋江就有运城县第一押司之称,百姓皆尊称其为“宋押司”,而他的同僚押司张文远则人称“小张三”,显然地位远不如他。

那么,“押司”又做何解?

押,除了画押之类的意思外,主要指“拘留”,如:看押、拘押、押禁、押送等。

司,指主管、操作之意,如:司法、司机等。

押司,主要指主管刑狱一类的吏员书佐,整理好相关刑狱档案后,报县令审核。

宋江之所以能够仗义疏财,因为该职位既可通过“吃了原告,吃被告”拿取好处,还可通过让犯事之人重刑减轻刑,轻刑减无刑获取好处等。

同时,宋代官吏制度有规定,有过吏的履历则不能再当官。因此,野心勃勃的宋江想要进入官场,正途不通,只能另避小径走歪道了。

押司的待遇与权利,是宋江仗义疏财的基础

据资料显示,宋朝的知县月俸银是20两,预估第一押司宋江月工钱可能有10两左右,再加上各项灰色收入,在当时也算比较富裕了。否则,那有条件仗义疏财,更别说常去找天香楼的“头牌”名妓阎婆惜(阎惜娇)了。

那么,一个小小的押司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权利呢?

在古代,基于对官员廉洁管理的考虑,基本上是不允许官员在本乡本土任职的。因此,“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举子,多被分配到外地为官。

新县令到了新地方后,两眼几乎一摸黑,想要开展好“清仗田亩、征税、各类徭役、纠纷官司、缉捕盗匪”等工作,自然会选用当地有威望的人为吏,协助处理相关工作。表面看是选用,实为依靠。

因此,作为“地头蛇”的宋江,又特别会做人,县令又怎能不给他几分面子,找他办事的人自然也就很多,还担心捞不到好处吗。

正因如此,在《水浒传》中作为治保大队长的雷横也对他极为恭敬,而他所结交的江湖人士又多是有案底的“黑道人物”。

押司的级别,是宋江落草的源头

一县的最高军政长官是县令,正七品,俗称县长或知县,如同后世的县委书记兼县长;而县令的第一副手县丞,相当于县委副书记兼副县长;第二副手县尉,相当于武装部长兼政法委书记,主管捕盗、治安等刑事和司法事务。

因此,当时宋江的直接上司极有可能是县尉,而他则极有可能是县尉的助手或秘书。

宋朝时期,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是县衙,而后世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是乡(镇、街道办)政府。因此,可以说宋江的押司职位相当于现在乡(镇)政府党政办的办事人员,主要受乡(镇、街道办)政法委书记的直接领导。

显然,宋江的押司职位是一个国家最基层的吃公家饭的公职岗位,确实比百姓的地位高出很多,但是离出人头地的官员身份却差着十万八千里。因此,野心勃勃的宋江想以水泊梁山的势力为跳板,通过招安实现为官的人生目标,也就可以理解了。


祥子谈历史


《水浒传》中,宋江曾在山东省郓城县担任押司一职,很多朋友好奇,这个押司究竟是个什么官职呢?其实在北宋年间,押司不算大也不算小,对于当时的宋江来说已经非常有用了。押司是吏员职称,在县衙属于文书一职,负责办理案牍等事物,算是一个读书人才能胜任的职位。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押司这个官职,要是放在今天它又等于什么职位呢?赶快一起来看看吧。

《水浒传》中的宋江其实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历史上的宋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也就是1119年,聚集了三十六个人在梁山泊(梁山泺)起义。他率领众人攻打了河朔和京东东路(今山东青州),然后攻打了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和濮州(今山东鄄城北)之间。在这一系列的战役后,宋江起义军攻下了十几个州县城池。

在当年十二月,宋徽宗采纳了亳州知州侯蒙的建议,想要招安宋江,却没有想到没能成功。于是宋徽宗命令歙州的知州曾孝蕴带领军队征讨宋江。宋江带领众人从青州南下到达沂州(今山东临沂)。

