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中国红十字会往事:诞生于耻辱之战,后来活人无数,如今一言难尽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爆发。这是两个强盗国家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爆发的战争,对中国人来说,自然是近代诸多耻辱中的一件。不过,战争与和平总是相伴而生,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一场战争中,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组织。

一、中国红十字会的萌芽时代

1863年,一个名为“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的组织在瑞士由亨利·杜南创立,由于亨利为瑞士人,所以人们将瑞士国旗图案的颜色颠倒后的样子作为委员会会旗,而这便是红十字旗。1876年,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改名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红十字委员会通过了诸如《日内瓦公约》、《国际人道法》等许多国际知名公约,并吸引诸多国家纷纷成立红十字会组织。


中国红十字会往事:诞生于耻辱之战,后来活人无数,如今一言难尽

国际红十字会的创始者亨利杜南剧照

19世纪80年代,西方红十字会组织率先在中国台湾地区得以初步传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大量士兵战死疆场,这时在日本经商的中国人孙实甫由于长年生活在日本,看到了西方红十字会在日本传播的境况,他决定在战争之后与其他人一起翻译红十字会的相关典章并将其传播回国内。就这样,红十字会的“人道”、“博爱”精神在中国国内得以第一次被大众了解,而孙实甫也被誉为“中国倡导红十字会第一人”。红十字会的博爱精神与中国固有的仁爱精神不谋而合,人们很容易便接受了西方红十字会的相关理念,这为日后中国红会的正式创办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战争催生了红十字会的诞生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东北陷入一片火海,双方死伤者无数,而此时在东北旅顺地区的西方人都由本国政府或红十字会负责,他们或对伤员进行救治,或对各国民众进行撤离行动。但非常滑稽的是,作为第三方中立的清政府想派军舰运送民众离开战区时却遭到俄国拒绝,当时的清政府被迫只得停止行动。为了救助难民,上海海关官员沈敦和等诸多爱国人士成立“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虽然不是正式的红会组织,但却是中国最早与红十字有关的组织。


中国红十字会往事:诞生于耻辱之战,后来活人无数,如今一言难尽

日俄战争

为了得到国际红十字会的正式承认也为了救助难民,1904年3月,清政府商约大臣吕海寰与工部侍郎盛宣怀在上海邀请的西方各国代表商量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事宜,最后各方通过了中国成立“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的协议,且该组织在同年便得到红十字会总部的承认。自此中国有了正式的红十字会,清政府也给予了10万元的资金支持。万国红会成立之后积极投身于东北地区的救护事业,但由于上海与东北距离太远,无论运送救护物资还是医护人员都太过于遥远,为此上海万国红会借鉴红十字会总部的经验,在辽宁营口成立了东北地区的第一个红十字会分会即营口分会。此后在山东的烟台与辽宁奉天(沈阳)、辽阳、开原等多地都开设红十字地方分会,各地分会的成立为救护物资的运输以及人员的调配作出了巨大贡献,各地力量纷纷在红十字会的组织下赶往东北进行难民行动。


中国红十字会往事:诞生于耻辱之战,后来活人无数,如今一言难尽

1907年,上海支会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尽管名字上挂着“大清”的字样,但此时的红十字会却是中外合办的组织。1910年,盛宣怀担任为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届会长,此时的清政府希望能够将红会纳入到政府管辖范围,而盛宣怀将红会大印刻为“大清帝国红十字会”的字样也有迎合政府的意图。但这遭到了红会创办者沈敦和的反对,他认为红十字会乃是民间捐款所建,其目的也是以中立的态度前往战场救护伤者难者,如果成为政府机关,那么红会便只是政府下设的一个救援组织,与国际红会的宗旨完全不符。清政府面对民间的反对以及红会有大量外国捐款的现实而不得不持退让态度。就这样,中国的红十字会在晚清最终得以正式创建并发挥着其应有的力量。


中国红十字会往事:诞生于耻辱之战,后来活人无数,如今一言难尽

首任会长盛宣怀

三、抗战时期的红十字会

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参与最为广泛的一次全民战争,而对于这样的一场长达十四年的战斗,后方补给与医疗救护有时比正面战场更关键。红十字会自晚清产生之后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到抗战时期已经相对成熟,在战场上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自战争开始至南京陷落,红十字会的工作可以说是第一阶段,即在上海南京一带大量收治伤兵难民以及联合国际红十字会救护南京大屠杀过程中的南京百姓。早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红会在全国各地已经成立469家分会,并与中央以及各地的医疗机构、政府机关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联络,在南京成立了救护委员会以应对战争中的伤兵难民收治问题。据统计在1937年战事初起至1938年4月,光上海一家救护医院便收治难民伤兵达19000多人,但由于中国军队的战败导致耗时耗力修建的数家大型救护医院很快便失去了作用,这也表明红会原有的相对固化的救助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战时状态。


中国红十字会往事:诞生于耻辱之战,后来活人无数,如今一言难尽

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

1938年起,红会的救援进入第二阶段,即开始实行小队流动救援体制以符合战时要求。与此同时,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为了集中救护资源与人员,特意成立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由林可胜担任负责人,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总队也由武汉逐渐撤退至贵州贵阳并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在抗战过程中,救护总队在各战区成立集医疗、救护、急救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医疗队,各队下设三个支队,后随着战区的扩大,原则上要求各战区配备一个医疗大队,下设若干医疗队和医疗小队。至抗战胜利时,中国红会已经拥有十个医疗大队、50个中队和100个区队,治疗伤兵难民数百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军队赴缅作战时也有红十字会医疗队跟随。总而言之,中国红十字会在十四年抗战过程中为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红十字会往事:诞生于耻辱之战,后来活人无数,如今一言难尽

南京大屠杀时的中国红会南京分会掩埋队旗帜

文史君说:

俗话说医生以救人为天职,而红十字会便是最大限度的集中各种医疗救护资源与人员,以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自晚清创建一直到抗战胜利,红十字会在无数场战争之间奔波,为无数伤兵提供医治,为无数难民提供了避难所,可谓是人间“天使”。如今,红十字会依然活跃在中国大地上,每次重大的救灾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只是这作用……实在是一言难尽了。

参考文献:

1. 李微:《试析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活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04期。

2. 周秋光:《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03期。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