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教之道,贵以专”到底作何解释?

列夫


《三字经》是古代私塾的经典课本,也是读书立人的初始纲要。

《三字经》融合了古贤圣人的儒道思想,服务于统治阶级建立社会规范基础。每一个字都有着深刻的含义。

“教之道,贵以专”,其中的“道”不能简单理解为“道理”或“标准”等专属含义。这里的“道”是大一统的“道”,是涵盖了天下万物普适规律的那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里的“道”才是师者应该授之于子民的“道”。“教之道”这三个字包含了严肃的责任,那就是代君传典于万民。

“教之道,贵以专”的“以”,是“使之成为……”的意思。

“教之道,贵以专”,其中的“专”如果理解成“专长”、“专门人才”等,那就又把古人的思想理解小了。试想一下,古人在竹简上刻一个字容易吗?费劲吧啦地刻了一个字,那还不能表达多少意思就尽量在字意中包含多少意思呀!否则,太不够意思了!那“专”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专”是指“对位”。古代的政治体系对人才是极其重视的,往往君王都会放下身段,求贤若渴。特别是文明点亮人生的初期,政治体系尚待完善,统治制度风雨飘摇,故此国家急需出现针对时弊特别对位的那个人或那些人。

综上所述,“教之道,贵以专”这六个字,我用今天的语言翻译一下哈,大意是(君王的语气):我不管你们怎么教书识字,总之我希望你们能保证与国家治理最为对位的人才供应。


第一时间的速龙


这个教育其实大家都会说,我也会教育我的孩子,我自己可会教了。

但是这个贵于专这个就按照教育的领域来说吧,就是我们每个人学当老师的时候,我们都学过每一个孩子,从低年级段到高年级段,他的注意力的时间从多长时间到多长时间,最多也就20分钟。那么一个老师的基本功,就是把一堂课怎么样备好?这一堂课我要抛几个包袱出去,我还要说几个段子出去,我才能把这个孩子从第一个注意力到第二个注意力再到第三个注意力,我要把他拉回来,其实孩子学东西挺快的。

我大女儿刚开始学拼音的时候,我就是打,所有的拼音用卡片来学,有一个不会打一顿。等到二女儿的时候,为了增加他的注意力,我就学会一个卡片一块钱,也就花了个几十块钱,拼音就都学会了,所以说这个专我的理解是,专业是一种专业,并不是说我教语文,他就是语文,数学就是数学,而是这种专业是一种心理学,这种心理学还是真的要到课堂里去扎扎实实的去学。实践中不停的去磨练,才能出来这种专业。

很多这几天在家里面当班主任,孩子上网课的家长们都会觉得很头疼啊,为什么我的孩子作业交不了啊?为什么我的孩子上网课不能专心听啊?其实这个都要抓住孩子的心理的,我记得我小时候学拉琴,那么拉琴拉的好不好?不知道,反正就拉一会儿,我妈就会给我一根冰棍,我就为了那冰棍,我也会把那个琴拉的滋滋哇哇的在叫。


夕阳文青


教之道,贵以专, 这是《三字经》中的一句,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导孩子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引语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序》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默觚·治篇》教人育才,就是成就对方的长处,去掉对方的短处。

诠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

这段话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只是在物质生活上环境给他们创造条件,在做人做事文明素养,人格培养方面如果没花大力气进行教育,作为父母长辈是有过失的。同样作为老师也要把好的内容教给孩子,这个教不单指知识,这里包括德、智、体、美、劳,要把德字放在第一位,对于孩子的德行教育要抓的非常严格。

笔者认为现在的社会发展优越到让人专不起来,为什么?好玩的太多,诱惑力太大,就一个手机足以耗去学生每天8小时,他还有多少时间专心呢?没有时间深入思考,所学的知识怎么生根发芽呢?这个时代在培养大量的不会思考的人,是概率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现实教育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多侧重知识的教育,因为考试是实打实的。而日常德行教育缺少考核的标准,就变成教育者自己把握的事情,这方面就没有严格的在孩子或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和升学考试一样严格的要求,或是说严肃认真的来对待,因为,有德有才,德才兼备,这才是是我们时代需要要培养出的接班人,是教育应完成的目标。

认识很多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他们也有条件给孩子创造很好的条件。然而,这当中有不少家长流露出这样的想法,最好能花钱找个地方、找个人代劳,花大钱无所谓……每每遇到这样的家长,我都默然无语,他人代劳的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吗?

