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泥鳅如何养殖?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大别山鹰


没养过泥鳅,但是小时候是抓泥鳅能手!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抓泥鳅,最主要的原因是没大有鱼,放学放假没事我就在坑边转悠,一看泥鳅洞就知道里边有没有泥鳅,掏洞都是用一只手去掏,当手触碰到泥鳅的时候,泥鳅会自然而然的逃跑,手就跟泥鳅玩太极,让泥鳅始终跑不出手掌心。后来连到,只要我的手碰到的泥鳅,就没有能跑出我的手掌心的。我每天放学从池塘边走过,必然带着一两条泥鳅回家。


抓到的泥鳅大部分都死掉了。

那时岁数小,抓回来就随便找个瓶子放在里边,放在窗台上,太阳一晒,一中午就死了。有时放在家里的瓦罐里,不小心就被家里的鸡吃掉了。反正我能想到的几乎没有能够活下来的,由于抓的数量少,也从来不吃。我清楚的记得,那时看到抓到的泥鳅死了,只是惋惜,没有觉得泥鳅可怜。等我稍微长大了,才体会到野生动物的生存不易,尽量不去杀生。


噩梦连连!不再抓泥鳅!

后来我经常做噩梦,经常梦到我在抓泥鳅的情节,等我抓上来一看,是一条蛇,吓的我赶紧扔了,开始跑,再一看脚下全是蛇,都在追我,想跑也跑不动,想喊也喊不出来,急的浑身大汗淋漓!而且同样的梦经常做,总是那个片段,有时还能连续做,跟连续剧一样。

从那以后,我就不再抓泥鳅了,也很少杀生了,噩梦也不做了。


鬼谷杂谈


泥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近几年来市场前景也很不错。养殖泥鳅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养殖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也比较多。

泥鳅是微鳞鱼的一种,它有三个呼吸系统,所以比较耐运输,在无氧的条件下还可以存活20天左右。那么,泥鳅养殖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东西呢?

1,最好是在土塘里养殖泥鳅,因为泥鳅需要钻泥,如果是天然的土塘就更好啦。土塘里的水深要控制在1.2米左右。

2,可以在土塘里种一点水葫芦,给泥鳅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水葫芦疯长之后还要对其进行清理,保障水质。

3,25度左右的水温最适合养殖泥鳅,如果天气特别热的话,水里容易出现缺氧的情况,这时候要及时给池内注入新的水。

4,泥鳅是杂食鱼类,在给它投食的时候要注意各种营养的搭配,可以给它投喂鱼粉、菜饼或者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的饲料;投喂频率在一天三次就可以了。

5,做好疾病预防,以每个月一次、持续5天的频率在泥鳅的饲料中加入抗生素、维生素等再进行投喂。

6,定期用微生物制剂来改善池塘水的质量,也可以在整个池塘内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泼洒,这样可以有效预防鱼病。

7,及时清理池中泥鳅的敌害,如小老鼠、水蛇等。

总的来说,想养好泥鳅要做好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

答题助理:乡村人儿

#我们热爱乡村生活,向往大自然,喜欢讨论,如果你们也喜欢,请帮忙点赞评论,谢谢关注不胜感谢。


吐噜家的果儿


1.养殖池规格为长15米、宽10米、深1.5米,最好是泥土地面,如果是水泥地面铺好15厘米的泥 土。养殖前对进水口、出水口进行简单改进,将进水口移至池壁上方,并在进水口处接一直径 为6~7厘米的PVC塑料管,使进水管向养殖池中间延伸约40厘米,同时在池底排水口上安装网 罩,防止泥鳅逃跑。

2.放苗前,养殖池加水30厘米,将20千克生石灰加水化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消毒。3天后施基 肥肥水,培育池水中的浮游生物,使鳅种在下塘后就可摄食到一些天然饵料生物。

3.在较大容器中配制4%的食盐水,将野生泥鳅苗倒入盐水中浸泡4~5分钟,伤病的泥鳅苗会剧 烈蹦跳,体质差的泥鳅苗会发生昏迷、软弱无力,淘汰这类个体,将在盐水中正常活动的泥鳅 苗进行放养。


4.池中放水草(水葫芦等),漂浮在水面,为泥鳅遮阳隐蔽,夏热时节不仅可以吸收强紫外线对 泥鳅的直接照射,还可调节水温;水草根系发达,不仅给泥鳅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而且还 可净化水质,改善饲养泥鳅池内的整个生态环境。水草覆盖面积占水面的 2 / 3 左右。

