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现在农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老人在地里耕作呢?

冬日暖阳187603428


1,老人劳作了大辈子,等不下来;

2,不想给子女添加负担,能做点就是一点。


秀Aa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是最有资格讲的,因为我出身农村,也是最了解农村的。

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制度,每个家庭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候的我还很小,根本不知道这个分田到户到底是什么,只知道不管任何时候,父母亲总是在地里忙活,风里来雨里去的,特别是农忙时节,总是来去匆匆一天见不到人,你想想那时候,为了养活几个孩子,父母亲承受了多大的苦累呀?尽管如此奔波劳累,但在那个年代,靠几亩田的粮食,仅够维持一家几口人的温饱而已,就谈不上什么小康生活了。

长大后,我们都离开家乡各自奔波在外地,有时候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家里就剩下两个老人在忙碌那永远也忙不完的农活,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家盖起了小洋楼,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父母亲的岁数也越来越大了,身体不像年轻时那么好了,但依然坚持在田地里劳作,我也能理解,土地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他们已经离不开自己的土地,也太爱自己的田地了。

其实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也曾劝过父母亲,叫他们不要做了,毕竟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吃不消,就放弃了吧,但他们依然不听我们的劝说,后来想想,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已经习惯了一辈子在地里面操劳,如果真的闲下来,他们反而觉得无所事事。

于是我们也不再说什么了,直到父亲走了,母亲一个人还在坚持了这么多年,但终究还是抵不过岁月的风霜,如今已经80多岁的她,也仅仅是种了一小片玉米地和一片菜地而已,我也没再劝说,只能任由她去吧,我也终于明白,以前年轻的时候,在田地里忙碌那是因为生活所迫,如今生活好了还在坚持,却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只有这样遵循她的意愿,才能让她找到生活的乐趣,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她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吧!


壮族老三


我讲一个我村两老人种地的真事。我村里有个煤老板,听说年入千万,三天两头就会安排人给他父母送吃的,可以说是吃用不愁。就这生活水平你说高不高,那是绝对高,恐怕城里也没几个比的上。但是两个老人家,在家也没闲着。把门口别人荒了地,全部挖出来,一年四季种土豆、种玉米、种红薯…忙的不亦乐乎。施肥时,一个老人担不动就两个人就抬。他们儿子不让他们做,他俩就偷着种,还让邻里别告诉他儿子。别人说,你儿子那么多钱,种那地干嘛?两个老人家说:家里儿子啥都给买的有,我俩不种点地,会闲出病的。

从这两个老人种地的事实可以看出,土地对于他们具有非凡的意义,在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农村,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他们维持生计的需要,而是他们给生活找乐子的手段,是他们发自骨子里对土地的那份热爱,是我们上一代人勤劳的一种提现。富人家老人尚且耕作于地,对于我们那些一般家庭的老人更会执着于土地,他们除了上面两位老人的消遣式耕作,更多还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对后代的爱。

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是事实,但是提高不代表高,否则国家也不会搞什么扶贫运动,这个说明我国农村生活水平还是有限,还不足以让农村人放弃耕作。现在每年年一过,很多年青人被迫无奈,把孩子留给老人,两口子外出务工。老人家便承担起在家扶养孙辈的任务,所有的生活来源只能依赖儿子,踏实孝顺的儿子每月还会寄一部分钱回来,碰到那些不成器的儿子,老人家带着孙子只能自求多福了。这一农村社会现实,让不少老人不得不主动或者被动去选择耕作。一方面,他们无法外出打工,在家种点地,日常吃的可以自足,也可以帮儿子们分担点压力,自己也不用伸手问儿子要,吃的也舒心,硬气。另一方面,现在城里人都认为农村自己种出来的东西绿色健康,老人家种点东西,也是为了生活在城里的儿子孙子,自己也吃不了那么多,子女回来了全部给他们打包走,这完全是出于对下一代的爱。

对于现在农村老人耕作现象,是他们与土地的那份无一割舍的感情的产物,同时是生存的需要,也是自我消遣打发时间的一种生活习惯。但我希望,农村所有的参与耕作的老人,都是和我邻居那对老人一样的原因,不是生活所迫,而是无聊消遣,他们找乐子的手段。




帮不帮忙


现在农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老人在地里耕作呢?

现在农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还有好多老人在地里耕作,我结合我的实际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吧:一是继续通过劳动,增加农业收入,贴补儿女;二是对土地有根深蒂固的感情,把农业劳作当终生职业,不忍心让土地荒芜;三是闲不住。大多农村老人,由于儿女们进城,孙子孙女都在城市生活或上学,老人们没有了带孙子的任务,在家也闲不住,不如下地干活,还可以锻炼身体。

我是农村出生,家里有十二亩水地。我刚参加工作时,由于工资低,生活压力很大,自己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好,更别说贴补家用家。我吃的面和清油都是从父母那里带的,父母在农村的养殖、种植收入反过来贴补我的生活,所以父母不仅承担着全家的生活、生产开支,还要分担我一部分生活开支,所以还离不开土地。

到后来,我的生活逐步稳定,我曾接父母到城市生活四年,期间,我家的承包地给我叔叔经营。但后来由于不习惯城市生活,父母执意要回老家,然后又开始种地。到2008年,由于父母年龄、健康等原因,我和弟弟又接父母进城,并且在县城单独买一套137平方的楼房,只有父母两人生活,并把家里的旧房子拆了,把承包地全种了树苗,才断了父母回家种地的念头。