只有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的那几年,家长用心关注陪伴,悉心引导,几年后,你就会收获孩子成长带来的欣喜、安心,如果错过了,你的孩子就会可能给你未来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烦恼。

人生在世,最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承担与责任。关于这一点的塑造,实际上从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榜样,因此,要想自己的孩子有承担、有责任,自己首先要敢于承担,要对事情负责。

我的观点

近来,我实实在在感觉到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道理,很多事情,不是他不想去做,是他约束不了自己,不是不想做好,而是欠账太多,没有能力赶上,很多因此就自暴自弃,完全颓废了,他需要的是更多具体的帮助。

1、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各个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是能力。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我们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我们承认,升学率也没与这些,学校不因为这个而歧视,但偏偏因为学习有些家长咽不下这口气,不肯放过你的孩子,这又何苦呢?

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

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万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

家长们,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学不会、长不高、跑不快一样他做不到,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修行,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2、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用空谈方法,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力,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还是需要实在关心,需要具体的帮助。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么?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互为巩固。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样,况且,我也离成功远着呢!

3、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我不会教了,时常有种江郎才尽之感,没有什么高效策略面对纷繁复杂多样的鲜活个体,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要不你说说哪一种教育是成功的,要不为什么经常有那种教育模式忽然大热,我们还没有学会,它就很快销声匿迹了呢?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既是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

但,我要相信。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最好的教育是家长用心,学生专心,家校共育

莫言曾说过:“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确实,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但是,孩子的每一步成长,背后也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奋斗。这世上从来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所有的教育都需要彼此共同出力。

因此,家长、老师、孩子要一起努力:

家长用心教育:
教育不能盲目从流,适合孩子才好;
爱孩子但不是溺爱,学会放手才行;
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及时发现问题;
尊重并且信任老师,支持老师教育;
狠下心来管教孩子,不纵容不偷懒。老师严格管教:
高度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和家长商量对策;
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听懂学会;
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更加专注;
融洽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学生,适当地批评管教;

构建家校共育,共促孩子成长,和家长携手前行。孩子专心学习:
做好学生本分,牢记职责使命,不忘学习初心;
不抱怨学习苦,学会坚持努力,做到脚踏实地;
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对待作业;
积极主动思考,多动笔多阅读,学会真正学习;
尊重信任老师,寻求老师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一个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自身的奋斗。只有父母像父母,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教育才越成功。

话外题,留守儿童教育,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关爱!

尤其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拼死拼活挣钱,大多就是为了孩子,多为孩子挣些家产。但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多多,值得我们深思。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双双外出打工,长年不在身边,这些完全留守儿童所依靠的多数是自己年迈体弱、文化程度偏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少数由亲戚照料。隔代的祖辈照看与亲戚照料,主要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这类较低的物质生活层面,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学习、人际交往等的了解、沟通、教育与引导等精神关怀则往往处于“空白”。亲情的长久缺失与留守监护人的隔膜,让一些留守儿童只能如“野草般地生长”。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偏执,逆反怨恨,自我放任,沾染恶习,甚至违反犯罪等问题表现突出,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成长。

1.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只能作为有效补充的外部因素,真正发挥关爱功能,促使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的是亲情,是父母朝夕相处的教育与引导。

这里呼吁家长朋友们,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关心关爱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用爱和责任陪伴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结语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对孩子,如果我们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们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们没有帮助他,不遗憾?我们应该播下希望和习惯。

教之道,贵以专。既做了人家的父母,既然作为师者,只有执着的对孩子,别无选择。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合格的教育,就应该是把学生身上那些人之为人的价值,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把这些价值实现出来。教育就是育人,就是要把学生培育成真正的人,亦即人的宝贵禀赋都得到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能够满足社会上、市场上某种需要的人。

简要地说,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要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

那么,人身上到底有哪些价值是教育应该促进它们实现的呢?