5.池塘养殖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期间进行做好参察工作,每天观 察水的颜色,做好灭杀细菌和灭真菌,可用碘三氧或硫醚沙星配合食盐水全池泼洒。

6.登上几个月即可收获,要捕获泥鳅,首先要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以确保池内有 一定数量的鳅苗,利于继养和高产。

注: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夏至”是养殖投放的最佳期,要抓住时间投放种苗。


盼盼的日记


随着国农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许多外出经商及务工者纷纷回农村发展,加入泥鳅养殖行列的确不少。根据笔者多年养殖的经历,新手养殖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可以少走弯路。

选好场地:交通方便,有一定水源的条件,土地租金合理,有现成的鱼塘最好,能与周围农民搞好关系。

搞好基建:池塘改造不能马虎,哪怕多花点时间和资金,池塘埂做结实不漏水,做好防逃防敌害,养殖场排水畅通避免涨水被淹。

采购好苗:找有资质的苗场采购规格稍大的苗,成活率高且生长好,每亩池塘泥鳅苗成本尽量控制在3000元以下。

加强管理:泥鳅病害较少且不缺氧,日常管理较为轻松。一是管好水,通过调节水质不能让水出现污染;二是做好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预防;三是防止鸟害等敌害。

注意环保:特别是养殖密度偏高的池塘,水质出现污染需要换水,不能直接外排。应集中到提前预备的池塘净化处理,净化池塘适当放花鲢、白鲢鱼,种植水生蔬菜或水草,结合消毒和微生物净化,水质合格后再循环用于生产。

笔者头条号/泥鳅日记,微信公众号dzyz168,诚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


水产日记


建造泥鳅的养殖池塘:要想养泥鳅,首先要给泥鳅建造池塘。可以用水泥铺成大概深度要在两米左右的,然后根据自己想要养殖的规模来确定养殖塘的面积。然后在水泥地上面铺上大概20厘米的泥土,只有池塘里边有泥土,才能够让泥鳅正常的存活与生长。而且池塘里面应该有可以注水以及排水的管道,养殖泥鳅的时候,应该把进水口设计到池塘的上面。然后在上面安大概五厘米左右的塑料管道,而且在排水管道的地方要放一些防止泥鳅进入的布网,避免泥鳅进入到排水管道中。

放苗前的准备:在把池塘建好了以后应该先对池塘内部进行全部的消毒,具体消毒的方法就是利用生石灰和水均匀的放到池塘里面。一般要对池塘里面放入五十厘米左右的自来水,然后再加入30千克的石灰。在消毒以后,对于整个池塘里面统一的进行排水。大概一个星期以后就可以放置一些有机肥料了,有机肥料大概在阳光下面暴晒两天两夜的时间就能够有一些小的微生物。这时候就可以给池塘内蓄水了,而且还要在池塘里面放入一些水草,或者是适合泥鳅遮挡阳光的夏草。在蓄水三天以后就可以放泥鳅苗儿了。

在蓄水的同时,应该将买来的泥鳅苗放到盐水当中浸泡大概五六分钟左右。如果能够在盐水当中没有任何的异样。那么就可以把这样的泥鳅苗放入到准备好的池塘当中进行饲养了。反之一旦在盐水里面泥鳅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举动,比如异常的好动以及异常的不动,甚至有一些会出现死亡的泥鳅,一定要把这样的泥鳅挑出来。

科学的饲养泥鳅:要想让泥鳅更快的生长,一定要避免池塘里面放置的泥鳅过多。在刚刚放泥鳅的时候,一般要按照每一平方米大概0.3千克左右的密度来饲养。如果养殖的密度过多的话,很容易影响到泥鳅的正常生长。而且也容易使泥鳅传染一些疾病,要想让泥鳅生长的快一些。一定要科学的按照正确的饲养方法来养殖,不要觉得饲养的泥鳅越多,产量越高。

泥鳅吃的食物比较杂,在泥鳅小的时候可以让泥鳅吃一些水里面的一些藻类。随着你就慢慢的长大,大概泥鳅长大5厘米的时候可以人工的投喂一些饵料了。一般投喂泥鳅的时候可以投喂一些动物的内脏以及新鲜的蔬菜粉末,还有一些杂粮。甚至是一些鱼肉磨成的粉,都是可以让泥鳅食用的。而且在投喂泥鳅的时候,最好是可以定时定点。一般每天早上投喂一次,晚上投喂一次。