宋江众人攻下城池后,严厉的惩罚了贪官污吏,并且杀富济贫,在百姓中声望越来越高。而这场起义之所以能够兴起,也是因为宋朝赋税繁重,百姓不堪重压。

宋朝冗官冗费是众所周知的,当时朝廷为了解决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的问题,决定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的水域全部收归朝廷,并对百姓做出以下规定:只要百姓进入湖中,不管是捕鱼、采藕还是割蒲,都要根据乘坐的船只大小向朝廷交纳十分重的赋税。而一旦有违反了规定的百姓,则会被官府按照处置盗贼的刑罚来处置。贫苦的百姓交不起如此繁重的赋税,于是在宋江的带领下参加起义军。

到宣和三年也就是1121年二月,宋江带领的起义军攻下了淮阳军(今江苏睢宁),并乘船从沭阳到达了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五月份的时候,宋江带领众人上岸后,被海州的知州张叔连夜伏击。宋江起义军的船只被焚毁,而宋江也因为战败被俘。这场起义最终失败。这场起义史称宋江起义。

在《水浒传》中,宋江也曾担任过“押司”一职。在起义之前,宋江也并不是没有倚仗的平头百姓。宋江在杀死阎婆惜前当的是“押司”,换成现在也不是太小的官。

在宋朝,县是最基层的政府机构,而在今天,最基层的政府机构则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不过,古代的县从实际来看,和今天的县是同一个级别。

押司在宋朝是县政府中的基层吏员,虽然说在宋朝官吏殊途,吏永远也没有晋升为官的可能,但每个县也才有八名左右押司。押司在级别上便相当于今天档案馆馆长,乡镇政政府的秘书。

对于平头百姓而言,押司这个官员也不是太小。而且宋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的同事们都比不上他。虽然宋江身材矮小,但他身体强壮,武功高强,颇有能力,还是更容易被人敬佩的。




刘三辰


押司不是官,但这样的角色,不论在古代还是后来,都是一个厉害角色。

首先,在宋朝那个时代,一个县里,真正的官很少,算下来最大的县,无非也就三个人。一个是县官,正式名称是县令,但实际上往往是派级别比较低的京官到地方上管理县务,叫做:知县事。所以后来慢慢就变成了知县。

而在知县老爷以下,一个官员是主簿,即县秘书长,又管文书又管财务,实际上权力很大。另一个官员则是县尉,即县武装部长,又管军事又管警察,但因为和平的年月比较久,真正打仗了也不能指望一个县尉,所以其实权力比主簿要小一些。

在宋朝,除了这三个人以外,县里的其他人,从法定意义上而言,都不是官,只能算是临时工,当时县里衙门的临时工,也是很牛鼻的。

县里的临时工,也分领导和底层人员。譬如保安队长,那就是分管治安的领导,具体的某个保安,那就是底层人员了。但即便是最底层的保安,也是县里的人,手里有家伙,不能说一定能拿多少钱,但面对县里的一般老百姓,他就代表着官府,说抓就抓,说放就放,一般的宋朝百姓,都不敢惹他们,害怕着呢!

在以宋朝为背景的小说,譬如水浒传里,就多次提到这种县里的保安队长,即所谓都头,武松、雷横都干过这个。你看有没有走科举路线,没有!阳谷县令看武松的身手不错,连老虎都能打死,二话不说就让他当了步兵都头。为什么这么便捷?因为步兵都头就是县里的保安队长,说到底也是临时工——如果武松参加了科举考试的武举,考试过关,那就有机会被委任做县尉(武装部长)了。

而比都头(保安队长)权力更大的,就是县里的文职临时工,即所谓押司,也就是宋江这个角色。像郓城县,照法定规矩来讲,最多可以雇佣八个押司,水浒书里其实讲到其中两个,一个是宋江,一个是张文远。

押司是做什么的呢?事实上就是文书工作人员,一看文书大家就笑了,说县里的小文书,又有什么能耐呢?其实很厉害,因为县令,其实很少会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所以这些文书,其实就是代表官府同百姓打交道的人。大宋帝国的法令,由他们解释;县里的具体政策,更由他们解释。

换句话说,面对百姓,他们就是官府的代表。

所以你看宋江,只是一个小小押司,为什么县里头上上下下的人,都给他面子,谁也不敢惹他?因为他是直接跟县令对话的人。

当然,同样是押司,宋江和张文远的地位又不一样,宋看上去资历更久,所以知县老爷更仰仗他做事,他手里的权力,也就比张文远多出许多。在民间的威望,同样如此,不论是再往下的基层保甲晁盖,还是卖汤药的王公这样的小贩,都看重宋江,却不会去找同为押司的张文远,道理就在这里。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宋江是个有钱人,出手相当阔绰,见到穷人,周济几两银子;见到孤寡老人,给几俩银子;见到好哥们,送几两银子花花。

宋江就像个散财童子似的,见谁就塞给他几两银子,他家钱像是天上掉下来似的,家里开银行啊,还是有矿啊?