我认为人身上是有三样东西是最宝贵的。第一个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没有生命其它一切都谈不上。第二个是头脑,人是有理性能力的,有智力活动的。

第三是灵魂,人是有精神需要、精神追求、精神生活的。

为了实现这三样最宝贵的东西的价值,我们就有相应的教育项目。因此,我认为在学校里应该有这样四种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智力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美育和德育都是灵魂教育,如果说美育的目标是灵魂的丰富,那么德育的目标是灵魂的高贵。

所以,我主张把体育扩展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应该使学生成为热爱人生的人,同时也是善良的人。引导学生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

在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人类所有智力活动的形式,比如哲学、科学,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每个人在智力生长的一定阶段上都会显现出来,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理性觉醒的征兆。

好奇心是非常可贵的,也很容易被扼杀和磨灭掉。在我看来,好奇心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个是

习惯,往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一些事物见多了,习以为常了,就自以为懂了,其实哪里是懂了,不过是麻木了罢了。真要你讲出其中的道理,就讲不出来了。好奇心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就是功利心。不光是教育,我们的文化都有这个特点,就是实用性,无论对什么事物,首先就问有没有用。

从好奇心这一点来看教育,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是教育第一要保护和鼓励的东西。一个人在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精神处在一个非常快乐的状态,他真正是在享受。享受什么?就是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在这个时候,心智的运用本身就是快乐,就成了最大的快乐源泉。这就是古希腊人所看重的智性的快乐。一个善于享受这种快乐的人,他的心智始终处于活泼状态,这样的人是最容易出成就的。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对于任何理论、说法,都要追问它的根据,在弄清它有无根据之前,你要存疑。

笛卡儿所说的怀疑一切,意思就是对未经独立思考过的一切要存疑,这其实是思想者的必备品质。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能力称作人的内在自由,并且认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育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定的知识,不在于培养专家。

具体到教育上,就是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我看来,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我很赞成一句话:学习就是学会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笔终生财富,一辈子受用不尽。

关于智育,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好。在一次讲座时,有学生问他,丁教授,你现在的研究有什么经济价值?

他回答,我不知道。他说,科学最重要的是兴趣,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这个利也包括经济价值。我相信,不管哪个领域的大师,都一定有这样一种眼光和态度。智力活动本身就是快乐,就是人的高级属性的满足,为什么非要把高级属性的满足降低为低级属性的满足、即所谓有用呢?所谓有用,不就是吃好、穿好、住好嘛,不就是物质丰富一点嘛!人为什么只想去满足自己的低级属性,不肯去满足自己的高级属性呢?为什么要用低级属性的满足为标准来判断高级属性的价值呢?这不是颠倒了吗?

总之,智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好奇心、纯粹的兴趣和非功利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享受智性快乐的能力,这是智力教育的本义,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当然更不仅仅是培养职业技能。

谈到美育,现在许多家长好像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给孩子报各种班,学各种技能,弹钢琴呀,画画呀,但出发点极其功利,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多一条路可走。这是很糟糕的,违背了美育的本义,结果只能是败坏孩子对艺术的感觉。

艺术是最自由、最没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动,搀杂进功利的考虑,就不是艺术了。美育也决不限于学一点吹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它的范围广泛得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我把美育归入灵魂教育,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美育是对灵魂的教育,对心灵的教育,它的目标是灵魂的丰富,是体验美和爱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使灵魂丰富呢?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这些都很重要。除此之外,我提两点一般性的建议。一个是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另一个建议是读书,读好书。人类的精神宝库属于每一个人,向每一个人敞开着,你不走进去享受里面的珍宝,就等于把自己的权利放弃了,那是何等可惜。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在社会层面上谈道德,道德就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一种功利性的东西,是他律。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