泥鳅适合的温度:泥鳅比较喜欢在比较温暖的地方生活,一般泥鳅能够在10℃到30℃的水中生活,一般夏天的水温适合泥鳅正常生活。而且在夏天的时候,一般温度在20℃以上。这个时候泥鳅增长的比较快,要想让泥鳅生长的快一些,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泥鳅吃足够的饲料。但是如果温度比较高的话,也会影响到泥鳅的正常生活。一般到冬天的时候水温到零度以下或者是五度以下有时候泥鳅也会停止生长。

所以说要想让泥鳅一年四季都能够成长的话,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在水里面加入一些新的水,让水温下降到20℃左右。在冬天的时候天气比较低,可以利用一些加热的方法使温度提高。一般泥鳅生长的地方温度常年维持在15℃到20℃之间温度是最好的。要想合理的养殖泥鳅,一定要掌握好泥鳅适合的温度。


神州养殖业


泥鳅属于小型鱼类,在野生的环境下,生长较为缓慢,如果是进行人工养殖,有充足的营养补充,生长速度就会加快,一般1龄的可以达到10~12克,2龄的个体就可以达到30~35克的商品鳅规格。泥鳅到2龄时就已成熟,之后生长速度减慢,因此,人工养殖泥鳅的周期是1~2年较为合适。

人工养殖泥鳅对于环境因素的要求

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能力高,可以在湖泊、池塘、稻田等水域环境生活,因为它具有鳃呼吸、肠呼吸和皮呼吸等多种呼吸方式,可以在溶氧很低的淤泥中存活,对于外界环境因素要求不高。

1、酸碱度

泥鳅是底栖的小型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常常栖息在软泥较多的湖泊、池塘、稻田等浅水层淤泥中,喜欢生活在中性或弱酸性(PH 6.4~7.2)的水体中。

2、温度

泥鳅可以适应的水温为10~30度,最适宜的水温为22~28度,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生长速度最快。若水温低于5~6度,则会潜入到淤泥中冬眠,到了来年温度升高以后再出来活动。当温度高于30~34度时,就会钻入淤泥或草丛中避暑。

3、溶解氧

泥鳅正常情况下的耗氧量在200毫克左右,但在饥饿情况下,耗氧量呈下降的趋势。在溶氧偏低的情况下,它通过上浮呼吸空气、进行肠呼吸可以提高耐低氧能力。正常的池塘环境都可以满足氧气需求,甚至在溶解氧只有0.16毫克/升的池塘里也可以存活。

4、光线

自然条件下,泥鳅白天会潜伏,到了夜晚才出来觅食,它们具有明显的避光习性。泥鳅在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中,在黑暗条件下的分布率要高很多。

养殖泥鳅养殖池的规划

建造养殖池塘:养殖泥鳅在规划池塘的时候,最好要选择水源充足、土质为黏土的土壤,池塘面积可大可小,根据养殖规模来定。池塘的深度要保持1.2米,四周要用土加固。塘埂上要挖深30~40厘米、宽18厘米的沟,用来安装防逃网。

做好防逃设施:在规划养殖池塘时,做好泥鳅的防逃工作很重要,防逃网的高度最少要比池塘水面高出30厘米。防逃网的材料可以用聚已烯的网片,网目在0.4厘米以下,以防鳅苗从防逃网的孔中逃跑。防逃网用竹竿支撑,插进之前已挖好的沟里,填土压实。池塘的进水口要高出水面0.5米以上,并安装阀门来控制水流量,排水口可以与池塘的水面持平,进、排水口都要用防逃网罩上。

清塘消毒的措施要做好才能避免泥鳅发生病害

在鳅种放养前的半个月,要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池塘里的有机物过多,会消耗池塘里的溶氧,滋生大量细菌和微生物,会引发泥鳅的病害发生。

1、用80千克/亩的生石灰清塘消毒

生石灰遇到水以后可以产生热量,提高池塘里的PH值,释放出来的热量可以杀灭各种病原体和细菌。生石灰熟化以后产生的碳酸钙,有利于增加池塘里的泥土疏松,提高透气性,泥鳅可以更好地在底栖活动。生石灰施用的时候,每亩用量60~80公斤,先在池塘的四个角落挖洞,将生石灰分别放入挖好的洞中,撒入一些水,形成糊状以后,再向池塘泼洒,第二天再用工具进行耙动,以使生石灰与底泥充分融合,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