都没有!


有人说,宋江的钱是晁盖大哥赠的。晁盖逃到了梁山之后,为了答谢宋江救命之恩,确实给他送去了大把银两,可是宋江不差钱,人家死活不要!

有人说,宋江是郓城县的公务员,人家的钱是一五一十挣来的,果真如此吗?

先看看宋江干的什么工作吧!

宋江,人称宋押司,“押司”就是他的职业,那么押司是干嘛的呢?

押司不是官,而是吏!

古代官职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从两阶,一到九品,共有正、从十八个品阶,最低一级是县尉、主簿,大体相当于现在副处级干部,县令相当于正处级干部。

低于九品的就不叫官了,而是吏,而押司低于九品,所以它不是官,而是吏,大体相当于现在县政府办主任,主要任务是承办具体事项。


大体这样子的:

上级来了公文,押司阅了之后,签了“请主簿批示”,主簿阅了之后,签了“拟同意,请县令批示”,最后县令大笔一挥“同意!”,之后公文又转到押司手里,由其负责具体承办事项。

押司虽然官不大,但权力不小,因为他负责具体承办事物,代表官府与基层百姓打交道,有句俗语的好,“县官不如现管”啊!

譬如收个税啥的,哪家商铺交多少税,押司说了算,可以让他多交些,也可以让他交教些。这些商家为了少交税,必然隔三差五的,向押司意思意思。

押司工资不高,但灰色收入多,甚至比工资高许多许多倍,这就是宋江钱多花不完原因之所在。

反正又不是自己的钱,拿着商铺孝敬的钱,周济一下贫困百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能获得“及时雨”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一半秋色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宋江上梁山前还是个朝廷命官呢,虽然官职不大,但当时他任郓城县的押司,为官清正,又乐于助人,因此在郓城县里还颇有名气,老少皆知,一提起宋押司,大家无不肃然起敬。但时至今日,若问到“押司”是个什么官、干什么的,估计就没有多少人清楚了。

押司本是宋朝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根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朝的府、县两级衙门中,都设置有“押司”之职。一般而言,府衙的押司通常有好几个,最多的可设八个;县一级官府大体上设一个,也有两个或三个。这一官职人员设置的多与少,要依据府与县辖区的大小、人口的多少而定。

宋代官场中,押司是个官小而无品级、吃苦的差使,任务繁重又责任重大。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管理文牍,承接上司来文,为主官起草文稿,以及上报、下发公文等。凡是转发上司来文或颁发本县、本府的文告,他们要遵照主官的交代及时发出。

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上级下发的公文都得一份一份地照抄,而且不能出差错。所以不论是押司自己抄写,还是交代手下人抄写,即使错一个,也要受到严格惩罚。内容上有了出入,就得治罪,轻则丢官,重则坐牢,所以身为押司,必须具备“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的条件。“这宋江自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从《水浒传》第十八回对宋江出场的描述也能看得出对“押司”这一职业的从业要求。


匹诺曹jun


首先明确,宋江的押司不是官,而是吏,在县城里算是级别较高的吏。

自古官吏殊途,宋朝也不例外,官和吏身份不同,有着严格界限,地位待遇也有天壤之别。

吏大概介于官和公人之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如果说官相当于有正式编制的国家干部,公人相当于派遣制临时工,那吏就相当于有正式编制的工人,但不是终身制。

宋朝人想要入仕做官,有四种途径:一是靠科举;二是靠荫补,三是靠军功,四是靠纳粟,五是靠吏人出职。也就是说,吏是有机会转成官的(尽管机会很少),但主要限于中央和州一级机构的吏人,县级机关的吏几乎毫无机会转官。

宋朝的吏地位很低,被称为“胥吏”,但也不是谁都能干的。

吏要从本地百姓中差选,而且是要有产业的上户中差选,家里没田没房的破落户,再优秀也没资格进县衙当吏,宋江是郓城县宋家村,他家里有不少田产,所以才能进入县衙当押司。

宋江在郓城县衙做押司,主要职责是舞文弄墨,负责办理文书、狱讼等日常性事务。

毫无疑问,宋江是吏,所以进不了县级领导班子,连个国家干部都不是。

但为啥宋江还能在郓城呼风唤雨,说起来无人不知,各方面吃的很开?