什么是灵魂的高贵呢?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的神性的事。一个人为了满足物欲而百无禁忌,不择手段,只能说明他身上的神性已经泯灭,只剩了兽性,就已经不是人了。事实上,那些做出了道德沦丧之事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知人的尊严为何物。

总的来说,我认为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墨缘的书房


意思是:为了使人不变坏,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出自:王应麟的《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释义: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扩展资料

教之道贵以专小故事

有一个老和尚为了启发一个小和尚,给小和尚一个缸,让他用石头将缸添满。于是小和尚就找了一些大的石头,很快将缸填满了。老和尚见后,没有说什么。只是到寺院外将小的细石找了些,用手一块一块的填到缸里。

小和尚很惭愧,于是就说:“师傅,你休息吧,我一定将缸填满。”小和尚很快将缸又用小石头填满了。高兴的对师傅说“师傅我终于将缸填满了。”老和尚没有说什么。又到外面,找了点沙子,回来继续填缸。这时小和尚的脸红了。

他不好意的说:“师傅我知道了,我会将缸填满的。”又过了许久。小和尚总算将沙子填满了缸。他怎么看,都觉得是满了。师傅望着满脸是汗的小和尚,还是没有说什么。回到禅房,拿了一杯水,慢慢的倒入缸内。

小和尚开始想说:师傅你不是说用石头填吗?但看着看着,若有所悟。师傅问他:“你看明白了吗?”小和尚说:“我明白了。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老和尚笑了笑。那你就继续填,光知道没有用,要做到。

小和尚继续小心翼翼的将水一点一点填入缸里,填到再也没有一丝空隙。这时天色已经很晚了。老和尚叫小和尚吃饭了。精疲力竭的小和尚,大口大口的吃着斋饭。老和尚慈祥的望着小和尚,等他吃得差不多时,拿了把盐,走到那口缸前,慢慢的将盐撒入缸内。



林意诗语


"教之道,贵以专"的意思: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那么人的善良禀性就会变坏。教育方法贵在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儿童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历久不衰。《三字经》取材典故广范,包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内容相当丰富。



房车百科书


(教之道,贵以专)意思是教育方法贵在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出自《三字经》

作者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以上为教科书式答案,一下发表一下个人观念!

教育之道是很难,贵在专心一致,贵在专业教导,贵在专心指引!教育也很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要想从小把一个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难!为什么难?因为我的世界太过复杂!

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带着空灵纯洁的灵魂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如同一张白纸,而我们父母就好比签字确认了归属!而今后这一张纸上是一篇什么样的内容!往往一开始是由父母和环境造就!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不仅仅是如此!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教育意义最大的老师!孩子从小的学说话开始,后面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有着深深的影响!

目前老师注重的是教孩子知识,全面的知识。而德行修养,道德素质等方面很难有效的塑造!全方面的知识由专业的老师来完成,行为方面只能做到相对的约束。而教育更加重要的部分一直在我们父母的手中,孩子的德行素养!如果人生是一颗大树,全面的知识就是树枝和树叶,而我们树干就是我们的为人道德!

所以父母一定要专心细致的书写这一张白纸,细心的为这课大树修支扶正!世界环境的复杂多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父母要,以身为榜样,以行为教导,以言以教导,以正确的观念思维进行指引!

今天就说道这里希望各位喜欢!