2、用3千克的漂白粉进行清塘

漂白粉中含有氯,通过氧化以后,可以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与生石灰相比,用量要少得多,每亩用3千克就可以达到效果,而且操作的时间比较短,毒性消失得也快,不会给泥鳅造成多大的影响。使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时,池塘里要保持一定的水位。先将漂白粉在木桶里溶解,用木棍搅动一下,等完全溶解以后,再向全塘均匀泼洒,过一个星期就可以放鳅种。

3、用40公斤/亩的茶粕进行消毒

茶粕中含有茶皂素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特别是对于底栖活动的泥鳅很适用。它的刺激性较小,不会对其它的植物产生腐蚀,既能消毒还可以给池塘提供有机肥料,供水草和泥鳅生长。茶粕消毒的用量一般是40公斤/亩,先用机器将茶粕捣碎,再加入适量的水浸泡一天,溶解以后撒入到池塘来消毒,它可以和生石灰配合使用,起到更好的效果。

养殖泥鳅过程中,不同生长阶段的投喂方法

泥鳅的摄食以夜间为主,白天就潜伏到水底,人工养殖的条件下,经过驯化以后,在白天也可以进行投喂。泥鳅的每一个生长阶段投喂的方法不一样,采取科学合理的投喂,提供全面的营养补充,泥鳅的生长速度才会加快。

1、初期仔鱼的投喂

  • 泥鳅在幼苗阶段,主要是以内源性的营养为生,各器官还在发育的阶段。随着眼、口、消化道、摄像有关的器官发育,逐渐开始开口摄食。继续生长后,器官发育趋于完善,食物的选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口摄食时,饵料的选择尤为重要。
  • 鳅苗孵出的第三天,卵黄囊就会消失,开始进入摄食阶段。此时,应投喂一些代用的饵料,如蛋黄、豆浆等。如每100万尾鳅苗投喂一个蛋黄,或者是每100万尾鳅苗投喂100~150克的豆浆。另外,可以再投喂一些轮虫,投喂时轮虫的密度达到每毫升水体5个以上。刚孵出的鳅苗经过3~5天即可进入池塘培育,此时,可投喂水蚯蚓桨。
  • 轮虫很小,适口性比较好,且轮虫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仅次于蛋黄。轮虫在水里的游动速度慢,分布也比较均匀,作为泥鳅的开口饵料来说,保持了营养元素的稳定,对育苗水质不会产生污染。

2、鳅苗的投喂

鳅苗也就是养殖一段时间的仔鱼,鳅苗下塘前的1周,塘水要用鸡粪或猪粪进行发塘。鳅苗下塘后,每天要泼洒3~4次豆浆用来培育轮虫或水生昆虫供泥鳅食用。

3、鳅种的投喂

经过20天的培育,鳅苗长到了2~3厘米,进入鳅种的培育阶段。除应在投喂时增加天然饵料外,还要投喂人工饵料,如蚯蚓桨、麦麸、猪血、豆腐渣、黄豆饼等。投喂时应将麦麸、豆饼、小杂鱼等饵料绞碎,加入少量的面粉混合,制成颗粒饵料,其中动物性成分与植物成分之比为5:3。开始时可以煮熟搅拌,泥鳅不断长大,可逐渐改成生拌。随着水温升高,应适时增加投喂量。经过一个月的饲养,泥鳅体长可达到4~5厘米,此时可转入成鳅培育。

4、成鳅的投喂

成鳅的饵料来源很广泛,动物性的饵料有蚯蚓、螺肉、动物内脏、蚕蛹粉、血粉等。植物性的饵料有麦麸、米糠、饼粕、豆渣、玉米粉、黄豆粉、熟山芋、蔬菜等。成鳅偏食植物性的饵料,投喂时,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的比例应控制在2:3。投喂时应定点、定量、定料、定时,不需要煮熟,制成颗粒可以用专门的颗粒机。池塘中设置食台,既可降低饲料浪费,又便于观察采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减少水质污染机率。