宋朝的县城是最低一级行政机构,有正式编制的官很少,充其量也就知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这几个,有些小的县城,甚至只有一两个官,却承担着大量事务,这就需要雇佣大量人手负责办理具体事务或者以供驱使,吏和公人就应运而生。

吏都是从本地有产业的人家选用,这些人熟悉本地情况,在本地有广泛人脉和影响力,他们进入县衙后,因为负责具体事务拥有了相当权力,可以利用权力营私舞弊,或者勾结当地地主富户,中饱私囊,各种贪墨手段玩的贼溜,甚至可以把官玩弄于股掌之中。

可以说,县衙离开了官照转,但离开了吏,根本就转不动。县官不如现管,强龙不压地头蛇,都是这个道理。这就是宋江在郓城呼风唤雨,无人不知的原因。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宋江是个押司,押司是个什么官职?从《水浒传》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工作相当重要,有权处理司法案件,还要参与捕盗拿贼的工作,而且很多机要文书都是他经手处理的。

在山东省郓城县宋江可是个很厉害的角色,《水浒传》里面对县令的描写都很少,对宋江却是不惜笔墨的写,这个押司管辖的业务范围,相当于今天的三权分立国家的司法和行政权的集合。

宋朝的官僚制度是官和吏分开,官是朝廷任命的,而且官员都是科举考试出身,按照规定是不允许回原籍当官的,所以都是外乡人当官,这些官员到任以后,人地两生,开展工作很困难,所以需要拐棍——就是帮手,于是吏就应运而生了。

吏都是当地人中有实力的家族的子弟出任,这些人的任务就是辅助官员,完成好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还要维持好秩序,所以这些吏要有文化,充当县令的文书,还要有实力帮助县令摆平当地的各种势力,保证地面平静。

所以吏必须要是当地的实力派,否则会被当地的实力派打压的抬不起头,这样是不可能辅助县令完成任务的。

宋江就是这样的实力派家族,他家有钱,又有弟兄,而且还比较有文化,所以宋江当了押司,宋江可以利用押司的职务之便,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和江湖好汉来往,救济那些落魄英雄。

时间一长,宋江就在江湖上有了名头,人送绰号及时雨,意思是这个宋江扶危济困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那些旱地里的禾苗一样处境的好汉们,使他们走出困境,走向新生活。

这不但是宋江在押司这个职位上的便利造成的,也是他对大宋王朝的社会发展深刻观察之后做出的决定,他一个押司整天和刑狱打交道,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各处的良民被冤枉、被陷害、被通缉的案件,所以他对大宋王朝的统治开始产生怀疑了。

宋江认为这个王朝的天下会发生动乱,这些江湖好汉虽然落魄,但是都不是坏人,可以搭救就搭救一下,于是,成了众好汉公认的哥哥,这说明宋江具有一般人不具有的仁义之心。

宋江搭救阎婆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最后没想到阎婆惜见钱眼开,不计后果的要挟宋江,宋江杀了这个女人。在宋江看来阎婆惜也好,那些江湖好汉也好,都是落难之人,搭救一些也没什么。结果没想到因为做好事和盗贼有了瓜葛,因为做好事弄了个小妾,小妾却是个见钱眼开的人,为自保只能杀却。

宋江是个比较仁义的人,他的押司职位才会做的久,搭救的人多了,别人也会报答他,所以他的钱也不会少,反而会多,所以宋江这个人是个有侠义心肠的人,官不大,心却不小,这是他走向反抗之后又走向招安的思想基础。

他当初走向反抗是打击恶势力,不是要改变这个封建统治秩序,甚至他反抗的目的就是维护这个封建统治秩序,只不过是用的是反抗的手段,所以他最后走向投降也是必然的,他是想搭救别人,但是不能改变大宋王朝的统治秩序,所以他自始至终都是个宋王朝的押司。