现在,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也73岁了,应该在家里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但母亲还是不愿意呆在城里,说一到城里就容易生病,确实是老人呆在城里就经常感冒、腰腿不舒服,可能是生活空间小,缺乏锻炼的原因吧。现在一直在我家农场,养几十只鸡,一年到头挖野菜,乐此不疲,不光一家人一年三季都有野菜吃,连养的鸡也是只用野菜和红枣喂的,我和弟弟家里吃的鸡蛋都由我妈给提供,今年过春节,由于担心回家后值班的工人把鸡喂不好,母亲坚持不回城里过年,我和弟弟两家七口人全部去农场陪老妈过的年。

所以说老人们在地里耕作,大多数与生活水平高低没多大关系。

我家农场局部照片:


三农情怀大老杨


我出身农村,也是最了解农村的。

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制度,每个家庭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候的我还很小,根本不知道这个分田到户到底是什么,只知道不管任何时候,父母亲总是在地里忙活,风里来雨里去的,特别是农忙时节,总是来去匆匆一天见不到人,你想想那时候,为了养活几个孩子,父母亲承受了多大的苦累呀?尽管如此奔波劳累,但在那个年代,靠几亩田的粮食,仅够维持一家几口人的温饱而已,就谈不上什么小康生活了。

长大后,我们都离开家乡各自奔波在外地,有时候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家里就剩下两个老人在忙碌那永远也忙不完的农活,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家盖起了小洋楼,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父母亲的岁数也越来越大了,身体不像年轻时那么好了,但依然坚持在田地里劳作,我也能理解,土地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他们已经离不开自己的土地,也太爱自己的田地了。

其实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也曾劝过父母亲,叫他们不要做了,毕竟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吃不消,就放弃了吧,但他们依然不听我们的劝说,后来想想,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已经习惯了一辈子在地里面操劳,如果真的闲下来,他们反而觉得无所事事。

于是我们也不再说什么了,直到父亲走了,母亲一个人还在坚持了这么多年,但终究还是抵不过岁月的风霜,如今已经80多岁的她,也仅仅是种了一小片玉米地和一片菜地而已,我也没再劝说,只能任由她去吧,我也终于明白,以前年轻的时候,在田地里忙碌那是因为生活所迫,如今生活好了还在坚持,却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只有这样遵循她的意愿,才能让她找到生活的乐趣,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她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吧!


董庆银A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谈我的看法。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现在农村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可是年轻人都去外面打工了,只剩下老年人,老年人不忍看到土地荒芜,不顾自己年老体衰,依然在地里忙活。另一方面城里老人有退休工资,农村老人虽然有养老保险,却少的可怜,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种些粮食蔬果,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我的父母亲已年近八十,依然种了一些地,每次回老家,妈妈在我走的时候,装了大包小包的青菜,还给我们带一些玉米面和白面,回到城里我把青菜分给邻居,他们都羡慕我有个农村的家,有时候我怕父母累着,让他们别种地了,可妈妈说能干就干点,如果停下来身体就不行了.我也就不强求他们。


我爱我家emmmm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特别的难受,我家现在还留有几亩地,对于我们年轻人的思想和现在社会的影响感觉种地不是一种光荣的事,可是对于小编我来说是一种伤。

农村的土地放到以前,这就是农民的命根子,我父亲种了一辈子的地,对于现在我也有的时候也不理解父亲的行为,为什么不把地租出去。现在我理解了,父母对地已经有感情了,地对于父母就像是孩子,你懂吗,哪一天如果真的没有地了,父母会感觉自己一点作用都没有,理解老人的行为你就会知道为什么现在农村的老人为什么还要种地,不是年轻的我们不孝顺而是感情



农村阿宝哥


这个问题个人谈一下自己的肤浅看法,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指教!我是53后生,从记事开始慢慢认识了这个社会,小的时候生活很困难,和周边的孩子一样,衣服上带着多块补丁,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随着年龄增长进入社会,那时的生活水平比不了现在。六七十年代的口号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农村的生活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富裕起来的,现在各家有的轿车比以前各家的自行车还多,衣服不时尚就不穿扔了。生活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任何时候生活水平个人之间都有差异。现在农村有些老年人还在地里耕作,关键是这部分人没有退休金,只有政府每月发放100元左右的基础养老金,可这些钱对他们来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所以他们还得参加劳动,多挣点钱来补贴家用,这是没办法的事。这些人当年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挖河、修路、植树、交公粮,只有政府提高基础养老金,才能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好转。


实言诚信为本158


农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很多了,慢慢的很多人也就不喜欢种地了,我小时候也有下地干活:拔草啊,种棉花时帮大人们散散苗,浇浇水,用铁锹松土地等想想都是满满的回忆。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老人在地里耕作呢?以我个人来看归纳了一下几点可以参考一下。

1.老人们一辈子劳动惯了,他停不下来,让他们闲着玩就会生病这里疼那里不舒服的还不如让他们做点事忙忙碌碌的过一天呢!我妈就是这样的人今年七十岁了还自己种菜自己卖,我哥,弟都是做生意的也不缺钱花我好多次回娘家都找不到人不是在这块地都是在那块地,把地看得像个宝。

2.他们没什么事干,总想着打理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俗话说,人勤勤地不懒,种地是祖祖辈辈农民的本行,经常听老人们讲以前纺花织布,所有吃的用的都是双手做出来的,现在不用做这些,所以很多时间他们就会去地里找点活干干。

3.很多老人都会给承包大户干活,和大家一起还可以说说话,聊聊天。还能挣点零花钱。

4.年轻人都做生意,或者打工去了,家里就有老人,自己家的地总不能不耕作吧!

看到电视上好多有钱人都说把父母接到城里享福去,可是也有很多老人不喜欢进城生活,他们怀念家乡的耕地,他们喜欢在地里劳动并快乐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