养殖泥鳅日常管理与病害防治

日常管理:养殖泥鳅期间,巡塘的工作不能少,一天最少要有2次,观察水质变化和泥鳅的吃食情况。如发现防逃网破损,要及时进行修补,注意防治老鼠、蛇等适害生物的危害。

高温天气要适当加注新水,用微生物制剂来调节水体,改善水质。加注新水时,要用60目的筛网进行过滤,防止野生杂鱼、蝌蚪等敌害生物进入池塘。

选用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的配合饲料,增强泥鳅的体质。当水温达到15度时,池塘的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当水温达到20~28度时,投喂量增加到3%~4%,每天投喂三次。

疾病预防:泥鳅的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减少泥鳅的外伤,一般很少发病。加强水质管理,形成良好的生长环境,泥鳅的抵抗力加强,生长旺盛。

预防措施主要是做好池塘和工具的消毒,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严禁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调节水体,尽量不用药或少用药。若发现病害,要认真检查,及时治疗,确保泥鳅健康养殖。

每月全池泼洒0.5克/立方米的聚维酮碘2次进行病害预防,每月用驱虫的中草药预防原生疾病1次。

小结:泥鳅养殖的技术难度不大,它的适应能力比其它的鱼类要强,只要适当管理,基本不会发生病害。有了养殖的条件,掌握科学的投喂方法,一般经过一年时间的饲养,就可以捕捞上市,给养殖户创造经济效益。


农事随谈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泥鳅也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啦,泥鳅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很多人也想通过养泥鳅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梦。于养鱼相比,养泥鳅还是要难很多,那么我们在养殖泥鳅时要注意些什么,让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1.      养殖密度

密度过低赚钱少,浪费场地,密度高容易缺氧少食,造成死亡,资料显示幼苗在3cm以上的泥鳅,放养密度为每平米在0.1-0.2kg左右为最佳,随着泥鳅的生长,还易不断的减少养殖密度。

2.    水质与水温

水质的好坏关系到泥鳅的生长速度以及病害发生,所以在养殖时对水质的管理特别重要,只有保持水体的活肥,泥鳅才能生长健壮,快速提高产量,实现收益最大化。泥鳅是喜温的鱼类,能在10-30度的水温中生存,最适宜的水温在25-28度,这个温度期间,是它活跃度以及摄食量最大的时候,也是它的生长旺盛,所以天热天冷都得做好水温管理。

3.    饵料

泥鳅鳅是杂食性鱼类,吃的饵料的来源极广,可在养殖时在池中施肥培育浮游藻类,供期自由采食,也可可投喂鱼粉、鱼肉浆、动物内脏以及五谷杂粮、蔬菜,水草等,让其快速生长。