众善力合yu人旭


"教之道,贵以专"取之《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儿童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历久不衰。《三字经》取材典故广范,包括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内容相当丰富。

教之道贵以专意思是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那么人的善良禀性就会变坏。教育方法贵在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小石头俊泽


苟①不教,性乃迁②

教之道,贵以专③。

【注释】

①苟:如果。

②迁:改变。

③专:专心致志。

【译文】

人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如果不接受教育

那么好的本质便逐渐丧失,不良的习气则取而代之,人也会变坏。要教子女懂得礼让尊亲、生活常识和劳动技能,使他将来能立足于社会。教育

子女贵在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才不至于使子女的学业荒废。

【故事】

唐寅,字伯虎,是明朝的大画家。他擅长画山水,兼

善书法,能诗文,但禀性疏朗,放逸不羁,少年时就恃才

傲物。

素圆净他最终能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等画家齐名成为“明

四家”,全仗母亲的教育和名师沈周的指导。

少年唐寅的画画得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

寅也就慢慢骄傲起来了。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天,她对唐寅说:“孩子,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她随手递给唐寅一卷行李和一

包碎银,“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拜他为师吧,画不

好就别回来见我!”古代书形想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于是他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一酸图,中读日,转眼就是一年。在沈周的指点下,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

已经不相上下了,不禁暗暗自喜:我自己已成名手,该出

师回家看望母亲了。界个得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叫妻子准备饭菜为唐寅饯行。饭菜摆在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这间小屋平时紧锁着,谁也不让进去。唐寅一进屋就四处张望,只见有4扇门,却没有窗子。要,面滑原他好奇地顺着门格子向外望去,见门外花红柳绿,

山鸟飞翔,仿佛那山涧流水声都能听到。他想:“这么好的风景,师傅平时不让我进来,大概是怕徒弟从这里出去游山玩水,无心学画了。他正看得发呆,听到师傅说话了:“你的画本来不错,又学了一年,现在可以出师了你想到后花园痛痛快快地玩玩吗?

小唐寅顾不上满桌的饭菜,站起来就去开门,也是走得急了,让门格子碰了一下;他便去开另一扇们

让门格子碰了一下;再去开第三扇门,这回碰得更厉客

了。原来,这3扇“门”都是沈周画在壁上的!唐从头

奋中醒悟过来,他转身“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师傅面前,说:“师傅,我不想回家了,让我再跟您学三年吧!′从此以后,小唐寅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画,再也不

提出师回家的事了。

3年转眼过去了,冬日将尽。唐寅为感谢师傅的教

育,亲自动手烧菜,宴请师傅。当他把烧好的鱼端上桌时,一只大狸猫从门外“呼呼”地跑进来,跳上桌子就想吃。唐寅急了,骂道:“大胆畜牲,师傅还没品尝,哪里轮

得到你呀!”“啪”的就是一掌,那大狸猫“呼”的一声就

往窗上跳,跳了一个窗户又一个窗户,就是跳不出去最

后“呜呜”地叫着从门口逃出去了。原来,那窗户是唐寅

画在墙上的。

师傅见了这情景,哈哈大笑起来:“唐寅呀,你已

经4年没见你娘的面了,要过年了,快回去吧…


人文漫剧


“教之道,贵以专”

意思是说,为了使人不变坏,最好办法是专心一致地把小孩教育好。

教之道,贵以专,是出自宋代王应鳞的儿童启蒙书籍《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与“”教之道,贵之专”是合为完整小段,其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从小不好好教育,长大后人善良的本性就会慢慢变坏,所以说,要使人不变坏(教之道),最好的为法就是专心一致地先把小孩教育好。

每个人刚出生后都是思想单纯纯真,小孩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言行是好是坏,更不会想法使坏,这就是人天生的本性,每个人都一样,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

性本善,是说每个人从小都一样,所以叫“性相近”。但是习惯喜好就各不同,往往会差别很远。正所谓“习相远”了。

因为人的“习相远”,所谓一个人慢慢长大后,因习惯不同,有好有坏,坏的思想和行为一但不纠正成了习惯就不好,会严重影响人生仕途前程,甚至会为害社会。这就是“苟不教”,就会发展到“”性乃迁”的思思。

所以说,要使一个人不变坏,失去人本来的真善美,最好办法是专心一致地把小孩教育好。

这就是说 “教之道”,要“贵以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