小小嬴政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内部官僚矛盾诸多,导致宋朝廷的统治举步维艰。不仅国家局势动荡,老百姓的生活也十分艰难,很多老百姓为了谋求生存之道,不得不走上“逆反”的道路。更有一些朝廷官员因为忍受不了宋朝的黑暗统治,被逼上梁山。

在《水浒传》中,就有类似禁军教头林冲一样的人物,林冲之前虽然掌管八十万禁军,但是到头来还是没有好的发展。在这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之中,及时雨宋江当初也是在官府任职,被人称为“宋押司”,当时也算是小有名气。

押司是当时的文书人员。

朝廷中除了官,还有一个职位就是吏。官的地位是远远高于吏的,做官的人一般都要经过正式的考核,并且他们的知识能够达到一定高的水平。

而吏只是由各个地方的官员招聘,是属于官的下级,而且他们的晋升与赏罚是需要通过官员来执行的,可以说,那些官员的喜怒或者判断是吏能否可以发展的关键。宋江当时在官府中做“押司”,而押司就属于吏,专门负责官府的文案工作。这个职位并没有多高,但是毕竟是个当差的,给官家做事还是比较体面的。

押司拥有的权利。

押司作为官府的公职人员,虽然不是被中央政府管辖,但是他们还是享有着朝廷给予他们的一些权利。

首先,可以免除徭役,不用受徭役之苦。在封建社会,徭役可以说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了不少的经济负担,免除徭役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算是增加了收入。

第二个就是在服饰上,不同于普通老百姓只能穿短衫和高帮鞋,押司被允许穿长衫(只可以穿黑色),还可以穿靴子。虽然还是有一定的限制,但是,服饰上的区别也给他们增加了心理上对权利的满足。

再一个就是出身和事业,吏虽然没有进入编制,但是如果通过一定时期内的考核,他们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可以做官的,也可以有为官的出身,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押司的收入。

在古代,做官可以说是一份相当不错的职业,吏也是一样。因为是公职人员,他们的工资都是固定的,比起一般的农民来说,他们的收入真的是好太多了。

不仅如此,在官吏当差办事的时候,难免会碰到和钱财有关的案件,这样一来,他们就有很多机会从中得利。不少人为了办事顺利,都会给那些官差“小费”,而这些就成了他们的额外收入。并且地方官吏是直接接触老百姓的“官”,职位虽然不大,但是在普通老百姓面前,他们的权利还是很大的。

如此看来,宋江当时的押司一职,也并不是多么位高权重的,只能说他为人仗义,救助了很多人,乐善好施,因此大家十分敬重他。就像他的外号“及时雨”一样,是别人对宋江的敬称罢了。


旧时楼台月


你好作者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我们看一看宋代基层编制:宋代的县,设县令、县尉,作为一县的长官。大县还设有主簿一员。《长编》卷11载,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规定县官的定制:“县千户以上,依旧置令、尉、主簿,凡3员;户不满千,止置令、尉各1员,县令兼主簿事;不满四百,止置主簿、县尉,以主簿兼知县事;不满二百,止置主簿,兼县尉事。”神宗熙宁以后,令二万户以上的县增置县丞一员,县丞次于县令而位在主簿、县尉之上。南宋时则取消县丞。宋制县的长官称县令。但往往看到史志记载多称为知县,这是宋代地方官制的特点。由此看来在宋朝的押司不是官 ,而是吏。主要负责文秘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秘书。 宋官署名吏员职称,经办案牍等事。《宋史·职官志》所载群牧司与临安府吏员皆有押司官,其名为官而实为吏。例如 在《水浒传》经常提到宋江,当地百姓都称呼宋江为 宋押司,因为宋江在郓城县县衙当文书一职。

宋朝的吏主要是经手税赋征收或者处理狱讼,押司应该是负责案卷整理工作或文秘工作的小吏,但级别不好说,因为州政府也有押司一职,宋朝和明朝的刑部也有押司一职。一般一个县有8个押司。如《水浒传》中,宋江在上梁山之前担任的就是郓城县押司。

你好作者这是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