想了解更多的泥鳅养殖知识可以私信我哦



油菜花花看花花


 养殖泥鳅需要注意些什么?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可鲜食或烘干食用,具有滋补药用之功效。泥鳅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夏季较多。泥鳅饲养技术简单,养殖效益较高,是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的一条好途径。本期编辑一组泥鳅养殖技术,供养殖户参考。
  1 培育苗种讲科学
  养殖泥鳅苗容易遇到易繁殖、难培育的问题,目前苗种培育成活率一般在20%左右,如要提高苗种培育成活率,须讲究科学方法。
  泥鳅孵化池最好是大于20平方米的水泥池,孵化出苗3天后,不急于分塘培育,采取原池培育壮苗下塘,期间投喂适量的蛋黄,培育1周后鳅苗长到1厘米左右,躲避敌害的能力增强后再分塘。
  放苗前要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待1周后水体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苗,并在放苗前事先放入数尾泥鳅苗试水,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泥鳅苗方可正式下塘,池塘水深一般保持在30~50厘米。放苗前亩投放300公斤腐熟粪肥,以培育天然饵料,3~5天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繁殖到高峰期,及时投放苗种。
  每亩投放泥鳅仔鱼15万尾左右,泥鳅苗下塘后每天亩投喂泥鳅苗专用粉料或自制粉料,不主张投喂豆浆,豆浆虽然适口,但是肥水快不容易控制水质。培育泥鳅苗种的初期对水体溶氧要求很高,一般水体溶氧量每升应达到4~5毫克,采用喷头洒水增氧效果较好,水花小而密,不会对体质弱小的鳅苗产生伤害。池塘水体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上,泥鳅苗经过1周培育即可分塘养殖。
  2 分塘转运有技巧
  泥鳅水花苗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育达到寸苗规格,这时会出现鱼塘水质、底质老化,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缺乏,鱼苗数量和密度很难准确估算,饲料投喂量难以把握等状况。为了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设计合理养殖密度,方便成鱼的喂养和管理,应对鱼苗进行捕捞、围数、转池养殖。泥鳅苗在转入重新培育优良水质的鱼塘后,又会出现新一轮生长高峰期。同时,在转池过程中可有效清理大型害虫和野杂鱼。
  鱼苗捕捞前几天应检查鱼苗健康状况,并进行杀虫灭菌处理。鱼苗捕捞前至少停料一天。若采用拉网捕捞的方式,拉网前2~3小时还应全池泼洒一次抗应激药物,如维生素C、多维、多糖等。同时应准备好吊水网箱或暂养池等,并保持水体的清洁度、较高的溶氧、合适的水温。为尽量减少鱼苗的伤害,应选用密眼、材质柔软的拉网或地笼捕鱼。
  捕捞起来的泥鳅苗应及时转入网箱里吊水处理,使其排除鳃内泥沙、体内粪便、代谢粘液等。泥鳅属于底栖鱼类,生性胆小、怕光,在捕捞和吊水过程中会激烈乱窜,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消耗大量的体力和溶氧,情节严重的话会使鱼苗嘴唇上颌或尾部受伤。因此吊水期间应做好抗应激处理,同时注意增氧和换水。根据运输时间长短,吊水时间一般为2~10小时。吊水后需要清除网箱内的死亡或伤残鱼苗、害虫及野杂鱼,视鱼苗整齐度考虑是否需要过筛分级。
  3 转池消毒巧管理
  泥鳅苗下池前2小时应全池泼洒抗应激药物,并开启鱼塘增氧机,以平衡水体上下层温度和溶氧。为防治鱼苗捕捞、搬运、吊水过程中出现的机械损伤和因应激反应产生的体表渗透性出血病及感染,鱼苗下池前需要做药浴消毒处理。药浴消毒应选用对鱼苗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聚维酮碘,高锰酸钾等。鱼苗药浴需要严格控制药液浓度和药浴时间,并做到随时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捞出鱼苗,避免用药不当造成的鱼苗伤亡。用一定浓度的EM菌液,对泥鳅苗进行药浴后下池,对外伤感染恢复有一定疗效,EM药浴期间要求水质指标良好。若因特殊情况无法做到药浴后下池,则应在鱼苗下池后连续3天使用低剂量消毒药液全池消毒。
  鱼苗下池应尽量选择在鱼塘上风口开阔区域的深水处,晴天上午或傍晚下池,避开高温、强光时段和阴雨天气下池。下池当天不用喂料,使其适应鱼塘水质环境。下池第二天开始少量投喂,并随时巡池观察鱼苗采食及活动情况。下池一周后进入正常喂养阶段。土壤以保水力强的壤土或粘土为好,沙土最差。同时要求土质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耕作层土质呈酸性或中性为好。泥层深20厘米左右,干涸后不板结,容水量大,不滞水,不渗水,保水力、保肥力较强,使田水保持较长时间,所需水深水温相对较为稳定,有利于天然饵料的繁殖。成鱼养殖场应提前做好清塘肥水工作,保持水位1米以上,水体透明度20~30厘米。
  4 疫病防控早准备
  泥鳅在自然水体中病虫害较少,但人工饲养管理不善或放养密度太大,水质恶化等环境严重不良时,泥鳅生病的几率增多,直接影响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因此,要调好水体环境,才能减少疾病发生。
  排换部分地层水,不超过总水体的1/3,换水2~3天,每天换1/3,可泼洒重毒清防止底部毒素上升。用底毒消或对路片,让其沉入底部分解氧化淤泥,如有浮状物则捞出塘外。3~5天后加水复位,用乳酸菌拌沙撒至池塘。
  出血病
  由于长期缺氧或生理性缺氧,导致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错乱,使血液中的有毒物质无法排至体外,引起机体脆弱部位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产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常见的腐鳍病、烂鳍病、烂头烂尾病由此衍生,夏季易流行。平时可用底毒消全池抛洒,投料处应多泼洒。治疗时先用重毒清每包3亩泼洒,2小时后每亩用氨基酸碘与病毒一滴灵各250毫升全池泼洒,隔日再用1次。轻微情况可以用底毒消每支3.5亩。同时结合内服药,用肝肠毒清每支40斤+清热消炎宁每支80斤拌饲料,每天2次,连服3~5天。
  肠炎病
  病原多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病鱼肛门红肿,严重时有黄色黏液溢出。肠内无食物或后段肠有少量食物和消化废物,肠壁充血呈红色,严重时呈紫红色。病鳅常离群独游,动作迟缓、呆滞,体表无光泽,不摄食,最后沉入池底死亡或窒息而亡。用肝肠毒清每支40斤+清热消炎宁每支80斤+肠炎空胃灵每包80斤治疗,每天2次,连服3~5天。

关注中国农林科技网,在主界面下方点击官网申请注册会员,免费发布供求信息。关注公众号:中农科技网,浏览海量农林资讯,实用技术!


中国农林科技网


泥鳅是,人送外号“水中人参见”,可见其营养价值之高。泥鳅当属野生的味道最好,但是近几年野生资源量减少,为满足市场需求,人工养殖就必不可少。那么,在养殖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苗种。现在市场上有野生苗种和人工繁殖苗种,如果是养殖最好是用人工繁殖的苗种,能提高成活率。野生苗种会因捕捞操作而受伤、体质下降等,成活率不高。

2、防逃。泥鳅逃逸性强,具有趋水性,还能钻土。所以,池埂要加高加固,进排水口用密眼网布扎牢固。

3、泥鳅最适合的水温在22~27℃之间,因此,保持适宜水温最重要。在水温高的夏季,用竹杠拦住种植水葫芦、浮萍等,遮挡阳光;冬季要搭遮风蓬,保持水温。另外,要适时调节水位,原则是“春秋浅,夏冬深”,还要保持稳定。平时管理适时加注新水。

4、放苗要过数,养殖出现死亡要记录,这样有利于掌握养殖情况,而且是投喂和用药的根据。

5、混养花白鲢,净化水质。

5、避免产生应激,如加水时要注意水温差、不要在池塘边弄出大的响动等。

7、疾病预防,泥鳅常见病有气泡病,烂腮、肠炎、赤皮等。平时要适时换水,保持水质清洁投喂的饵料要清洁,动物性饵料要消毒。还要注意,不能投喂过多,容易引起肠炎。平时要定期投喂药饵。

8、改底。泥鳅是底层鱼类,喜欢钻土,经常接触到底质,如果养殖时底质变坏,极容易导致疾病。所以,可以用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

养殖是门技术,细节很多,需要不断摸索总结。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


养殖泥鳅需要注意哪些东西?

泥鳅味美营养高,而野生的泥鳅很少了,很难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人工养殖泥鳅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在泥鳅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池塘的清洁和消毒处理。鳅苗弱小的时候抵抗能力较弱,所以在开始放入泥鳅苗之前池塘的清理非常重要。一般在放苗入池塘的一个月前,需要把池塘的水放干净让太阳暴晒,晒越干越好,让有害物质无处藏身。

在泥鳅苗放池塘一周之前,用消石灰先把池塘底部彻底消毒一次,生石灰能杀死多种有害微生物,比如蚂蟥、昆虫、清泥苔、寄生虫等,基本上对泥鳅有害的都能清除干净,效果显著。用消石灰消毒后一定要过一周以上才放入泥鳅苗,不然消石灰没完全溶解对鳅苗有影响。

二、把池塘底部的淤泥挖赶紧,因为池塘底部沉淀了过去一年里所有的泥鳅粪便和没吃完腐烂的饲料,会产生大量有害微生物。而泥鳅又喜欢在淤泥里面钻来钻去,若不清理干净将不利于泥鳅的生长,所以在放入泥鳅苗之前底部不能留有淤泥,给病菌生存的环境。

三、放养鳅苗的密度要合理。如果池塘条件好的话可以多放点,比如五六厘米长度的鳅苗放个200条左右,七八厘米长度的话就要减少到80条左右。主要是看你池塘的条件适当放养,不然放少了浪费水资源,放多了会降低泥鳅的溶氧量,不利于泥鳅的生长。

四、日常的管理和科学的饲料配制与投喂。养殖泥鳅最好是自己配制饲料,既方便也不容易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科学的投喂方法是沿着池塘边缘均匀泼洒,争取每个地方都撒到不要引起抢食。最好是早上投喂一次,下午一次。


文 | 漫话农桑答题助理:南瓜籽


分享到:


相關文章: